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2:5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存放和分配的器件,特别涉及一种容器。


背景技术:

2.呈流体状的化妆品通常存放于瓶体内,无论是开口倾倒式瓶体还是滴管式瓶体,均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例如开口倾倒式瓶体,需要翻转瓶体以便倾倒出化妆品,用户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容器,至少解决了以上所提及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容器,包括:
6.壳体;
7.密封地滑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壳体共同配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活塞形成有均能够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通流口和通气口;
8.密封地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内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一活塞共同配合形成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二活塞的滑动方向上,所述通气口能够被所述第二活塞封闭或打开,以使所述第一腔体与大气隔绝或连通;
9.密封地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塞上的按压件,所述按压件形成有出流通道、以及与所述出流通道连通的出流口,在所述按压件的滑动方向上,所述出流口能够被所述第二活塞封闭或打开。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按压件从所述容器的顶侧向底侧滑动的过程中,先驱动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同步滑动,以隔绝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通流口,后驱动所述按压件以使所述出流口被打开,再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滑动以打开所述通气口。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之间的摩擦阻力大于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按压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按压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大于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壳体之间的摩擦阻力。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活塞滑动预设距离以打开所述通气口。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容器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驱动所述按压件、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复位的作用力。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按压件的底端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限位部连接,以使所述按压件滑动复位距离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活塞抵接。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通气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周侧面上;和/或,所述通流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活塞形成有第三腔体和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的进流
口,在所述按压件的滑动方向上,所述出流口能够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或隔绝;在所述第二活塞的滑动方向上,所述进流口能够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或隔绝。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一活塞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大气连通;
18.所述第一活塞包括顶端敞开的容纳体和围设于所述容纳体外周的环形密封部,所述环形密封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周侧面密封抵接,以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
19.所述第二活塞密封地滑动设置于所述容纳体的内周侧面,以配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2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容纳体包括顶端敞开的第一柱形部、位于所述第一柱形部底侧的第二柱形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柱形部和所述第二柱形部的锥形部,所述第一柱形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柱形部的内径,所述第二活塞密封地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柱形部内,且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一柱形部、所述第二柱形部以及所述锥形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通气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柱形部的周侧面上,所述第二柱形部的底端敞开以形成所述通流口。
