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13:43: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手术辅助用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膝交叉韧带又可分为前后两条,当膝关节活动时,两条韧带各有一部分纤维处于紧张状态;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或是发生意外时均可能会发生交叉韧带受损甚至是断裂的问题,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以及减少对其他组织持续产生附带损伤应及时进行交叉韧带修复的手术。
3.目前进行交叉韧带修复时一般是通过移植人体上其他部位的韧带至膝关节处,其中需要利用到金属袢板辅助对移植后的韧带进行固定;在进行韧带移植手术时,首先确定韧带移植位置后,使用钻孔设备在股骨以及胫骨上进行钻孔,将金属袢板固定在韧带上,之后通过金属袢板上的牵引绳带动金属袢板穿过钻孔,将金属袢板横置搭接在钻孔的开口处,之后,通过紧固螺钉拧入钻孔的另一端,实现对韧带另一端的固定,最终实现对韧带的固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使用金属袢板辅助对韧带进行固定,金属袢板与股骨(或胫骨)接触的部位为硬接触,二者产生的形变均为微型形变,金属袢板与骨头接触的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金属的弹性模量要大于骨头的弹性模量(简单说就是金属比骨头更硬),金属袢板会对骨头造成挤压;在固定韧带时的挤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完成固定后续在患者运动、正常生活过程中,韧带处持续性产生循坏载荷,会使得金属袢板对骨头造成二次伤害,使得骨头产生凹陷、变形,甚至是导致金属袢板断裂、与股骨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韧带固定后对人体组织造成二次伤害,提升对移植的韧带固定的稳固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包括:变形体,所述变形体为柔性变形结构;第一牵引线,连接在所述变形体的第一端上,用于牵拉所述变形体穿过关节处骨上的钻孔;定型线,沿所述变形体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变形体,用于将所述变形体一端连接在韧带上;所述定型线还用于在拉动位于所述变形体远离韧带方向的部分时带动所述变形体由能够在所述第一牵引线和所述定型线的作用下由第一设定状态变为第二设定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设定状态,所述变形体穿透关节处骨上的钻孔,在所述第二设定状态,所述变形体与钻孔端部开口抵接以限制所述变形体穿入钻孔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该固定装置对韧带进行固定时,拉动第一牵引线带动变形体以及韧带移动至设定位置,之后通过拉动定型线带动变形体变化为第二设定状态,变形体与骨头上的钻孔开口处抵接,实现对韧带的固定,变形体为柔性材质,与骨头接触的部分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减少韧带修复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变形体不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脱落等问题,即使后续发生脱落问题,由于该固定装置整体由柔性材质制成,残留在关节腔内也不容易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伤害,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8.可选的,所述变形体为由线材编织成的筒状结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型线带动变形体变形较为方便,相较于将变形体设置为实心结构减小带动变形体变形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减小变形体由第二设定状态回复至第一设定状态的回复力,能够提升变形体保持在第二设定状态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定型线沿所述变形体形成的筒状结构的中心穿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定型线与变形体连接的操作较为方便,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12.可选的,所述定型线呈波浪状穿过所述变形体。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定型线与变形体连接的牢固性,在拉动定型线带动变形体变形的过程更加顺畅,同时,将变形体固定在第二设定状态也更加稳定。
14.可选的,所述第一牵引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变形体的第一端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韧带固定后,将第一牵引线从变形体上拆下,能够减少第一牵引线残留在变形体上的现象。
16.可选的,所述第一牵引线沿垂直于所述变形体轴线的方向穿透所述变形体,且所述第一牵引线与所述变形体滑动配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牵引线从变形体上拆下时,直接将第一牵引线从变形体上抽下即可,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操作,操作方便,提升手术操作过程的便利性。
18.可选的,还包括第二牵引线,所述第二牵引线连接在所述变形体的第二端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拉动第一牵引线带动变形体以及韧带移动的同时拉动第二牵引线,使得变形体处于绷紧的状态,在变形体穿过钻孔的过程中变形体始终处于展开、绷紧的状态,不容易出现变形体与钻孔侧壁钩挂的问题,带动变形体从钻孔穿过的过程保持顺畅。
20.可选的,所述第二牵引线沿垂直于所述变形体轴线的方向穿透所述变形体,且所述第二牵引线与所述变形体滑动配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韧带的固定后,能够较为方便的将第二牵引线拆下。
22.可选的,所述变形体有多个,且多个变形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牵引线和所述第二牵引线均依次穿过多个并排设置的变形体。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变形体配合使用,将变形体调整至第二设定状态对韧带进行固定的状态下,多个变形体抵接在钻孔的开口处,对韧带固定的更加牢固。
