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3:05: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品后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


背景技术:

2.对于文件册、宣传册和书籍等印刷品,在其完成印制后,经常会对其进行后加工处理。在后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印刷品的封面打开,然后,补入一页纸张作为样张。
3.目前,向印刷品补入纸张依靠人工来完成,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向印刷品补入纸张依靠人工来完成,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包括封面翻开单元、印刷品移送单元和纸张移送单元;
6.封面翻开单元的一侧设有固定板,另一侧设有活动板;
7.固定板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成第一预设夹角;
8.活动板也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固定板所在平面成第二预设夹角,能够朝向固定板移动或背向固定板移动;
9.印刷品移送单元设于固定板远离活动板的一侧,能够向固定板输送印刷品;
10.纸张移送单元设于活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能够向活动板输送纸张。
1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封面翻开单元还包括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和第三吸附部;
12.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均固定在活动板上;
13.第三吸附部固定在固定板上。
14.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封面翻开单元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支撑板和挤压机构;
15.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活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与活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面传动连接;
16.第二驱动机构设于固定板远离活动板的一侧;
17.支撑板设于活动板和固定板的正下方,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18.挤压机构设于支撑板的正下方。
1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包括第一承载机构;第一承载机构整体设于固定板远离活动板的一侧;
20.第一承载机构包括安装座、第一导轨、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杆和承载板;
21.第一导轨竖直设置,固定于安装座上;
22.第一驱动电机的轴线竖直设置,也固定于安装座上;
23.第一传动杆竖直设置,底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顶端固定连接;
24.承载板的一侧分别与第一导轨、第一传动杆滑动连接。
2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还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一输送机构整体铺设于承载板和固定板之间;
26.第一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和第一输送带;
27.第一安装板为两个,正对设置,一端均位于固定板的上方,另一端均位于承载板的上方;
28.第一主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
29.第一从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30.第一输送带围绕在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的外部。
3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还包括第一转移机构;第一转移机构整体设于第一输送带及承载板的上方;
32.第一转移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驱动气缸、第二驱动气缸、第一牵引板和第四吸附部;
33.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34.第一驱动气缸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
35.第二驱动气缸竖直设置,其缸筒与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其活塞杆能够向下延伸,底端固定有第一牵引板;
36.第四吸附部固定于第一牵引板上;
37.第一驱动气缸能够驱动第二驱动气缸及第一牵引板移动至第一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正上方。
38.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纸张移送单元包括第二承载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二转移机构;
39.第二承载机构整体设于活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其结构与第一承载机构相同;
40.第二输送机构整体铺设于第二承载机构的承载板与活动板之间;
41.第二输送机构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主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二输送带、第二支撑架和导向部;
42.第二安装板为两个,正对设置,一端均位于活动板的上方,另一端均位于第二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上方;
43.第二主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
44.第二从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45.第二输送带围绕在第二主动轴和第二从动轴的外部;
46.第二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位于活动板的上方的一端转动连接;
