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调湿单元和调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9:53: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调湿单元和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有调湿体的空调装置。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具有空气从外部空气向室内流入的供气风路、和空气从室内向外部空气排出的排气风路,通过显热交换体在供气风路侧与排气风路侧进行了热交换后,对加热器进行通气并经由圆板形状的调湿体进行湿度调节而供气。专利文献1的调湿体具有自由通气的蜂窝状的基材。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3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论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能够容易抑制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的调湿单元和调湿装置。
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9.本发明的调湿单元包括:在低温时吸湿且在高温时放湿的调湿机构;形成于调湿机构内的、空气进行流动的多个流路;和使调湿机构旋转的驱动部,该调湿单元中,调湿机构具有空气流入的入口面、和空气流出的出口面,在入口面中形成有多个流路的空气吸入口,在出口面中形成有多个流路的空气吹出口,调湿机构通过具有调湿功能的多个板状部件以调湿机构的旋转轴为中心隔开规定的间隙地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由间隙形成。
10.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包括:壳体;供气流路,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从外部导入空气并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供给空气;排气流路,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导入空气并向外部排出空气;热交换机构,其配置在供气流路和排气流路中,将在供气流路流动的空气和在排气流路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调湿单元,调湿单元对比热交换机构靠下游侧的供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和比热交换机构靠下游侧的排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调湿。
11.发明效果
12.在本发明的调湿单元和调湿装置中,调湿机构通过具有调湿功能的多个板状部件以调湿机构的旋转轴为中心隔开规定的间隙地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由该间隙形成。由此,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因此,无论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能够容易抑制在调湿是时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13.图1是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截面图。
14.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转轮的立体图。
15.图3是沿着实施方式1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16.图4是实施方式2的除湿转轮的立体图。
17.图5是沿着实施方式2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18.图6是沿着实施方式3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19.图7是沿着实施方式4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20.图8是实施方式5的除湿转轮的立体图。
21.图9是沿着实施方式5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22.图10是实施方式6的除湿转轮的立体图。
23.图11是沿着实施方式6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24.图12是沿着实施方式7的除湿转轮的旋转轴的截面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2 壳体
27.3 供气流路
28.4 排气流路
29.7 热交换机构
30.7a 第一流路
31.7b 第二流路
32.11 调湿单元
33.12、21、312、412、512、612、712 除湿转轮(调湿机构)
34.12a、21a、312a、412a、512a、612a、712a 旋转轴
35.12b、21b、312b、412b、512b、612b、712b 入口面
36.12c、21c、312c、412c、512c、612c、712c 出口面
37.13 电动电机(驱动部)
38.31、231、331、431、531、631、731 板状部件
39.33、233、333、433、533、633、733 流路
40.33a、233a、333a、433a、533a、633a、733a 空气吸入口
41.33b、233b、333b、433b、533b、633b、733b 空气吹出口
42.l 旋转轴(延长线)
43.l1 第一流路的延长线
44.l2 第二流路的延长线
45.231a 第1边
46.231b 第2边
47.231c 第3边
48.531a 内侧面
49.531b 内底面
50.531c 外侧面
51.531d 外底面
52.631a 内侧面
53.631b 内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54.(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知识等)
55.发明者们想到本发明时,在调湿单元中,使空气通过具有旋转轴的圆板状的调湿机构、所谓的除湿转轮,来对空气进行了调湿。这样的除湿转轮具有在厚度方向、即旋转轴的轴方向上延伸的蜂窝结构的流路,在除湿转轮内,空气沿着旋转轴的轴方向流动。
56.但是,在空气相对于旋转轴倾斜地流入除湿转轮中的情况下,空气的流动在入口面弯曲。另外,为了将调湿单元紧凑地构成,将除湿转轮的出口面配置在壳体的底面附近的情况较多。在该情况下,从除湿转轮流出的空气的流动由于底面而容易弯曲。因此,发明者们发现,在现有的除湿转轮中,存在由于空气的流入方向,容易在调湿时发生压力损失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而构成了本发明的主体。
57.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论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能够容易抑制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的调湿单元和调湿装置。
5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时省略不必须的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广泛知晓的内容的详细说明,或者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过于冗长,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本发明。
59.另外,附图和以下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的,并不会由此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60.(实施方式1)
61.以下,使用图1~图3说明实施方式1。
62.[1-1.结构]
[0063]
[1-1-1.调湿装置的结构]
