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换热器组件、风管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17:35: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风管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风管机通常将换热器、接水盘和风轮组件分别装配到壳体上,并作为整体一起进行销售供货,这对于只要购买新换热器以替换原有换热器的用户而言,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即,用户只是原有换热器有故障或损伤,却需要将无需替换的风轮组件及壳体一并购买。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用户痛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旨在使换热器组件能够被单独销售及供货,以满足用户只更换原有换热器的需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包括:
5.接水盘;
6.换热器,设于所述接水盘;
7.冷媒输送管,包括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冷媒管、及与所述换热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冷媒管;以及
8.热力膨胀阀,设于所述第一冷媒管,所述热力膨胀阀具有感温包,所述感温包贴设于所述第二冷媒管,所述热力膨胀阀、所述接水盘及所述换热器装配为一体。
9.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固定块,所述热力膨胀阀通过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安装在一起。
10.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端相互靠拢,所述热力膨胀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背离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包括进阀管段和出阀管段,所述热力膨胀阀连接于所述进阀管段与所述出阀管段之间,所述出阀管段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背离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包括相连接的收集管段和汇流管段,所述收集管段靠近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输出端;所述汇流管段的远离所述收集管段的一端由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端部,跨越至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侧面,并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边角设有护套。
13.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相交的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水盘,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第一使用状态和第二使用状态,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上方;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上方。
14.可选地,所述热力膨胀阀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1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及前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导轨结构,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接水盘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结构,并使所述换热器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16.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两气流过口,所述导轨结构设于一所述气流过口,另一所述气流过口设有提手。
17.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过管孔,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冷媒输送管穿设于所述过管孔,所述风管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过管孔的第一支架,所述冷媒输送管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
1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对应所述过管孔设有避让孔,所述冷媒输送管穿设于所述避让孔。
19.可选地,所述冷媒输送管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2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换热器组件。