47.导向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
48.第二转移机构整体设于第二输送带及第二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上方;
49.第二转移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架、第三驱动气缸、第四驱动气缸、第二牵引板和第五吸附部;
50.第三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51.第三驱动气缸固定于第三支撑架上;
52.第四驱动气缸竖直设置,其缸筒与第三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其活塞杆能
够向下延伸,底端固定有第二牵引板;
53.第五吸附部固定于第二牵引板上;
54.第三驱动气缸能够驱动第四驱动气缸及第二牵引板移动至第二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正上方。
5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点胶单元;
56.点胶单元包括支架、储胶桶、第二导轨、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杆、第五驱动气缸、点胶控制器和点胶阀;
57.支架整体设于固定板的正上方;
58.储胶桶固定于支架上;
59.第二导轨固定于支架上,一端朝向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共同一侧延伸,另一端朝向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共同另一侧延伸;
60.第二驱动电机固定于支架上,输出轴朝向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共同一侧延伸;
61.第二传动杆与第二导轨平行设置,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62.第五驱动气缸的轴线竖直设置,一侧面分别与第二导轨、第二传动杆滑动连接,其活塞杆能够朝向活动板或固定板延伸;
63.点胶控制器固定于支架上,与点胶阀连通;
64.点胶阀固定于第五驱动气缸的所述活塞杆上,与储胶桶连通。
6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对齐单元;
66.对齐单元包括挡板和第三驱动机构;
67.挡板为两个,分别设于活动板的相对两端;
68.第三驱动机构为两个,分别设于活动板的相对两端的下方;其中一个第三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挡板传动连接,另一个第三驱动机构与另一个挡板传动连接。
6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操作台;
70.操作台上固定有封面翻开单元、印刷品移送单元和纸张移送单元。
7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通过设置封面翻开单元、印刷品移送单元和纸张移送单元,印刷品移送单元能够向封面翻开单元输送印刷品,纸张移送单元能够向封面翻开单元输送纸张,封面翻开单元能够将印刷品的封面翻开,以使纸张补入至印刷品的封面和首页之间。整体上,取代了人工作业,大大改善了后处理加工的效率。其中,封面翻开单元的一侧设有固定板,另一侧设有活动板。印刷品移送单元能够将印刷品输送至固定板上,并使其封底贴附于固定板上。当印刷品位于固定板上时,活动板靠近固定板的一侧面能够朝向固定板的内侧面移动,以使封面贴附在活动板的内侧面上。活动板能够背向固定板移动,以带动封面转动,从而使封面被翻开。取代了人工翻开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封面翻开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后处理加工的效率。纸张移送单元能够向活动板输送单页纸张。相对人工补入纸张的方式,不再受限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了向印刷品补入纸张的效率,且有效地提高了纸张补入工作的稳定性,降低出错率。同时,使得成品的一致性较好。
附图说明
7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73.图2是图1所示的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的爆炸图;
74.图3是图2所示的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中封面翻开单元和对齐单元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76.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7.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线”、“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80.参照图1、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包括封面翻开单元100、印刷品移送单元200和纸张移送单元300。其中,封面翻开单元100的一侧设有固定板120,另一侧设有活动板110。固定板120 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成第一预设夹角。活动板110也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固定板120所在平面成第二预设夹角,能够朝向固定板120移动或背向固定板120移动。印刷品移送单元200设于固定板120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能够向固定板120输送印刷品。纸张移送单元300设于活动板110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能够向活动板110输送纸张。
81.在此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200能够向封面翻开单元100输送印刷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印刷品为文件册、书籍或宣传册等等。纸张移送单元300 能够向封面翻开单元100输送纸张。封面翻开单元100能够将印刷品的封面翻开,以使纸张补入至印刷品的封面和首页之间。整体上,取代了人工作业,大大改善了后处理加工的效率。具体地,封面翻开单元100的一侧设有固定板120,固定板120能够支撑固定印刷品。此处,需要说明是,当印刷品位于固定板120 上时,印刷品的书口朝上,书脊朝下。而且,固定板120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成第一预设夹角。具体地,第一预设夹角可为30-75度,有效地降低了封面被翻开的难度,改善了封面翻开的效率。封面翻开单元100的另一侧设有活动板110,活动板110
