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器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06:25: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气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主要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2.连接器多用于各类电路快速电气连接,例如,吸顶灯的底座与灯体之间一般是通过具有母端和公端的连接器结构实现快速电气连接。然而现有的连接器存在操作不当而导致连接弹片损坏的隐患,如公开号为cn113915562a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耦合器,也即电气连接器,该耦合器的夹持部是由两个相抵接的折弯弹片构成,连接环被夹持部的两个弹片抵接而形成电气连接,然而此种结构存在缺陷,当操作者在插入连接环时,并未将连接环对准插入两个弹片之间,而是硬插入导致弹片变形损坏,弹片无法复位导致连接器无法再次使用,例如,在实际应用时,在操作者看不见的情况下会将连接环贴环套内壁插入,导致其中一个弹片被挤压形变,则会使得弹片形变损坏无法再复位,使得该连接器无法再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照明组件。
4.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连接器包括:
5.母端,其包括底座组件以及连接组件,底座组件包括主体件以及环设于主体件外的第一环件,主体件与第一环件之间形成有第一导向连接槽,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嵌设于主体件或者第一环件内,第一导电部一端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内并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底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导向连接槽内的第一导电部与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
6.公端,其包括端盖组件及输入组件,端盖组件包括端盖主体件,输入组件包括第一输入件,第一输入件位于端盖主体件内;连接时,第一输入件先由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口向着槽底移动,后与第一导电部相接。
7.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沿着第一导向连接槽的高度方向,第一输入件与第一导电部一端相接的位置处于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槽口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之间的高度位置。
8.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体件内具有第一连接承载位,主体件面向第一环件的一面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承载位连通的第一出口,且第一出口与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第一导电部设于第一连接承载位内,其一端由第一出口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底方向进行倾斜延伸。
9.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环件对应第一导电部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内的一端的位置形成由避让位,第一导电部一端由第一出口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底方向延伸的同时向着避让位倾斜。
10.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承载位包括设于主体柱内的直线段以及u型段,直线段沿着主体柱的高度方向设置,u型段的靠近于主体柱的上端,其一端与直线段的一端
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一出口连通;第一导电部依次沿着直线段、u型段、第一出口以及第一导向连接槽进行延伸。
11.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底座组件还包括环设于第一环件外的第二环件,第二环件与第一环件之间形成有第二导向连接槽,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嵌设于第二环件或者第一环件内,第二导电部一端伸入第二导向连接槽并向着第二导向连接槽的槽底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二导向连接槽内的第二导电部与第二导向连接槽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输入组件还包括第二输入件,第二输入件位于第一输入件与端盖主体件之间;连接时,第二导电部先由第二导向连接槽的槽口向着槽底移动,后与第二导电部相接。
12.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环件内具有第二连接承载位,第二环件面向第一环件的一面具有与第二连接承载位连通的第二出口,且第二出口与第二导向连接槽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导电部设于第二连接承载位内,其一端由第二出口向着第二导向连接槽的槽底方向进行倾斜延伸。
1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端盖主体件环设于第二环件外,端盖主体件面向第二环件的一面具有第一环面、导正斜面以及第二环面;第一环面、导正斜面以及第二环面沿着端盖主体件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环面的直径小于第一环面的直径;连接时,第二环件由第一环面伸入,经导正斜面导正,再与第二环面相贴后,第一输入件以及第二输入件再分别与第一导电部以及述第二导电部相接。
14.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底座组件还包括底座以及底盘,底座设于底盘,两者之间具有容纳空间,主体件以及第一环件均设于底座,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部连接,其另一端位于容纳空间;底盘背向主体的一面具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三出口;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设于容纳空间内,其一端由第三出口向着远离底盘的方向倾斜延伸。