2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活塞包括覆盖所述第一柱形部的顶端开口的封闭体和密封地穿设于所述封闭体上的套筒,所述封闭体的周侧面与所述第一柱形部的内周侧面密封抵接,所述套筒内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的底端敞开形成进流口,所述按压件的一端密封地滑动穿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出流口能够被所述套筒封闭或打开。
2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封闭体包括套体、环形凸边、以及连接所述套体和所述环形凸边的环形板,所述套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部,所述套体密封地套设于所述套筒外,且所述套体的底部与所述台阶部的顶表面抵接。
2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顶端敞开的壳身和盖合所述壳身的顶端敞开处的壳盖,所述壳身和所述壳盖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
2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有通孔,所述按压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按压头、穿设于所述通孔内的连接管、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压管,所述压管密封地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塞上,所述压管顶端敞开且其底端封闭,所述连接管的顶端与所述按压头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压管连接,所述压管和所述连接管内的空间共同构成所述出流通道,所述出流口形成于所述压管的周侧面,所述压管能够与所述第二活塞抵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滑动。
2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管包括:
26.顶底两端均敞开的第一管体,所述连接管的底端可恢复形变地撑开所述压管的顶端敞开处以插入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的底端能够与所述第二活塞的顶端抵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滑动;
27.顶端敞开且底端封闭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密封地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塞上,所述出流口形成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周侧面上,所述第二管体的顶端可恢复形变地撑开所述第一管体的底端敞开处以插入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底端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活塞远离所述第一管体的一侧,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活塞抵接。
2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侧面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侧面其中之一
形成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侧面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侧面其中另一个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卡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2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管的外周侧面和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侧面其中之一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连接管的外周侧面和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侧面其中另一个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卡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3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按压头呈盘状,所述按压头的顶表面凹陷以形成容流区,所述容流区形成有与所述出流通道连通的取流口。
3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管的顶端形成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环形凸缘,在所述容器的俯视投影中,所述通孔的投影位于所述环形凸缘的投影内,所述环形凸缘能够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顶面。
32.本技术提供的容器,按压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活塞封闭通气口和出流口,即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呈密封状态,这样,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流体与大气隔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容器内的流体不被污染。在需要取用流体时,按压按压件,第一腔体的容积和第二腔体的容积均减小,第一腔体内的流体通过通流口进入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的流体通过出流口进入出流通道内,再从出流通道流出至容器外。