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控制装置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6:19: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高压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储能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对储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并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一定的经济性。目前,全球储能技术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且循环利用率高的能源,应用广泛,高压配电盒是储能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部分,而常规的高压盒存在空间利用率不高,模块化设计不突出,可维护性、兼容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控制装置,以模块化设计,提高高压盒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可维护性。
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控制模块、第一导电路径、第二导电路径、第一开关和第一控制构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凹部,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底壁,第一壁与第二壁相对设置,底壁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第二壁和底壁构成第一凹部的部分内壁。第一控制模块设于第一凹部内,沿垂直于底壁的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控制模块设于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间,相较于第二壁,第一控制模块更靠近与第一壁,第一控制模块能根据电连接的电池的状态进行对应控制。第一导电路径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一导电路径与第一壁相接,第一壁与第二壁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第二导电路径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二导电路径与第一壁相接,第二导电路径与第一导电路径相离。第一开关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一开关与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二导电路径相接并电连接,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开关与第一控制模块相离。第一控制构件设于第一壳体外,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壁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开关连接并能够控制第一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紧凑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一导电路径有重叠。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一导电路径相离。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沿第一方向,第二控制模块设于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一导电路径之间。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可用于对外部输入的电力进行相应的变换,第二控制模块与第一控制模块电连接。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副控制模块、第二副控制模块和第三副控制模块。第一副控制模块可根据电连接的电池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控制,第二副控制模块可根据电连接的传感器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控制,第三副控制模块可通过监测第一壳体上的电阻值以进行绝缘监测。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凹部,第一凹部内的气体可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壳体外的气体进行交换。第一开关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沿第二方向观察,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开口有重叠。当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沿第二方向观察,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开口相离。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为:第一开关与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二导电路径的电连接处于断开状态;第二状态为:第一开关与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二导电路径的电连接处于闭合状态。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构件,第一连接构件连接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一开关。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路径具有第一切断构件和第二切断构件,第一切断构件能够在流经第一导电路径的电流到达第一阈值时切断第一导电路径的连接通路,第二切断构件能够在流经第一导电路径的电流到达第二阈值时切断第一导电路径的连接通路。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路径满足以下(a)、(b)中的至少一种:(a)第一切断构件包括保险丝,第二切断构件包括保险丝;(b)第一导电路径的材料包括铜。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路径具有第三切断构件和第四切断构件,第三切断构件能够在流经第二导电路径的电流到达第三阈值时切断第二导电路径的连接通路,第四切断构件能够在流经第二导电路径的电流到达第四阈值时切断第二导电路径的连接通路。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路径满足以下(i)、(ii)中的至少一种:(i)第三切断构件包括保险丝,第四切断构件包括保险丝;(ii)第二导电路径的材料包括铜。
17.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第二壳体、多个电池单元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多个电池单元设于第二壳体内,多个电池单元连接于控制装置,多个电池单元与控制装置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控制装置的长度为第一距离,电池单元的长度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导线,导线电连接控制装置和至少一个电池单元。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包括电极组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设于电极组件的同侧且电连接于电极组件,沿第二方向,与第二壁相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更靠近于第一壁。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控制装置设于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控制装置的长度为第三距离,电池单元的长度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等于第四距离。
2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控制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第一视图。
25.图2是图1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拆除顶壁后的内部结构第一视图。
27.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拆除顶壁后的内部结构第二视图。
28.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转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拆去面板时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拆去面板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第二视图。
35.图12是图11中的a-a截面视图。
36.图1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第一视图。
42.图1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第二视图。
43.图20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第三视图。
44.图2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4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6.电池模组
ꢀꢀꢀꢀꢀꢀꢀꢀꢀꢀꢀꢀꢀꢀꢀꢀꢀꢀꢀꢀꢀꢀꢀꢀꢀꢀꢀꢀꢀꢀꢀ
100
47.第二壳体
ꢀꢀꢀꢀꢀꢀꢀꢀꢀꢀꢀꢀꢀꢀꢀꢀꢀꢀꢀꢀꢀꢀꢀꢀꢀꢀꢀꢀꢀꢀꢀ148.容腔单元
ꢀꢀꢀꢀꢀꢀꢀꢀꢀꢀꢀꢀꢀꢀꢀꢀꢀꢀꢀꢀꢀꢀꢀꢀꢀꢀꢀꢀꢀꢀꢀ
11
49.电池单元
ꢀꢀꢀꢀꢀꢀꢀꢀꢀꢀꢀꢀꢀꢀꢀꢀꢀꢀꢀꢀꢀꢀꢀꢀꢀꢀꢀꢀꢀꢀꢀ250.电池壳体
ꢀꢀꢀꢀꢀꢀꢀꢀꢀꢀꢀꢀꢀꢀꢀꢀꢀꢀꢀꢀꢀꢀꢀꢀꢀꢀꢀꢀꢀꢀꢀ
21
51.第一端子
ꢀꢀꢀꢀꢀꢀꢀꢀꢀꢀꢀꢀꢀꢀꢀꢀꢀꢀꢀꢀꢀꢀꢀꢀꢀꢀꢀꢀꢀꢀꢀ
22
52.第二端子
ꢀꢀꢀꢀꢀꢀꢀꢀꢀꢀꢀꢀꢀꢀꢀꢀꢀꢀꢀꢀꢀꢀꢀꢀꢀꢀꢀꢀꢀꢀꢀ
23
53.总正连接端子
ꢀꢀꢀꢀꢀꢀꢀꢀꢀꢀꢀꢀꢀꢀꢀꢀꢀꢀꢀꢀꢀꢀꢀꢀꢀꢀꢀ
24
54.总负连接端子
ꢀꢀꢀꢀꢀꢀꢀꢀꢀꢀꢀꢀꢀꢀꢀꢀꢀꢀꢀꢀꢀꢀꢀꢀꢀꢀꢀ
25
55.控制装置
ꢀꢀꢀꢀꢀꢀꢀꢀꢀꢀꢀꢀꢀꢀꢀꢀꢀꢀꢀꢀꢀꢀꢀꢀꢀꢀꢀꢀꢀꢀꢀ356.第一壳体
ꢀꢀꢀꢀꢀꢀꢀꢀꢀꢀꢀꢀꢀꢀꢀꢀꢀꢀꢀꢀꢀꢀꢀꢀꢀꢀꢀꢀꢀꢀꢀ
