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8:09: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无框车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汽车车门按有无窗框分为有框车门和无框车门,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为有框车门,但是无框车门在外观造型上更加简洁、流畅。另外,因为车门窗框取消,白车身顶部边梁尺寸减小,进而加大乘客视野范围和头部空间。正因为以上优势,无框车门在对造型要求较高的跑车和高端轿跑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相关技术中的滑移门开闭结构,其开闭系统包括上中下各三套导轨-铰链机构,其中上导轨、上铰链布置在滑移门窗框内侧的顶部位置,决定了窗框上部必须有较宽的钣金结构来固定和连接铰链导轨系统,也就是滑移门必须有窗框结构,而无框滑移门的顶部由于没有窗框结构,且其顶部即为车门水切位置,水平一侧对应车身门洞,使其顶部无法在所对应的车身上无可供导轨安装的结构,因此,无框车门在滑移门上的应用存在较大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框车门难以采用滑移门方案进行安装使用的问题。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其包括:
7.第一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一铰链与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无框滑移门内板的顶部区域,所述第一铰链固定安装于车身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
8.第二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二铰链与第二导轨,所述第二铰链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二导轨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二铰链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9.第三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三铰链与第三导轨,所述第三铰链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底部区域,所述第三导轨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三铰链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10.所述无框滑移门同其上安装的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铰链与所述第三铰链一同相对所述车身在同一滑动轨迹上进行滑移。
11.通过上述方案,在无框滑移门与车身之间设置三组滑移结构时,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按照滑移门滑动要求分别安装于无框滑移门内侧的上中下三处位置,同时在无框滑移门顶部位置上,第一滑移组件采取与第二滑移组件、第三滑移组件相反的安装策略,通过将体积与占位较大的第一导轨装设至无框滑移门上,体积与占位较小的第一铰链装设至车身门洞的边框上,最终使第一导轨与第一铰链可顺利设置于无框滑移门顶部,完成无框滑移门的安装。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框滑移门内板上设有内饰护板,所述内饰护板设有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一同延伸的内饰槽口,所述第一铰链端部穿过所述内饰槽口与所述第
一导轨连接。
13.通过上述方案,由于第一导轨设置于无框滑移门内板上时,其需要与所连接的第一铰链进行滑动配合,当无框滑移门移动时,第一铰链即可通过内饰护板上的内饰槽口相对无框滑移门进行滑动,避免第一铰链在安装至车身上时与内饰护板发生冲突,保障无框滑移门内侧仍可顺利设置内饰护板。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饰槽口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侧边沿均连接有密封唇边,两条所述密封唇边之间弹性贴触,所述第一铰链于两条所述密封唇边之间穿过,以使所述第一铰链可在两条所述密封唇边之间滑动的同时,两所述密封唇边可对所述内饰槽口的其他位置进行遮挡。
15.通过上述方案,当第一铰链在内饰槽口内滑过的时候,密封唇边自然受力张开,当第一铰链从当前位置滑动至下一位置时,该位置的密封唇边将在弹性作用下合拢闭合,起到良好的密封性能,阻挡外部噪音,气流等,同时起到遮蔽内饰护板内部的结果,保证了良好的外观效果。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唇边由pvc材料制得。
17.通过上述方案,使密封唇边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隔音效果,提升无框滑移门在安装使用时的实际效果。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饰护板包括:
19.上护板,其与所述无框滑移门内板连接;
20.下护板,其与所述无框滑移门内板连接,并同所述上护板之间留设间隔并形成所述内饰槽口。
21.通过上述方案,内饰护板在安装时可选择将上护板与下护板依次进行安装,并在安装上护板后、安装下护板前进行第一铰链与第一滑轨的连接配合,后续即可顺利安装下护板,并在安装完成后使第一铰链与第一滑轨可通过内饰槽口顺利进行相对滑动。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的一端设有第一弯弧段,所述第二导轨的一端设有第二弯弧段,所述第三导轨的一端设有第三弯弧段,且,
23.所述第一弯弧段设于所述第一导轨远离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所述第二弯弧段与所述第三弯弧段则分别处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三导轨靠近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
