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船舶的制作方法

2022-07-24 03:36: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
2.本技术主张基于2019年12月19日在日本技术的专利申请2019-228783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3.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通过从罐的顶部附近引导至罐底部附近的气体装载配管系统向罐内装载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等液化气体的内容。
4.以往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694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8.但是,希望使用如专利文献1的罐来搬运液化二氧化碳。液化二氧化碳的气相、液相、固相共存的三相点的压力(以下,称为三相点压力)比lng或lpg的三相点压力高。因此,三相点压力接近罐的运用压力。在罐内容纳液化二氧化碳时,根据如下理由,存在液化二氧化碳凝固而生成干冰的可能性。
9.在如专利文献1的容纳液化气体的罐中,在罐内开口的装载配管的下端有时配置于罐内的下部。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随着液体头的增加而装载配管的开口附近被加压。因此,能够抑制从装载配管的开口释放的液化气体闪蒸。然而,在配置于装载配管中最高的位置的配管顶部中,内部的液化二氧化碳的压力相对于配管下端的液化二氧化碳的压力,降低和罐内的液化二氧化碳的液面与配管顶部之间的高低差相应的量。
10.其结果,根据罐运用压力,在液化二氧化碳的压力变得最低的装载配管的配管顶部,液化二氧化碳的压力成为三相点压力以下,产生液化二氧化碳的蒸发,由于该蒸发潜热,产生未蒸发而残留的液化二氧化碳的温度下降,存在在装载配管的配管顶部内液化二氧化碳凝固而生成干冰的可能性。
11.并且,若如此在装载配管内生成干冰,则装载配管内的液化二氧化碳的流动受阻,有可能对罐的运用产生影响。
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装载配管内生成干冰并顺畅地运用罐的船舶。
13.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14.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船舶具备船体、罐及装载配管。所述船体具有一对舷侧及甲板。所述罐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甲板更向上方突出而设置。所述罐能够储存液化二氧化碳。所述装载配管设置于比所述罐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装载配管向所述罐内装载从船外供给的液化二氧化碳。所述装载配管具备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
部分在所述甲板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与船外的连结部。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下方延伸。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罐的下端连接。
15.发明效果
16.根据本发明的船舶,能够抑制在装载配管内生成干冰并顺畅地运用罐。
附图说明
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俯视图。
18.图2是表示设置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罐及装载配管的剖视图。
19.图3是表示设置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罐及装载配管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参考图1、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进行说明。
21.(船舶的船体结构)
22.图1、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船舶1搬运液化二氧化碳。该船舶1至少具备船体2、罐21及装载配管30。
23.(船体的结构)
24.船体2具有构成其外壳的一对舷侧3a、3b、船底(未图示)及甲板5。舷侧3a、3b具备分别形成左右舷侧的一对舷侧外板。船底(未图示)具备连接这些舷侧3a、3b的船底外板。通过这些一对舷侧3a、3b及船底(未图示),船体2的外壳在与船首尾方向da正交的截面中呈u字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甲板5是暴露于外部的全通甲板。在船体2,在船尾2b侧的甲板5上形成有具有居住区的上部结构7。
25.在船体2,在比上部结构7靠船首2a侧的位置形成有货物搭载区域(货舱)8。货物搭载区域8相对于甲板5朝向下方的船底(未图示)凹陷并向上方开口。
26.(罐的结构)
27.如图1所示,罐21在货物搭载区域8内设置有多个。该实施方式中的罐21在获取货物搭载区域8内例如设置有共计7个。货物搭载区域8内的罐21的布局、设置数量不受任何限定。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罐21例如为沿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船首尾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罐21在其内部容纳液化二氧化碳l。另外,罐21并不限于圆筒状,也可以是球形。
28.如图2所示,罐21设置成横跨比甲板5靠上方的空间和下方的空间。即,罐21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形成于甲板5的开口部5h,比甲板5靠上方突出而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的罐21中,在比甲板5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21t。
29.罐21经由鞍座22支承于设置在甲板5的下方的下部甲板6上。即,罐21的下端21b在与下部甲板6之间沿船高方向(以下,简称为上下方向dv)隔开间隔而设置。
