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灯条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4:37: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条及背光模组,尤其是一种可以提升出光亮度的灯条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目前,显示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随着人们对显示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升,显示器趋向薄型化设计。构成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也越来越薄,以笔记本电脑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来说,其内的导光板已由厚度0.6mm减薄至0.55mm甚至更薄,与此同时,背光模组中的灯条(lightbar)也同步薄型化,灯条上的led的尺寸随之减小,led的组装位置精度以及灯条的出光亮度都会受到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灯条及背光模组,以在确保发光元件组装位置精度的同时提升亮度。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灯条,其包含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基板。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一对第一定位标记以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每一发光元件与每一连接部对应连接,于该多个连接部的排列方向上,该多个连接部位于该对第一定位标记之间,每一第二定位标记与每一连接部相对应,每一连接部具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并且每一第二定位标记对应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该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朝向该基板的第一侧边,定义该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该对第一定位标记及该多个第二定位标记位于该第一区域之外;定义每一发光元件于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为正投影区域,每一第二定位标记至少部分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的正投影区域内。
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连接部与该第一侧边具有第一距离或者每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该第一侧边具有第一距离;每一第一定位标记与该第一侧边具有第二距离,每一第二定位标记与该第一侧边具有第三距离,该第一距离小于该第二距离及该第三距离。
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距离小于等于该第三距离。
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第二定位标记于对应的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间具有第一长度s,每一第二定位标记远离该第一区域方向的距离小于该第一长度s的一半。
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第一定位标记具有第一中心点,每一第二定位标记具有第二中心点,每一第二中心点位于该对第一中心点的连线上。
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基板上具有白色覆盖膜,该白色覆盖膜至少覆盖该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至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区域。
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对第一定位标记为对称图形。
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对第一定位标记为圆形、椭圆形或十字。
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个第二定位标记为对称图形。
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个第二定位标记为工字型。
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工字型第二定位标记的中轴上具有供辨识用的刻度。
1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个发光元件为led。
16.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前述灯条以及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该入光面邻近该第一侧边。
1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之间为全白面。
18.本实用新型的灯条以及背光模组,通过一对第一定位标记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进行辅助定位以确保各发光元件可准确组装于基板上,且可便于人员进行目视检测;同时该对第一定位标记及各第二定位标记位于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基板的侧边之间的区域之外,从而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不会受到各定位标记的影响而发生光线损耗,在确保各发光元件组装位置准确的同时提升了出光亮度。
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灯条未组装发光元件前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有发光元件的灯条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25.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灯条未组装发光元件前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有发光元件的灯条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26.结合图1至图3来看,本实用新型的灯条10包含基板100以及多个发光元件210。基板100具有多个连接部110、一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以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所述多个连接部110用于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10进行连接,从而每一发光元件210与每一连接部110对应连接;在多个连接部110的排列方向上,前述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位于作为整体的多个连接部110的两侧。前述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与前述多个连接部110一一对应,每一连接部110具有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从而每一第二定位标记130与每一连接部110相对应且每一第二定位标记130位于与之对应的连接部110的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之间。
27.如图2及图3所示,基板100具有第一侧边101,多个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朝向基板100的第一侧边101。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20包含前述灯条10以及导光板300,导光板300具有入光面310,入光面310邻近基板100的第一侧边101。使用时,灯条10上各发光元件210自发光面s出光并入射至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定义多个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第一侧边101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位于前述
第一区域之外。从而,在各发光元件210发出光线时,光线在第一区域的传输不会受到各定位标记的影响,提升了出光亮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呈矩形状,第一区域与基板100在多个连接部110的排列方向上(或称为长度方向)的尺寸相等,在各发光面s朝向第一侧边101的方向上(或称为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各发光面s与第一侧边101之间的距离。