24.通过上述方案,无框滑移门在由关闭状态滑动至车身外部时即可通过各导轨上所设置的弯弧段实现,同时由于第一导轨为安装于无框滑移门上,根据无框滑移门的运动关系,第一导轨上的第一弯弧段相对于第二导轨与第三导轨在无框滑移门的滑动方向上旋转180度即可实现无框滑移门的顺利滑动。
2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车身栓接固定。
26.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第一铰链可快速与车身进行连接固定,且两者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其所需要占用的安装面积较小,可顺利在车身有限的面积上进行安装。
27.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无框滑移门开启时,所述第一铰链、所述第二铰链与所述第三铰链在所述滑移门内板所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式分布,且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三铰链相对所述第二铰链靠近所述车身的车头端。
28.通过上述方案,第二铰链、第三铰链因为固定至无框滑移门上,一直处于无框滑移门的中后部和前下部,第一铰链因为固定至白车身,此时其与无框滑移门上第一导轨的连
接点始终处于无框滑移门的前上部,这样第一铰链、第二铰链、第三铰链在滑移门上的连接点充分拉开了距离,三点组成的三角区域面积非常大,这样就保证了滑移门稳定性。
2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无框滑移门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边沿与所述无框滑移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并与所述无框滑移门之间间隔。
30.通过上述方案,由于无框滑移门内侧为非平面结构,无法直接顺利对第一导轨进行安装,此时所设置的连接板即可提供第一导轨顺利安装的平面,同时其与无框滑移门之间间隔设置,使两者之间的振动传递效果相对较弱,保障第一导轨与第一铰链在配合使用时的稳定性。
31.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
32.一种汽车,其车身上通过如上所述的无框滑移门开闭结构连接有无框滑移门。
3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在无框滑移门与车身之间设置三组滑移结构时,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按照滑移门滑动要求分别安装于无框滑移门内侧的上中下三处位置,同时在无框滑移门顶部位置上,第一滑移组件采取与第二滑移组件、第三滑移组件相反的安装策略,通过将体积与占位较大的第一导轨装设至无框滑移门上,体积与占位较小的第一铰链装设至车身门洞的边框上,最终使第一导轨与第一铰链可顺利设置于无框滑移门顶部,完成无框滑移门的安装。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无框滑移门处于关闭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无框滑移门处于开启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无框滑移门及第一滑动组件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40.图中:
41.10、第一铰链;11、第一导轨;110、第一弯弧段;
42.20、第二铰链;21、第二导轨;210、第二弯弧段;
43.30、第三铰链;31、第三导轨;310、第三弯弧段;
44.4、无框滑移门;40、内饰护板;400、内饰槽口;4001、密封唇边;401、上护板;402、下护板;4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汽车车门按有无窗框分为有框车门和无框车门,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为有框车门,但是无框车门在外观造型上更加简洁、流畅。另外,因为车门窗框取消,白车身顶部边梁尺寸减小,进而加大乘客视野范围和头部空间。正因为以上优势,无框车门在对造型要求较高的跑车和高端轿跑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7.相关技术中的滑移门开闭结构,其开闭系统包括上中下各三套导轨-铰链机构,其中上导轨、上铰链布置在滑移门窗框内侧的顶部位置,决定了窗框上部必须有较宽的钣金结构来固定和连接铰链导轨系统,也就是滑移门必须有窗框结构,而无框滑移门的顶部由于没有窗框结构,且其顶部即为车门水切位置,水平一侧对应车身门洞,使其顶部无法在所对应的车身上无可供导轨安装的结构,因此,无框车门在滑移门上的应用存在较大困难。
48.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49.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
50.参照图1与图2,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其包括:
51.第一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一铰链10与第一导轨11,所述第一导轨11固定安装于所述无框滑移门4内板的顶部区域,所述第一铰链10固定安装于车身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轨11滑动配合;