也倾斜设置,所在平面与固定板120所在平面成第二预设夹角。具体地,第二预设夹角为0-150度。印刷品移送单元200能够将印刷品输送至固定板120上,并使其封底贴附于固定板120上,印刷品背离固定板 120的一侧面为封面。当印刷品位于固定板120上时,活动板110靠近固定板 120的一侧面,即,活动板110与固定板120形成第二预设夹角的内侧面,能够朝向固定板120的内侧面移动,以使封面贴附在活动板110的内侧面上。活动板110能够背向固定板120移动,以带动封面转动,从而使封面被翻开。取代了人工翻开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封面翻开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后处理加工的效率。纸张移送单元300能够向活动板110输送单页纸张。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封面处于被翻开状态,向活动板110输送的单页纸张会抵至印刷品的封面和首页之间。相对人工补入纸张的方式,不再受限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了向印刷品补入纸张的效率,且有效地提高了纸张补入工作的稳定性,降低出错率。同时,使得成品的一致性较好。
82.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封面翻开单元100还包括第一吸附部130、第二吸附部140和第三吸附部。第一吸附部130和第二吸附部 140均固定在活动板110上。第一吸附部130和第二吸附部140使得印刷品的封面能够紧紧地贴附在活动板110上。在封面被翻开的过程中,封面不易和活动板110分离,从而使得封面被翻开过程稳定流畅地进行,改善了封面被翻开的效率。第三吸附部固定在固定板120上,使得印刷品的封底能够紧紧地贴附在固定板120上,有效地提高了印刷品位置的稳固性,使得印刷品不易从固定板 120上脱落,进而保障了后加工处理效率。具体地,活动板110为方形结构,形状与印刷品的封面相同。第一吸附部130固定在活动板110的中部,第二吸附部140为四个,分别固定在活动板110的四角处。第一吸附部130使得封面能够主动贴附在活动板110的内侧面。第二吸附部140使得活动板110与封面贴合的更紧密。如此,使得封面在被翻开时,不易与活动板110相分离,保障了封面翻开的效率。第一吸附部130为中空结构,轴线与活动板110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第一吸附部130的一端为出气端,与活动板110的内侧面共处同一平面内,另一端为进气端。而且,第一吸附部130的尺寸大于第二吸附部140。第二吸附部140为中空结构,轴线与活动板110所在平面相垂直。第二吸附部140 的一端为吸入端,与活动板110的内侧面共处同一平面内,另一端为吸出端。第三吸附部也为中空结构,轴线与固定板120所在平面相垂直。第三吸附部的一端为吸入端,与固定板120的内侧面共处同一平面内,另一端为吸出端。如此,使得印刷品的封底和封面分别能够较为平整地铺贴在固定板120和活动板 110上。在封面被翻开过程中,不易对封面留下折痕,不会使纸张发生褶皱,降低印刷品遭受损坏的可能性。其中,第一吸附部130的进气端与第一压缩气源连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缩气源向第一吸附部130内吹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在第一吸附部130内回旋产生吸附力以使封面朝向第一吸附部130的出气端和活动板110的内侧面移动,并贴附在活动板110上。第一压缩气源停止供气时,封面被释放。第二吸附部140的吸出端与第一真空抽气装置连通。当印刷品的封面贴附于活动板110的内侧面时,第一真空抽气装置对第二吸附部140进行抽气。以使封面于活动板110的内侧面贴合的更紧。第三吸附部的吸出端与第二真空抽气装置连通,由第二真空抽气装置对第三吸附部进行抽气。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欲翻开印刷品的封面时,先打开第二真空抽气装置对第三吸附部进行抽气,使得印刷品能够较为稳固地滞留在固定板120上,然后,再打开第一压缩气源对第一吸附部130进行吹气,以使封面能够贴附在活动板 110的内侧面。最后,打开第一真空抽气装置,对第二吸附部140进
行抽气。另外,在每个第一吸附部130的出气端、第二吸附部140的吸入端以及每个第三吸附部的吸入端均设有过滤网,以防杂质进入第一吸附部130、第二吸附部140 和第三吸附部内,降低第一吸附部130、第二吸附部140和第三吸附部发生堵塞的可能性,使得第一吸附部130、第二吸附部140和第三吸附部能够长期稳定的工作。
83.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活动板110的中部开设有一个第一让位孔,四角处均开设有一个第二让位孔。第一让位孔能够对第一吸附部130进行避让,第二让位孔能够对第二吸附部140进行避让。固定板120上开设有第三让位孔。第三让位孔能够对第三吸附部进行避让。第三让位孔为多个,多个第三让位孔沿固定板120的体长方向均匀分布。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板120 为方形结构,其体长方向与印刷品的书脊的延伸方向相同。活动板110的体长方向也与印刷品的书脊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让位孔内固定一个第一吸附部130,每个第二让位孔内固定有一个第二吸附部140,且第一吸附部130的出气端、第二吸附部140的吸入端与活动板110的内侧面共处同一平面。如此,使得印刷品的封面和活动板110的内侧面贴附得更紧密。每个第三让位孔内固定有一个第三吸附部。而且,第三吸附部的吸入端与固定板120的内侧面共处同一平面,如此,使得印刷品的封底和固定板120的内侧面贴附得更紧密。如此,大大提高了印刷品位置的稳固性,使得印刷品不易从固定板120上脱落,从而改善了后处理加工效率。