31
57.第一凹部
ꢀꢀꢀꢀꢀꢀꢀꢀꢀꢀꢀꢀꢀꢀꢀꢀꢀꢀꢀꢀꢀꢀꢀꢀꢀꢀꢀꢀꢀꢀꢀ
310
58.第一壁
ꢀꢀꢀꢀꢀꢀꢀꢀꢀꢀꢀꢀꢀꢀꢀꢀꢀꢀꢀꢀꢀꢀꢀꢀꢀꢀꢀꢀꢀꢀꢀꢀꢀ
311
59.第一开口
ꢀꢀꢀꢀꢀꢀꢀꢀꢀꢀꢀꢀꢀꢀꢀꢀꢀꢀꢀꢀꢀꢀꢀꢀꢀꢀꢀꢀꢀꢀꢀ
3111
60.第一板
ꢀꢀꢀꢀꢀꢀꢀꢀꢀꢀꢀꢀꢀꢀꢀꢀꢀꢀꢀꢀꢀꢀꢀꢀꢀꢀꢀꢀꢀꢀꢀꢀꢀ
3112
61.第一面
ꢀꢀꢀꢀꢀꢀꢀꢀꢀꢀꢀꢀꢀꢀꢀꢀꢀꢀꢀꢀꢀꢀꢀꢀꢀꢀꢀꢀꢀꢀꢀꢀꢀ
3113
62.第二壁
ꢀꢀꢀꢀꢀꢀꢀꢀꢀꢀꢀꢀꢀꢀꢀꢀꢀꢀꢀꢀꢀꢀꢀꢀꢀꢀꢀꢀꢀꢀꢀꢀꢀ
312
63.第三壁
ꢀꢀꢀꢀꢀꢀꢀꢀꢀꢀꢀꢀꢀꢀꢀꢀꢀꢀꢀꢀꢀꢀꢀꢀꢀꢀꢀꢀꢀꢀꢀꢀꢀ
313
64.第四壁
ꢀꢀꢀꢀꢀꢀꢀꢀꢀꢀꢀꢀꢀꢀꢀꢀꢀꢀꢀꢀꢀꢀꢀꢀꢀꢀꢀꢀꢀꢀꢀꢀꢀ
314
65.底壁
ꢀꢀꢀꢀꢀꢀꢀꢀꢀꢀꢀꢀꢀꢀꢀꢀꢀꢀꢀꢀꢀꢀꢀꢀꢀꢀꢀꢀꢀꢀꢀꢀꢀꢀꢀ
315
66.顶壁
ꢀꢀꢀꢀꢀꢀꢀꢀꢀꢀꢀꢀꢀꢀꢀꢀꢀꢀꢀꢀꢀꢀꢀꢀꢀꢀꢀꢀꢀꢀꢀꢀꢀꢀꢀ
316
67.间隙
ꢀꢀꢀꢀꢀꢀꢀꢀꢀꢀꢀꢀꢀꢀꢀꢀꢀꢀꢀꢀꢀꢀꢀꢀꢀꢀꢀꢀꢀꢀꢀꢀꢀꢀꢀ
317
68.第一控制模块
ꢀꢀꢀꢀꢀꢀꢀꢀꢀꢀꢀꢀꢀꢀꢀꢀꢀꢀꢀꢀꢀꢀꢀꢀꢀꢀꢀ
321
69.第一副控制模块
ꢀꢀꢀꢀꢀꢀꢀꢀꢀꢀꢀꢀꢀꢀꢀꢀꢀꢀꢀꢀꢀꢀꢀꢀꢀ
3211
70.第一基板
ꢀꢀꢀꢀꢀꢀꢀꢀꢀꢀꢀꢀꢀꢀꢀꢀꢀꢀꢀꢀꢀꢀꢀꢀꢀꢀꢀꢀꢀꢀꢀ
32111
71.第一侧板
ꢀꢀꢀꢀꢀꢀꢀꢀꢀꢀꢀꢀꢀꢀꢀꢀꢀꢀꢀꢀꢀꢀꢀꢀꢀꢀꢀꢀꢀꢀꢀ
32112
72.第一芯片模块
ꢀꢀꢀꢀꢀꢀꢀꢀꢀꢀꢀꢀꢀꢀꢀꢀꢀꢀꢀꢀꢀꢀꢀꢀꢀꢀꢀ
32113
73.第一电源模块
ꢀꢀꢀꢀꢀꢀꢀꢀꢀꢀꢀꢀꢀꢀꢀꢀꢀꢀꢀꢀꢀꢀꢀꢀꢀꢀꢀ
32114
74.第一通讯连接单元
ꢀꢀꢀꢀꢀꢀꢀꢀꢀꢀꢀꢀꢀꢀꢀꢀꢀꢀꢀꢀꢀꢀꢀ
32116
75.第一无线电单元
ꢀꢀꢀꢀꢀꢀꢀꢀꢀꢀꢀꢀꢀꢀꢀꢀꢀꢀꢀꢀꢀꢀꢀꢀꢀ
32117
76.第一显示单元
ꢀꢀꢀꢀꢀꢀꢀꢀꢀꢀꢀꢀꢀꢀꢀꢀꢀꢀꢀꢀꢀꢀꢀꢀꢀꢀꢀ
32118
77.soc指示灯
ꢀꢀꢀꢀꢀꢀꢀꢀꢀꢀꢀꢀꢀꢀꢀꢀꢀꢀꢀꢀꢀꢀꢀꢀꢀꢀꢀꢀꢀꢀ
32118a
78.警示灯
ꢀꢀꢀꢀꢀꢀꢀꢀꢀꢀꢀꢀꢀꢀꢀꢀꢀꢀꢀꢀꢀꢀꢀꢀꢀꢀꢀꢀꢀꢀꢀꢀꢀ
32118b
79.第一插接单元
ꢀꢀꢀꢀꢀꢀꢀꢀꢀꢀꢀꢀꢀꢀꢀꢀꢀꢀꢀꢀꢀꢀꢀꢀꢀꢀꢀ
32119
80.第二副控制模块
ꢀꢀꢀꢀꢀꢀꢀꢀꢀꢀꢀꢀꢀꢀꢀꢀꢀꢀꢀꢀꢀꢀꢀꢀꢀ
3212
81.第二基板
ꢀꢀꢀꢀꢀꢀꢀꢀꢀꢀꢀꢀꢀꢀꢀꢀꢀꢀꢀꢀꢀꢀꢀꢀꢀꢀꢀꢀꢀꢀꢀ
32121
82.第二侧板
ꢀꢀꢀꢀꢀꢀꢀꢀꢀꢀꢀꢀꢀꢀꢀꢀꢀꢀꢀꢀꢀꢀꢀꢀꢀꢀꢀꢀꢀꢀꢀ
32122
83.第二芯片模块
ꢀꢀꢀꢀꢀꢀꢀꢀꢀꢀꢀꢀꢀꢀꢀꢀꢀꢀꢀꢀꢀꢀꢀꢀꢀꢀꢀ
32123
84.第二电源模块
ꢀꢀꢀꢀꢀꢀꢀꢀꢀꢀꢀꢀꢀꢀꢀꢀꢀꢀꢀꢀꢀꢀꢀꢀꢀꢀꢀ
32124
85.第二通讯连接单元
ꢀꢀꢀꢀꢀꢀꢀꢀꢀꢀꢀꢀꢀꢀꢀꢀꢀꢀꢀꢀꢀꢀꢀ
32126
86.存储连接单元
ꢀꢀꢀꢀꢀꢀꢀꢀꢀꢀꢀꢀꢀꢀꢀꢀꢀꢀꢀꢀꢀꢀꢀꢀꢀꢀꢀ
32127
87.第二插接单元
ꢀꢀꢀꢀꢀꢀꢀꢀꢀꢀꢀꢀꢀꢀꢀꢀꢀꢀꢀꢀꢀꢀꢀꢀꢀꢀꢀ
32128
88.第三副控制模块
ꢀꢀꢀꢀꢀꢀꢀꢀꢀꢀꢀꢀꢀꢀꢀꢀꢀꢀꢀꢀꢀꢀꢀꢀꢀ
3213
89.第三基板
ꢀꢀꢀꢀꢀꢀꢀꢀꢀꢀꢀꢀꢀꢀꢀꢀꢀꢀꢀꢀꢀꢀꢀꢀꢀꢀꢀꢀꢀꢀꢀ
32131
90.第三侧板
ꢀꢀꢀꢀꢀꢀꢀꢀꢀꢀꢀꢀꢀꢀꢀꢀꢀꢀꢀꢀꢀꢀꢀꢀꢀꢀꢀꢀꢀꢀꢀꢀ
32132
91.第三芯片模块
ꢀꢀꢀꢀꢀꢀꢀꢀꢀꢀꢀꢀꢀꢀꢀꢀꢀꢀꢀꢀꢀꢀꢀꢀꢀꢀꢀꢀ
32133
92.第三电源模块
ꢀꢀꢀꢀꢀꢀꢀꢀꢀꢀꢀꢀꢀꢀꢀꢀꢀꢀꢀꢀꢀꢀꢀꢀꢀꢀꢀꢀ
32134
93.电压控制单元
ꢀꢀꢀꢀꢀꢀꢀꢀꢀꢀꢀꢀꢀꢀꢀꢀꢀꢀꢀꢀꢀꢀꢀꢀꢀꢀꢀꢀ
32135
94.第三插接单元
ꢀꢀꢀꢀꢀꢀꢀꢀꢀꢀꢀꢀꢀꢀꢀꢀꢀꢀꢀꢀꢀꢀꢀꢀꢀꢀꢀꢀ
32136
95.第一滤波单元
ꢀꢀꢀꢀꢀꢀꢀꢀꢀꢀꢀꢀꢀꢀꢀꢀꢀꢀꢀꢀꢀꢀꢀꢀꢀꢀꢀꢀ
32137
96.光电耦合单元
ꢀꢀꢀꢀꢀꢀꢀꢀꢀꢀꢀꢀꢀꢀꢀꢀꢀꢀꢀꢀꢀꢀꢀꢀꢀꢀꢀꢀ
32138
97.第四副控制模块
ꢀꢀꢀꢀꢀꢀꢀꢀꢀꢀꢀꢀꢀꢀꢀꢀꢀꢀꢀꢀꢀꢀꢀꢀꢀꢀ
3214
98.第四基板
ꢀꢀꢀꢀꢀꢀꢀꢀꢀꢀꢀꢀꢀꢀꢀꢀꢀꢀꢀꢀꢀꢀꢀꢀꢀꢀꢀꢀꢀꢀꢀꢀ
32141
99.第四侧板
ꢀꢀꢀꢀꢀꢀꢀꢀꢀꢀꢀꢀꢀꢀꢀꢀꢀꢀꢀꢀꢀꢀꢀꢀꢀꢀꢀꢀꢀꢀꢀꢀ
32142
100.第四芯片模块
ꢀꢀꢀꢀꢀꢀꢀꢀꢀꢀꢀꢀꢀꢀꢀꢀꢀꢀꢀꢀꢀꢀꢀꢀꢀꢀꢀꢀ
32143
101.第四电源模块
ꢀꢀꢀꢀꢀꢀꢀꢀꢀꢀꢀꢀꢀꢀꢀꢀꢀꢀꢀꢀꢀꢀꢀꢀꢀꢀꢀꢀ
32144
102.无线通讯模块
ꢀꢀꢀꢀꢀꢀꢀꢀꢀꢀꢀꢀꢀꢀꢀꢀꢀꢀꢀꢀꢀꢀꢀꢀꢀꢀꢀꢀ
32145
103.检测连接单元
ꢀꢀꢀꢀꢀꢀꢀꢀꢀꢀꢀꢀꢀꢀꢀꢀꢀꢀꢀꢀꢀꢀꢀꢀꢀꢀꢀꢀ
32146
104.第二控制模块
ꢀꢀꢀꢀꢀꢀꢀꢀꢀꢀꢀꢀꢀꢀꢀꢀꢀꢀꢀꢀꢀꢀꢀꢀꢀꢀꢀꢀ
322
105.第五基板
ꢀꢀꢀꢀꢀꢀꢀꢀꢀꢀꢀꢀꢀꢀꢀꢀꢀꢀꢀꢀꢀꢀꢀꢀꢀꢀꢀꢀꢀꢀꢀꢀ
3221
106.第五侧板
ꢀꢀꢀꢀꢀꢀꢀꢀꢀꢀꢀꢀꢀꢀꢀꢀꢀꢀꢀꢀꢀꢀꢀꢀꢀꢀꢀꢀꢀꢀꢀꢀ
3222
107.直流电源模块
ꢀꢀꢀꢀꢀꢀꢀꢀꢀꢀꢀꢀꢀꢀꢀꢀꢀꢀꢀꢀꢀꢀꢀꢀꢀꢀꢀꢀ
3223
108.第二滤波单元
ꢀꢀꢀꢀꢀꢀꢀꢀꢀꢀꢀꢀꢀꢀꢀꢀꢀꢀꢀꢀꢀꢀꢀꢀꢀꢀꢀꢀ
3224
109.第三通讯连接单元
ꢀꢀꢀꢀꢀꢀꢀꢀꢀꢀꢀꢀꢀꢀꢀꢀꢀꢀꢀꢀꢀꢀꢀꢀ
3225
110.第一导电路径
ꢀꢀꢀꢀꢀꢀꢀꢀꢀꢀꢀꢀꢀꢀꢀꢀꢀꢀꢀꢀꢀꢀꢀꢀꢀꢀꢀꢀ
331
111.第一部分
ꢀꢀꢀꢀꢀꢀꢀꢀꢀꢀꢀꢀꢀꢀꢀꢀꢀꢀꢀꢀꢀꢀꢀꢀꢀꢀꢀꢀꢀꢀꢀꢀ
331a
112.第二部分
ꢀꢀꢀꢀꢀꢀꢀꢀꢀꢀꢀꢀꢀꢀꢀꢀꢀꢀꢀꢀꢀꢀꢀꢀꢀꢀꢀꢀꢀꢀꢀꢀ
331b
113.第一切断构件
ꢀꢀꢀꢀꢀꢀꢀꢀꢀꢀꢀꢀꢀꢀꢀꢀꢀꢀꢀꢀꢀꢀꢀꢀꢀꢀꢀꢀ
3311a
114.第二切断构件
ꢀꢀꢀꢀꢀꢀꢀꢀꢀꢀꢀꢀꢀꢀꢀꢀꢀꢀꢀꢀꢀꢀꢀꢀꢀꢀꢀꢀ
3311b
115.第二导电路径
ꢀꢀꢀꢀꢀꢀꢀꢀꢀꢀꢀꢀꢀꢀꢀꢀꢀꢀꢀꢀꢀꢀꢀꢀꢀꢀꢀꢀ
332
116.第三部分
ꢀꢀꢀꢀꢀꢀꢀꢀꢀꢀꢀꢀꢀꢀꢀꢀꢀꢀꢀꢀꢀꢀꢀꢀꢀꢀꢀꢀꢀꢀꢀꢀ
332a
117.第四部分
ꢀꢀꢀꢀꢀꢀꢀꢀꢀꢀꢀꢀꢀꢀꢀꢀꢀꢀꢀꢀꢀꢀꢀꢀꢀꢀꢀꢀꢀꢀꢀꢀ
332b
118.第三切断构件
ꢀꢀꢀꢀꢀꢀꢀꢀꢀꢀꢀꢀꢀꢀꢀꢀꢀꢀꢀꢀꢀꢀꢀꢀꢀꢀꢀꢀ
3321a
119.第四切断构件
ꢀꢀꢀꢀꢀꢀꢀꢀꢀꢀꢀꢀꢀꢀꢀꢀꢀꢀꢀꢀꢀꢀꢀꢀꢀꢀꢀꢀ
3321b
120.第一控制单元
ꢀꢀꢀꢀꢀꢀꢀꢀꢀꢀꢀꢀꢀꢀꢀꢀꢀꢀꢀꢀꢀꢀꢀꢀꢀꢀꢀꢀ
3341
121.第二控制单元
ꢀꢀꢀꢀꢀꢀꢀꢀꢀꢀꢀꢀꢀꢀꢀꢀꢀꢀꢀꢀꢀꢀꢀꢀꢀꢀꢀꢀ
3342
122.第一开关
ꢀꢀꢀꢀꢀꢀꢀꢀꢀꢀꢀꢀꢀꢀꢀꢀꢀꢀꢀꢀꢀꢀꢀꢀꢀꢀꢀꢀꢀꢀꢀꢀ
341
123.第一控制构件
ꢀꢀꢀꢀꢀꢀꢀꢀꢀꢀꢀꢀꢀꢀꢀꢀꢀꢀꢀꢀꢀꢀꢀꢀꢀꢀꢀꢀ
342
124.操作部
ꢀꢀꢀꢀꢀꢀꢀꢀꢀꢀꢀꢀꢀꢀꢀꢀꢀꢀꢀꢀꢀꢀꢀꢀꢀꢀꢀꢀꢀꢀꢀꢀꢀꢀ
3421
125.第一连接构件
ꢀꢀꢀꢀꢀꢀꢀꢀꢀꢀꢀꢀꢀꢀꢀꢀꢀꢀꢀꢀꢀꢀꢀꢀꢀꢀꢀꢀ
343
126.第二连接构件
ꢀꢀꢀꢀꢀꢀꢀꢀꢀꢀꢀꢀꢀꢀꢀꢀꢀꢀꢀꢀꢀꢀꢀꢀꢀꢀꢀꢀ
344
127.第三连接构件
ꢀꢀꢀꢀꢀꢀꢀꢀꢀꢀꢀꢀꢀꢀꢀꢀꢀꢀꢀꢀꢀꢀꢀꢀꢀꢀꢀꢀ
345
128.第四连接构件
ꢀꢀꢀꢀꢀꢀꢀꢀꢀꢀꢀꢀꢀꢀꢀꢀꢀꢀꢀꢀꢀꢀꢀꢀꢀꢀꢀꢀ
346
129.第五连接构件
ꢀꢀꢀꢀꢀꢀꢀꢀꢀꢀꢀꢀꢀꢀꢀꢀꢀꢀꢀꢀꢀꢀꢀꢀꢀꢀꢀꢀ
347
130.转接单元
ꢀꢀꢀꢀꢀꢀꢀꢀꢀꢀꢀꢀꢀꢀꢀꢀꢀꢀꢀꢀꢀꢀꢀꢀꢀꢀꢀꢀꢀꢀꢀꢀ
340
131.转接基板
ꢀꢀꢀꢀꢀꢀꢀꢀꢀꢀꢀꢀꢀꢀꢀꢀꢀꢀꢀꢀꢀꢀꢀꢀꢀꢀꢀꢀꢀꢀꢀꢀ
3401
132.第一转接构件
ꢀꢀꢀꢀꢀꢀꢀꢀꢀꢀꢀꢀꢀꢀꢀꢀꢀꢀꢀꢀꢀꢀꢀꢀꢀꢀꢀꢀ
3402
133.第二转接构件
ꢀꢀꢀꢀꢀꢀꢀꢀꢀꢀꢀꢀꢀꢀꢀꢀꢀꢀꢀꢀꢀꢀꢀꢀꢀꢀꢀꢀ
3403
134.第三转接构件
ꢀꢀꢀꢀꢀꢀꢀꢀꢀꢀꢀꢀꢀꢀꢀꢀꢀꢀꢀꢀꢀꢀꢀꢀꢀꢀꢀꢀ
3404
135.面板
ꢀꢀꢀꢀꢀꢀꢀꢀꢀꢀꢀꢀꢀꢀꢀꢀꢀꢀꢀꢀꢀꢀꢀꢀꢀꢀꢀꢀꢀꢀꢀꢀꢀꢀꢀꢀ
35
136.第二开口
ꢀꢀꢀꢀꢀꢀꢀꢀꢀꢀꢀꢀꢀꢀꢀꢀꢀꢀꢀꢀꢀꢀꢀꢀꢀꢀꢀꢀꢀꢀꢀꢀ
351
137.第二板
ꢀꢀꢀꢀꢀꢀꢀꢀꢀꢀꢀꢀꢀꢀꢀꢀꢀꢀꢀꢀꢀꢀꢀꢀꢀꢀꢀꢀꢀꢀꢀꢀꢀꢀ
352
138.第三板
ꢀꢀꢀꢀꢀꢀꢀꢀꢀꢀꢀꢀꢀꢀꢀꢀꢀꢀꢀꢀꢀꢀꢀꢀꢀꢀꢀꢀꢀꢀꢀꢀꢀꢀ
353
139.第四板
ꢀꢀꢀꢀꢀꢀꢀꢀꢀꢀꢀꢀꢀꢀꢀꢀꢀꢀꢀꢀꢀꢀꢀꢀꢀꢀꢀꢀꢀꢀꢀꢀꢀꢀ
354
140.第二面
ꢀꢀꢀꢀꢀꢀꢀꢀꢀꢀꢀꢀꢀꢀꢀꢀꢀꢀꢀꢀꢀꢀꢀꢀꢀꢀꢀꢀꢀꢀꢀꢀꢀꢀ
355
141.第三开口
ꢀꢀꢀꢀꢀꢀꢀꢀꢀꢀꢀꢀꢀꢀꢀꢀꢀꢀꢀꢀꢀꢀꢀꢀꢀꢀꢀꢀꢀꢀꢀꢀ
361
142.第四开口
ꢀꢀꢀꢀꢀꢀꢀꢀꢀꢀꢀꢀꢀꢀꢀꢀꢀꢀꢀꢀꢀꢀꢀꢀꢀꢀꢀꢀꢀꢀꢀꢀ
362
143.第五开口
ꢀꢀꢀꢀꢀꢀꢀꢀꢀꢀꢀꢀꢀꢀꢀꢀꢀꢀꢀꢀꢀꢀꢀꢀꢀꢀꢀꢀꢀꢀꢀꢀ
363
144.第六开口
ꢀꢀꢀꢀꢀꢀꢀꢀꢀꢀꢀꢀꢀꢀꢀꢀꢀꢀꢀꢀꢀꢀꢀꢀꢀꢀꢀꢀꢀꢀꢀꢀ
364
145.第二控制构件
ꢀꢀꢀꢀꢀꢀꢀꢀꢀꢀꢀꢀꢀꢀꢀꢀꢀꢀꢀꢀꢀꢀꢀꢀꢀꢀꢀꢀ
348
146.第三控制构件
ꢀꢀꢀꢀꢀꢀꢀꢀꢀꢀꢀꢀꢀꢀꢀꢀꢀꢀꢀꢀꢀꢀꢀꢀꢀꢀꢀꢀ
349
147.第一导轨
ꢀꢀꢀꢀꢀꢀꢀꢀꢀꢀꢀꢀꢀꢀꢀꢀꢀꢀꢀꢀꢀꢀꢀꢀꢀꢀꢀꢀꢀꢀꢀꢀ
371
148.第二导轨
ꢀꢀꢀꢀꢀꢀꢀꢀꢀꢀꢀꢀꢀꢀꢀꢀꢀꢀꢀꢀꢀꢀꢀꢀꢀꢀꢀꢀꢀꢀꢀꢀ
372
149.第三导轨
ꢀꢀꢀꢀꢀꢀꢀꢀꢀꢀꢀꢀꢀꢀꢀꢀꢀꢀꢀꢀꢀꢀꢀꢀꢀꢀꢀꢀꢀꢀꢀꢀ
373
150.第四导轨
ꢀꢀꢀꢀꢀꢀꢀꢀꢀꢀꢀꢀꢀꢀꢀꢀꢀꢀꢀꢀꢀꢀꢀꢀꢀꢀꢀꢀꢀꢀꢀꢀ
374
151.第五导轨
ꢀꢀꢀꢀꢀꢀꢀꢀꢀꢀꢀꢀꢀꢀꢀꢀꢀꢀꢀꢀꢀꢀꢀꢀꢀꢀꢀꢀꢀꢀꢀꢀ
375
152.换气构件
ꢀꢀꢀꢀꢀꢀꢀꢀꢀꢀꢀꢀꢀꢀꢀꢀꢀꢀꢀꢀꢀꢀꢀꢀꢀꢀꢀꢀꢀꢀꢀꢀ
38
153.温度传感器
ꢀꢀꢀꢀꢀꢀꢀꢀꢀꢀꢀꢀꢀꢀꢀꢀꢀꢀꢀꢀꢀꢀꢀꢀꢀꢀꢀꢀꢀꢀ
391
154.变流器
ꢀꢀꢀꢀꢀꢀꢀꢀꢀꢀꢀꢀꢀꢀꢀꢀꢀꢀꢀꢀꢀꢀꢀꢀꢀꢀꢀꢀꢀꢀꢀꢀꢀꢀ4155.第一导线
ꢀꢀꢀꢀꢀꢀꢀꢀꢀꢀꢀꢀꢀꢀꢀꢀꢀꢀꢀꢀꢀꢀꢀꢀꢀꢀꢀꢀꢀꢀꢀꢀ
51
156.第二导线
ꢀꢀꢀꢀꢀꢀꢀꢀꢀꢀꢀꢀꢀꢀꢀꢀꢀꢀꢀꢀꢀꢀꢀꢀꢀꢀꢀꢀꢀꢀꢀꢀ
52
157.第三导线
ꢀꢀꢀꢀꢀꢀꢀꢀꢀꢀꢀꢀꢀꢀꢀꢀꢀꢀꢀꢀꢀꢀꢀꢀꢀꢀꢀꢀꢀꢀꢀꢀ
53
158.第四导线
ꢀꢀꢀꢀꢀꢀꢀꢀꢀꢀꢀꢀꢀꢀꢀꢀꢀꢀꢀꢀꢀꢀꢀꢀꢀꢀꢀꢀꢀꢀꢀꢀ
54
159.第五导线
ꢀꢀꢀꢀꢀꢀꢀꢀꢀꢀꢀꢀꢀꢀꢀꢀꢀꢀꢀꢀꢀꢀꢀꢀꢀꢀꢀꢀꢀꢀꢀꢀ7160.第六导线
ꢀꢀꢀꢀꢀꢀꢀꢀꢀꢀꢀꢀꢀꢀꢀꢀꢀꢀꢀꢀꢀꢀꢀꢀꢀꢀꢀꢀꢀꢀꢀꢀ
56
161.第七导线
ꢀꢀꢀꢀꢀꢀꢀꢀꢀꢀꢀꢀꢀꢀꢀꢀꢀꢀꢀꢀꢀꢀꢀꢀꢀꢀꢀꢀꢀꢀꢀꢀ
57
162.第八导线
ꢀꢀꢀꢀꢀꢀꢀꢀꢀꢀꢀꢀꢀꢀꢀꢀꢀꢀꢀꢀꢀꢀꢀꢀꢀꢀꢀꢀꢀꢀꢀꢀ
58
163.第一方向
ꢀꢀꢀꢀꢀꢀꢀꢀꢀꢀꢀꢀꢀꢀꢀꢀꢀꢀꢀꢀꢀꢀꢀꢀꢀꢀꢀꢀꢀꢀꢀꢀz164.第二方向
ꢀꢀꢀꢀꢀꢀꢀꢀꢀꢀꢀꢀꢀꢀꢀꢀꢀꢀꢀꢀꢀꢀꢀꢀꢀꢀꢀꢀꢀꢀꢀꢀy165.第三方向
ꢀꢀꢀꢀꢀꢀꢀꢀꢀꢀꢀꢀꢀꢀꢀꢀꢀꢀꢀꢀꢀꢀꢀꢀꢀꢀꢀꢀꢀꢀꢀꢀ
x
166.第四方向
ꢀꢀꢀꢀꢀꢀꢀꢀꢀꢀꢀꢀꢀꢀꢀꢀꢀꢀꢀꢀꢀꢀꢀꢀꢀꢀꢀꢀꢀꢀꢀꢀ
y’16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16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69.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17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7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本技术中,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
±
10
°