30.(装载配管的结构)
31.装载配管30向罐21内装载从陆上的液化二氧化碳供给设施或厢船等船外供给的液化二氧化碳l。该实施方式中的装载配管30设置于比罐21的上端21t靠下方的位置。装载配管30具备第一部分31及第二部分32。
32.第一部分31在甲板5上以沿着甲板5的方式延伸。在第一部分31的一端形成有设置
于燃料储藏站等并与船外连结的连结部31j。连结部31j例如具有凸缘,设置于舷侧3a、3b中的至少一个(例如舷侧3a)上。连结部31j例如以朝向船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具有开口。在连结部31j能够装卸用于从液化二氧化碳供给设施或厢船等船外供给液化二氧化碳的供给管100的端部。
33.第二部分32与第一部分31的另一端连续而设置。第二部分32具有下方延伸部32a、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
34.下方延伸部32a从位于甲板5上的第一部分31朝向船高方向的下方延伸。下方延伸部32a通过与开口部5h分开而形成于甲板5的插通孔5g或开口部5h,从比甲板5靠上方的空间到达下方的空间。下方延伸部32a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dv上配置于比罐21的下端21b靠下方的位置。
35.罐下延伸部32b与下方延伸部32a的下端部连续而设置。罐下延伸部32b在下部甲板6上以沿着下部甲板的方式延伸。罐下延伸部32b在上下方向dv上配置于比由鞍座22支承的罐21的下端21b靠下方的位置。
36.罐连接部32c与罐下延伸部32b连续而设置。罐连接部32c以从罐下延伸部32b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延伸。罐连接部32c与罐21的下端21b连接。罐连接部32c的管端32t与形成于罐21的下端21b的连通开口21h连接。该连通开口21h通过罐21的下端21b使罐2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在此,第二部分32的管端32t在上下方向dv上设置成与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相同的高度。换言之,第二部分32的管端32t并不比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朝向上方(换言之,罐21的内侧)突出,而是设置为共面。第二部分32的管端32t在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上朝向铅垂上方开口。
37.如此,第二部分32与罐21的下端21b连接。第二部分32从铅垂下方与罐21的下端21b连接。这样的装载配管30从罐21的下端21b向罐21内释放从船外供给的液化二氧化碳l。
38.(作用效果)
39.上述实施方式的船舶1中,装载配管30设置于比罐21的上端21t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与从罐21的上部(上端21t)向罐21内连接装载配管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液面lf与作为装载配管30的最高的位置的第一部分31之间的高低差δh。
40.通过抑制第一部分31相对于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液面lf的高低差δh,能够抑制配置于装载配管30中的最高的位置的第一部分31中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降低。其结果,抑制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中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接近三相点压力,因此可抑制在装载配管30内液化二氧化碳l凝固而生成干冰。因此,在罐21内容纳液化二氧化碳l时,能够抑制在装载配管30内生成干冰并顺畅地运用罐21。
41.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船舶1中,在甲板5上设置有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
42.因此,对于第一部分31无需采用双重管等,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43.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船舶1中,装载配管30的第二部分32从下方与罐21的下端21b连接。因此,例如,利用装载配管30从罐21排出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时,根据液面lf的位置,能够利用重力。因此,能够缩短用于排出液化二氧化碳的泵运行时间或使用能够力更低的泵,其结果,能够实现节能化和泵的小型化。
44.而且,上述实施方式的船舶1中,将装载配管30的第二部分32的管端32t在上下方向dv上设置成与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相同的高度。因此,排出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
碳l时,能够抑制残留在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量。
45.(其他实施方式)
46.以上,参考附图对该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4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一根装载配管30连接于设置在船体2的一个罐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装载配管30,也可以对一根装载配管30连接多个罐21。如此,在一根装载配管30连接多个罐21时,例如,在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分支与各罐21连接的第二部分32来设置即可。即,在一根装载配管30连接多个罐21时,装载配管30具备一根第一部分31及多根第二部分32。装载配管30具备一根第一部分31及多根第二部分32时,可以在各个第二部分32设置使液化二氧化碳l向罐21的供给中断或持续的阀(未图示)等。