84.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封面翻开单元10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50。其中,第一驱动机构150设于活动板110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与活动板110 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面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150包括第六驱动气缸、导向杆和第三传动杆。其中,第六驱动气缸的输出轴朝向活动板110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面。导向杆为两根,正对设置,均设于第六驱动气缸和活动板110之间,一端均朝向第六驱动气缸延伸,另一端均朝向活动板110延伸。第三传动杆为两根,均设于第六驱动气缸和活动板110之间,一端均与第六驱动气缸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活动板110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面。其中一根第三传动杆与第六驱动气缸的连接端滑动连接于其中一根导向杆,另一根第三传动杆与第六驱动气缸的连接端滑动连接于另一根导向杆。第六驱动气缸与第二压缩气源连通,由压缩空气驱动第六驱动气缸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活动板110的相对两端的底部设有旋转轴,通过旋转轴和轴承固定在第一底板上。第六驱动气缸能够驱动第三传动杆的一端沿导向杆移动,以使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能够带动活动板110进行转动。在导向杆上开设有导向孔,在第三传动杆与第六驱动气缸的连接端固定有插杆。插杆与导向孔相适配,其两端分别可滑动地卡接于两个导向杆的导向孔内。整体上,结构较为简单,大大改善了封面翻开的效率。
85.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封面翻开单元10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160、支撑板和支撑腿。第二驱动机构160设于固定板120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支撑腿能够支撑固定固定板120,使得固定板120的位置稳定性较高。支撑腿为两根,均竖直设置,其中一根的顶部与固定板120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根的顶部与固定板120的另一端固定转动。支撑板设于活动板和固定板的正下方,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落纸气缸。落纸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与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支撑板朝向固定板远离活动板的一侧移动,以使固定板上的印刷品能够下落。封面翻开单元100还包括挤压机构170,挤压机构170设于支撑板的正下方。具体地,挤压机构170包括两个对压滚筒,两个对
压滚筒的两端延伸方向均与固定板120的两端延伸方向相同。每个对压滚筒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第一底板上。当支撑板整体移动至固定板120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时,印刷品的书脊经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底部之间的缝隙落在两对压滚筒之间。如此,使得单页纸张和印刷品粘贴更为牢固,有效地改善了后加工处理的效果。
86.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200包括第一承载机构210,第一承载机构210整体设于固定板120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第一承载机构 210包括安装座、第一导轨、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杆和承载板。其中,安装座包括第二底板和立柱。立柱的底部固定在第二底板的顶端面。第一导轨竖直设置,固定于安装座的立柱上。第一驱动电机固定在安装座的第二底板的底部,其轴线竖直设置,输出轴贯穿第二底板朝上延伸。第一传动杆竖直设置,底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的一侧分别与第一导轨、第一传动杆滑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传动杆能够驱动承载板沿第一导轨上下移动。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能够承载印刷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印刷品被一层一层地叠放在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上,且每层印刷品的书脊均朝向固定板120。调节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使其适应第一输送机构220的高度,从而使得印刷品被高效地输送至固定板120。
87.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200还包括第一输送机构 220,第一输送机构220整体铺设于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和固定板120之间。第一输送机构220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和第一输送带。其中,第一安装板为两个,正对设置,一端均位于固定板120的上方,另一端均位于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的上方。第一主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输送带围绕在所述第一主动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的外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动轴由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三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一主动轴转动以带动第一输送带运行。处于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上的印刷品能够被转移至第一输送带上,通过第一输送带被移送至固定板120上。