[0064]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1的截面图。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调湿装置1的内部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以图1所示的调湿装置1为基准使用。
[0065]
关于作为使用本发明的调湿单元11的装置的一例的调湿装置1进行说明。
[0066]
调湿装置1是调节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湿度的装置。
[0067]
调湿装置1具有壳体2。在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从外部导入而供给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空气、所谓的供气(进气)流动的供气流路3;和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导入向外部排出的空气、所谓的排气流动的排气流路4。
[0068]
在供气流路3的上游端设置有外部空气口3oa。在供气流路3的下游端设置有供气口3sa。
[0069]
在排气流路4的上游端设置有回气口4ra。在排气流路4的下游端设置有排气口4ea。
[0070]
在供气流路3配置有供气风扇(供气用送风机构)5。供气风扇5进行动作,由此空气在供气流路3中流动,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供给空气。
[0071]
在排气流路4配置有排气风扇6。通过排气风扇(排气用送风机构)6进行动作,空气在排气流路4中流动,空气被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排出。
[0072]
在供气流路3上和排气流路4上配置有热交换机构7。在热交换机构7中设置有作为彼此独立的空气流路的第一流路7a和第二流路7b。第一流路7a连接于供气流路3,第二流路7b连接于排气流路4。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机构7为全热交换机构,具有导热性和透湿性,构成为在第一流路7a中流动的空气和在第二流路7b中流动的空气能够进行显热(温度)和潜热(湿度)的全热的热交换。但是,热交换机构7也可以代替全热交换机构而构成为显热交换机构,能够使在第一流路7a中流动的空气和在第二流路7b中流动的空气进行显热(温度)的热交换。
[0073]
在供气流路3中,在热交换机构7的下游侧配置有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对在供气流路3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冷却等。
[0074]
在排气流路4中,在热交换机构7的下游侧配置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对于在排气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冷却等。
[0075]
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可以切换加热、冷却、以及加热和冷却均不进行的任一者。另外,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能够切换为与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的加热、冷却相反、加热和冷却均不进行的任一者。
[0076]
在排气流路4中,在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的下游侧配置有辅助加热机构10。辅助加热机构10在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加热排气流路4的空气的情况下,对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加热的空气进行辅助加热。
[0077]
在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和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的下游侧,配置有调湿单元11。调湿单元11具有除湿转轮(调湿机构)12、和使除湿转轮12旋转的电动电机(驱动部)13。除湿转轮12为在低温时吸湿且在高温时放湿的调湿机构。除湿转轮12具有旋转轴12a,形成以旋转轴12a为中心在规定方向上转动的转子形状。即、除湿转轮12为绕旋转轴12a的旋转体形状。在除湿转轮12中形成有空气在其内部流动的多个流路。除湿转轮12跨供气流路3和排气流路4配置。
[0078]
当低温的空气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时,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进行空气的除湿。另外,当高温的空气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时,吸附在除湿转轮12中的水分向空气中中脱离,进行空气的加湿。
[0079]
除湿转轮12通过电动电机13进行驱动而向规定方向旋转。除湿转轮12其转子形状部分在供气流路3与排气流路4之间连续地移动。除湿转轮12将在供气流路3和排气流路4的一者中流动的空气除湿,而将在另一者中流动的空气加湿。调湿单元11将在比热交换机构7靠下游侧的供气流路3中流动的空气、和比热交换机构7靠下游侧的排气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进行调湿。
[0080]
[1-1-2.调湿装置的详细的结构]
[0081]
实施方式1中的调湿装置1以旋转轴12a的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12a的轴方向一端侧对应于上侧。旋转轴12a的轴方向另一端侧对应于下侧。
[0082]
壳体2形成为长方体状,包括上面板2a、下面板2b、左面板2c、右面板2d、后面板2e和前面板(未图示)。
[0083]
在左面板2c形成有一对开口2c1、2c2。开口2c1形成供气口3sa。另外,开口2c2形成回气口4ra。
[008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回气口4ra对应地配置排气风扇6,排气风扇6配置在热交换机构7的上游侧。
[0085]
在右面板2d形成一对开口2d1、2d2。开口2d1形成排气口4ea。另外,开口2d2形成外部空气口3oa。
[008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部空气口3oa对应地配置有供气风扇5,供气风扇5配置在热交换机构7的上游侧。
[0087]
在壳体2的内部配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第1分隔部件21。第1分隔部件21形成为左右对称状。第1分隔部件21配置在上下方向中央部。第1分隔部件21从前面板(未图示)向后面板2e延伸,在壳体2的内部,第1分隔部件21的一端安装在左面板2c的开口2c1与开口2c2之间。第1分隔部件21的另一端安装在右面板2d的开口2d1与开口2d2之间。
[0088]
在第1分隔部件2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状的开口21a。
[0089]
在开口21a的下方,配置有从下面板2b向上方的开口21a延伸的板状的第2分隔部件22。第2分隔部件22从前面板(未图示)向后面板2e延伸。通过第2分隔部件22和后述的热交换机构7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供气口3sa侧的空间、和排气口4ea侧的空间。
[0090]
在开口21a的上方配置有从上面板2a向下方的开口21a延伸的板状的第3分隔部件23。第3分隔部件23从前面板(未图示)向后面板2e延伸。通过第3分隔部件23和后述的热交换机构7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有回气口4ra侧的空间、和外部空气口3oa侧的空间。
[0091]
在第1分隔部件21的开口21a配置有成四棱柱状(柱状)延伸的热交换机构7。热交换机构7配置在第2分隔部件22与第3分隔部件23之间。热交换机构7配置在与旋转轴12a的延长线l重叠的位置,并且在作为与延长线l交叉的方向的一例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而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对应。此外,在以下,旋转轴12a的延长线l也称为旋转轴l。