一方面,结构简单可靠,通过按压按压件,即可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流体从出流通道中挤出,用户仅需按压操作,即可取用容器内的流体,操作简单,有效提高了用户取用流体的操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按压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呈密封状态,因此,需要较大的按压力驱动按压件向底侧滑动,这样,能够避免用户误触按压件的情况下,流体流出容器外,操作可靠性高。又一方面,通过减小第一腔体的容积和第二腔体的容积的方式挤出流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流体的取用量,能够避免挤出过多的流体,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33.图1位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35.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36.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按压件、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配合结构;
37.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容器的剖视图;
38.图6为图5所示结构在第一按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通流口密封的状态;
39.图7为图5所示结构在第二按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出流口被打开的状态;
40.图8为图5所示结构在第三按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通气口被打开的状态;
41.图9为图5所示结构在第一复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通流口被打开的状态;
42.图10为图5所示结构在第二复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的展示了出流口被封闭的状态;以及
43.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容器的剖视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壳体10;容纳腔10a;壳身11;壳盖12;通孔13;第一活塞20;第一腔体20a;通流口20b;通气口20c;容纳体21;环形密封部22;第二活塞30;第二腔体30a;第三腔体30b;进流口30c;封闭体31;套筒32;按压件40;出流通道40a;出流口40b;限位部41;按压头42;容流区42a;取流口42a’;连接管43;压管44;弹性复位件50;第一柱形部211;第二柱形部212;锥形部213;套体311;环形板312;环形凸边313;台阶部322;第二凸起431;第一管体441;第二凹槽441a;第二管体442;第一凹槽442a;环形凸缘443;第一凸起4411。
具体实施方式
4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5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
48.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容器,参见图1、图2和图5所示,容器包括壳体10、第一活塞20、第二活塞30以及按压件40。
49.第一活塞20密封地滑动设置于壳体10内,第一活塞20和壳体10共同配合形成第一腔体20a,第一活塞20形成有均能够与第一腔体20a连通的通流口20b和通气口20c。也就是说,第一活塞20和壳体10之间动态密封,第一活塞20沿壳体10密封地滑动,以改变第一腔体20a的容积。
50.第二活塞30密封地滑动设置于第一活塞20内,第二活塞30和第一活塞20共同配合形成第二腔体30a,在第二活塞30的滑动方向上,通气口20c能够被第二活塞30封闭或打开,以使第一腔体20a与大气隔绝或连通。通流口20b连通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之间动态密封,第二活塞30沿第一活塞20密封地滑动,以改变第二腔体30a的容积,且能够打开或封闭通气口20c。
51.在第二活塞30封闭通气口20c的状态下,第一腔体20a与大气隔绝,即第一腔体20a呈密封状态,以便第一活塞20沿壳体10密封地滑动,减小第一腔体20a的容积,第一腔体20a内的流体通过通流口20b进入第二腔体30a。在第二活塞30打开通气口20c的状态下,第一腔体20a与大气连通,可提高第一活塞20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降低了因空气无法顺利进出而导致按压件40卡滞的概率,还便于在取用完流体后,空气通过进入通气口20c进入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以使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能够顺利复位,避免因为内外压差而卡滞。
52.按压件40密封地滑动穿设于第二活塞30上,按压件40形成有出流通道40a、以及与出流通道40a连通的出流口40b,在按压件40的滑动方向上,出流口40b能够被第二活塞30封闭或打开。按压件40能够驱动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滑动。按压件40和第二活塞30之间
动态密封,按压件40沿第二活塞30密封地滑动,出流口40b能够被打开或封闭。在出流口40b打开的状态下,出流口40b连通第二腔体30a和出流通道40a,以使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通过出流口40b进入出流通道40a,再通过出流通道40a流出至容器外。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按压件4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活塞30封闭通气口20c和出流口40b,即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均呈密封状态,这样,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与大气隔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容器内的流体不被污染。在需要取用流体时,按压按压件40,第一腔体20a的容积和第二腔体30a的容积均减小,第一腔体20a内的流体通过通流口20b进入第二腔体30a,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通过出流口40b进入出流通道40a内,再从出流通道40a流出至容器外。