88.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印刷品移送单元200还包括第一转移机构 230,第一转移机构230整体设于第一输送带及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的上方。第一转移机构230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驱动气缸、第二驱动气缸、第一牵引板和第四吸附部。其中,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气缸固定于第一支撑架上,其活塞杆朝向第一承载机构210 的承载板的正上方。第一支撑架能够支撑固定第一驱动气缸,将第一驱动气缸固定在第一输送带的正上方。第二驱动气缸竖直设置,其缸筒与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其活塞杆能够向下延伸,底端固定有第一牵引板。第一驱动气缸通过自身的活塞杆能够驱动第二驱动气缸和第一牵引板从第一输送带的上方移动至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的正上方。第二驱动气缸能够驱动第一牵引板上下移动。在第一牵引板上固定有第四吸附部,能够使第一承载机构210 的承载板上的印刷品暂时吸附在在第一牵引板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140的结构相同,与第三真空抽气装置连通。待印刷品由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上被转移至第一输送带的上方时,第四吸附部停止工作,以使印刷品落至第一输送带上。如此,使得印刷品较为方便快捷地完成转移,且不易对印刷品造成损伤。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吸附部固定于第一牵引板靠近固定板120的一侧。如此,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上的印刷品在被转移时,印刷品的封面
靠近书脊的一侧被吸附在第一牵引板上,充分利用了印刷品的结构特点,使得印刷品不易遭受损坏,且使得转移工作高效地进行,进而保障了后加工处理的效率。另外,第一牵引板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设有向下弯折的抵压部。如此,当印刷品吸附在第一牵引板上时,整体为弧形结构,封面不易贴附在第一牵引板的底面上,有利于第一牵引板释放印刷品,进一步地提高了印刷品的转移效率,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后加工处理的效率。
89.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纸张移送单元300包括第二承载机构310 和吹气机构,第二承载机构310整体设于活动板110远离固定板120的一侧,其结构与第一承载机构210相同。第二承载机构310的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二承载机构310的第一传动杆能够驱动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沿第二承载机构310的第一导轨上下移动。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能够承载纸张。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多张纸张被一层一层地叠放在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调节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使其适应第二输送机构 320的高度,从而使得纸张被高效地输送。吹气机构设于第二承载机构310靠近活动板110的一侧,包括固定架和第一吹嘴。其中,固定架整体呈“п”型,第一吹嘴固定在固定架的顶部,出气端朝向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的正上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吹嘴与第四压缩气源连通,由第四压缩气源提供压缩空气。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欲转移时,调整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以使第一吹嘴的吹气端正对顶层纸张,能够向多页纸张进行吹气,从而使得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多页纸张松散开来,使得纸张能够被一页一页的转移,降低了多页纸张同时被转移的可能性,有效地降低了纸张转移过程出错的概率,改善了单页纸张转移的稳定性。
90.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纸张移送单元300还包括第二输送机构320,第二输送机构320整体铺设于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与活动板110之间。第二输送机构320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主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二输送带、第二支撑架和导向部。其中,第二安装板为两个,正对设置,一端均位于活动板110的上方,另一端均位于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的上方。第二主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输送带围绕在第二主动轴和第二从动轴的外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主动轴由第四驱动电机驱动。第四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二主动轴转动以带动第二输送带运行。处于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能够被转移至第二输送带上,通过第二输送带向活动板110运输。其中,第二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位于活动板110的上方的一端转动连接。导向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为导向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为其他可进行导向的结构。导向轮固定在第二支撑杆上,与第二输送带相切。当纸张被运输至活动板110的正上方时,导向部能够对纸张进行导向,改变纸张下落的倾斜角度,使得纸张朝下倾斜滑动。最终,使得纸张较好地落在活动板110上的封面(倾斜设置)的内侧面上。
91.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纸张移送单元300还包括第二转移机构330,第二转移机构330整体设于第二输送带及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的上方。第二转移机构330包括第三支撑架、第三驱动气缸、第四驱动气缸、第二牵引板和第五吸附部。其中,第三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三驱动气缸固定于第三支撑架上,其活塞杆能够朝向第二承载机构310 的承载板的正上方延伸。第三支撑架能够支撑固定第三驱动气缸,将第三驱动气缸固定在第二输送带的正上方。第四驱动气缸竖直设置,其缸筒与