52.第二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二铰链20与第二导轨21,所述第二铰链20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二导轨21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二铰链20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53.第三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三铰链30与第三导轨31,所述第三铰链30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底部区域,所述第三导轨31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三铰链30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54.所述无框滑移门4同其上安装的所述第一导轨11、所述第二铰链20与所述第三铰链30一同相对所述车身在同一滑动轨迹上进行滑移。
55.这样设置,在无框滑移门4与车身之间设置三组滑移结构时,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按照滑移门滑动要求分别安装于无框滑移门4内侧的上中下三处位置,同时在无框滑移门4顶部位置上,第一滑移组件采取与第二滑移组件、第三滑移组件相反的安装策略,通过将体积与占位较大的第一导轨11装设至无框滑移门4上,体积与占位较小的第一铰链10装设至车身门洞的边框上,最终使第一导轨11与第一铰链10可顺利设置于无框滑移门4顶部,完成无框滑移门4的安装。
56.但上述方案在实际实施后,由于在车门内侧需要装设内饰护板,对于常规有框滑移门,其内侧所连接的均为铰链结构,铰链在穿过内饰护板后可直接连接到车身上的导轨结构上,且铰链结构在滑移门移动过程中将保持与车门的相对静止,但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一导轨11设置于无框滑移门4的内板顶部,第一铰链10设置于车身上,在本技术所提供的无框滑移门4进行滑动时,第一铰链10与无框滑移门4处于相对滑动状态,因此在安装第一铰链10后如何安装布置内饰护板将是需要解决的下一问题。
57.参照图1,基于上述问题,在一些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无框滑移门4内板上设有内饰护板40,所述内饰护板40设有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11一同延伸的内饰槽口400,
所述第一铰链10端部穿过所述内饰槽口400与所述第一导轨11连接。
58.其中,内饰槽口400将内饰护板40分隔为上护板401与下护板402两部分,进而内饰护板40在安装时可选择将上护板401与下护板402依次进行安装,并在安装上护板401后、安装下护板402前进行第一铰链10与第一滑轨的连接配合,后续即可顺利安装下护板402,并在安装完成后使第一铰链10与第一导轨11可通过内饰槽口400顺利进行相对滑动。
59.这样设置,由于第一导轨11设置于无框滑移门4内板上时,其需要与所连接的第一铰链10进行滑动配合,当无框滑移门4移动时,第一铰链10即可通过内饰护板40上的内饰槽口400相对无框滑移门4进行滑动,避免第一铰链10在安装至车身上时与内饰护板40发生冲突,保障无框滑移门4内侧仍可顺利设置内饰护板40。
60.但由于在内饰护板40上开设内饰槽口400后将影响室内乘坐人员的乘坐体验,如车辆结构振动的噪音将通过内饰槽口400更多的传达至车辆内部空间,同时外观上也存在较大影响。
61.基于上述问题,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内饰槽口40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侧边沿均连接有密封唇边4001,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弹性贴触,所述第一铰链10于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穿过,以使所述第一铰链10可在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滑动的同时,两所述密封唇边4001可对所述内饰槽口400的其他位置进行遮挡。
62.这样设置,当第一铰链10在内饰槽口400内滑过的时候,密封唇边4001自然受力张开,当第一铰链10从当前位置滑动至下一位置时,该位置的密封唇边4001将在弹性作用下合拢闭合,起到良好的密封性能,阻挡外部噪音,气流等,同时起到遮蔽内饰护板40内部的结果,保证了良好的外观效果。
63.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唇边4001由pvc材料制得。
64.通过上述方案,使密封唇边4001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隔音效果,提升无框滑移门4在安装使用时的实际效果。
6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第一导轨11的一端设有第一弯弧段110,所述第二导轨21的一端设有第二弯弧段210,所述第三导轨31的一端设有第三弯弧段310,且,
66.所述第一弯弧段110设于所述第一导轨11远离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所述第二弯弧段210与所述第三弯弧段310则分别处于所述第二导轨21、所述第三导轨31靠近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
67.其中,第一导轨11、第二导轨21以及第三导轨31除各自上所设置的第一弯弧段110、第二弯弧段210、第三弯弧段310之外均为直线段结构,且均水平设置且在空间上相互平行。
68.通过这样设置,无框滑移门4在由关闭状态滑动至车身外部时即可通过各导轨上所设置的弯弧段实现,同时由于第一导轨11为安装于无框滑移门4上,根据无框滑移门4的运动关系,第一导轨11上的第一弯弧段110相对于第二导轨21与第三导轨31在无框滑移门4的滑动方向上旋转180度即可实现无框滑移门4的顺利滑动。
6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10与所述车身栓接固定。
70.通过这样设置,实现第一铰链10可快速与车身进行连接固定,且两者在连接时
71.进一步的,当无框滑移门4在车身上滑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铰链10、所述第二铰链20与所述第三铰链30在所述无框滑移门4内板所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式分
布,且所述第一铰链10和所述第三铰链30相对所述第二铰链20靠近所述车身的车头端。