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17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控制模块、第一导电路径、第二导电路径、第一开关和第一控制构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凹部,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底壁,第一壁与第二壁相对设置,底壁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第二壁和底壁构成第一凹部的部分内壁。第一控制模块设于第一凹部内,沿垂直于底壁的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一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二壁之间的距离,第一控制模块能根据电连接的电池的状态进行对应控制。第一导电路径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一导电路径与第一壁相接,第一壁与第二壁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第二导电路径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二导电路径与第一壁相接,第二导电路径与第一导电路径相离。第一开关设于第一凹部内,第一开关与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二导电路径相接并电连接,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开关与第一控制模块相离。第一控制构件设于第一壳体外,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壁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控制构件与第一开关连接并能够控制第一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紧凑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17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17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控制装置3,控制装置3用于电连接电池单元,可对电池单元进行充电和放电的控制。控制装置3包括第一壳体31、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导电路径331、第二导电路径332、第一开关341和第一控制构件342。
175.第一壳体31具有第一凹部310,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导电路径331、第二导电路径332和第一开关341设于第一凹部310内。
176.第一壳体31包括第一壁311、第二壁312、第三壁313、第四壁314、底壁315和顶壁316。第一壁311和第二壁31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均连接第一壁311和第二壁312,顶壁316和底壁315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的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顶壁316和底壁315均连接第一壁311、第二壁312、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第一壁311、第二壁312、第三壁313、第四壁314和底壁315围设形成第一凹部310。其中,第一方向z垂直于底壁31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311具有第一面3113,第一面3113位于背离第一凹部310的一侧。
177.本文所用的方位术语“顶”、“底”仅用于辅助描述,以便于结合附图理解本技术,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作为示例性的,下面以底壁315在下、顶壁316在上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178.第一控制模块321电连接电池单元和第一壳体31内的其他模块,可根据电池单元的状态控制单元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及根据其他模块的信息控制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第一控制模块321还可采集控制装置3内的电压和电流信息,可监测控制装置3内是否存在短路问题。
179.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一控制模块321位于第一壁311和第二壁312之间,并且,与第二壁312相比,第一控制模块321更靠近于第一壁311。沿第二方向y观察,第一控制模块321位于底壁315和顶壁316之间,并且,与顶壁316相比,第一控制模块321更靠近于底壁315。沿第二方向y上,与第二壁312相比,第一控制模块321更靠近于第一壁311。第一控制模块321靠近于第一壁311,有利于布置导线,使导线通过第一壁311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18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321包括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之间相互电连接。
18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电连接电池单元,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可根据电池单元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控制,例如,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可根据电池单元的电压及温度信息来控制电池单元2的充电和放电。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包括bcu(battery computer unit,简称bcu)模块,bcu模块可用于采集电池单元的电压及温度信息。
182.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电连接电池单元的传感器,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可根据传感器的信息对电池单元进行对应的控制。可选的,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电连接bcu模块。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包括bams(battery arra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ams)模块。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与外接的pcs(power conversion system,简称pcs)模块电连接并进行通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与外接的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模块电连接并进行通讯。
183.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可采集控制装置3内的电压和电流信息,并进行绝缘监测,以监测控制装置3内是否存在短路问题,提高控制装置3的安全性能。本技术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所进行的绝缘监测,使控制装置3可监测连接电池单元的正极连接构件、负极连接构件与第一壳体31之间的电阻,若该电阻值明显异常,则可能发生短路故障。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包括ivu模块。
18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321还包括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之间相互电连接。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可采集控制装置3所处环境的监控数据,例如采集控制装置3所处环境的温感、烟感、门禁或水禁等信息。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包括esu(energy storage unit,简称esu)模块,esu模块用于监控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185.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322,第二控制模块322设于第一凹部310内。沿第一方向z,第二控制模块322设于第一控制模块321和第一导电路径331之间,可提高第一壳体31内的空间利用率。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电连接外接电源,第二控制模块322可用于对外接电源输入的电力进行相应的变换,例如,第二控制模块322用于调节外接电源输入的电压或电流。
186.请结合图2、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转接单元340,转接单元340设于第一凹部310内,用于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和第二控制模块322。具体的,转接单元340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
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使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之间相互电连接及均电连接于第一控制模块321。
18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转接单元340包括转接基板3401、第一转接构件3402、第二转接构件3403和第三转接构件3404,第一转接构件3402、第二转接构件3403和第三转接构件3404设于转接基板3401,第一转接构件3402、第二转接构件3403和第三转接构件3404沿与第二方向y相反的第四方向y’凸出于转接基板3401。第一转接构件3402用于连接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转接构件3403用于连接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连接构件用于连接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
188.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通过连接器(图未示出)连接于转接单元340。
189.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一开关341与第一控制模块321相离。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导电路径331的部分设于第一开关341与第一控制模块321之间。与第一壁311相比,第一开关341更靠近于第二壁312。第一开关341靠近于第二壁312、第一控制模块321靠近于第一壁311,可减少第一开关341与第一控制模块321之间对信号传输的相互干扰,提高第一壳体31内模块布局的合理性及空间利用率。
190.第一控制构件342设于第一壳体31外,第一控制构件342与第一壁3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一控制构件342与第一开关341连接,第一控制构件342能够控制第一开关341的闭合和断开。
