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7:36: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农药生产领域中,反应釜是常见的反应混合装置。在进行化学反应或者物料混合时,经常需要投放液体物料和固体物料,反应釜的投料口一般设置在反应釜上方。液体物料通常用自吸泵进行输送投放,物料容易堵塞自吸泵,且固体物料则需要通过吊卸装置吊高放置于反应釜上方的投料台上,需要投放固体物料时,车间工人需要在投料台上进行操作,该方法费时费力不易操作,容易造成物料损失,且工人登高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和操作方便的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料桶,还包括推车、自吸泵、洒液管件和金属滤网,所述料筒固定安装在推车上,料筒上表面一侧开设有投料开口,料筒一侧表面在投料开口位置倾斜固定安装有投料板,料筒上上表面中部设有灌液口和回流口,料筒一侧表面下端开设有排液口,所述自吸泵输入端与排液口连通连接,自吸泵输出端和回流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反应釜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连通连接,所述金属滤网固定安装在料桶内下部,所述洒液管件位于金属滤网上方位置,且洒液管件与灌液口连通连接,所述料桶顶部安装有检测装置。
5.优选地,所述洒液管件包括直管和集液盒,直管上端与灌液口下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直管下端固定焊接在集液盒上,且直管连通于集液盒,所述集液盒呈倾斜状,且集液盒下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液孔。
6.优选地所述投料开口远离投料板位置的一端活动铰接安装有盖板。
7.优选地所述料桶外侧表面下端设有清洗口,清洗口上通过外螺纹配合安装有螺纹帽。
8.优选地所述投料板与料桶之间固定安装有斜撑。
9.优选地,所述出料口管道及排液口上均安装有切断阀。
10.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均插设于料桶内。
11.优选地,所述料桶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控制箱上安装有用于显示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数据的显示屏,且控制箱内设置有plc,plc与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切断阀电性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装置通过物料在反应釜和料桶之间循环,解决了反应釜进料口距地面较高投料
不便的问题;物料落在金属滤网表面,避免大块物料沉淀在料桶底部,溶液通过洒液管件能够均匀溶解大块物料,避免发生堵塞,装置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方便移动,便于收纳,检测装置安装在料桶顶部,可实时检测液位及温度,一旦检测到温度偏离正常范围或者液位过高,均可自动切断流量,保证操作安全。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的结构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料桶的剖视图。
17.图中:1反应釜、2料桶、3推车、4进料口、5出料口、6投料板、7灌液口、8回流口、9排液口、10自吸泵、11清洗口、12切断阀、13投料开口、14盖板、15直管、16集液盒、17金属滤网、18斜撑、19控制箱、20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19.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包括反应釜1和料桶2,还包括推车3、自吸泵10、洒液管件和金属滤网17,所述料筒2固定安装在推车3上,料筒2上表面一侧开设有投料开口13,料筒2一侧表面在投料开口13位置倾斜固定安装有投料板6,料筒2上表面中部设有灌液口7和回流口8,料筒2一侧表面下端开设有排液口9,所述自吸泵10输入端与排液口9连通连接,自吸泵10输出端和回流口8通过管道分别与反应釜1的进料口4和出料口5连通连接,所述金属滤网17固定安装在料桶2内下部,避免大块物料堵塞排液口9和自吸泵10,所述洒液管件位于金属滤网17上方位置,且洒液管件与灌液口7连通连接,料桶2顶部安装有检测装置20。
20.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液管件包括直管15和集液盒16,直管15上端与灌液口7下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直管15下端固定焊接在集液盒16上,且直管15连通于集液盒16,所述集液盒16呈倾斜状,且集液盒16下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液孔,灌液操作时,液进入集液盒16能够均匀洒在金属滤网17上,从而能够溶解金属滤网17上的物料。
21.本实施例中,所述投料开口13远离投料板6位置的一端活动铰接安装有盖板14,不使用料桶2时,可将盖板14关闭,避免料桶2被灰尘污染。
22.本实施例中,所述料桶2外侧表面下端设有清洗口11,清洗口11上通过外螺纹配合安装有螺纹帽,打开螺纹帽便于后期对料桶2的清洗操作。
23.本实施例中,所述投料板6与料桶2之间固定安装有斜撑18,提高结构强度及稳定性。
24.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5管道及排液口9上均安装有切断阀12,用于控制反应釜1
的放料。
25.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均插设于料桶内,能够检测料桶内物料的液位信息,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物料的温度。
26.所述料桶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控制箱上安装有用于显示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数据的显示屏,且控制箱内设置有plc,plc与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切断阀电性连接,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一旦检测到温物料度偏离正常范围或者液位过高,plc将控制切断阀12关闭,自动切断流量,保证了操作安全。
27.工作原理:固体投料时,通过投料板6将物料投入料桶2中,通过灌液口7灌入溶液,然后开启自吸泵10,通过自吸泵10将液体溶剂投放至反应釜1中进行搅拌,打开切断阀12,液体溶剂从反应釜1进入料桶2后溶解部分物料,然后在自吸泵10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到反应釜1中,不断循环进出,最终可将料桶2的液体溶剂都带入到反应釜1中,经过多次循环,液体、固体物料充分混合,在反应釜1中可得到最终产品。
28.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料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车、自吸泵、洒液管件和金属滤网,所述料桶固定安装在推车上,料桶上表面一侧开设有投料开口,料桶一侧表面在投料开口位置倾斜固定安装有投料板,料桶上表面中部设有灌液口和回流口,料桶一侧表面下端开设有排液口,所述自吸泵输入端与排液口连通连接,自吸泵输出端和回流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反应釜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连通连接,所述金属滤网固定安装在料桶内下部,所述洒液管件位于金属滤网上方位置,且洒液管件与灌液口连通连接,所述料桶顶部安装有检测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液管件包括直管和集液盒,直管上端与灌液口下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直管下端固定焊接在集液盒上,且直管连通于集液盒,所述集液盒呈倾斜状,且集液盒下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液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开口远离投料板位置的一端活动铰接安装有盖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桶外侧表面下端设有清洗口,清洗口上通过外螺纹配合安装有螺纹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板与料桶之间固定安装有斜撑。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管道及排液口上均安装有切断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均插设于料桶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桶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控制箱上安装有用于显示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数据的显示屏,且控制箱内设置有plc,plc与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切断阀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安全控制固体投料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料桶,还包括推车、自吸泵、洒液管件和金属滤网,料筒上表面一侧开设有投料开口,料筒一侧表面在投料开口位置倾斜固定安装有投料板,料筒上上表面中部设有灌液口和回流口,自吸泵输出端和回流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反应釜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连通连接,金属滤网固定安装在料桶内下部,洒液管件与灌液口连通连接。本装置通过物料在反应釜和料桶之间循环,解决了反应釜进料口距地面较高投料不便的问题;物料落在金属滤网表面,避免大块物料沉淀在料桶底部,液通过洒液管件能够均匀溶解大块物料,避免发生堵塞,装置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方便移动,便于收纳。便于收纳。便于收纳。


技术研发人员:赵福廷 付立军 鲍洪涛 董德明 李瑞杰 邢承涛 孙芳芳 王银锋 曹占宝 张山 刘玉坤 王世岭 韩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07
技术公布日:2022/7/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