54.一方面,容器的结构简单可靠,通过按压按压件40,即可将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从出流通道40a中挤出,用户仅需按压操作,即可取用容器内的流体,操作简单,有效提高了用户取用流体的操作效率。
55.另一方面,由于按压件4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均呈密封状态,因此,需要较大的按压力驱动按压件40向底侧滑动,这样,能够避免用户误触按压件40的情况下,流体流出容器外,操作可靠性高。
56.又一方面,通过减小第一腔体20a的容积和第二腔体30a的容积的方式挤出流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流体的取用量,能够避免挤出过多的流体,提高了用户体验。
57.本技术实施例的容器的使用范围不限,容器可以用于存放和分配流体,流体的具体材质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容器可用于存放和分配流体状的化妆品,例如呈液态或粉末状的化妆品等等。
58.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的材质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均为柔性材质,如橡胶等。
59.通流口20b具体位置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通流口20b形成于第一活塞20的底部。这样,第一活塞20的底部与壳体10抵接时,壳体10能够封闭通流口20b,以便隔绝第一腔体20a和通流口20b。
60.通流口20b的形状不限,示例性的,通流口20b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
61.通气口20c的具体位置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通气口20c形成于第一活塞20的周侧面上。如此,第二活塞30与第一活塞20的周侧面密封滑动抵接,第二活塞30的滑动路径上,第二活塞30能够封闭或打开通气口20c。
62.通气口20c的数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通气口20c为一个。另一实施例中,通气口20c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气口20c沿第一活塞20的周向间隔分布。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64.通气口20c的形状不限,示例性的,通气口20c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
65.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按压件40从容器的顶侧向底侧滑动的过程中,先驱动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同步滑动,以隔绝第一腔体20a与通流口20b,后驱动按压件40以使出流口40b被打开,再驱动第二活塞30滑动以打开通气口20c。
66.需要取用流体时,第一步,参见图6所示,按压件40从初始位置向容器底侧滑动,按压件40先驱动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相对壳体10同步向底侧滑动,第一活塞20与第二活塞30之间没有相对滑动,第二活塞30与按压件40之间没有相对滑动,第二活塞30能够保持
封闭通气口20c和出流口40b的状态,第一腔体20a容积减小,以便第一腔体20a内的流体经过通流口20b流入第二腔体30a中,直至第一活塞20抵接壳体10,第一活塞20停止滑动,通流口20b被壳体10封闭,从而隔绝第一腔体20a和通流口20b,这样,避免第一腔体20a内的流体继续流入第二腔体30a内。
67.第二步,参见图7所示,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保持相对静止,按压件40相对第二活塞30向底侧滑动,以打开出流口40b。
68.第三步,参见图8所示,按压件40和第二活塞30相对第一活塞20同步向底侧滑动,第二腔体30a的体积减小,流体从出流口40b进入出流通道40a,从出流通道40a流出至容器外;同步打开通气口20c,第一腔体20a与大气连通,保证第一腔体20a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
69.取用流体完毕时,按压件40从容器的底侧向顶侧滑动的过程中,第一步,参见图9所示,按压件40、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三者共同相对壳体10向顶侧滑动,通流口20b被打开,来自通气口20c的气体进入第一腔体20a和第二腔体30a内,如此,便于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复位。
70.第二步,参见图10所示,按压件40相对第二活塞30向顶侧滑动,出流口40b被封闭,如此,避免出流通道40a内的流体回流。
71.第三步,参见图5所示,按压件40和第二活塞30相对第一活塞20同步向顶侧滑动,通气口20c被封闭,按压件40恢复至初始位置。
7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第二活塞30滑动预设距离以打开通气口20c。通过设定第二活塞30的预设距离来设定流体的取用量。第二活塞30相对第一活塞20滑动预设距离,通气口20c被打开,第二活塞30停止滑动,实现每次按压按压件40流体流出的取用量相同。
7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之间的摩擦阻力大于第二活塞30和按压件40之间的摩擦阻力,第二活塞30和按压件40之间的摩擦阻力大于第一活塞20和壳体10之间的摩擦阻力。通过在第一活塞20、第二活塞30和按压件40设置不同的滑动摩擦阻力,可保证容器内各元件按照预设运动方式进行,能保证流体顺利挤出,同时,元器件通过摩擦的方式驱动,各个结构间无需设计其他驱动结构,驱动方式简单。
74.驱使按压件40、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复位的作用力来源不限,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用户向顶侧拉拔按压件40,以使按压件40、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复位。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容器包括弹性复位件50,弹性复位件50提供驱动按压件40、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复位的作用力。弹性复位件50提供的复位的作用力可使按压后的按压件40、第一活塞20和第二活塞30自动回复到按压前的初始位置。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50,用户无需手动施加复位的作用力,操作更加人性化,提升用户体验。