15.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上述连接器。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限定位于第一导向连接槽内的第一导电部与第一导向连接槽的槽口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输入件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与第一导电部进行电气连接前,先经过一段距离的导向后再与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槽底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相接,避免了对第一导电部造成损坏,使得连接器可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实施例中连接器、安装盘和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中母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实施例中公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实施例中母端和公端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
22.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实施例中图2的a部放大图;
24.图7为实施例中母端的剖视图;
25.图8为实施例中母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实施例中底座组件剖视图;
27.图10为实施例中第一输入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实施例中母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实施例中图11的b部放大图;
30.图13为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4为实施例中端盖主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5为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4.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5.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37.实施例一
38.参照图1至图4,图1为实施例中连接器、安装盘和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母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公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母端和公端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包括母端1和公端2。母端1包括底座组件11以及连接组件12,底座组件11包括主体件111以及环设于主体件111外的第一环件112,主体件111与第一环件112之间形成有第一导向连接槽113,连接组件12包括第一连接件121,第一连接件121包括第一导电部1211,第一导电部1211嵌设于主体件111或者第一环件112内,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并向着所述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第一导电部1211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公端2包括端盖组件21及输入组件22,端盖组件21包括端盖主体件211,输入组件22包括第一输入件221,第一输入件221位于端盖主体件211内;连接时,端盖主体件211套设于第一环件112外,第一输入件221先由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向着槽底移动,后与第一导电部1211相接。
39.通过限定位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第一导电部1211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输入件221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与第一导电部1211进行电气连接前,先经过一段距离的导向后再与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底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1211相接,避免了对第一导电部1211造成损坏,使得连接器可重复使用。本实施例中将以第一导电部1211嵌设于主体件111内的结构进行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创新点的说明,第一导电部1211嵌设于第一环件112内结构与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40.再一并参照图5至图8,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图2的a部放大图,图7为实施例中母端的剖视图,图8为实施例中母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底座组件11还包括底座116以及底盘117,底座116设于底盘117,两者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16和底盘117可拆卸连接。主体件111以及第一环件112均设于底座116背向底盘117的一面。第一连接件121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212,第一连接部121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部1211连接,其另一端在上述容纳空间延伸,后露于底盘117外。如此可通过底座116和底盘117的配合,实现对主体件111、第一环件112和第一连接件121的承载。再一并参照图9,图9为实施例中底座组件剖视图。底座116包括主体承载部1161以及接线承载部1162。其中,主体承载部1161为圆盖状,接线承载部1162的一端围绕主体承载部1161的外壁一体成型,接线承载部1162的另一端为矩形盖状,主体承载部1161和接线承载部1162的内部空间连通。底盘117为盖状,其形状与主体承载部1161和接线承载部1162两者的配合形状相适配,底盘117的一端为近似圆形,另一端为近似矩形,其设于主体承载部1161以及接线承载部1162内,并与接线承载部1162卡接,底盘117、主体承载部1161以及接线承载部1162之间的内部空间即为上述容纳空间。