191.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一连接构件343,第一连接构件343连接第一控制构件342和第一开关341,第一控制构件342可通过第一连接构件343控制第一开关341的闭合和断开。
19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构件342包括操作部3421,操作部3421位于面板35背离第一壳体31的一侧。操作部3421转动地连接于面板35,转动操作部3421可使第一控制构件342控制第一开关341的闭合和断开。
193.在一实施例中,操作部3421连接第一连接构件343,操作部3421可带动第一连接构件343转动,以使得第一开关341在闭合和断开之间切换。
194.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面板35,面板35设于第一壳体31外,面板35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面板35与第一壁3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沿第四方向y’,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延伸凸出于第一壁311,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延伸凸出于第一壁311的部分连接面板35,面板35与第一壁311之间具有间隔。在一实施例中,面板35具有第二面355,第二面355位于背离第一壁311的一侧。
195.第一控制构件342设于面板35,沿第四方向y’上,第一控制构件342的至少部分伸出于第二面355。
19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路径331沿第二方向y延伸地设置,第一导电路径331与第一壁311相接,第一导电路径331与第一开关341相接并电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一控制模块32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有重叠,第一控制模块321和第一导电路径331沿第一方向z上重叠布置,可提高第一壳体31内的空间利用率。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z上,第一控制模块32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相离,可减少第一控制模块32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相互干扰的影响。第一导电路径331包括第一部分331a和第二部分331b,第一部分331a
和第二部分331b均与第一壁311相接,第一部分331a和第二部分331b均与第一开关341相接并电连接。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一部分331a和第二部分331b沿第三方向x相离。
197.第二导电路径332沿第二方向y延伸地设置,第二导电路径332与第一壁311相接,第二导电路径332与第一开关341相接并电连接。第二导电路径332包括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均与第一壁311相接,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均与第一开关341相接并电连接。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有重叠,第三部分332a与第一壁311相接的端部和第四部分332b与第一壁311相接的端部沿第三方向x相离。
198.第二导电路径332与第一导电路径331相离,可减少第二导电路径332与第一导电路径331相互干扰的影响。
19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341电连接第一导电路径3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341电连接第二导电路径332。
2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路径331具有第一切断构件3311a和第二切断构件3311b,第一切断构件3311a能够在流经第一部分331a的电流到达第一阈值时切断第一部分331a的连接通路,第二切断构件3311b能够在流经第二部分331b的电流到达第二阈值时切断第二部分331b的连接通路,提高控制装置3的安全性能。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断构件3311a连接第一部分331a,第二切断构件3311b连接第二部分331b。
20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断构件3311a包括保险丝。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断构件3311a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路径331的长度。
20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断构件3311b包括保险丝。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断构件3311b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电路径331的长度。
20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路径331的材料包括铜。
204.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路径332具有第三切断构件3321a和第四切断构件3321b,第三切断构件3321a能够在流经第三部分332a的电流到达第三阈值时切断第三部分332a的连接通路,第四切断构件3321b能够在流经第四部分332b的电流到达第四阈值时切断第四部分332b的连接通路,提高控制装置3的安全性能。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切断构件3321a连接第三部分332a,第四切断构件3321b连接第四部分332b。
205.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切断构件3321a包括保险丝。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切断构件3321a的长度小于第二导电路径332的长度。
206.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切断构件3321b包括保险丝。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切断构件3321b的长度小于第二导电路径332的长度。
20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路径332的材料包括铜。
208.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3341,第一控制单元3341设于第一壳体31内并连接第三部分332a,第一控制单元3341可控制第三部分332a的断开和闭合。可选的,第一控制单元3341包括继电器。
209.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3342,第二控制单元3342设于第一壳体31内并连接第四部分332b,第二控制单元3342可控制第四部分332b的断开和闭合。可选的,第二控制单元3342包括继电器。
210.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二连接构件344和第三连接构件345,第二连接
构件344和第三连接构件345设于第一壁311,第二连接构件344和第三连接构件345沿第四方向y’伸出于第一面3113。第一部分331a与第二连接构件344相接并电连接,第二部分331b与第三连接构件345相接并电连接,第二连接构件344和第三连接构件345用于电连接电池单元,使控制装置3与电池单元能够形成闭合回路,以对电池单元进行控制。
211.在一实施例中,导线包括第一导线51,第二连接构件344通过第一导线51电连接电池单元。在一实施例中,导线包括第二导线52,第三连接构件345通过第二导线52电连接电池单元。
212.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四连接构件346和第五连接构件347,第四连接构件346和第五连接构件347设于第一壁311,第四连接构件346和第五连接构件347沿第四方向y’伸出于第一面3113。第三部分332a与第四连接构件346相接并电连接,第四部分332b与第五连接构件347相接并电连接,第四连接构件346和第五连接构件347用于外接储能变流器(power conversion system,简称pcs),以使得储能变流器能够和控制装置3形成闭合回路,以通过控制装置3控制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可实现对电池单元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单元运行安全。
213.在一实施例中,导线包括第三导线53,第四连接构件346通过第三导线53电连接控制装置3外的储能变流器(图未示)。在一实施例中,导线包括第四导线54,第五连接构件347通过第四导线54电连接控制装置3外的储能变流器。
21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311具有第一开口3111,第一开口3111连通第一凹部310,第一凹部310内的气体可通过第一开口3111与第一壳体31外的气体进行交换。
215.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换气构件38,换气构件38设于第一壁311并与第一开口31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换气构件38可提高第一凹部310内气体与第一壳体31外气体进行交换的速度,有利于提高控制装置3的散热速度。在一实施例中,换气构件38包括但不限于风扇、空调中的任一种。
216.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91,温度传感器391设于第一凹部310内,可监测控制装置3内各个模块的温度。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温度传感器391设于第一开关341和第一控制模块321之间,可提高第一壳体31内的空间利用率。在一实施例中,相较于第一开关341,温度传感器391更靠近于第一控制模块321和第二控制模块322,使温度传感器391能够监测第一控制模块321和第二控制模块322的温度。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91和换气构件38,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可根据温度传感器391监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换气构件38工作和停止工作,以使控制装置3内各个模块的温度处于安全范围内,减少控制装置3因高温出现意外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通过第五导线7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91。