24.可选的,所述变形体、第一牵引线、第二牵引线以及定型线均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该固定装置位于人体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即使在后续的过程中固定装置发生脱落的问题,该固定装置游离在人体内也不容易对
人造成伤害,提升安全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使用该固定装置对韧带进行固定时,拉动第一牵引线带动变形体以及韧带移动至设定位置,之后通过拉动定型线带动变形体变化为第二设定状态,变形体与骨头上的钻孔开口处抵接,实现对韧带的固定,变形体为柔性材质,与骨头接触的部分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减少韧带修复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变形体不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脱落等问题,即使后续发生脱落问题,由于该固定装置整体由柔性材质制成,残留在关节腔内也不容易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伤害,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2.通过设置的第二牵引线,在拉动第一牵引线带动变形体以及韧带移动的同时拉动第二牵引线,使得变形体处于绷紧的状态,在变形体穿过钻孔的过程中变形体始终处于展开、绷紧的状态,不容易出现变形体与钻孔侧壁钩挂的问题,带动变形体从钻孔穿过的过程保持顺畅。
附图说明
27.图1是实施例1中修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为了展示定型线与变形体的连接结构所做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另一实施例中修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变形体;2、第一牵引线;3、定型线;4、第二牵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膝关节交叉韧带修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整体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的线材编织制成,参照图1,该固定装置包括变形体、第一牵引线2、定型线3以及第二牵引线4,其中,变形体1为缝线袢,其为由线材编织制成的圆筒状结构;第一牵引线2设置在变形体1其中一端,第一牵引线2穿透变形体1,且第一牵引线2与变形体1滑动连接,既可通过第一牵引线2拉动变形体1移动,也可直接拉动第一牵引线2从变形体1上抽出;定型线3穿透变形体1,通过拉动定型线3带动变形体1产生形变。
31.在使用该固定装置辅助对韧带进行固定时,将该固定装置固定在韧带端部,具体的,将定型线3穿出变形体1远离第一牵引线2的部分固定在韧带上,可通过缝合、绑扎等方式进行固定,将第一牵引线2两端并拢、穿过骨头上的钻孔,通过第一牵引线2拉动韧带插入至钻孔内,使得变形体1完全穿过钻孔,且通过第一牵引线2带动变形体1、韧带移动的过程中,变形体1处于第一设定状态;之后拉动定型线3远离韧带的一端,如此,使得变形体1远离韧带的一端向钻孔内的方向弯折形成u形结构,之后继续拉动定型线3使得变形体1变形至第二设定状态,在此状态下,变形体1一部分插入至钻孔内,另一部分保持在钻孔外,与骨头表面抵紧,如此,实现变形体1位置的固定。
32.在对韧带进行固定时,将韧带从股骨与胫骨之间的位置穿入至钻孔内,按照上述对韧带其中一端固定方式对韧带另一端进行固定,如此实现韧带与股骨、胫骨的固定,完成韧带修复。
33.该固定装置整体均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整体为柔性材质,该固定装置与股骨、胫骨抵接的部分为柔性结构,与骨头接触的部分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减少韧带修复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变形体1不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脱落等问题,即使后续发生脱落问题,由于该固定装置整体由柔性材质制成,残留在关节腔内也不容易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伤害,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
34.该固定装置的尺寸较小,在进行钻孔时,只需要保证钻孔的开口能够使得变形体1以及定型线3穿过即可,减小需要开口的尺寸,减少手术操作过程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在第二设定状态下,变形体1一部分插入至钻孔内,与钻孔之间为过盈配合,另一部分位于钻孔外侧,变形体1弯折形成的结构的尺寸大于钻孔开口的尺寸,与骨头表面抵接,对韧带固定的更加牢固。
35.参照图1和图2,定型线3呈波浪状穿过变形体1,在定型线3穿过变形体1时,首先定型线3插入至变形体1一端开口中,之后定型线3穿透变形体1侧壁至外侧,定型线3在变形体1外延伸一段长度后再次穿透变形体1侧壁穿入至变形体1内,如此循环重复多次,使得定型线3呈波浪状穿过变形体1;如此,能够提升定型线3与变形体1连接的牢固性,同时,在通过牵拉定型线3带动变形体1变形至第二设定状态的过程中,也能够带动变形体1更加顺畅的变形,提升将变形体1固定在第二设定状态的牢固性。
36.参照图1, 第二牵引线4位于变形体1远离第一牵引线2的一端,第二牵引线4穿透变形体1且与变形体1滑动配合;在通过第一牵引线2带动变形体1以及韧带穿入钻孔内的过程中,第二牵引线4位于韧带远离第一牵引线2的一端,拉动第一牵引线2的同时拉动第二牵引线4,使得变形体1处于绷紧状态,减少变形体1处于松弛的状态下造成变形体1与钻孔侧壁发生钩挂等问题,能够提升带动变形体1以及韧带移动过程的顺畅性。
37.实施例2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变形体1有两个,对应的定型线3有两根,两个变形体1并排设设置,两根定型线3分别穿过两个对应的变形体;通过将变形体1设置为两个,在拉动定型线3带动变形体1变形至第二设定状态后,抵接在骨头上钻孔的开口处更加稳定,进一步提升了对韧带固定的牢固性。
3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变形体1也可以选择使用三个、四个或其他数量,定型线3与变形体1一一对应,均能够实现对韧带的辅助固定。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