48.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对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及第二部分32的下方延伸部32a连接与各罐21连接的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即,装载配管30中,可以对一根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及第二部分32的下方延伸部32a分支连接多根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此时,也可以在与各罐21连接的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设置使液化二氧化碳l向罐21的供给中断或持续的阀(未图示)等。
49.并且,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多个罐21彼此经由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连接。如此多个罐21彼此经由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连接时,若液化二氧化碳l的液面lf的高度在多个罐21之间不同,则能够通过罐下延伸部32b及罐连接部32c进行液化二氧化碳l的交换。即,例如能够不利用泵而通过重力,从液化二氧化碳l的液面lf高的罐21a朝向液化二氧化碳l的液面lf低的罐21b送入液化二氧化碳l。
5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成使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在甲板5(暴露于外部的全通甲板)上延伸,但并不限于此。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也可以沿着除了甲板5以外的甲板而设置,例如沿着设置于比甲板5靠上方的位置的上部甲板或设置于比甲板5靠下方的位置的干舷甲板等下部甲板而设置。此时,罐21设置成横跨设置有装载配管30的第一部分31的甲板(上部甲板或下部甲板)的上下两个空间,且至少使上端21t向甲板上突出即可。
51.<附记>
52.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船舶1例如可如下理解。
53.(1)第1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其具备:船体2,具有一对舷侧3a、3b及甲板5;罐21,至少一部分比所述甲板5向上方突出而设置,并能够储存液化二氧化碳l;及装载配管30,设置于比所述罐21的上端21t靠下方的位置,并向所述罐21内装载从船外供给的液化二氧化碳l,所述装载配管30具备:第一部分31,在所述甲板5上延伸并具有与船外的连结部31j;及第二部分32,从所述第一部分31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罐21的下端21b连接。
54.作为甲板5的例子,可举出暴露甲板、设置于比暴露甲板靠下方的位置的干舷甲板等下部甲板、设置于比暴露甲板靠上方的位置的上部甲板等。
55.该船舶1中,装载配管30设置于比罐21的上端21t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与从罐21的上部向罐21内连接装载配管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载配管30的最高的位置的高度。装载配管30的最高的位置上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相对于储存在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降低与高低差相应的头压的量,但通过抑制装载配管30的最高的位置的高度,能够抑制装载配管30的最高的位置上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降低。其结果,抑制装载配管30的
最高的位置上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压力接近三相点压力。由此,抑制在装载配管30内液化二氧化碳l凝固而生成干冰。其结果,在罐21内容纳液化二氧化碳l时,能够抑制在装载配管30内生成干冰并顺畅地运用罐21。
56.(2)第2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是(1)的船舶1,其中,所述第二部分32从下方与所述罐21的下端21b连接。
57.在该船舶1中,装载配管30的第二部分32从下方与罐21的下端21b连接。因此,例如,利用装载配管30从罐21排出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时,根据液面lf的位置,能够利用重力。因此,能够缩短用于排出液化二氧化碳的泵运行时间或使用能够力更低的泵,其结果,能够实现节能化和泵的小型化。
58.(3)第3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是(2)的船舶1,其中,与所述罐21的所述下端21b连接的所述第二部分32的管端32t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成与所述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相同的高度。
59.在该船舶1中,通过将装载配管30的第二部分32的上端21t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成与罐21的下端21b的内周面21f相同的高度,在排出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时,能够抑制残留在罐21内的液化二氧化碳l的量。
60.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61.根据本发明的船舶,能够抑制在装载配管内生成干冰并顺畅地运用罐。
62.符号说明
63.1-船舶,2-船体,2a-船首,2b-船尾,3a、3b-舷侧,5-甲板,5g-插通孔,5h-开口部,6-下部甲板,7-上部结构,8-货物搭载区域,21、21a、21b-罐,21b-下端,21f-内周面,21h-连通开口,21t-上端,22-鞍座,30-装载配管,31-第一部分,31j-连结部,32-第二部分,32a-下方延伸部,32b-罐下延伸部,32c-罐连接部,32t-管端,100-供给管,da-船首尾方向,dv-上下方向,l-液化二氧化碳,lf-液面,δh-高低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