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3:26: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纸智能化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钢纸的胶化工艺时,需要将若干张钢纸原料叠在一起进行胶化,如果若干张钢纸的侧边没有对齐,容易导致产品出现荷叶边,质量不合格;在钢纸放卷的过程中,由于料卷中的钢纸侧边在料卷轴上的轴向位置并非完全相同,或者由于若干个料卷之间有错位,很容易导致钢纸侧边不对齐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自动对错位钢纸锦绣柠纠偏的装置。
3.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高效率的半自动化钢纸生产系统”,其公告号为cn207277098u,包括原纸供纸辊组模块、溶液浸泡胶化模块、胶化成型模块、辊组热压模块、老化模块、切料及散热模块、清洗模块以及干燥及整形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半自动化钢纸生产系统,采用多个辊轮对多层原纸进行同时供料,多层原纸进行同步浸泡胶化处理,并经一次热压成型制得半成品生钢纸;胶化成型模块的压合成型上、下辊轮之间的距离可调,可适应不同厚度的钢纸生产;钢纸生产工艺得到极大的简化,生产成本降低并保证了钢纸的质量;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若干张钢纸在同时供料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侧边没有对齐的情况,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多张钢纸原料堆叠胶化时,侧边容易不对齐,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提供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对多张需要堆叠的钢纸侧边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构实现自动对准。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包括若干个料卷支架和检测支架,料卷支架上安装有钢纸料卷,料卷支架下侧安装有料卷支架轨道和料卷支架驱动器,所述检测支架上安装有若干个用于在检测支架处张紧钢纸的检测张紧辊,检测支架上还安装有若干个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分别检测钢纸的两条对边的位置,所述若干个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所述若干个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
6.所述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可以对钢纸的其中一个侧边进行检测,所述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可以对钢纸的另一个侧边进行检测,待两处侧边检测都合格后,说明钢纸的位于设定的位置上,而若干个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若干个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可以使得若干张钢纸同时处于设定的位置上,进而确保钢纸的侧边完全对齐,若钢纸位置不正确,则通过所述料卷支架驱动器可以在料卷的轴向方向上移动料卷,直到钢纸移动到正确位置,所述检测张紧辊可以确保检测位置处钢纸平整,不会影
响检测。
7.作为优选,所述料卷支架上设有若干个导向张紧结构,所述导向张紧结构包括导向张紧辊和安装在导向张紧辊两端的辊座,所述导向张紧辊上还安装有与钢纸直接接触的张紧套,所述张紧套通过轴承安装在导向张紧辊上,所述导向张紧辊在受到轴向力时竖向移动,从而减小对钢纸的张紧力;由于存在若干个料卷支架同时供料,部分料卷支架距离检测支架较远,需要对钢纸进行多处张紧,而当钢纸在开卷过程中发生轴向偏移时,发生偏移的料卷支架虽然进行了纠偏,但是由于钢纸与导向张紧辊之间的摩擦,纠偏量无法立刻传递到检测支架处,从而导致纠偏的实际效果差,而本方案中的导向张紧辊在受到轴向力时竖向移动,从而减小对钢纸的张紧力,可以同时减小导向张紧辊在纠偏时与钢纸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纠偏能立即生效。
8.作为优选,所述辊座内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在导向张紧辊的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导向张紧辊的两端设有适配安装在定位槽中的定位件;由于定位槽的中部向下凹陷,因此导向张紧辊受到轴向方向的摩擦力时,所述导向张紧辊与定位槽接触处发生移动,进而使得导向张紧辊上升。
9.作为优选,所述定位件的相关结构可以是下列两种之一:所述定位件为可以在定位槽中沿导向张紧辊的轴向滚动的滚轮;所述定位件为上下两端均与定位槽点接触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与辊座之间安装有弹簧。
10.作为优选,所述检测支架下方安装有检测支架轨道和检测支架驱动器,该结构使得检测支架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进而使得设备可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钢纸生产。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包括分别位于钢纸上下两侧的第一发射器和第一接收器,所述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包括分别位于钢纸上下两侧的第二发射器和第二接收器。
12.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对多张钢纸的侧边进行检测并自动对齐,避免产品由于侧边不对齐而质量不佳;(2)在纠偏过程中,导向张紧辊对钢纸的张紧会减小,从而避免张紧时的摩擦阻碍了纠偏。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导向张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导向张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发明料卷支架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发明检测支架处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料卷支架
ꢀꢀ
2、检测支架
ꢀꢀ
3、钢纸料卷
ꢀꢀ
4、料卷支架轨道
ꢀꢀ
5、料卷支架驱动器
ꢀꢀ
6、检测张紧辊
ꢀꢀ
7、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
ꢀꢀ
8、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
ꢀꢀ
9、导向张紧辊
ꢀꢀ
10、辊座
ꢀꢀ
11、张紧套
ꢀꢀ
12、轴承
ꢀꢀ
13、定位槽
ꢀꢀ
14、滚轮
ꢀꢀ
15、移动块
ꢀꢀ
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20.实施例一,如图1、2、4、5所示,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设置于钢纸的胶化
装置之前,包括若干个料卷支架1和一对检测支架2,料卷支架上安装有钢纸料卷3,料卷支架下侧安装有料卷支架轨道4和料卷支架驱动器5,所述检测支架上安装有若干个用于在检测支架处张紧钢纸的检测张紧辊6,检测支架上还安装有与检测张紧辊数量相同的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7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8,所述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分别检测钢纸的两条对边的位置,所述若干个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所述若干个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位于同一条垂线上;所述料卷支架上设有若干个导向张紧结构,所述导向张紧结构包括导向张紧辊9和安装在导向张紧辊两端的辊座10,所述导向张紧辊上还安装有与钢纸直接接触的张紧套11,所述张紧套通过轴承12安装在导向张紧辊上,所述导向张紧辊在受到轴向力时竖向移动,从而减小对钢纸的张紧力,所述辊座内设有定位槽13,所述定位槽在导向张紧辊的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导向张紧辊的两端设有适配安装在定位槽中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为可以在定位槽中沿导向张紧辊的轴向滚动的滚轮14;所述检测支架下方安装有检测支架轨道和检测支架驱动器,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分别安装在两个独立的检测支架上,两个检测支架可以独立移动。
21.在装置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料卷中的钢纸侧边在料卷轴上的轴向位置并非完全相同,或者由于若干个料卷之间有错位,产生了钢纸侧边不对齐的情况,所述检测支架上的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侧边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结果,并将信号发送到控制器,进而控制对应的料卷支架移动,具体的控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将每对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按从上到下的次序编号为a,b,c,d

