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2:0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


背景技术:

2.控制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而电缆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需要具有不同的性能。
3.现有技术中,电缆需要在低温地区进行使用时,由于现有耐寒电缆只有一层耐寒护套,从而使得电缆的耐寒性能不够好,低温会通过外护套传递至电缆内部,从而会损坏电缆内部护套,并且影响电缆的使用,并且现有耐寒电缆的抗压性能不够好,会在挤压下造成电缆受压而损坏。
4.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电缆的耐寒性能和抗压性能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耐寒电缆只有一层耐寒护套,从而使得电缆的耐寒性能不够好,并且现有耐寒电缆的抗压性能不够好,会在挤压下造成电缆受压而损坏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电缆的耐寒性能和抗压性能等优点。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包括第一屏蔽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屏蔽层内部的缆芯,缆芯包括十六根绝缘线芯,绝缘线芯由铜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第一隔热层和包带层组成,铜导体的外部固定设置有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外部设置有第一隔热层,第一隔热层的外部设置有包带层,第一屏蔽层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内衬层,内衬层的外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隔热层,第二隔热层的外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内护套层,第一内护套层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内护套层,第一内护套层与第二内护套层之间设置有抗压层,抗压层由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组成,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环绕阵列设置在第一内护套层的外部,第二内护套层的外部设置有外部护套层。
7.进一步的,弹性缓冲组件包括弹性弧片和连接弧片,弹性弧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弹性弧片互相对称固定设置在第一内护套层与第二内护套层之间,弹性弧片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弧片与第一内护套层和第二内护套层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外部护套组件包括第三隔热层、第二屏蔽层、铠装层和外护套,第三隔热层固定设置在第二内护套层的外部,第二屏蔽层固定设置在第三隔热层的外部,铠装层固定设置在第二屏蔽层的外部,外护套固定设置在铠装层的外部。
9.进一步的,第一屏蔽层与缆芯之间的空腔设置有填充层。
10.进一步的,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的材质均为铜丝编织层,包带层采用聚酯带
绕包,第一内护套层与第二内护套层的材质均为挤包阻燃聚氯乙烯内护套,铠装层为镀锌钢带铠装,外护套为耐寒型阻燃聚氯乙烯护套。
11.进一步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的材质均为气凝胶毡。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外护套、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并且将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均设置为气凝胶毡材质,而外护套设置为耐寒型阻燃聚氯乙烯护套,从而使得外护套具有耐寒性能,并且可以通过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进行三重保温,避免外界低温传递至电缆内部,影响电缆内部的护套受冻而损坏,因此可以提高电缆的耐寒性能。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抗压层,并且将抗压层设置为由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环绕在第一内护套层的外部,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内护套层与第二内护套层之间环绕设置的弹性弧片进行弹性抗压,当电缆外部受到挤压时,弹性弧片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起到弹力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得电缆具有抗压效果,避免电缆受到挤压而变形损坏,而通过设置连接弧片,从而可以通过连接弧片对弹性弧片的两端进行支撑,避免弹性弧片的两端插入至第一内护套层与第二内护套层的内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弧片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第一屏蔽层;2、缆芯;3、内衬层;4、第二隔热层;5、第一内护套层;6、第二内护套层;7、抗压层;8、外部护套层;9、填充层;10、绝缘线芯;101、铜导体;10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3、第一隔热层;104、包带层;701、弹性缓冲组件;7011、弹性弧片;7012、连接弧片;801、第三隔热层;802、第二屏蔽层;803、铠装层;804、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类似于“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实施例1