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热力膨胀阀及其上的感温包实现对换热器的过热度调节,从而实现对空调器的冷媒流量的闭环控制,而无需考虑该换热器组件是否适配原有风管机的电控单元,也即,支持该换热器组件能够单独销售,并适用于采用了电子膨胀阀的原有风管机。其次,由于热力膨胀阀、接水盘及换热器装配为一体,能够方便该换热器组件独立供货,所以进一步支持了该换热器组件的单独销售及搬运,从而方便用户对故障换热器的替换操作。如此,该换热器组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适配于更多厂家、更多机型的风管机产品,并切实满足了用户只更换原有换热器的需求,进而使该换热器组件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24.图2为图1中换热器组件的俯视图;
25.图3为图1中换热器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热力膨胀阀和冷媒输送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3中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风管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中壳体与冷媒输送管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6中风管机结合燃气炉运用的一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图6中风管机结合燃气炉运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号说明:
[0033][0034][0035]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7]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9]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0]
风管机通常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换热器、接水盘和风轮组件,壳体设有相对的两个气流过口,两气流过口之间形成有风道,换热器和风轮组件均位于风道内。空气受风轮组件驱动而从一气流过口进入,并在流经换热器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空气经由另一气流过口排出,并最终经由出风口吹至风管机所在的室内空间,从而实现对室内空间的温度调节。
[0041]
现有的风管机通常将换热器、接水盘和风轮组件分别装配到壳体上,并作为整体一起进行销售供货,这对于只要购买新换热器以替换原有换热器的用户而言,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即,用户只是原有换热器有故障或损伤,却需要将无需替换的风轮组件及壳体一并购买。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用户痛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4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有风管机通常采用电子膨胀阀来调节冷媒流量,由于电子膨胀阀受控于空调器的电控单元,并且不同厂家所提供的电控单元与电子膨胀阀存在不适配的情况。例如,用户原有空调器内的电控单元、电子膨胀阀是由甲厂家提供,则乙厂家的电子膨胀阀可能无法受控于甲厂家的电控单元而正常工作。所以,若用户只想购买新换热器,可能会出现新换热器上的电子膨胀阀无法适配原有风管机上的电控单元的问题。
[0043]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参照图1和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换热器组件包括:
[0044]
接水盘10;
[0045]
换热器20,设于接水盘10;
[0046]
冷媒输送管30,包括与换热器20的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冷媒管31、及与换热器20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冷媒管32;以及
[0047]
热力膨胀阀40,设于第一冷媒管31,热力膨胀阀40具有感温包41,感温包41贴设于第二冷媒管32,热力膨胀阀40、接水盘10及换热器20装配为一体。
[0048]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感温包41处于未安装的状态,也即附图中感温包41处于悬浮半空的状态。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热力膨胀阀40及其上的感温包41实现对换热器20的过热度调节,从而实现对空调器的冷媒流量的闭环控制,而无需考虑该换热器组件是否适配原有风管机的电控单元,也即,支持该换热器组件能够单独销售,并适用于采用了电子膨胀阀的原有风管机。其次,由于热力膨胀阀40、接水盘10及换热器20装配为一体,能够方便该换热器组件独立供货,所以进一步支持了该换热器组件的单独销售及搬运,从而方便用户对故障换热器20的替换操作。如此,该换热器组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适配于更多厂家、更多机型的风管机产品,并切实满足了用户只更换原有换热器20的需求,进而使该换热器组件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20可以是蒸发器或冷凝器,下
文将以蒸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则第一冷媒管31即为蒸发器的输入管,第二冷媒管32即为蒸发器的输出管。
[0049]
请参照图3和4,其中图3为换热器组件在拆除第二接水盘12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热力膨胀阀40与冷媒输送管3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固定块50,热力膨胀阀40通过固定块50与第二冷媒管32安装在一起。不失一般性地,由于热力膨胀阀40的重量较大,所以其惯性较大,在换热器组件遭受晃动或震动时,例如在换热器组件的转移及运输过程中,若热力膨胀阀40所得到的支撑作用不够,可能会使热力膨胀阀40出现较为显著的晃动,并与周遭的蒸发器或冷媒输送管30等发生碰撞,或使第一冷媒管31发生形变等。而通过固定块50能够将热力膨胀阀40的部分重量分担到第二冷媒管32上,并从第二冷媒管32上获取补充的支撑力,从而使热力膨胀阀40安装更稳定可靠。