[0092]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机构7是所谓的正交型的热交换机构7,第一流路7a与第二流路7b正交。热交换机构7例如由亲水性树脂或具有阻燃性的药剂的多孔质基材构成,具有直线状的流路的四角板状的基材一边改变方向一边交替地层叠,由此构成第一流路7a和第二流路7b正交的四棱柱形状的热交换机构7。
[0093]
热交换机构7以分隔部件21、22、23分别位于四棱柱形状的四个角的方式配置。即,以热交换机构7的四棱柱形状的对角线在分隔部件21、22、23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置。由此,热交换机构7配置成第一流路7a从右上向左下延伸,第二流路7b从左上向右下延伸。
[0094]
第一流路7a在右上面的供气流入面7a1中连接于外部空气口3oa侧的空间,在左下面设置的供气流出面7a2中连接于供气口3sa侧的空间。另外,第二流路7b在左上面设置的排气流入面7b1中连接于回气口4ra侧的空间,在右下面设置的排气流出面7b2中连接于排气口4ea侧的空间。
[0095]
供气流出面7a2与排气流出面7b2以规定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且以随着向下方前进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倾斜。
[0096]
通过由壳体2和分隔部件21~23形成的4个空间、和热交换机构7的流路7a、7b,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供气流路3和排气流路4。
[0097]
在热交换机构7的下方配置有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和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配置于供气流路3中,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配置于排气流路4中这一点以外,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与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同样地构成。
[0098]
热交换机构8、9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制冷剂流通的管(未图示)、和与空气进行吸热散热的吸热散热部(未图示)。热交换机构8、9串联地连接,连接于壳体2的外部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在热交换机构8、9中流动。在热交换机构8、9中,在其内部通过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空气被加热、冷却。
[0099]
热交换机构8、9在外观上形成为截面矩形形状的柱状。即,热交换机构8、9的外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热交换机构8、9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空气的流路(未图示)。热交换机构8、9包括:在长边侧的面中使空气流入内部的流路的流入面8a、9a;和使空气从内部的流路流出的流出面8b、9b。流入面8a、9a与流出面8b、9b平行地设置,以热交换机构8、9内的空气的流路长不依赖于流入的位置而成为一定的方式构成。在此,平行按允许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的一些差异的意义使用。即,所谓平行,基本上是指字面意义的平行,但即使由于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不是如字面意义的平行的情况下,也按包含于平行的意义使用。另外,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等的用于也是同样的。即、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等的用语,按允许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的一些差异的意义使用。例如,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分别,基本上是指字面意义的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但由于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不是字面意义的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的情况下,也按包含于柱状、长方形形状、一致、直角三角形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中的意义使用。
[0100]
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以流入面8a与热交换机构7的供气流出面7a2相对地平行配置。另外,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以流入面9a与热交换机构7的排气流出面7b2相对地平行配置。通过平行配置,在各个的流路3、4中,能够容易使从热交换机构7流出的空气至流入热交换机构8、9的距离均匀。
[0101]
在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的下方配置辅助加热机构10。辅助加热机构10例如为电加热器。辅助加热机构10其外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辅助加热机构1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空气的流路(未图示)。辅助加热机构10包括:在长边侧的面中使空气流入内部的流路的流入面10a;和使空气从内部的流路流出的流出面10b。流入面10a与流出面10b平行地设置。辅助加热机构10以流入面10a与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的流出面9b相对地平行配置,在排气流路4中,容易使从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流出的空气至流入辅助加热机构10中的距离均匀。
[0102]
在热交换机构8、9的下方配置调湿单元11。调湿单元11的电动电机13支承于壳体2的下面板2b。电动电机13的驱动轴13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驱动轴13a的上端部支承着除湿转轮12。除湿转轮12在壳体2内设置于比热交换机构8、9低的位置。除湿转轮12在上面(旋转轴l的轴方向一侧面)具有空气的入口面12b,在下面(旋转轴l的轴方向另一侧面)具有空气的出口面12c。除湿转轮12靠近下面板2b地配置。
[0103]
在与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通过旋转轴12a的截面(参照图1)中,除湿转轮12的入口面12b的外径r形成为跨延长线l1和延长线l2的大小,其中,延长线l1为从旋转
轴l向最远离的第一流路7a的下面板2b侧的延长方向(第一流路7a的下游端7a3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延长想l2是从旋转轴l向最远离的第二流路7b的下面板2b侧的延长方向(第二流路7b的下游端7b3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由此,流路3、4的空气如箭头3a、4a所示,在热交换机构7的流路7a、7b和热交换机构8、9的流路中直线状地流动,能够直行地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
[0104]
在除湿转轮12的入口面12b侧配置有:沿着延长线l1配置的供气引导板25;和沿着延长线l2配置的排气引导板26。由此,能够容易将从热交换机构7的流路7a、7b流出的空气向热交换机构8、9、和除湿转轮12引导。
[0105]
此外,调湿单元11以横穿第2分隔部件22的方式配置,在第2分隔部件22中形成有能够配置调湿单元11的各部件的适当的开口、缺口。
[0106]
[1-2.除湿转轮的详细的结构]
[0107]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转轮12的立体图。图3是沿着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转轮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在图3中表示横切板状部件31或者流路33的图2的iii-iii线所示的截面。
[0108]