75.弹性复位件50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弹性复位件50包括但不限于弹簧、弹性波纹管或橡胶球头等结构。
7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按压件40的底端形成限位部41,限位部41和弹性复位件50位于第二腔体30a内,弹性复位件50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0和限位部41连接,以使按压件40滑动复位距离后限位部41与第二活塞30抵接。当按压件40向顶侧复位滑动时,限位部41抵接第二活塞30,以带动第二活塞30和第一活塞20复位。
77.限位部41还可设置便于安装弹性复位件50的结构,例如,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复
位件50套设在限位部41底部的凸轴上。如此,凸轴有利于弹性复位件50弹性复位导向。
78.限位部41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限位部41为环状凸台。另一实施例中,限位部41为卡簧结构。
7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第二活塞30形成有第三腔体30b和与第三腔体30b连通的进流口30c,在按压件40的滑动方向上,出流口40b能够与第三腔体30b连通或隔绝;在第二活塞30的滑动方向上,进流口30c能够与第二腔体30a连通或隔绝。具体地,在按压件40向容器的底侧滑动过程中,按压件40能够伸入第三腔体30b内,以使出流口40b与第三腔体30b连通,第三腔体30b内的流体能够通过出流口40b进入出流通道40a。在第二活塞30向容器的底侧滑动过程中,进流口30c与第二腔体30a隔绝,即进流口30c被封闭,从而避免第二腔体30a内更多的流体进入第三腔体30b内,第三腔体30b内限量的流体能够流出容器。如此,每次按压按压件40至进流口30c被封闭,则流体不在流出,这样,便于限量取用流体,提高用户体验。在流体取用完成后,在按压件40向容器的顶侧滑动过程中,出流口40b被第二活塞30封闭,出流口40b与第三腔体30b隔绝;在第二活塞30向容器的顶侧滑动过程中,进流口30c被打开,进流口30c与第二腔体30a连通。
80.进流口30c隔绝的具体方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活塞30向容器底侧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活塞30与壳体10抵接,以使壳体10封闭进流口30c。
81.进流口30c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进流口30c形成于第二活塞30的底部。第二腔体30a受到挤压后,流体将从进流口30c压入第三腔体30a。进一步在第二活塞30内设置能够与第二腔体30a连通的第三腔体30b,可引导流体流出的流道,以便于充分挤出容器内所有流体。如此,有利于引导流体从壳体10底部流进第三腔体30b,可减少流体在容器内壁上的残留,提高容器内流体的使用效率。
8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壳体10形成有容纳第一活塞20的容纳腔10a,容纳腔10a与大气连通。容纳腔10a与大气连通可使得按压件40复位后,第一腔体20a的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可选地,壳体10内壁底部可设置向底部中心聚拢的锥形坡面,在挤压第一活塞20时,第一腔体20a内的流体可顺着锥形坡面流入壳体10的底部中心,可减少流体在容器内壁上的残留,提高了容器内流体的使用效率。
83.第一活塞20包括顶端敞开的容纳体21和围设于容纳体21外周的环形密封部22,环形密封部22与壳体10的内周侧面密封抵接,以配合形成第一腔体20a;第二活塞30密封地滑动设置于容纳体21的内周侧面,以配合形成第二腔体30a。容纳体21用于容纳第二活塞30,围设于容纳体21外周的环形密封部22用于第一活塞20与壳体10之间的密封。如此,容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8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塞2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第一活塞20结构紧凑可靠。
85.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容纳体21还包括顶端敞开的第一柱形部211、位于第一柱形部211底侧的第二柱形部212、以及连接第一柱形部211和第二柱形部212的锥形部213,第一柱形部211的内径大于第二柱形部212的内径,第二活塞30密封地滑动设置在第一柱形部211内,且第二活塞30与第一柱形部211、第二柱形部212以及锥形部213配合形成第二腔体30a,通气口20c形成于第一柱形部211的周侧面上,第二柱形部212的底端敞开以形成通流口20b。通过设置第一柱形部211、第二柱形部212以及锥形部213,使容纳体21形
成了漏斗型结构,漏斗型结构的容纳体21具有导流效果,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能随第二腔体30a体积的减小,集中地流至通流口20b处,此种结构能够充分挤出容器内的流体,可减少流体在容器内壁上的残留,提高了容器内流体的使用效率。
8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第二活塞30包括覆盖第一柱形部211的顶端开口的封闭体31和密封地穿设于封闭体31上的套筒32,封闭体31的周侧面与第一柱形部211的内周侧面密封抵接,套筒32内形成有第三腔体30b,第三腔体30b的底端敞开形成进流口30c,按压件40的一端密封地滑动穿设于套筒32内,出流口40b能够被套筒32封闭或打开。
87.由于第二腔体30a内的流体需经过进流口30c进入第三腔体30b,再从第三腔体30b通过出流口40b流出。套筒32的底部与壳体10抵接时,进流口30c与第二腔体30a隔绝,因此,便于限量取用流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流体的取用量过大。这样,按压按压件40,按压件40带动套筒32的底部与壳体10抵接时,不能再继续向容器底侧按压按压件40,实现定量取用流通。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调节套筒32的底部与壳体10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流体的取用量。