,与之对应的钢纸的料卷支架分别编号为a,b,c,d

;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略小于钢纸的宽度,两者的差值不超过钢纸宽度的公差大小,在钢纸正常开卷不发生偏移时,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都被钢纸阻挡,即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上都没有接收到照射,当某个第一接收器接收到照射时,例如,a第一接收器接收到照射,则a料卷支架朝向第一接收器方向移动,若a第二接收器接收到照射,则a料卷支架朝向第二接收器方向移动,若同一对的两个接收器同时接收到照射,例如,a第一接收器和a第二接收器同时接收到照射,则进行报错。
22.第二种,将每对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按从上到下的次序编号为a,b,c,d

,与之对应的钢纸的料卷支架分别编号为a,b,c,d

;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略大于钢纸的宽度,两者的差值不超过钢纸宽度的公差大小,在钢纸正常开卷不发生偏移时,第一侧边检测传感器和第二检测检测传感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都未被钢纸阻挡,即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上都能接收到照射,当某个第一接收器被阻挡时,例如,a第一接收器被阻挡,则a料卷支架朝向第二接收器方向移动,若a第二接收器被阻挡,则a料卷支架朝向第一接收器方向移动,若同一对的两个接收器同时被阻挡,例如,a第一接收器和a第二接收器同时被阻挡,则进行报错。
23.当纠偏进行的过程中,钢纸会对与其接触的导向张紧辊产生轴向的摩擦力,而该摩擦力会带动导向张紧辊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导向张紧辊与钢纸的摩擦力暂时减小,使得钢纸随着其开卷的料卷支架移动,从而使得纠偏能够立刻产生效果;待纠偏结束后,滚轮会在重力作用下复位,从而恢复张紧。
24.实施例二,一种钢纸开卷的自动纠偏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导向张紧结构不同,如图4所示,辊座内设有定位槽13,所述定位槽在导向张紧辊的轴向方向上的中部向下凹陷,定位槽中部存在一段凹陷部,所述导向张紧辊的两端设有适配安装在定位槽中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为上下两端均与定位槽点接触的移动块15,所述移动块与辊座之间安装有弹簧16;该实施例相对与实施例一的优势在于:纠偏结束后,移动块会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相比于依靠重力复位更加可靠。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