除湿转轮12具有圆柱状的旋转轴12a。在旋转轴12a的外周面支承具有调湿功能的相同形状的多个板状部件31。板状部件31例如通过在板状的基材涂敷(保持、吸附)硅胶、沸石、氯化锂等吸湿材料而构成。
[0109]
在板状部件31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以旋转轴12a为中心配置成辐射状。在板状部件31的上部的径向外端,接合有圆环框部32。圆环框部32的内径设定为r。空气流入到圆环框部32的径向内侧。由各板状部件31的上部和圆环框部32形成空气流入的入口面12b。另外,通过比圆环框部32靠下侧的各板状部件31的外周形状,形成空气流出的出口面12c。旋转轴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31、31、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33。
[0110]
在入口面12b形成多个流路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33a。另外,在出口面12c形成多个流路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33b。流路33以从旋转轴12a向径向延伸并且越向径向外侧去流路面积越宽的方式形成。由此,在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直行地进入流路33内,能够抑制空气的压力损失。
[0111]
除湿转轮12的入口面12b的外径(圆环框部32的内径)r如图1所示,形成为跨第一流路7a的延长线l1和第二流路7b的延长线l2的大小。因此,在与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通过旋转轴l的截面中,如箭头3a、4a所示,以使在流路3、4的各自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调湿单元11的流路33。由此,容易使空气的流动的方向为直线。
[0112]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1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即,板状部件31包括:沿着旋转轴12a的第1边31a;从第1边31a的上端(旋转轴l的轴方向一端)延伸的第2边31b;从第1边31a的下端(旋转轴l的轴方向另一端)延伸的第3边31c;和连接第2边31b和第3边31c的径向外端的第4边31d。
[0113]
入口面12b有各板状部件31的第2边31b形成,出口面12c由各板状部件31的第3边31c和第4边31d形成,由于空气也从除湿转轮12的侧壁(第4边31d)流出,因此多个空气吹出口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多个空气吸入口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大。由此,能够容易抑制在流路33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14]
[1-2.动作]
[0115]
关于如以上所述构成的调湿装置1和除湿转轮12,在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0116]
[1-2-1.调湿装置1的动作]
[0117]
在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1中,供气风扇5、排气风扇6和电动电机13进行工作,空气(供气)在供气流路3中流动,空气(排气)在排气流路4中流动,除湿转轮12以旋转轴12a为中心旋转。
[0118]
在流路3、4中流动的各自的空气流入热交换机构7中时,彼此进行全热交换而流出,在其下游侧的热交换机构7、8中,一个被冷却,而另一个被加热,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
[0119]
当被冷却而成为低温的空气流入除湿转轮12中时,空气以被除湿了的状态从除湿转轮12流出。另一方面,被加热而成为高温的空气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时,空气以被加湿的状态从除湿转轮12流出。
[0120]
在除湿转轮12被调湿了的空气被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或外部供给、排气。
[0121]
由此,在调湿装置1中,通过使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具有冷却功能,使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和辅助加热机构10具有加热功能,从而能够将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供给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另外,在调湿装置1中,通过使供气侧热交换机构8具有加热功能,使排气侧热交换机构9也具有加热功能,能够将以加热加湿了的空气供给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其中,使辅助加热机构10在加湿时停止。
[012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各流路3、4中,构成为空气从热交换机构7至除湿转轮12的入口面12b能够直线地流动,如箭头3a、4a所示,容易在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方向上直行地流入到除湿转轮12中。
[0123]
在现有的除湿转轮中,具有在旋转轴l的方向上延伸的蜂窝结构的流路,空气在除湿转轮内沿着旋转轴l流动。因此,流路3、4的空气在进入除湿转轮的入口面时弯曲,并且在从出口面流出时容易在壳体2的面(例如下面板2b)向正交方向弯曲。因此,现有的除湿转轮中存在容易产生流路3、4的空气的压力损失的问题。
[0124]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转轮12中,板状部件31相对于旋转轴l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33,流路33具有从旋转轴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现有的除湿转轮12相比,在流路33中试图向径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容易一边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一边从出口面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12c流出的空气相对于下面板2b容易向倾斜的方向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由此,能够降低通过除湿转轮12时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25]
[1-3.效果等]
[0126]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湿单元11包括:在低温时吸湿且在高温时放湿的除湿转轮12;形成在除湿转轮12内的、空气流动的多个流路33;和使除湿转轮12旋转的电动电机13。在该调湿单元11中,除湿转轮12具有:空气流入的口面12b;和空气流出的出口面12c,并且在入口面12b形成多个流路33的空气吸入口33a,在出口面12c形成多个流路33的空气吹出口33b,除湿转轮12通过具有调湿功能的多个板状部件31以除湿转轮12的旋转轴l为中心隔开规定的间隙地呈辐射状配置而构成,流路33由间隙形成。
[0127]
由此,在除湿转轮12中,不容易妨碍试图向径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除湿转轮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