28.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朝向第一侧边101,定义每一连接部110与第一侧边101具有第一距离d1;每一第一定位标记120与第一侧边101具有第二距离d2,每一第二定位标记130与第一侧边101具有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且第一距离d1小于第三距离d3。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距离d3小于第二距离d2。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定义多个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第一侧边101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此时亦满足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及第三距离d3。如此设计,可以实现各定位标记位于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第一侧边101之间的第一区域之外。
29.如图3所示,在各发光元件210组装于基板100上时,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第一侧边101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没有任何定位标记,各发光元件210之间的区域也没有任何定位标记,各发光元件210所发出的光线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各定位标记的影响,提升了发光效率、出光亮度。如图4所示,当灯条10应用于背光模组20中时,各发光元件210发出的光线在传递至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的过程中不会因各定位标记而受损,提升了灯条10的发光效率,并提升了出光亮度。
3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一对第一定位标记120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确保各发光元件210可准确组装于基板100上;同时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及各第二定位标记130位于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基板100的第一侧边101之间的第一区域之外,从而各发光元件210所发出的光线不会受到各定位标记的影响而发生光线损耗,在确保各发光元件210组装位置准确的同时提升了光学亮度。
31.实际操作中,基板100上具有覆盖膜(cover lay,cvl)(未绘示),本实施例中,覆盖膜为白色覆盖膜(例如通过增加白色油墨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各发光元件210所发出的光线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于一实施例中,至少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至基板100的第一侧边101之间的区域使用的是白色覆盖膜。或者,如图4所示,至少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之间的区域(图4中以点状阴影绘示)使用的是白色覆盖膜。从而,灯条10与导光板300组装时,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面s与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之间的基板100为全白面,提升了亮度。
32.在灯条薄型化趋势下,发光元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各发光元件的组装位置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平整性需提升,亦即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共线性需提升。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多个连接部110的两侧设置一对第一定位标记120并对应每一连接部110设置第二定位标记130,从而便于各发光元件210的定位组装,且在组装完成后可通过各定位标记确认各发光元件210是否位于正确位置上,从而确保各发光元件210的共线性。
33.本实用新型中,基板100可为软性电路板(fpc),发光元件为led。实际操作中,各发光元件210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而组装至各连接部110上,以借由各连接部110的第一电极111及第二电极112来提供各脚位的信号连接。如图1
及图3所示,基板100还包含连接端140,连接端140用于接收电信号并传递至各连接部110,以控制各发光元件210的发光。在通过smt进行各led的贴装时,可通过影像撷取设备(例如相机)来撷取、识别各led、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的连线、各第二定位标记130的影像等,以将各led贴装至准确位置而不致偏移,确保各发光元件210具有高精度的共线性。具体来说,在组装时,可通过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的连线以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的影像辅助各发光元件210的定位,并在各发光元件210组装完成(或预组装完成)时,通过各第二定位标记130确认(例如目视检测)各发光元件210是否组装到位。如此一来,各发光元件210具有相当高精度的共线性,当灯条10应用于背光模组20中时,各发光元件210发出的光线均匀,而不会由于个别发光元件的偏移而出现出光光苞等光线不良现象。
34.本实用新型中,每一第一定位标记120具有第一中心点,每一第二定位标记130具有第二中心点,每一第二中心点位于该对第一中心点p的连线上。从而,在各发光元件210贴装(具体例如采用分段打件的方式)至基板100上时的定位可以更加准确,确保了各发光元件210的共线性。
35.本实用新型中,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为对称图形。前述多个第二定位标记130为对称图形。实际操作中,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为圆形、椭圆形或十字。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为圆形,各第二定位标记130为工字型。定义每一发光元件21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为正投影区域t,每一第二定位标记130至少部分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21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区域t内。如图2所示,第二定位标记130于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之间具有第一长度s,第二定位标记130离开第一区域方向的距离小于第一长度s的一半。在各发光元件210贴装至基板100后,工字型的各第二定位标记130可便于人眼目视以确认一致性。例如,当一发光元件210贴装完成后,第二定位标记130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210的正投影区域t内(如图2所示),亦即第二定位标记130被对应的发光元件210遮住,则说明该发光元件210的贴装位置是正确的;当一发光元件210贴装完成后,第二定位标记130部分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210的正投影区域t内,亦即第二定位标记130没有被对应的发光元件210完全遮住,则说明该发光元件210的贴装位置未达预期。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该工字型第二定位标记130的中轴上可设置供辨识用的刻度。使用者可通过该刻度来辨识发光元件210的偏移尺寸,以便后续调整。于另一实施例中,当发光元件210贴装完成后,第二定位标记130部分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210的正投影区域t内,且正投影区域t远离第一区域的边缘与该刻度具有第一位置关系(例如该边缘对齐该刻度中的一基准线)时,则可认为该发光元件210的贴装位置是正确的;当发光元件210贴装完成后,第二定位标记130部分设置于与之对应的发光元件210的正投影区域t内,且正投影区域t远离第一区域的边缘与该刻度具有第二位置关系(例如该边缘未对齐该刻度中的一基准线)时,则可认为该发光元件210的贴装位置未达预期。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义。
36.实际操作中,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以及各第二定位标记130可与各连接部110同层设置,即各第一定位标记120及第二定位标记130例如由导电金属层设置。此时,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以及各第二定位标记130与各连接部110无相连以避免发生短路。于另一实施例中,该对第一定位标记120以及各第二定位标记130与各连接部110非同层设置,例如在基板100上印刷油墨层而形成。
37.本实用新型的灯条以及背光模组,通过一对第一定位标记及多个第二定位标记进
行辅助定位以确保各发光元件可准确组装于基板上,且可便于人员进行目视检测;同时该对第一定位标记及各第二定位标记位于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基板的侧边之间的区域之外,从而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不会受到各定位标记的影响而发生光线损耗,在确保各发光元件组装位置准确的同时提升了出光亮度。
38.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