而通过将底盘117与接线承载部1162的卡接设置,便于底座组件11的拆卸和安装,也即底盘117的拆卸和安装,以便对容纳空间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等处理操作,且省去了螺钉进行拆卸固定,降低了成本。具体的,接线承载部1162的侧壁面向底盘117侧壁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凸起11621,底盘117的侧壁对应第一凸起11621设置有相适配的第二凸起1172,底盘117靠近于开口的位置具有避让第一凸起16211的缺口,该缺口与第二凸起1172相邻,卡接时,底盘117置入主体承载部1161和接线承载部1162的内部空间,第二凸起1172越过第一凸起11621后,第二凸起1172落于缺口处,从而形成卡接结构,使得底盘117稳固于主体承载部1161和接线承载部1162的内部空间。本实施例中主体件111以及第一环件112均设于主体承载部1161背向底盘117的一面,主体件111、第一环件112以及主体承载部1161的中心轴线重叠。本实施例中的主体件111为圆柱状,第一环件112是截面为圆环的圆筒状,第一环件112可环套于主体件111外。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具体是由主体件111外壁和第一环件11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环形槽体结构,第一输入件221为圆筒状,第一输入件221的形状及大小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形状及大小相适配,如此第一输入件221插入时,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可适配的对第一输入件221进行导向;而截面是圆环形的第一输入件221和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设置,也使得第一输入件221可以在360度内的任何角度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时均可以进行导向,也方便快捷的实现连接器母端、公端的连接,操作者可以用盲插的形式实现连接。
41.复参照图4和图7,更进一步,主体件111内具有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主体件111面向第一环件112的一面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连通的第一出口1112,且第一出口1112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第一导电部1211设于第一连接承载位
1111内,其一端由第一出口1112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进行倾斜延伸。第一出口1112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使得第一出口1112至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之间的区域形成导向区域,当第一输入件221以任意角度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插入时,必然会先经过该导向区域进行导向,完成导向后的第一输入件221再向着第一导电部1211靠近,如此使得第一输入件221以正确的角度与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倾斜延伸的第一导电部1211接触,避免因此插入操作失误而损坏第一导电部1211,使得连接器可以多次利用。而且,第一出口1112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之间的间距,也即是处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第一导电部1211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间距,该间距形成了安全防触电间距,能预防误操作触电,例如,操作者因不慎直接手指头插向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因为上述间距的存在不会触碰到第一导电部1211而引发触电,引发安全隐患。
42.具体的,主体件111包括主体柱1113,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以及第一出口1112均开设于主体柱1113内。其中,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为开设于主体柱1113内的腔体,第一出口1112为开设在主体柱1113外壁的开口,该开口与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连通。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部1211为弹片,其在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内为可复位的弯折结构,例如u字型弹片结构,第一导电部1211由第一出口1112伸出的部分为板状弹片,其以倾斜的结构伸出第一出口1112,并继续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倾斜延伸。如此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能够靠着自身的结构形成弹性复位结构,保证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第一导电部1211具有足够的弹性复位力,从而保证与第一输入件221之间维持良好接触,确保电气连接的稳定。
43.复参照图4至图7,更进一步,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一端具有弧面结构12111,第一输入件221与弧面结构12111的凸面相接。通过第一导电部1211的弧面结构12111的设置,以便于第一导电部1211与第一输入件221的接触和分离更为流畅,也使得接触更为稳定,增加接触的可靠性。而且该弧面结构12111使得第一输入件221与第一导电部1211可在360度范围内进行相对转动,转动任意角度后依然能够保证稳定且良好的接触,电气连接可靠稳定。本实施例中的弧面结构12111为弧面片状。当然弧面结构12111也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多折弯结构设计,此处不做限定。