第三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其活塞杆能够向下延伸,底端固定有第二牵引板。第三驱动气缸通过自身活塞杆能够驱动第四驱动气缸及第二牵引板从第二输送带的上方移动至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的正上方。第四驱动气缸能够驱动第二牵引板上下移动。在第二牵引板上固定有第五吸附部,能够使第二承载机构 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暂时吸附在在第二牵引板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140的结构也相同,与第四真空抽气装置连通。待纸张由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被转移至第二输送带的上方时,第五吸附部停止工作,以使纸张落至第二输送带上。如此,使得纸张较为方便快捷地完成转移,且不易使纸张产生折痕和褶皱。而且,第五吸附部固定于第二牵引板靠近固定板120的一侧。如此,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在被转移时,纸张靠近活动板110的一侧吸附在第二牵引板上,使得纸张不易产生折痕,且使得转移工作高效地进行,进而保障了后加工处理的效率。另外,第二牵引板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也设有向下弯折的抵压部。如此,当纸张吸附在第二牵引板上时,整体为弧形结构,纸张不易贴附在第二牵引板的底面上,有利于第二牵引板释放纸张,进一步地提高了纸张的转移效率,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后加工处理的效率。
92.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点胶单元400,点胶单元400包括支架、储胶桶、第二导轨、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杆、第五驱动气缸、点胶控制器和点胶阀。其中,支架整体设于固定板120的正上方。储胶桶固定于支架上,能够储存胶液。第二导轨固定于支架的一侧面上,一端朝向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一侧延伸,另一端朝向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另一侧延伸。第二驱动电机固定于支架上,输出轴朝向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一侧延伸。第二传动杆与第二导轨平行设置,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五驱动气缸的轴线竖直设置,一侧面分别与第二导轨、第二传动杆滑动连接,其活塞杆能够朝向活动板110或固定板120延伸。点胶控制器固定于支架上,其与点胶阀通过通气管连通。点胶阀固定于第五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与储胶桶连通。由点胶控制器控制点胶阀的开启或闭合。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传动杆能够驱动第五驱动气缸朝向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一侧移动或朝向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另一侧移动,即,第五驱动气缸能够沿活动板110的体长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封面内侧面上的纸张倾斜设置。第五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能够朝向活动板110的底部延伸,以使固定在第五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的点胶阀能够靠近倾斜设置的纸张的底部。储胶桶与第五压缩气源连通。第五压缩气源能够向储胶桶内鼓入压缩空气,以使储胶桶内的胶液流向点胶阀,并由点胶阀在纸张的底部喷出胶水线,胶水线的两端沿纸张的体长方向延伸。如此,纸张靠近书脊的一侧与首页靠近书脊的一侧通过胶水线粘接。整体上,相对人工进行粘接的方式,不再受限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了向印刷品与纸张的粘接效率,且有效地提高了纸张粘接工作的稳定性,使得成品一致性较好。
93.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对齐单元500,对齐单元500包括挡板和第三驱动机构。其中,挡板为两个,分别设于活动板110的相对两端。第三驱动机构为两个,分别设于活动板110的相对两端的下方。其中一个第三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挡板传动连接,另一个第三驱动机构与另一个挡板传动连接。在印刷品的封面被翻开的过程中,对齐单元500对活动板110和印刷品的封面进行限位,降低封面沿固定板120体长方向偏移的可能性。当纸张落至活动板 110上的封面的内侧面上时,对齐单元500能够调整纸张的位置,有效地保
障了后期粘接的效果,进而改善了整个后加工处理的效果。具体地,每个第三驱动机构均包括齐纸电磁铁和第三导轨。两个第三驱动机构的齐纸电磁铁分别设于活动板110的相对两端的下方,输出轴均沿活动板110的体长方向延伸。其中一个第三驱动机构的齐纸电磁铁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挡板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三驱动机构的齐纸电磁铁的输出轴与另一个挡板固定连接。两个第三驱动机构的的第三导轨均沿活动板110的体长方向延伸,在每个挡板的底部均设有与第三导轨相适配的安装槽,通过安装槽将挡板的底部和第三导轨滑动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齐纸电磁铁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由外部电源提供电力。齐纸电磁铁能够驱动挡板朝向活动板110或背向活动板110移动。通过调整两挡板之间的距离,以使对齐单元500适用于不同体长方向长度的印刷品,有效地增强了对齐单元500的通用性,进而增强了封面翻开单元100的通用性。