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28]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可以多个空气吹出口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多个空气吸入口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大。因此,能够容易抑制在流路33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29]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湿装置1包括:壳体2;设置于壳体2的内部,从外部导入空气并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供给空气的供气流路3;设置于壳体2的内部,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导入空气并将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4;和配置在供气流路3和排气流路4,且将在供气流路3中流动的空气与在排气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机构7;和调湿单元11。在该调湿装置1中,调湿单元11将在比热交换机构7靠下游侧的供气流路3中流动的空气、和在比热交换机构7靠下游侧的排气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进行调湿。
[0130]
由此,在除湿转轮12中,不容易妨碍试图向径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除湿转轮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31]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可以形成为,在调湿装置1中,热交换机构7柱状地延伸,热交换机构7配置在与旋转轴12a的延长线l重叠的位置,其在与延长线l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在与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通过旋转轴12a的截面中,在热交换机构7中流动的供气流路3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和在热交换机构7中流动的排气流路4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调湿单元11的流路33的方向一致。
[0132]
由此,在与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通过旋转轴12a的截面中,容易使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直线方向。因此,与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不是直线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33]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调湿装置1中,热交换机构7包括在供气流路3中形成的第一流路7a、和在排气流路4中形成的第二流路7b,在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上看的情况下,第一流路7a与第二流路7b可以交叉。
[0134]
由此,能够使调湿装置1紧凑。
[0135]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可以构成为,调湿装置1中,在与热交换机构7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通过旋转轴12a的截面中,除湿转轮12的入口面12b为跨在第一流路7a的延长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l1、和在第二流路7b的延长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延长线l2的大小。
[0136]
由此,能够将从热交换机构7流出的空气直线地向除湿转轮12引导。
[0137]
(实施方式2)
[0138]
以下,使用图4和图5说明实施方式2。
[0139]
[2-1.整体结构]
[0140]
图4是实施方式2的除湿转轮212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2的沿着除湿转轮2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141]
实施方式2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1的除湿转轮12具有除湿转轮212。
[0142]
[2-2.除湿转轮的结构]
[0143]
在实施方式2的除湿转轮212中,板状部件23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板状部件31(参照图2、图3)不同。
[0144]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231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板状部件231包括:沿着旋转轴212a的第1边231a;从第1边231a的上端延伸的第2边231b;和连接第1边231a的下端和第2
边231b的径向外端的第3边231c,是以第3边231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形状。
[0145]
即,由各板状部件231的第2边231b和圆环框部32形成空气流入的入口面212b。另外,由比圆环框部32靠下侧的各板状部件231的第3边231c形成空气流出的出口面212c。由旋转轴2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231、231和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233。在入口面212b中形成多个流路2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233a。另外,在出口面212c中形成多个流路2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233b。除湿转轮212的外观形状为圆锥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构成为,相比多个空气吸入口2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多个空气吹出口2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较大。
[0146]
[2-3.效果等]
[0147]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湿转轮212中,板状部件231在旋转轴2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233,流路233成为从旋转轴2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流路233中试图向径向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2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2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向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流动,空气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148]
在实施方式2中,无论向除湿转轮2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能够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2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49]
另外,由于使调湿单元11的上下尺寸较小,因此存在将除湿转轮212配置在下面板2b附近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将板状部件231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能够充分地确保调湿单元11的出口面212c与下面板2b之间的空间。由此,能够降低从除湿转轮212流出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50]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调湿单元11中,除湿转轮212中,板状部件231可以是具有沿着旋转轴l的第1边231a、相当于入口面212b的第2边231b和相当于出口面212c的第3边231c,第3边231c成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形状。