44.复参照图4至图7,更进一步,沿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高度方向,第一输入件221与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相接的位置处于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之间的高度位置。将第一输入件221与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相接的位置限定在处于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之间的高度位置,一是给第一输入件221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时留出足够的导向行程,确保导向动作和导向效果的完成,也确保防触电功能的有效性;二是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来满足接触需求,使得第一输入件221在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配合与第一导电部1211形成电气连接时保持良好的接触,例如,第一输入件221插入到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底部完成了插入动作,此时第一导电部1211是与第一输入件221靠近中间的部位接触而形成的电气连接关系,并不是第一输入件221的边缘位置,在震动或者外力不小触碰使得公端做了细微位移,也不影响该接触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关系。优选的,沿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高度方向,第一输入件221与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相接的位置处于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二分之一的高度位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输入件221与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相接的位置是在弧面结构12111,也即沿着
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高度方向,弧面结构12111处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位置,是在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之间的高度位置,优先的在距离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槽口的二分之一的高度位置。如此在第一输入件221插入后,在高度方向,第一导电部1211是与第一输入件221靠近中间的位置接触,稳定可靠性高。
45.复参照图2、图4、图6和图7,更进一步,第一环件112对应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一端的位置形成由避让位1121,第一导电部1211一端由第一出口1112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延伸的同时向着避让位1121倾斜。优选的,第一导电部1211的末端延伸至避让位1121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部1211是具有弹性的,在与第一输入件221相接时,是会产生弹性形变,其通过弹性复位趋势以来保证与第一输入件221的接触力,从而保持接触的稳定,也即电连接的稳定。因此,在初始状态时,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到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尤其是在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宽度方向的间隔空间,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在宽度方向能够有足够形变空间,然而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在宽度方向的间隔空间又需要起到对第一输入件221的导向作用,若是宽度方向的间隔设置太宽,不仅会影响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导向功能、防触电功能,还会影响整体连接器的体积,使得连接器的体积变大。因此,在第一环件112对应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区域形成避让位1121,以避让位1121来增加第一导电部1211在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宽度方向的延伸空间,也即增加第一导电部1211的形变空间,不仅不会影响第一导向连接槽113本身的导向功能、防触电功能,而且还能够减少了整个连接器的体积,减少材料成本。本实施例中的避让位1121为开设在第一环件112内壁的凹槽,其能够适配的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部分延伸到自身内部,且不会影响第一导向不1211的形变活动,从而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内的部分在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宽度方向具有足够的延伸长度,以保证后续与第一输入件221接触时有足够的形变,从而保证与第一输入件221接触稳定性。
46.复参照图2、图5和图8,更进一步,接线承载部1162远离主体承载部1161的一端具有推板承载位11621,推板承载位11621为台阶式的缺口状,推板承载位11621便于第一连接部1212的外露。底盘117侧板具有过线孔1172,过线孔1172一端延伸至底座116和底盘117的容纳空间内,并与推板承载位11621对应连通,过线孔1172另一端处于底盘117远离主体承载部1161的外侧。优选的,过线孔1172露于底盘117外侧的一端具有斜面,以便外接电线的插入。第一导电部1211的一端处于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内,其另一端经过90度弯折后延伸至延伸至底座116和底盘117的容纳空间内并进行固定,第一连接部121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部1211延伸至容纳空间内的一端固定,其另一点露于该容纳空间,并外接电线。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212包括扣合端12121、卡线端12122以及推板端12123。扣合端12121通过扣合结构与第一导电部1211延伸至容纳空间内的一端固定,且在第一导电部1211背向主体件111的一面形成有卡线穿线槽121211,通过卡线穿线槽121211的设置,以便于对外接电线的线头的承载,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本实施例中的卡线端12122的近似为v字型或者u字型的弹片结构,其设置位置与过线孔1172的位置相对应,卡线端12122一端通过连接片12124与扣合端12121连接,推板端12123转动连接于推板承载位11621,推板端12123一端与卡线端12122的另一端相抵接,推板端12123的另一端延伸至接线承载部1162外,并进行悬空设置。向上转动推板端12123外露的另一端,使得推板端12123的一端下压v字型或者u字型的卡线
