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的制作方法

2022-07-24 00:2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塞技术领域,具体讲的是一种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


背景技术:

2.车辆既要有较好的舒适性,又要有良好的通过性能,空气悬架系统便是最佳选择。空气悬架系统会根据路况的不同以及距离传感器的信号,控制气泵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
3.空气悬架用气泵通常包括缸体、活塞和单向阀,单向阀可以防止打气过程中回气,是气泵上不可缺少的部件。单向阀一般包括阀体和密封片,阀体上有通孔,在打气时气流推开密封片排气,活塞复位过程中缸体内气压降低,缸体外空气推动弹性密封片覆盖通孔,防止回气。但是此过程中会有少部分空气回流进入缸体内,影响气泵的打气效率。另外,由于打气泵活塞的运行频率较高,密封片容易因变形而不能完全覆盖住通孔,影响活塞的密封性能,造成气泵打气效率不稳定,甚至无法正常打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密封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包括安装于缸体一端的阀体,所述阀体的端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底壁上设有一与缸体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一可打开或关闭所述通孔的密封膜片;所述阀体上设有一伸入安装槽内的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与密封膜片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压紧在通孔上;当气泵打气时,缸体内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被压缩的气体克服弹性压片的弹力并推开密封膜片,压缩空气从通孔排出,随着缸体内的气压降低,在弹性压片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复位并压盖在通孔上,防止空气回流。
6.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7.当气泵打气时,缸体内气体压力增大,被压缩的气体克服弹性压片的弹力并推开密封膜片,压缩空气从通孔排出。随着缸体内的气压降低,在弹性压片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复位并压盖在通孔上。弹性压片能够使密封膜片在活塞开始复位前就将通孔堵住,防止空气回流,大大提高了气泵的打气效率;并且在弹性压片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与通孔紧密贴合,避免因密封膜片变形而导致通孔密封不严,极大的提高了单向阀的使用寿命。
8.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压片包括环形安装部、弹性部和压紧部;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与环形安装部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压紧部连接,所述压紧部与密封膜片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压紧在通孔上。
9.作为优选,所述弹性部为四个,且呈环形均匀分布。这样可以使压紧部四周受力更
均匀,避免压紧部的某一端翘起变形,导致密封不严。
10.作为优选,所述弹性部包括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倾斜段朝向密封膜片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水平段与环形安装部内侧壁连接,所述倾斜段与与压紧部连接。水平段与环形安装部的端面平齐,弹性部的折弯点设置在水平段和倾斜段之间,这样可以分散弹性部的受力点,避免弹性部与环形安装部的连接处断裂。
11.作为优选,所述弹性部的倾斜段上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圆孔。这样可以减少弹性部的面积,以尽量减少对排出气流的阻挡。
12.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膜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呈弧形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可以在气流推开密封膜片时加快排气速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气泵上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剖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压片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缸体,2、阀体,3、安装槽,4、通孔,5、密封膜片,6、弹性压片,7、环形安装部,8、弹性部,9、压紧部,10、水平段,11、倾斜段,12、圆孔,13、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同时术语“第一”、“第二”等只是为了区分各部件的名称,并没有主次关系,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2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包括安装于缸体1一端的阀体2,阀体2的端部设有安装槽3,安装槽3内底壁上设有一与缸体1相连通的通孔4,安装槽3内设有一可打开或关闭所述通孔4的密封膜片5,密封膜片5上设有至少一个呈弧形的排气通道13。阀体2上设有一伸入安装槽3内的弹性压片6,弹性压片6与密封膜片5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5压紧在通孔4上。弹性压片6包括环形安装部7、弹性部8和压紧部9。弹性部8的一端与环形安装部7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压紧部9连接,压紧部9与密封膜片5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5压紧在通孔4上。
23.当气泵打气时,缸体1内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被压缩的气体克服弹性压片6的弹力并推开密封膜片5,压缩空气依次从通孔4、密封膜片5的排气通道13排出,随着缸体1内的气压降低,在弹性压片6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5复位并压盖在通孔4上,防止空气回流。弹性压片6能够使密封膜片5在活塞开始复位前就将通孔4堵住,防止空气回流,大大提高了气
泵的打气效率;并且在弹性压片6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5与通孔4紧密贴合,避免因密封膜片5变形而导致通孔4密封不严,极大的提高了单向阀的使用寿命。
24.再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弹性部8为四个,且呈环形均匀分布,这样可以使压紧部9四周受力更均匀,避免压紧部9的某一端翘起变形,导致密封不严。弹性部8包括水平段10和倾斜段11,倾斜段11朝向密封膜片5的方向倾斜设置。水平段10与环形安装部7内侧壁连接,倾斜段11与与压紧部9连接。水平段10与环形安装部7的端面平齐,弹性部8的折弯点设置在水平段10和倾斜段11之间,这样可以分散弹性部8的受力点,避免弹性部8与环形安装部7的连接处断裂。
25.弹性部8的倾斜段11上还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圆孔12,这样可以减少弹性部8的面积,以尽量减少对排出气流的阻挡。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缸体(1)一端的阀体(2),所述阀体(2)的端部设有安装槽(3),所述安装槽(3)内底壁上设有一与缸体(1)相连通的通孔(4),所述安装槽(3)内设有一可打开或关闭所述通孔(4)的密封膜片(5);所述阀体(2)上设有一伸入安装槽(3)内的弹性压片(6),所述弹性压片(6)与密封膜片(5)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5)压紧在通孔(4)上;当气泵打气时,缸体(1)内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被压缩的气体克服弹性压片(6)的弹力并推开密封膜片(5),压缩空气从通孔(4)排出,随着缸体(1)内的气压降低,在弹性压片(6)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5)复位并压盖在通孔(4)上,防止空气回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片(6)包括环形安装部(7)、弹性部(8)和压紧部(9);所述弹性部(8)的一端与环形安装部(7)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压紧部(9)连接,所述压紧部(9)与密封膜片(5)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5)压紧在通孔(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8)为四个,且呈环形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8)包括水平段(10)和倾斜段(11),所述倾斜段(11)朝向密封膜片(5)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水平段(10)与环形安装部(7)内侧壁连接,所述倾斜段(11)与压紧部(9)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8)的倾斜段(1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圆孔(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片(5)上设有至少一个呈弧形的排气通道(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用膜片式气泵单向阀:包括安装于缸体一端的阀体,阀体的端部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底壁上设有一与缸体相连通的通孔,安装槽内设有一可打开或关闭所述通孔的密封膜片;阀体上设有一伸入安装槽内的弹性压片,弹性压片与密封膜片相抵,用于迫使密封膜片压紧在通孔上。当气泵打气时,缸体内被压缩的气体克服弹性压片的弹力并推开密封膜片,压缩空气从通孔排出。随着缸体内的气压降低,在弹性压片的弹力作用下,能够使密封膜片在活塞开始复位前就将通孔堵住,防止空气回流,提高了气泵的打气效率;且在弹性压片的弹力作用下,密封膜片与通孔紧密贴合,避免因密封膜片变形而导致通孔密封不严,极大的提高了单向阀的使用寿命。了单向阀的使用寿命。了单向阀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齐 何雄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奕力电磁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1
技术公布日:2022/7/2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