21.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耐寒控制电缆,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屏蔽层1以及设置在第一屏蔽层1内部的缆芯2,缆芯2包括十六根绝缘线芯10,绝缘线芯10由铜导体101、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第一隔热层103和包带层104组成,铜导体101的外部固定设置有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通过设置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从而通过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在铜导体101的外部起到绝缘作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的外部设置有第一隔热层103,通过设置第一隔热层103,从而通过第一隔热层103对铜导体101和交联聚乙烯绝缘层102进行保温,第一隔热层103的外部设置有包带层104,第一屏蔽层1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内
衬层3,内衬层3的外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隔热层4,通过设置第二隔热层4,从而通过第二隔热层4加强电缆的耐寒性能,第二隔热层4的外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内护套层5,第一内护套层5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内护套层6,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之间设置有抗压层7,抗压层7由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701组成,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701等距环绕阵列设置在第一内护套层5的外部,通过将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701等距环绕阵列设置在第一内护套层5的外部,从而使得弹性缓冲组件701可以对电缆进行全方位的抗压缓冲,第二内护套层6的外部设置有外部护套层8;如图1和图3所示,弹性缓冲组件701包括弹性弧片7011和连接弧片7012,弹性弧片7011设置有两个,具体的,弹性弧片7011的材质为弹性金属,且两个弹性弧片7011互相对称固定设置在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之间,两个弹性弧片7011之间留有空腔,通过设置弹性弧片7011,从而使得在电缆受到挤压时,弹性弧片7011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对电缆起到抗压缓冲的作用,弹性弧片7011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弧片7012与第一内护套层5和第二内护套层6固定连接,具体的,两个互相对称的弹性弧片7011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连接弧片7012,弹性弧片7011两端的连接弧片7012分别与第一内护套层5的外壁和第二内护套层6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弧片7012,从而可以通过连接弧片7012对弹性弧片7011的两端进行支撑,避免弹性弧片7011的两端插入至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的内部;如图1所示,外部护套组件包括第三隔热层801、第二屏蔽层802、铠装层803和外护套804,第三隔热层801固定设置在第二内护套层6的外部,第二屏蔽层802固定设置在第三隔热层801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二屏蔽层802,从而通过第二屏蔽层802加强电缆的屏蔽效果,而通过设置第三隔热层801,因此可以通过第三隔热层801、第二隔热层4和第一隔热层103起到三重隔热,加强电缆的耐寒性能,铠装层803固定设置在第二屏蔽层802的外部,外护套804固定设置在铠装层803的外部;第一屏蔽层1与缆芯2之间的空腔设置有填充层9;如图1-2所示,第一屏蔽层1与第二屏蔽层802的材质均为铜丝编织层,包带层104采用聚酯带绕包,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的材质均为挤包阻燃聚氯乙烯内护套,铠装层803为镀锌钢带铠装,外护套804为耐寒型阻燃聚氯乙烯护套;第一隔热层103、第二隔热层4和第三隔热层801的材质均为气凝胶毡,通过将第一隔热层103、第二隔热层4和第三隔热层801的材质均设置为气凝胶毡,从而可以通过气凝胶毡优异的隔热性能将外界的低温进行隔绝,因此提高电缆的耐寒性能。
2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外护套804、第一隔热层103、第二隔热层4和第三隔热层801,并且将第一隔热层103、第二隔热层4和第三隔热层801均设置为气凝胶毡材质,而外护套804设置为耐寒型阻燃聚氯乙烯护套,从而使得外护套804具有耐寒性能,并且可以通过第一隔热层103、第二隔热层4和第三隔热层801进行三重保温,避免外界低温传递至电缆内部,影响电缆内部的护套受冻而损坏,从而使得电缆的耐寒性能更好,通过设置抗压层7,并且将抗压层7设置为由十五个弹性缓冲组件701环绕在第一内护套层5的外部,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之间环绕设置的弹性弧片7011进行弹性抗压,当电缆外部受到挤压时,弹性弧片7011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起到弹力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得电缆具有抗压效果,避免电缆受到挤压而变形损坏,而通过设置连接弧片7012,从而可以通过连接弧片7012对弹性弧片7011的两端进行支撑,避免弹性弧片7011的两端插入至第一内护套层5与第二内护套层6的内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