217.在一实施例中,面板35具有第二开口351,第二开口351连通第一凹部310。可选的,沿第二方向y,第二开口351与第一开口3111相对设置,第二开口351的投影与第一开口3111的投影有重叠,可提高气体通过第一开口3111、第二开口351流通的速度,提高控制装置3的散热速度。
218.可选的,第二开口3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开口351沿第一方向z和第三方向x阵列设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11的孔径为d1,第二开口351的孔径为d2,d1>d2。可选的,0.5mm≤d2≤3mm,可减少外界杂物通过第二开口351进入第一壳体31的风险。
219.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具有第三开口361、第四开口362和第五开口363,第三开口361、第四开口362和第五开口363位于第一壁311和面板35之间且均连通第一壁311和面板35之间的空间。第三开口361和第四开口362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第三开口361位于面板35沿第三方向x的一端、第四开口362位于面板35沿第三方向x的另一端,第五开口363位于面板35沿第一方向z的下端。第三开口361、第四开口362和第五开口363可供导线穿过,有利于布置导线,还可供气体流通以加速散热。可选的,第三开口361可供第三导线53和第四导线54穿过。可选的,第四开口362可供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2穿过。可选的,第五开口363可供第一导线51、第二导线52、第三导线53和第四导线54中的至少之一穿过。
220.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具有第六开口364,第六开口364设于顶壁316,第六开口364连通第一壁311和面板35之间的空间,第六开口364可供导线从控制装置3的上面连接第一壁311或面板35,有利于布置导线。可选的,第六开口364可供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2穿过。
221.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二控制构件348,第二控制构件348设于第二控制模块322,面板35包括远离第二壁312的第二面355,第二控制构件348沿第四方向y’部分伸出于第二面355。第二控制构件348电连接第一开关341,可根据控制装置3内的电压、电流信息来控制第一开关341的闭合和断开,例如,当控制装置3内出现短路或过载时,第二控制构件348可切断第一开关34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和第二导电路径332的闭合通路。可选的,第二控制构件348包括空气开关。
222.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三控制构件349,第三控制构件349设于面板35并沿第四方向y’部分伸出于第二面355。第三控制构件349电连接第一开关341,用于切断第一开关34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和第二导电路径332的闭合通路。可选的,第三控制构件349包括急停按钮,通过按压急停按钮可以立即切断第一开关34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和第二导电路径332的闭合通路。
223.请结合图3、图4、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34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部分331a和第二部分331b处于断开状态,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处于断开状态。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部分331a和第二部分331b处于闭合状态,第三部分332a和第四部分332b处于闭合状态。
224.如图6所示,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一状态时,沿第二方向y观察,操作部3421与第二开口351有重叠。可选的,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一状态时,操作部34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x平行。
225.如图7所示,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沿第二方向y观察,操作部3421与第二开口351相离,操作部3421与第一开口3111相离。可选的,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操作部34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z平行,操作部34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x垂直。
226.如图8所示,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沿第二方向y观察,操作部3421与第一开口3111相离,操作部3421与第一控制模块321有重叠,可限制第一控制模块321的拆卸。
227.请结合图2、图8、图9和图10,第一壁311包括第一板3112,第一板3112连接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第一板3112与底壁315之间存在间隙317。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设于第一板3112与底壁315之间的间隙317空间。
228.可选的,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和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沿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沿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沿第一方向z,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位于第一板3112和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之间,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位于第一板3112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之间。
22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具有第一侧板32112,第一侧板3211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2112连接于第一壳体3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一侧板32112与第一壳体3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一侧板32112可将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与转接单元340分离。
23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211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
23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具有第二侧板32122,第二侧板3212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板32122连接于第一壳体3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二侧板32122与第一壳体3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二侧板32122可将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与转接单元340分离。
23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板3212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
233.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具有第三侧板32132,第三侧板3213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板32132连接于第一壳体31,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三侧板32132与第一壳体3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三侧板32132可将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与转接单元340分离。
234.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板3213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
235.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具有第四侧板32142,第四侧板3214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侧板32142连接于第一壳体31,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将第四侧板32142与第一壳体3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四侧板32142可将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与转接单元340分离。
236.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侧板3214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
237.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位于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和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背离底壁315的一侧,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和第二控制模块322相邻设置,便于布置转接单元340,以同时连接转接单元340,提高空间利用率。