[0151]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除湿转轮212中的出口面212c比入口面212b大,能够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2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
[0152]
(实施方式3)
[0153]
以下,使用图6说明实施方式3。
[0154]
[3-1.整体结构]
[0155]
图6是沿着实施方式3的除湿转轮3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156]
实施方式3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1、2中的除湿转轮12、212而具有除湿转轮312。
[0157]
[3-2.除湿转轮的结构]
[0158]
实施方式3中的除湿转轮312中,板状部件33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2的板状部件31、231(参照图2~图5)不同。
[0159]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31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即,板状部件331具有:沿着旋转轴l的第1边331a;从第1边331a的上端向正交方向延伸的第2边331b;从第1边331a的下端与第2边331b平行地延伸且比第2边331b长的第3边331c;和连接第2边331b与第3边331c的径向
外端的第4边331d。
[0160]
除湿转轮312其外观形状形成为圆锥台形状。入口面312b设置于除湿转轮312的面积较小一方的底面,出口面312c设置于除湿转轮312的面积较大一方的底面。在第4边331d形成有锥状的侧面部234。
[0161]
即,由各板状部件331的第2边331b和圆环框部32形成空气流入的入口面312b。另外,由比圆环框部32靠下侧的各板状部件331的第3边331c形成空气流出的出口面312c。由旋转轴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231、231、圆环框部32和侧面部234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333。在入口面312b形成多个流路3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333a。另外,在出口面312c形成多个流路3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333b。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比多个空气吸入口3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多个空气吹出口3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较大。
[0162]
[3-3.效果等]
[0163]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转轮312中,板状部件331在旋转轴3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333,流路333成为从旋转轴3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在流路333中,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3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3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在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上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164]
在实施方式3中,也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3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3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65]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调湿单元11中,可以是除湿转轮312由圆锥台形状形成,入口面312b设置于除湿转轮312的面积较小一方的底面,出口面312c设置于除湿转轮312的面积较大一方的底面。
[0166]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除湿转轮312中的出口面312c比入口面312b大,能够抑制在除湿转轮3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
[0167]
(实施方式4)
[0168]
以下,使用图7说明实施方式4。
[0169]
[4-1.整体结构]
[0170]
图7是沿着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转轮4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171]
实施方式4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3的除湿转轮312而具有除湿转轮412。
[0172]
[4-2.除湿转轮的结构]
[0173]
在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转轮412中,板状部件43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3的板状部件331(参照图6)不同。
[0174]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431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即,板状部件431包括沿着旋转轴412a的第1边431a、从第1边431a的上端向正交方向延伸的第2边431b;从第1边431a的下端与第2边431b平行地延伸且比第2边431b短的第3边431c;和连接第2边431b与第3边431c的径向外端的第4边431d。
[0175]
除湿转轮412的外观形状形成为与实施方式3的除湿转轮312反向的圆锥台形状。入口面412b设置于除湿转轮412的面积较大一方的底面,出口面412c设置于除湿转轮412的
面积较小一方的底面和侧面。
[0176]
即,由各板状部件431的第2边431b和圆环框部32形成空气流入的入口面412b。另外,由比圆环框部32靠下侧的各板状部件431的第3边431c和第4边431d,形成空气流出的出口面412c。由旋转轴4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431、431和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433。在入口面412b,形成多个流路4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433a。另外,在出口面412c形成多个流路4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4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空气吹出口4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多个空气吸入口4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大。
[0177]
[4-3.效果等]
[0178]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转轮412中,板状部件431在旋转轴4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433,流路433成为从旋转轴4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3同样地,在流路433中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4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4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在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上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179]