端12122,形成弹性形变,此时将外接的电线的线头从过线孔1172插入,并穿过推板端12123和连接片12124预留的避让缺口后延伸至卡线穿线槽121211内,之后松开推板端12123,v字型或者u字型的卡线端12122弹性复位,并卡紧外接的电线的线头,使得外接电线与第一导电部1211形成稳定的电气连接关系。整个接线过程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且接线后的电气连接结构稳定,可靠性高。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导电部1211可采用磷铜制成,使得其具有优越的弹性和良好的导电性;扣合端12121和卡线端12122可采用不锈钢制成,使得两者具有极佳的弹性,能够牢固的卡板各类电连接线材。在具体应用时,扣合端12121与第一导电部1211的扣合结构可直接进行冲压铆接形成,从而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优选的,卡线端12122与推板端12123相抵接的面形成有定位槽121221,向上推动推板端12123外露的另一端时,其一端部会落于定位槽121221内,从而对推板端12123的转动进行止位及定位。
47.再一并参照图10,图10为实施例中第一输入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输入件221是截面为圆环的圆筒状,为了保证第一输入件221圆环的结构不易变形。在具体应用时,可采用冲压工艺进行圆形铆合,在接合口采用蝴蝶形互扣2211结构,该结构可确保第一输入件221的圆环状结构及扣合的强度,具有不会错位形变,扣合牢固,增强了第一输入件221的使用可靠性。
48.实施例二
49.继续参照图11和图12,图11为实施例中母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中图11的b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与实施例一中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体柱1113内部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的设置结构。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包括设于主体柱1113内的直线段11111以及u型段11112,直线段11111沿着主体柱1113的高度方向设置,u型段11112的靠近于主体柱1113的上端,其一端与直线段11111的一端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一出口1112连通;第一导电部1211依次沿着直线段11111、u型段11112、第一出口1112以及第一导向连接槽113进行延伸。
50.将开设于主体柱1113内的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的腔体形状与第一导电部1211的弯折形状相适配,即通过直线段11111以及u型段11112的腔体结构对第一导电部1211的直线和u型结构进行适配承载和支撑,从而增强了对第一导电部1211的支撑度,避免了第一导电部1211形变过量,保证了第一导电部1211的弹性形变和复位过程的流畅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部1211在主体柱1113内的部分具有直线段和u型段,该弯折形状适配的设于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的直线段11111以及u型段11112的腔体内,且直线段11111以及u型段11112的腔体预留有第一导电部1211的活动间隙。
51.优选的,第一出口1112开设于主体柱1113,且第一出口1112纵向截面为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倾斜的斜面。通过将第一出口1112设置为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倾斜的斜面,使得第一导电部1211能够流畅从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引出并向着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倾斜延伸,且能够对第一导电部1211伸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底方向的部分进行主体形变支撑,保证第一导电部1211与第一输入件221的接触可靠性,增强了第一导电部1211的使用寿命。
52.实施例三
53.继续参照图2、图3、图4、图11和图13,图13为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与实施例二中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座组件11还包括环设于第一环
件112外的第二环件114,第二环件114与第一环件112之间形成有第二导向连接槽115,连接组件12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2包括第二导电部1221,第二导电部1221嵌设于第二环件114或者第一环件112内,第二导电部1221一端伸入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并向着所述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底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内的第二导电部1221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输入组件22还包括第二输入件222,第二输入件222位于第一输入件221与端盖主体件211之间;连接时,端盖主体件211套设于第二环件114外,第二导电部1221先由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口向着槽底移动,后与第二导电部1221相接。本实施例中将以第二导电部1221嵌设于第二环件114内的结构进行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创新点的说明,第二导电部1221嵌设于第一环件112内结构与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54.同理,因为位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内的第二导电部1221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口之间存在间距,第二输入件222在插入第二导向连接槽115时,会先经过导向后再与向着所述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底方向延伸的第二导电部1221相接,避免了对第二导电部1221的损坏,也避免了触电风险。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部1221和第一导电部1211可分别实现连接器的正负极连接。