[0050]
请参照图4和5,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块50间隔设有两固定孔51,一固定孔51用以供第一冷媒管31卡接,另一固定孔51用以供第二冷媒管32卡接。如此,设于第一冷媒管31上的热力膨胀阀40,通过第一冷媒管31及固定块50,间接地安装在第二冷媒管32上。其次,通过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孔51,能够使第一冷媒管31和第二冷媒管32被强制性地间隔开,从而避免第一冷媒管31和第二冷媒管32这两者在晃动或震动中发生碰撞的问题,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的使用安全性。另外,通过卡接的方式能够方便第一冷媒管31和第二冷媒管32安装到固定块50上,从而提升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固定块间隔设有两沉槽,第一冷媒管通过粘接或螺钉锁附在一沉槽,第二冷媒管通过粘接或螺钉锁附在另一沉槽。
[005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31包括进阀管段311和出阀管段312,热力膨胀阀40连接于进阀管段311与出阀管段312之间,一固定块50连接于进阀管段311的靠近热力膨胀阀40的一端,另一固定块50连接于出阀管段312的靠近热力膨胀阀40的一端。如此,通过使两固定块50尽量靠近热力膨胀阀40安装,能够让热力膨胀阀40在遭受晃动或震动时的位移量较小,从而保护热力膨胀阀40及冷媒输送管30。
[0052]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块50还设有连通固定孔51的过管缺口52,过管缺口52自固定孔51的一孔口延伸至另一孔口。如此,方便冷媒输送管30经由过管缺口52卡入固定孔51内,并节省了冷媒输送管30穿设对应固定孔51的行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过管缺口,冷媒输送管直接沿固定孔的轴向插入固定孔,并卡置在固定孔内。
[0053]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块50的材质配置为弹性材质,具体可以是橡胶、硅胶、发泡海绵或发泡珍珠棉等。如此,弹性材质能够使过管缺口52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从而既方便安装冷媒输送管30,又能使固定块50适配不同管径的冷媒输送管30,提高固定块50零件的通用性。另外,当热力膨胀阀40和冷媒输送管30遭受晃动或震动时,还能为其提供缓冲、减震作用,从而保护换热器组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固定块的材质配置为刚性材质,如铝、铜或硬塑料等,这有利于延长固定块的使用寿命。
[0054]
为了将冷媒输送管30更可靠地限制在固定孔51中,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对应过管缺口52设置的限位件53,以通过限位件53限制过管缺口52扩张,或者在过管缺口52上进行止挡。具体而言,限位件53设于对应固定孔51的外周面,限位件53在固定孔51的周向方向上自过管缺口52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限位件53至少遮挡部分过管缺口52。在换热器组件意外跌落时,冷媒输送管30可能会挤压过管缺口52并使其发生扩张,导致冷媒
输送管30从过管缺口52滑脱出去的问题。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通过限位件53能够限制冷媒输送管30意外滑脱出固定孔51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53设于固定孔51的内周面,限位件53在固定孔51的周向方向上自过管缺口52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限位件53至少遮挡部分过管缺口52;或者,限位件53可拆卸连接于过管缺口52相对的两个断面。
[0055]
限位件53的种类繁多,请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53配置为限位卡箍,限位卡箍的两端各设有一扣部,过管缺口52的相对两侧各对应扣部设有一扣槽,限位卡箍拆装方便,操作如同发箍卡入和卡出脑袋一样,非常便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还可以配置为扎带,扎带捆绑得牢靠,有利于将冷媒输送管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具体地,扎带环绕于对应固定孔的外周面。
[0056]
请参照图1至3、6,在一实施例中,蒸发器包括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第一换热部2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部22的一端相互靠拢,热力膨胀阀40位于第一换热部21的背离第二换热部22的一侧。也即,第一换热部21与第二换热部22形成v字型结构,可以理解的,当换热器组件与壳体60装配到一起后,第一换热部21背离第二换热部22的一侧与壳体60的内壁之间会形成有近似三棱柱形状的空间,而充分利用该空间布置热力膨胀阀40及部分冷媒输送管30,有利于提高热力膨胀阀40在不同型号的风管机产品上的通用性,也即,有利于换热器组件的平台化设计,从而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具体地,现有风管机的电子膨胀阀通常是布置在第一换热部21与第二换热部22之间,也即在第一换热部21与第二换热部22所形成的v字型结构的开口内,该布置空间本身就较为窄小;而不同型号的风管机的蒸发器尺寸会有差异,这导致电子膨胀阀的布置空间无法得到保证,也即,同一型号的电子膨胀阀可能无法安装在某些型号的风管机上,从而使同一型号的电子膨胀阀在不同型号风管机产品上的通用性较差。