在实施方式4中,也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4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412中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80]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调湿单元11中,除湿转轮412也可以是由圆锥台形状形成,入口面412b设置于除湿转轮412的面积较大一方的底面,出口面412c设置于除湿转轮的面积较小一方的底面和侧面。
[0181]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使除湿转轮412中的出口面412c比入口面412b大,能够抑制在除湿转轮4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另外,在出口面412c中,从与第4边431d对应的部分流出的空气流入的空间较广,所以能够抑制从与第4边431d对应的部分流出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82]
(实施方式5)
[0183]
以下,使用图8和图9说明实施方式5。
[0184]
[5-1.整体结构]
[0185]
图8是实施方式5的除湿转轮512的立体图。图9是沿着实施方式5的除湿转轮5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186]
实施方式5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1的除湿转轮12(参照图2、图3)而具有除湿转轮512。
[0187]
[5-2.除湿转轮的结构]
[0188]
实施方式5的除湿转轮512,实施方式1的除湿转轮12的上部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入口面512b由凹陷形状512d构成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
[0189]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531形成为l字状。即,板状部件531其l字状的板状部件531的一端支承于旋转轴512a,在另一端接合着圆环框部32,由此形成为旋转体形状。
[0190]
除湿转轮512为有底筒形状。入口面512b设置于形成除湿转轮512的凹陷形状512d的内侧面531a和内底面531b。另外,出口面512c设置于除湿转轮512的外侧面531c和外底面531d。除湿转轮512为在上面(旋转轴l的轴方向一端面)具有凹陷形状的旋转体形状。除湿
转轮512中,与形成和圆环框部32的内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内周面(内侧面531a和内底面531b)相比,形成和圆环框部32的外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外周面(外侧面531c和外底面531d)一方的表面积形成得较大。
[0191]
由旋转轴5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531、531和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533。在入口面512b形成多个流路5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533a。另外,在出口面512c形成多个流路5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5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由于凹陷形状512d,与多个空气吸入口5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相比,多个空气吹出口5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较大。
[0192]
[5-3.效果等]
[0193]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转轮512中,板状部件531在旋转轴5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533,流路533成为从旋转轴5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4同样地,在流路533中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5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5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在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上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194]
在实施方式5中,也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5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512中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195]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调湿单元11中,除湿转轮512可以为有底筒形状,入口面512b设置于除湿转轮512的内侧面531a和内底面531b,出口面512c设置于除湿转轮512的外侧面531c和外底面531d。
[0196]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除湿转轮512中的出口面512c比入口面512b大,能够抑制在除湿转轮5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
[0197]
(实施方式6)
[0198]
以下,使用图10和图11说明实施方式6。
[0199]
[6-1.整体结构]
[0200]
图10是实施方式6的除湿转轮612的立体图。图11是沿着实施方式6中的除湿转轮6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201]
实施方式6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转轮412(参照图7)而具有除湿转轮612。
[0202]
[6-2.除湿转轮的结构]
[0203]
实施方式6的除湿转轮612形成为实施方式4的除湿转轮412的上部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入口面612b由凹陷形状612d构成这一点与实施方式4不同。
[0204]
除湿转轮612为蒜臼状的有底筒形状。入口面612b设置于形成除湿转轮612的凹陷形状612d的内侧面631a。另外,出口面612c设置于除湿转轮612的外侧面631c和外底面631d。除湿转轮612为上面(旋转轴l的轴方向一端面)具有凹陷形状612d的旋转体形状。除湿转轮612中,与形成和圆环框部32的内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内周面(内侧面631a)相比,形成和圆环框部32的外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外周面(外侧面631c和外底面631d)的表面积形成得较大。
[0205]