55.优选的,第二环件114内具有第二连接承载位1141,第二环件114面向第一环件112的一面具有与第二连接承载位1141连通的第二出口1142,且第二出口1142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口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导电部1221设于第二连接承载位1141内,其一端由第二出口1142向着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底方向进行倾斜延伸。优选的,第一环件112对应第二导电部1221延伸至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部位设置有避空位1122,以便增加第二导电部1221在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宽度方向的可形变活动空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部1221、第二连接件122、第二连接承载位1141、第二输入件222及避空位1122的结构以及原理分别与第一导电部1211、第一连接件121、第一连接承载位1111、第一输入件221及避让位1121结构及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56.实施例四
57.继续参照图4和图14,图14为实施例中端盖主体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与实施例三中的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端盖主体件211环设于第二环件114外,端盖主体件211面向第二环件114的一面具有第一环面2111、导正斜面2112以及第二环面2113;第一环面2111、导正斜面2112以及第二环面2113沿着端盖主体件211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环面2113的直径小于第一环面2111的直径;连接时,第二环件114由第一环面2111伸入,经导正斜面2112导正,再与第二环面2113相贴后,第一输入件221以及第二输入件222再分别与第一导电部1211以及述第二导电部1221相接。
58.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输入件221及第二输入件222更容易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及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宽和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宽是较大的,在第一输入件221及第二输入件222分别插入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槽口及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槽口,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倾斜角度,不会正对无误插入,在实际操作时也多为人工进行插入动作,无法保证针对插入。端盖主体件211的第一环面2111的直径大于第二环件114的外壁直径,使得端盖主体件211更易套入第二环件114外,之后,通过导正斜面2112的过渡,使得第一环面2111过渡到直径更小的第二环面2113,第二环面2113
的直径与第二环件114的外壁直径相适配,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第一输入件221处于第一导向连接槽113的宽度方向位置,第二输入件222处于第二导向连接槽115的宽度方向位置形成一个位移导正,通过该位移导正后,辅助第一导向连接槽113和第二导向连接槽115实现更为精确的导向,使得第一输入件221刚好能够与轻微形变状态下的第一导电部1211的弧面结构12111相接,第二输入件222刚好与轻微形变状态下的第二导电部1221的弧面结构相接,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对第一导电部1211和第二导电部1221的损坏,也提升了使用寿命。
59.本实施例中的端盖主体件211为圆盖状,第二输入件222及第一输入件221由外至内依次环设于端盖主体件221内。连接时,主体件111的主体柱1113插入第一输入件221内,第一环件112插入第二输入件222和第一输入件221之间的空间,第二环件114插入端盖主体件211和第二输入件222之间的空间。
60.优选的,在端盖主体件211外壁设置加强筋2111,以保证端盖主体件211的强度。
61.优选的,端盖主体件211的端盖内壁上形成有依次环套的两个加强固定位2112,加强固定位2112是由两个环形的凸起构成,其能够配合对第二输入件222或第一输入件221进行夹固,使得第二输入件222及第一输入件221稳固于端盖主体件211内。
62.实施例五
63.再一并参照图8、图13和图15,图15为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与实施例四中的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底盘117背向主体111的一面具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三出口1171;连接组件12还包括第三连接件123,第三连接件123设于容纳空间内,其一端由第三出口1171向着远离底盘117的方向倾斜延伸。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件123包括接地部1231以及接线部1232,接线部1232的结构与第一连接部1212的结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接地部1231为弹片结构,其一端与接线部1232连接,其另一端透过第三出口1171延伸出底盘117并进行弯折,以与底盘117的底面之间形成锐角的夹角,作为接地线。如此,当安装底盘117时,就可以巧妙的利用外露的接地部1231的弹片结构,实现快速接地,方便快捷。
64.实施例六
65.复参照图1和图8,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任一所述的连接器,本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安装盘3和连接线4。本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用于吸顶照明,其中安装盘3为安装于天花板,连接线4用于连接灯具。底盘117上设置有安装孔1173和多个定位柱1174,安装盘3对应安装孔1173、定位柱1174和地部1231的位置分别适配设置有安装孔位、定位孔和接地触面,安装时,先将多个定位柱1174对应插入多个定位孔内,在通过螺钉对安装孔1173和安装孔位进行固定,此时接地部1231会正对与接地触面相接,完成接地。优选的,安装盘3上开设有过线口31,以便连接线4的通过。
66.综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器通过连接前的导向和导正动作避免了对导电部的损坏,使得连接器可重复利用,寿命高;且巧妙的设置了接地结构,使得整体结构简化,稳定性高。
67.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