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热力膨胀阀40布置在第一换热部21的背离第二换热部22的一侧,能够降低热力膨胀阀40受蒸发器的结构及尺寸的影响,也即,第一换热部21与壳体6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在不同型号产品上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尺寸保障,从而使热力膨胀阀40及其安装结构能够适配更多型号的风管机,也即,提高热力膨胀阀40在不同型号的风管机产品上的通用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热力膨胀阀位于第二换热部的背离第一换热部的一侧。
[0057]
请参照图3、4和6,在一实施例中,出阀管段312位于第一换热部21的背离第二换热部2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出阀管段312具有两处弯折,具体地,参照图2至4,出阀管段312由热力膨胀阀40的输出口先沿远离进阀管段311的方向延伸,然后弯折一定角度(例如90
°
)后向下延伸一段长度,并再次弯折(例如90
°
)后沿靠近进阀管段311的方向延伸,也即,出阀管段312形成u字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u字型结构的出阀管段312均位于第一换热部21的背离第二换热部22的一侧。如此,利用该出阀管段312作为预冷管段,也即,利用流经壳体60内风道62的空气来与流出热力膨胀阀40后的冷媒进一步进行热交换,并使冷媒在流入蒸发器之前得到进一步降温。可以理解的,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通常处于中低频工况进行工作;经过热力膨胀阀40后的冷媒呈低温液态,由于预冷管段内冷媒的温度会比管外的空气温度高,所以这一较长路径的预冷管段在气流中能够与管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实现对冷媒的进一步降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出阀管段位于第一换热部的边板一侧。
[0058]
请参照图2至4、6,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冷媒管32包括相连接的收集管段321和汇流管段322,收集管段321靠近并连接于第一换热部21的输出端;汇流管段322的远离收集管段
321的一端由第一换热部21的端部,跨越至第一换热部21的侧面,并至少对应第一换热部21的边角设有护套323。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部21的输出端位于其边板上,收集管段321依托边板及多个蒸发器输出端共同支撑,不容易产生晃动位移;而汇流管段322远离收集管段321的一端由于未有其他安装结构来支撑它,所以较容易在晃动或震动中与第一换热部21的边角发生碰撞。通过在对应第一换热部21边角的区域设置护套323,能保护第二冷媒管32在与第二换热部22发生碰撞时免于损伤,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的使用安全性及寿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收集管段对应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边角也设有护套。
[0059]
护套323的结构及材质可以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护套323为环设在汇流管段322外周的弹性套管,例如发泡棉套或硅胶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护套设有缺口,汇流管段经由缺口插入护套内,护套粘接于汇流管段的外周;护套的材质还可以是刚性材质,例如硬质塑料、钢材等。
[0060]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包括相交的第一接水盘11和第二接水盘12,蒸发器连接于第一接水盘11,换热器组件具有第一使用状态和第二使用状态,于第一使用状态,蒸发器位于第一接水盘11的上方;于第二使用状态,蒸发器位于第二接水盘12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水盘11呈环状设置,并围合成有用以供气流通过的避让过口(附图中未示出)。如此,通过第一接水盘11和第二接水盘12,使换热器组件能够实现立式安装(第一使用状态)和卧式安装(第二使用状态)这两种使用状态的切换,从而使换热器组件能够适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8和9,为换热器组件与燃气炉81及风管82配合使用场景的示意图。其中,图8中换热器组件呈立式安装状态,第一接水盘11位于蒸发器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气流方向既可以是如图示的由下往上,也可以是由上往下;图9中换热器组件呈卧式安装状态,第二接水盘12位于蒸发器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气流方向既可以是如图示的由右往左,也可以是由左往右。
[0061]
请参照图1、2和9,在一实施例中,热力膨胀阀40位于第二接水盘12与蒸发器之间。如此,当换热器组件处于卧式安装(第二使用状态)时,热力膨胀阀40及与其相连的冷媒输出管段上若出现冷凝水,冷凝水能够直接滴落在第二接水盘12上,避免冷凝水滴落在蒸发器上,并在蒸发器翅片上结成冰的问题。其次,如有必要,还能够利用第二接水盘12来增设安装结构给热力膨胀阀40,从而提高热力膨胀阀40的安装稳定性。再者,在运输过程中,还能利用第二接水盘12来临时增强对热力膨胀阀40的固定,例如利用扎带将热力膨胀阀40与第二接水盘12连接在一起,从而避免热力膨胀阀40撞击到蒸发器或冷媒输送管30的问题。