88.同时,除调节活塞按压行程之外,还可调节活塞的内径,实现定量取用。由于第一活塞20的内径大于第二活塞30的内径,第二活塞30的内径又大于套筒32的内径,因此单位行程内,第一腔体20a的挤出流体的流量较大,第二腔体30a挤出流体的流量次之,第三腔体30b挤出流体的流量最少,相比仅仅具有单个腔体的容器,流体的流量也可通过套筒32的内径进行调节,即每次流体均从内径最小的套筒32内的第三腔体30b中挤出,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容器也可以通过控制套筒32的内径来控制每次挤出的流体的流量,可有效减少使用者挤出过量流体而导致的浪费,提高了容器内流体的使用效率。
8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封闭体31包括套体311、环形凸边313、以及连接套体311和环形凸边313的环形板312,套筒32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部322,套体311密封地套设于套筒32外,且套体311的底部与台阶部322的顶表面抵接。台阶部322具有限位作用,通过台阶部322的顶表面抵接封闭体31,以便封闭体31和套筒32同步滑动。
90.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0包括顶端敞开的壳身11和盖合壳身11的顶端敞开处的壳盖12,壳身11和壳盖12共同围设形成容纳腔10a。示例性的,壳身11与壳盖12的可采用螺纹、卡接等多种连接方式,为保证容纳腔10a的内部活塞可以顺畅滑动,壳身11与壳盖12不采用密封连接,以使壳盖12外部的气体可顺畅进出容纳腔10a。同时,在复位过程中,第一活塞20向顶部滑动距离过大有可能滑脱壳身11,壳盖12对第一活塞20的滑动具有限位作用,可阻止第一活塞20滑脱壳身11。
9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0的顶部形成有通孔13。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通孔13形成在壳盖12上。按压件40包括位于壳体10外的按压头42、穿设于通孔13内的连接管43、以及位于壳体10内的压管44,压管44密封地滑动穿设于第二活塞30上,压管44顶端敞开且其底端封闭,连接管43的顶端与按压头42连接,连接管43的底端与压管44连接。具体地,限位部41形成于压管44底部,装配时,第二活塞30从压管44的顶端套设抵接至限位部41,再将连接管43的底端与压管44连接,按压件40拆分成具有连接管43和压管44的连接结构,可便于第二活塞30的装配。压管44和连接管43内的空间共同构成出流通道40a,出流口40b形成于压管44的周侧面,压管44能够与第二活塞30抵接以驱动第二活塞30滑动。由于出流口40b形成于压管44的周侧面,未按压时,出流口40b被第二活塞30封闭,
可阻隔外界空气对容器内流体的污染。
92.按压头42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按压头42呈平板状或凸台状。如此,便于用户向底部按压操作按压件40。按压头42与连接管43可以为一体件,使结构更紧凑。
9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压管44还包括第一管体441和第二管体442。第一管体441的顶底两端均敞开,连接管43的底端可恢复形变地撑开压管44的顶端敞开处以插入第一管体441内,第一管体441的底端能够与第二活塞30的顶端抵接以驱动第二活塞30滑动。示例性的,第一管体441可以为塑料等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材质,连接管43套设进第一管体441的内壁后,具有弹性的第一管体441的内壁能紧贴连接管43的外壁,保证了连接的密封性,能使流体随出流通道40a顺利流出而不泄漏。
94.第二管体442的顶端敞开且底端封闭,第二管体442密封地滑动穿设于第二活塞30上,出流口40b形成于第二管体442的周侧面上,第二管体442的顶端可恢复形变地撑开第一管体441的底端敞开处以插入第一管体441内,第二管体442的底端形成有限位部41,限位部41位于第二活塞30远离第一管体441的一侧,限位部41能够与第二活塞30抵接。具有弹性的第一管体441的内壁能紧贴第二管体442的外壁,保证了连接的密封性,能使流体随出流通道40a顺利流出不泄漏。
95.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管体441的内周侧面和第二管体442的外周侧面其中之一形成有第一凸起4411,第一管体441的内周侧面和第二管体442的外周侧面其中另一个形成有第一凹槽442a,第一凸起4411卡入第一凹槽442a内。通过设置第一凸起4411和第一凹槽442a,能固定第一管体441和第二管体442的相对位置,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9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连接管43的外周侧面和第一管体441的内周侧面其中之一形成有第二凸起431,连接管43的外周侧面和第一管体441的内周侧面其中另一个形成有第二凹槽441a,第二凸起431卡入第二凹槽441a内。通过设置第二凸起4411和第二凹槽442a,能固定第一管体441和连接管43的相对位置,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97.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按压头42呈盘状,按压头42的顶表面凹陷以形成容流区42a,容流区42a形成有与出流通道40a连通的取流口42a’。一方面,按压头42设计呈盘状,不仅容器具有吸引人的外观,还便于用户取用流体,示例性的,通常取用用户取用化妆品时会使用化妆棉,用户手持化妆棉按压在容流区42a内,流体即流出至化妆棉上,操作便捷。另一方面,设置表面凹陷的容留区42a可使从取流口42a’流出的流体聚拢至凹陷中心,提高了用户在取用流体的利用率,减少了流体浪费。
98.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压管44的顶端形成有位于壳体10内的环形凸缘443,在容器的俯视投影中,通孔13的投影位于环形凸缘443的投影内,环形凸缘443能够抵接壳体10的内顶面。通过设置环形凸缘443可起到限位作用,环形凸缘443能够抵接壳体10的内顶面,以使按压件40按照固定行程滑动不滑出壳体10。
9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同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