238.请结合图2、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具有第五侧板3222,第五侧板322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在一实施例中,第五侧板3222连接于第一壳体31,第二控制模块322连接于转接单元340。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五侧板3222与第一壳体3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五侧板3222可将第二控制模块322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第二控制模块322与转接单元340分离。
239.在一实施例中,第五侧板322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壳体31。
240.在一实施例中,面板35包括第二板352和第三板353,第三板353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板352。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板353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板352。
241.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的投影与第三板353的投影有重叠。可选的,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的投影在第三板353的投影内。拆卸第三板353后,可对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进行操作。
242.在一实施例中,面板35还包括第四板354,第四板354设于第二板352和第三板353之间并连接第二板352和第三板353,第四板354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板352,第三板353可拆卸地连接第四板354。
243.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五侧板3222的投影与第四板354的投影有重叠。可选的,第五侧板3222的投影在第四板354的投影内。拆卸第四板354后,可对第五侧板3222进行操作。
24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构件342设于第四板354。
245.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开关34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和第二导电路径332的电连接处于闭合状态,沿第二方向y观察,操作部3421与第三板353有重叠。可选的,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二状态时,可限制操作人员将第三板353从第四板354拆卸,限制操作人员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对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进行操作,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246.请结合图2、图9和图10,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开关341与第一导电路径331和第二导电路径332的电连接处于切断状态,沿第二方向y观察,操作部3421与第三板353相离,此时,将第三板353从第四板354拆卸后,对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进行操作,安全性较高。可选的,当第一开关341处于第一状态时,可将面板35从第一壳体31拆卸,以能够对第一壁311及连接第一壁311的导线进行操作,安全性较高。
247.可选的,第二开口351设于第四板354。
248.可选的,第二控制构件348伸出于第四板354。
249.可选的,第三控制构件349伸出于第二板352。
250.请结合图2、图13、图14、图15和图1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具有第一基板32111,第一基板32111连接第一侧板32112,第一基板32111可相对第一壳体31沿第二方向y滑动,使得第一侧板32112可带动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从第一壳体31内移出,以对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进行维护。
25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包括第一芯片模块32113,第一芯片模块32113设于第一基板32111,第一芯片模块32113电连接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上的各个元器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25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包括第一电源模块32114,第一电源模块32114设于第一基板32111,第一电源模块32114可电连接第一芯片模块32113,第一电源模块32114可电连接第一芯片模块32113之外的其他元器件比如存储器,第一电源模块32114可为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上的其他元器件供电。
25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具有多个第一通讯连接单元32116,多个第
一通讯连接单元32116设于第一侧板32112,第一通讯连接单元32116电连接于第一芯片模块32113,可用于连接外接设备以使其能够与第一芯片模块32113进行信息交互,第一通讯连接单元32116可连接控制装置3内的其他模块以使其能够与第一芯片模块32113进行信息交互。可选的,第一通讯连接单元32116包括但不限于usb通讯接口、以太网接口、电池管理单元供电/通讯接口、多机同步接口、标准串口和通用接口总线。
25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具有第一无线电单元32117,第一无线单元设于第一侧板32112,第一无线电单元32117电连接于第一芯片模块32113,第一无线电单元32117可用于发射或接收电磁波信息,提高控制装置3发射或接收信息的效率及可靠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电单元32117可用于发射第一芯片模块32113处理后的信息,及接收信息并传递至第一芯片模块32113。
25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具有第一显示单元32118,第一显示单元32118设于第一侧板32112,第一显示单元32118电连接第一芯片模块32113。第一显示单元32118可用于显示一些信息,例如控制装置3连接的电池单元的剩余电量和报警信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32118可用于显示第一芯片模块32113的相关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32118包括soc指示灯32118a,soc指示灯32118a用于显示控制装置3连接的电池单元的剩余电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32118包括警示灯32118b,当第一芯片模块32113接收到异常信息(例如短路、高温)后,通过警示灯32118b闪烁,可提醒工作人员。
25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还具有第一插接单元32119,第一插接单元32119设于第一基板32111,第一插接单元32119可用于插接于转接单元340上的第一转接构件3402,以使得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能够通过转接单元340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
257.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一导轨371,第一导轨371沿第二方向y延伸地设置于第一壳体31内,第一导轨371对应于第一基板32111,第一基板32111与第一导轨371配合并能够沿第一导轨371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以使得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
25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211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导轨371,将第一侧板32112与第一导轨371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一侧板32112可将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
259.可选的,第一导轨371有两个,两个第一导轨371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另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之间。设置两个第一导轨371,可提高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第一侧板32112与两个第一导轨371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
26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还具有第二基板32121,第二基板32121连接第二侧板32122,第二基板32121可相对第一壳体31沿第二方向y滑动,使得第二侧板32122可带动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从第一壳体31内移出,以对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进行维护。
26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包括第二芯片模块32123,第二芯片模块32123设于第二基板32121,第二芯片模块32123电连接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上的各个元器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26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还包括第二电源模块32124,第二电源模块32124设于第二基板32121,第二电源模块32124可电连接第二芯片模块32123,第二电源模块32124可电连接第二芯片模块32123之外的其他元器件,例如存储器,第二电源模块32124可为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上的其他元器件供电。