72.通过上述方案,第二铰链20、第三铰链30因为固定至无框滑移门4上,一直处于无框滑移门4的中后部和前下部,第一铰链10因为固定至白车身,此时其与无框滑移门4上第一导轨11的连接点始终处于无框滑移门4的前上部,这样第一铰链10、第二铰链20、第三铰链30在滑移门上的连接点充分拉开了距离,三点组成的三角区域面积非常大,这样就保证了滑移门的稳定性。
73.可选地,参照图1或图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11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之间设有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一侧边沿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11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41上并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之间间隔。
74.这样设置,由于无框滑移门4内侧为非平面结构,无法直接顺利对第一导轨11进行安装,此时所设置的连接板41即可提供第一导轨11顺利安装的平面,同时其与无框滑移门4之间间隔设置,使两者之间的振动传递效果相对较弱,保障第一导轨11与第一铰链10在配合使用时的稳定性。
75.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
76.一种汽车,其车身上无框滑移门开闭结构连接有无框滑移门4。
77.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其包括:
78.第一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一铰链10与第一导轨11,所述第一导轨11固定安装于所述无框滑移门4内板的顶部区域,所述第一铰链10固定安装于车身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轨11滑动配合;
79.第二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二铰链20与第二导轨21,所述第二铰链20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二导轨21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二铰链20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80.第三滑动组件,其包括第三铰链30与第三导轨31,所述第三铰链30固定连接于滑移门内板的底部区域,所述第三导轨31固定连接于车身并与所述第三铰链30的端部呈滑动配合;
81.所述无框滑移门4同其上安装的所述第一导轨11、所述第二铰链20与所述第三铰链30一同相对所述车身在同一滑动轨迹上进行滑移。
82.所述无框滑移门4内板上设有内饰护板40,所述内饰护板40设有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11一同延伸的内饰槽口400,所述第一铰链10端部穿过所述内饰槽口400与所述第一导轨11连接。
83.所述内饰槽口40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侧边沿均连接有密封唇边4001,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弹性贴触,所述第一铰链10于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穿过,以使所述第一铰链10可在两条所述密封唇边4001之间滑动的同时,两所述密封唇边4001可对所述内饰槽口400的其他位置进行遮挡。
84.所述密封唇边4001由pvc材料制得。
85.所述内饰护板40上对应所述第二铰链20和所述第三铰链30设有穿孔,且所述第二铰链20和所述第三铰链30与所述穿孔周沿密封连接。
86.所述第一导轨11的一端设有第一弯弧段110,所述第二导轨21的一端设有第二弯弧段210,所述第三导轨31的一端设有第三弯弧段310,且,
87.所述第一弯弧段110设于所述第一导轨11远离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所述第二弯弧段210与所述第三弯弧段310则分别处于所述第二导轨21、所述第三导轨31靠近所述车身车头端的端部。
88.所述第一铰链10与所述车身栓接固定。
89.所述第一铰链10、所述第二铰链20与所述第三铰链30在所述滑移门内板所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式分布,且所述第一铰链10和所述第三铰链30相对所述第二铰链20靠近所述车身的车头端。
90.所述第一导轨11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之间设有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一侧边沿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11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41上并与所述无框滑移门4之间间隔。
9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9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框滑移门的开闭结构及汽车,在无框滑移门4与车身之间设置三组滑移结构时,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按照滑移门滑动要求分别安装于无框滑移门4内侧的上中下三处位置,同时在无框滑移门4顶部位置上,第一滑移组件采取与第二滑移组件、第三滑移组件相反的安装策略,通过将体积与占位较大的第一导轨11装设至无框滑移门4上,体积与占位较小的第一铰链10装设至车身门洞的边框上,最终使第一导轨11与第一铰链10可顺利设置于无框滑移门4顶部,完成无框滑移门4的安装。
9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5.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