由旋转轴6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631、631和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633。在入口面612b形成多个流路6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633a。另外,在出口面612c形成多个流路6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5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由于凹陷形状612d,多个空气吹出口6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多个空气吸入口6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大。
[0206]
[6-3.效果等]
[0207]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转轮612中,板状部件631在旋转轴6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633,流路633成为从旋转轴6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5同样地,流路633中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6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6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向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208]
在实施方式6中,也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6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6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209]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调湿单元11中,除湿转轮612为有底筒形状,入口面612b设置于除湿转轮612的内侧面631a和内底面631b,出口面612c设置于除湿转轮的外侧面和外底面。
[0210]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除湿转轮612中的出口面612c比入口面612b大,能够抑制在除湿转轮6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
[0211]
(实施方式7)
[0212]
以下使用图12说明实施方式7。
[0213]
[7-1.整体结构]
[0214]
图12是沿着实施方式7的除湿转轮712的旋转轴l的截面图。
[0215]
实施方式7的调湿单元11,代替实施方式5中的除湿转轮512(参照图8、图9)而具有除湿转轮712。
[0216]
[7-2.除湿转轮的结构]
[0217]
实施方式7中的除湿转轮712,板状部件73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5的板状部件531(参照图8、图9)不同。
[0218]
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731由多次弯曲的形状形成,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前进而靠近旋转轴l侧的台阶状。即,板状部件731其一端支承于旋转轴712a,另一端接合着圆环框部32,由此形成为旋转体形状。
[0219]
除湿转轮712为随着在轴方向上前进而直径变小的多层的有底筒形状。入口面712b设置于形成除湿转轮712的凹陷形状712d的台阶状的内周面731a。另外,出口面712c设置于除湿转轮712的台阶状的外周面731c。除湿转轮712为上面(旋转轴l的轴方向一端面)具有凹陷形状712d的旋转体形状。除湿转轮712中,与形成和圆环框部32的内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内周面731a相比,形成跟圆环框部32的外周侧相连的外观形状的外周面731c的表面积形成得较大。
[0220]
由旋转轴712a、相邻的2个板状部件731、731和圆环框部32包围的间隙状的空间构成流路733。在入口面712b中形成多个流路733的各自的空气吸入口733a。另外,在出口面
712c形成多个流路733的各自的空气吹出口733b。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由于凹陷形状712d,多个空气吹出口733b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多个空气吸入口733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大。
[0221]
[7-3.效果等]
[0222]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转轮712中,板状部件731在旋转轴712a呈辐射状地配置而构成流路733,流路733成为从旋转轴712a在径向上扩展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6同样地,流路733中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能够维持相对于旋转轴l倾斜的空气的流动而且容易从出口面712c流出。另外,从出口面712c流出的空气,容易在相对于下面板2b倾斜的方向上流动,空气的流动的弯曲方式被缓和。即,试图向径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妨碍。
[0223]
在实施方式7中,也能够无论向除湿转轮712的空气的流入方向如何,都容易抑制在除湿转轮7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在流路3、4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
[0224]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除湿转轮712可以为随着在轴方向上前进而直径变小的多层的有底筒形状,入口面712b设置于除湿转轮712的内周面,出口面712c设置于除湿转轮712的外周面。
[0225]
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除湿转轮712中的出口面712c比入口面712b大,能够抑制在除湿转轮712中进行调湿时的压力损失。
[0226]
(其它实施方式)
[0227]
如以上所述,作为本技术中公开的技术例示,说明了实施方式1~7。但是,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进行了变更、置换、添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另外,将在上述实施方式1~7中所说明的各构成要素相组合,也能够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0228]
以下例示其它实施方式。
[0229]
实施方式1~7的调湿单元11中,说明了旋转轴l为上下方向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以旋转轴l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有调湿单元11的调湿装置1。
[0230]
在实施方式1~7的调湿单元11中,说明了在电动电机13的驱动轴13a连接除湿转轮12~712的结构,但调湿单元11也可以具有齿轮或皮带等的驱动力的传递结构,构成为从驱动轴13a经由传递机构对除湿转轮12~712传递驱动力的结构。
[0231]
在实施方式1~7的除湿转轮12中,例示了板状部件为长方形形状、四边形形状、直角三角形形状、l字形状、多次弯曲板状,但板状部件也可以不是多边形状。例如,除湿转轮的外观形状也可以是半球状,板状部件也可以是具有沿着旋转轴l的第1边、和从第1边的上端向正交方向延伸的第2边,第1边与第2边曲线状地连接的外周形状。
[0232]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的例子,因此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或者其等同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置换、追加、省略等。
[0233]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234]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使用调湿机构的调湿装置、空气调节装置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