26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还具有多个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多个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设于第二侧板32122,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电连接于第二芯片模块32123,可用于连接外接设备以使其能够与第二芯片模块32123进行信息交互,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可用于连接控制装置3内的其他模块,以使其能够与第二芯片模块32123进行信息交互。可选的,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用于将第二芯片模块32123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外接设备,及将外接设备的信息传递至第二芯片模块32123。可选的,第二通讯连接单元32126包括但不限于usb通讯接口、电池管理单元供电/通讯接口、多机同步接口、标准串口和通用接口总线。
264.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还具有存储连接单元32127,存储连接单元32127设于第二侧板32122,存储连接单元32127电连接第二芯片模块32123,存储连接单元32127可用于插接存储卡以与第二芯片模块32123进行信息传输。在一实施例中,存储连接单元32127用于将存储卡上的信息传输至第二芯片模块32123,及将第二芯片模块32123处理的信息传输至存储卡。可选的,存储连接单元32127包括sd卡连接器。
265.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还具有第二插接单元32128,第二插接单元32128设于第二基板32121,第二插接单元32128可用于插接于转接单元340上的第二转接构件3403,以使得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能够通过转接单元340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
266.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二导轨372,第二导轨372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第二导轨372对应于第二基板32121,第二基板32121与第二导轨372配合并能够沿第二导轨372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以使得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
26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板3212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导轨372,将第二侧板32122与第二导轨372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二侧板32122可将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
268.可选的,第二导轨372有两个,两个第二导轨372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另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之间。设置两个第二导轨372,可提高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第二侧板32122与两个第二导轨372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
269.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具有第三基板32131,第三基板32131连接第三侧板32132,第三基板32131可相对第一壳体31沿第二方向y滑动,使得第三侧板32132可带动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从第一壳体31内移出,以对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进行维护。
270.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包括第三芯片模块32133,第三芯片模块32133设于第三基板32131,第三芯片模块32133电连接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上的各个元器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271.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包括第三电源模块32134,第三电源模块32134设于第三基板32131,第三电源模块32134可电连接第三芯片模块32133,第三电源模
块32134可电连接第三芯片模块32133之外的其他元器件,第三电源模块32134可为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上的其他元器件供电。
272.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包括电压控制单元32135,电压控制单元32135设于第三基板32131,电压控制单元32135电连接控制装置3外接的电池单元,电压控制单元32135可用于控制输入电池单元的电压和电池单元输出的电压。
273.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包括第三插接单元32136,第三插接单元32136设于第三基板32131,第三插接单元32136电连接电压控制单元32135。可选的,第三插接单元32136朝向背离第三侧板32132的方向。可选的,第三插接单元32136可插接于转接单元340,使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能够通过转接单元340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和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
274.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包括光电耦合单元32138,光电耦合单元32138设于第三基板32131,光电耦合单元32138电连接第三芯片模块32133。光电耦合单元32138可用于发射、接收光电信号,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275.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32137,第一滤波单元32137设于第三基板32131并电连接第三芯片模块32133,第一滤波单元32137用于滤除控制装置3内的电磁辐射污染,以减小电磁辐射对各个元器件的影响,例如减小电磁辐射对光电耦合单元32138及第一无线电单元32117的影响。可选的,第一滤波单元32137包括共模电感,共模电感可用于滤除共模干扰。
276.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三导轨373,第三导轨373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第三导轨373对应于第三基板,第三基板32131与第三导轨373配合并能够沿第三导轨373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以使得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
277.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板3213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三导轨373,将第三侧板32132与第三导轨373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三侧板32132可将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
278.可选的,第三导轨373有两个,两个第三导轨373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设于第四壁314,另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之间。设置两个第三导轨373,可提高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第三侧板32132与两个第三导轨373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
279.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还具有第四基板32141,第四基板32141连接第四侧板32142,第四基板32141可相对第一壳体31沿第二方向y滑动,使得第四侧板32142可带动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从第一壳体31内移出,以对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进行维护。
280.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包括第四芯片模块32143,第四芯片模块32143设于第四基板32141,第四芯片模块32143电连接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上的各个元器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281.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还包括第四电源模块32144,第四电源模块32144设于第四基板32141,第四电源模块32144可电连接第四芯片模块32143,第四电源模块32144可电连接第四芯片模块32143之外的其他元器件,第四电源模块32144可为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上的其他元器件供电。
282.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32145,无线通讯模块
32145设于第四基板32141并电连接第四芯片模块32143,无线通讯模块32145可用于发射、接收射频信号,提高通讯的便捷性。在一实施例中,无线通讯模块32145可用于将第四芯片模块32143处理后的信息无线传输出去,及接收信息并传递至第四芯片模块32143。可选的,无线通讯模块32145包括射频芯片。
283.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还包括多个检测连接单元32146,多个检测连接单元32146设于第四侧板32142。多个检测连接单元32146电连接于控制装置3内的多个传感器,检测连接单元32146可用于外接检测设备以使得检测设备对相应的传感器进行检测。
284.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四导轨374,第四导轨374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第四导轨374对应于第四基板32141,第四基板32141与第四导轨374配合并能够沿第四导轨374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以使得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