[0062]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水盘12包括本体段121和扩展段122,本体段121与第一接水盘11连接,扩展段122连接于本体段121的远离第一接水盘11的一端。如此,能够使第二接水盘12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蒸发器,也即,对于尺寸较小的蒸发器型号,第二接水盘12只对应安装本体段121即可;而对应尺寸较大的蒸发器型号,第二接水盘12同时具备本体段121和扩展段122,从而提高第二接水盘12的通用性,并节省系列产品的开发成本。
[0063]
请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60、及前述的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风管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壳体60设有导轨结构(附图中未示出),换热器组件的接水盘10滑动安装于导轨结构,并使换热器组件收容于壳体60内。具体地,导轨结构可以是滑轨或滑槽的其中一种,接水盘10
对应设有滑槽或滑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轨结构还可以导向杆,接水盘对应导向杆设有滑环,滑环套设并滑动连接于导向杆上。如此,通过导轨结构,能够方便用户自行拆卸、更换安装换热器组件,从而进一步支持换热器组件的单独销售及供货。
[0064]
请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壳体60具有相对的两气流过口61,风道62连通于两气流过口61之间,导轨结构设于一气流过口61,并对应第一接水盘11的避让过口设置,另一气流过口61设有提手71。如此,通过提手71能够方便用户在搬运风管机时找到合适的施力点,并避免用户误将冷媒输送管30作为施力点,导致冷媒输送管30被拉弯折,甚至拉断的问题。
[0065]
在一实施例中,提手71可拆卸连接于气流过口61。具体的,提手71通过螺钉锁附在气流过口61的内壁。如此,运输及搬运后可选择将提手71及时拆掉,避免在风管机工作时,提手71结构影响气流过口61上的气体流动及流通截面积的问题。当然,有再次搬运及运输需求时,可以再次件提手71安装在气流过口6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提手通过卡接结构或铆钉安装在气流过口上。
[0066]
请参照图7,在一实施例中,壳体60设有过管孔63,换热器组件的冷媒输送管30穿设于过管孔63,空调器还包括设于过管孔63的第一支架72,冷媒输送管30安装于第一支架7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冷媒输送管30设有第二支架73,以通过第二支架73安装于第一支架72。如此,能够提高冷媒输送管30的安装稳定性,并利用壳体60及第一支架72向冷媒输送管30提供支撑作用,从而使热力膨胀阀4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其次,通过设置第二支架73,能够先将第一支架72安装在壳体60上,再将冷媒输送管30安装在过管孔63上,最后通过第二支架73与第一支架72的连接,来完成对冷媒输送管30的全部安装,这一安装过程操作便捷,从而能够提高风管机的装配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冷媒输送管穿设于过管孔,并在过管孔内填充有发泡海绵。
[0067]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架73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架72。具体地,第二支架73通过螺钉锁附在第一支架72上,如此,能够支持用户自行解除第二支架73与第一支架72的连接关系,并将换热器组件便捷地从壳体60上拆卸下来,从而方便用户购买新换热器组件后,自行更换原有换热器组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支架通过卡接结构或铆钉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或者是焊接固定在第一支架上。
[0068]
请参照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72对应过管孔63设有避让孔721,冷媒输送管30穿设于避让孔721。如此,第一支架72形成闭环结构,能够提高其自身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对冷媒输送管30的支撑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支架对应过管孔设有缺口,冷媒输送管部分位于缺口内设置。
[0069]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72包括支架本体722、及由支架本体722的一侧缘翻折形成的安装翻边723,避让孔721位于支架本体722,第二支架73螺钉锁附在安装翻边723上。本实施例中,安装翻边723沿冷媒输送管30的轴线方向延伸,螺钉沿与冷媒输送管30的轴线相交的方向安装,从而能够方便工人将螺钉安装到安装翻边723上。
[0070]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架73包括安装板731、及由安装板731的一侧缘弯折形成的夹持部732,安装板731与安装翻边723螺钉连接,夹持部732与安装板731共同围合成一夹持孔733,并且夹持部732的端部与安装板731间隔形成有卡置缺口(附图中未示出),卡置缺口与夹持孔733相连通,冷媒输送管30能够经由卡置缺口卡入夹持孔733内。如此,既能够方便第二支架73与冷媒输送管30的装配,又能够使第二支架73在冷媒输送管30上滑动以调节到
合适的安装位置,并由于第二支架73的位置可调节性,使第二支架73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产品或同一型号产品上的不同安装位置。
[0071]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72]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