94.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操作台600,操作台600上固定有封面翻开单元100、印刷品移送单元200和纸张移送单元300。具体地,在操作台 600的顶部的中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封面翻开单元100相适配,封面翻开单元100通过第一底板与第一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点胶单元400通过支架与操作台600的顶部的中部固定连接。印刷品移送单元200整体设于点胶单元 400的一侧,纸张移送单元300整体设于点胶单元400的另一侧。其中,在操作台600的顶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承载机构210相适配,第一承载机构210通过自身的安装座的第二底板与第二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操作台600的顶部的另一侧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第二承载机构310相适配,第二承载机构310通过自身的安装座的第二底板与第三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输送机构220通过第一安装板与操作台60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输送机构320的第二安装板与操作台600的顶部固定连接。
95.补入纸张用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
96.首先,印刷品移送单元200将单个印刷品运送至固定板120上,然后,封面翻开单元100将印刷品的封面翻开,之后,纸张移送单元300将单页纸张运送至封面的内侧面上,然后,点胶单元400向纸张的底部喷胶水线,最后,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支撑板整体移动至固定板120远离活动板110的一侧,以使固定板120上印刷品能够下落。印刷品的书脊能够经固定板120的底部和活动板 110的底部之间的缝隙落至挤压机构170的两对压滚筒之间,以完成向印刷品补入纸张的工作。
97.其中,印刷品移送单元200将单个印刷品运送至固定板120上的具体过程如下:
98.将多个印刷品依次层堆在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上,并使每层的印刷品的书脊朝向固定板120,然后,调整第一承载机构210的承载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以使其与第一传送机构的高度相适配。之后,第三压缩气源驱使第一驱动气缸开始工作,在第一驱动气缸的作用下,第二驱动气缸及第一牵引板移动至第一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正上方。然后,第八压缩气源驱使第二驱动气缸开始工作。第二驱动气缸驱使第一牵引板下移,并使第一牵引板与封面相抵接。之后,第三真空抽气装置对第四吸附部开始进行抽气,以使第一承载机构210 的承载板上的印刷品的封面靠近书脊的一侧与第一牵引板靠近固定板120的一侧紧密贴合。然后,第八压缩气源驱使第二驱动气缸驱动第一牵引板上移,之后,第三压缩气源驱使第一驱动气缸驱动第二驱动气缸及第一牵引板移动至第一输送带的上方。在此过程中,印刷品随着第一牵引板移动至第一输送带的上方。接着,第三真空抽气装置停止抽气,
印刷品落至第一输送带上,并由第一输送带输送至固定板120的正上方,之后,印刷品自然下落至固定板120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印刷品下落时,印刷品的书脊朝下,书口朝上。当印刷品欲下落时,对齐单元500的两挡板的间距被调大。当印刷品落至固定板120 上时,对齐单元500的两挡板的间距被调节,以使两挡板分别抵接在印刷品的封面及封底的相对两端。
99.其中,封面翻开单元100将印刷品的封面翻开的具体过程如下:
100.在固定板120的相对两端均固定有第二吹嘴,能够向固定板120上印刷品吹气,以使印刷品的封面和纸张松散开来,从而使得封面的翻开较为容易,大大降低了同时翻开多页的可能性。然后,第一压缩气源向第一吸附部130鼓入压缩空气,以使第一吸附部130具有吸力。之后,封面翻开单元100的活动板 110靠近固定板120的一侧面朝向固定板120转动,以使印刷品的封面贴附在活动板110上。然后,第一抽气装置对第二吸附部140进行抽气,以使封面贴附的更紧密。之后,活动板110背离固定板120移动,以使封面被翻开。
101.其中,纸张移送单元300将单页纸张运送至封面的内侧面上的具体过程如下:
102.将多页纸张依次层堆在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然后,调整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以使其与第二传送机构的高度相适配,且与第一吹嘴的出气端的高度相适配。第四压缩气源向第一吹嘴鼓入压缩空气,以使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松散开来。之后,第六压缩气源驱使第三驱动气缸开始工作,在第三驱动气缸的作用下,第四驱动气缸及第二牵引板移动至第二承载机构的承载板的正上方。然后,第九压缩气源驱使第四驱动气缸开始工作。第四驱动气缸驱使第二牵引板下移,并使第二牵引板与顶层纸张抵接。之后,第四真空抽气装置对第五吸附部开始进行抽气,以使第二承载机构310的承载板上的纸张靠近活动板110的一侧与第二牵引板靠近活动板110的一侧紧密贴合。然后,第九压缩气源驱使第四驱动气缸驱动第二牵引板上移,之后,第六压缩气源驱使第三驱动气缸驱动第四驱动气缸及第二牵引板移动至第二输送带的上方。在此过程中,纸张随着第二牵引板移动至第二输送带的上方。接着,第四真空抽气装置停止抽气,纸张落至第二输送带上,并由第二输送带输送至活动板110的正上方,之后,单页纸张在第二支撑架上的导向部的导向下落至封面的内侧面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单页纸张欲下落时,对齐单元500的两挡板的间距被调大。当单页纸张落至封面的内侧面上时,对齐单元500的两挡板的间距被调节,以使两挡板分别抵接在单页纸张的相对两端,从而使得单页纸张和封面对齐。
103.其中,点胶单元400向纸张的底部喷胶水线的具体过程如下:
104.第七压缩气源驱使第五驱动气缸开始工作,在第五驱动气缸的作用下,点胶阀朝向倾斜设置的纸张的底部移动,并向纸张的底部进行点胶。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传动杆驱动第三气缸从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一侧移动至固定板120和活动板110的共同另一侧,即,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三气缸及点胶阀沿活动板的纵向移动,点胶阀在沿活动板的纵向移动过程中,可以完成胶水线的喷涂。需要说明的是,印刷品补入纸张用设备正常运行所执行的逻辑顺序及相关配套软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10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
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