285.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侧板3214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四导轨374,将第四侧板32142与第四导轨374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四侧板32142可将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
286.可选的,第四导轨374有两个,两个第四导轨374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设于第四壁314,另一个设于第三壁313和第四壁314之间。设置两个第四导轨374,可提高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第四侧板32142与两个第四导轨374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
287.请结合图2和图1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还具有第五基板3221,第五基板3221连接第五侧板3222,第五基板3221可相对第一壳体31沿第二方向y滑动,使得第五侧板3222可带动第二控制模块322从第一壳体31内移出,以对第二控制模块322进行维护。
288.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包括直流电源模块3223,直流电源模块3223设于第五基板3221,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控制装置3内的元器件提供恒定的电流。
289.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还包括第二滤波单元3224,第二滤波单元3224设于第五基板3221,用于滤除控制装置3内的电磁辐射污染,以减小电磁辐射对各个元器件的影响。可选的,第二滤波单元3224包括滤波器。
29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块322还包括第三通讯连接单元3225,第三通讯连接单元3225设于第五基板3221,可用于连接外接设备以使得外接设备与第二控制模块322进行信息交互。如图8所示,第三通讯连接单元3225沿第四方向y’伸出于第一壁311,可便于通过导线连接外接设备。
291.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还包括第五导轨375,第五导轨375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第五导轨375对应于第五基板3221,第五基板3221与第五导轨375配合并能够沿第五导轨375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以使得第二控制模块322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
292.在一实施例中,第五侧板322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五导轨375,将第五侧板3222与第五导轨375解除连接后,通过抽拉第五侧板3222可将第二控制模块322从第一凹部310内抽出。
293.可选的,第五导轨375有两个,两个第五导轨375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设置两个第五导轨375,可提高第二控制模块322相对第一壳体31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第五侧板3222与两个第五导轨375之间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
294.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转接单元340设于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
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和第二控制模块322背离第一壁311的一侧。
295.当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和第二控制模块322位于第一凹部310内的位置时,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和第二控制模块322均与转接单元340相接并电连接。
296.将第三板353与第四板354解除连接后,取下第三板353,可对第一侧板32112、第二侧板32122、第三侧板32132和第四侧板32142进行操作。
297.将第一侧板32112与第一板3112解除连接后,通过拉取第一侧板32112,可将第一副控制模块3211与转接单元340解除连接,从第一壳体31内取出,以便于维护。
298.将第二侧板32122与第一板3112解除连接后,通过拉取第二侧板32122,可将第二副控制模块3212与转接单元340解除连接,从第一壳体31内取出,以便于维护。
299.将第三侧板32132与第一板3112解除连接后,通过拉取第三侧板32132,可将第三副控制模块3213与转接单元340解除连接,从第一壳体31内取出,以便于维护。
300.将第四侧板32142与第一板3112解除连接后,通过拉取第四侧板32142,可将第四副控制模块3214与转接单元340解除连接,从第一壳体31内取出,以便于维护。
301.将第四板354与第二板352解除连接后,取下第四板354,可对第五侧板3222进行操作。
302.将第五侧板3222与第一板3112解除连接后,通过拉取第五侧板3222,可将第二控制模块322与转接单元340解除连接,从第一壳体31内取出,以便于维护。
303.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100,电池模组100包括第二壳体1、多个电池单元2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3,控制装置3和多个电池单元设于第二壳体1内,多个电池单元2电连接于控制装置3。
304.第二壳体1具有多个容腔单元11,控制装置3和多个电池单元2分别容置于不同的容腔单元11内。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容腔单元11沿第一方向z和第三方向x阵列设置。
305.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电池单元2与控制装置3沿第一方向z堆叠设置。
306.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z,控制装置3设于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2之间。
307.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z,控制装置3设于堆叠的多个电池单元2的端部。
308.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第六导线56和第七导线57,第六导线56和第七导线57可用于电连接控制装置3和电池单元2。
309.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第八导线58,第八导线58用于电连接不同的电池单元2。在一实施例中,第八导线58布置于相邻的容腔单元11之间,可实现隐藏式走线,有利于提高整洁度,提高第二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
310.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还包括变流器4和第九导线(图未示),变流器4通过第九导线电连接于控制装置3。
311.在一实施例中,第九导线布置于相邻的容腔单元11之间,可实现隐藏式走线,有利于提高整洁度,提高第二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
312.沿第三方向x,控制装置3的长度为第一距离d1,电池单元2的长度为第二距离d2,d1与d2相等,使得控制装置3与电池单元2可在某一容腔单元11内互换,提高第二壳体1内的
空间利用率,使电池模组100的集成化程度更高。本技术中,术语“相等”用于描述两个数值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数值相等可以指代两个数值的差别范围在0
±
10%之间。
313.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沿第二方向y,控制装置3的长度为第三距离d3,电池单元2的长度为第四距离d4,d3与d4相等,使得容腔单元11沿第二方向y的深度在满足能够容纳控制装置3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容纳电池单元2,提高第二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使电池模组100的集成化程度更高。
314.电池单元2包括电池壳体21、电极组件(图未示)、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电极组件设于电池壳体21内,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伸出于电池壳体21。
31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设于电极组件的同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端子22设于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二端子23设于电极组件的另一侧(图未示)。
316.下面以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设于电极组件的同侧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317.请结合图3、图18、图19、图20和图21,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的第三开口361、第四开口362、第五开口363和第六开口364可供第六导线56和/或第七导线57穿过。
318.在一实施例中,当多个电池单元2与控制装置3沿第一方向z堆叠设置时,与第二壁312相比,第一端子22和第二端子23更靠近于第一壁311,第一端子22、第二端子23和第一控制模块321均靠近于第一壁311,有利于布置导线,使导线通过第一壁311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21,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319.多个电池单元2串联和/或并联后电连接于控制装置3。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电池单元2串联和/或并联后形成总正连接端子24和总负连接端子25,可选的,总正连接端子24通过第六导线56电连接于第二连接构件344、总负连接端子25通过第七导线57电连接于第三连接构件345。
320.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技术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技术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技术所公开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