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22-07-23 04:45: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药物新适应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冻伤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由寒冷(如医疗、科研等工作中使用液氨、干冰等物质,或极端的严寒天气)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甚至全身的损伤,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高温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据我国某寒区部队近年对冻伤群体及其易损部位的统计,发现有高达9.35%的官兵受到了低温冻伤的伤害,且易受损部位包括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11.7%。
3.局部皮肤受冷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倘若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将出现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而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由于冰晶形成,对组织细胞产生机械作用,致使细胞间桥断裂或细胞膜破裂,细胞脱水,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这也是造成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会淤积,引起渗出液增加,形成水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得组织更加缺血,进而坏死。同时,由于冻伤使组织脱水(失水程度可达85-90%),蛋白质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发生皱缩,造成细胞内能量代谢物质的耗竭和丢失,从而使细胞线粒体的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间产物的堆积。这是受冻组织死亡的主要原因。
4.冻伤的专业治疗目标是迅速复温,防止进一步的冷暴露以及恢复血液循环。冻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用衣物或用温热的手覆盖受冻的部位或其他身体表面,使之保持适当温度,以维持足够的血供。同时需要快速水浴(38℃~42℃)复温,禁止用冰块擦拭冻僵的肢体、干热或缓慢复温,因为其都可进一步损伤组织。另外,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保护伤口以及避免创伤。在伴有冻伤的低体温患者,最重要的是肢体复温以前先完成体液复苏和恢复核心体温,以预防突然出现的低血压和休克。建议使用抗凝剂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坏疽,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并及时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出现水泡、坏死组织等局部病灶,要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5.中医认为冻伤系寒邪凛烈,伤于皮肉,搏结于血脉,气血凝涩,以致肢体失却温养而成冻伤。轻则局部皮脶肉烂,复染邪毒,寒邪化热,热盛肉腐,则化脓流脂;重则肢体坏烂,骨脱筋连,而成坏疽。尤重者寒冷入脏、阴气内闭,阳气外脱,营卫结涩,不复流通,而成冻僵;若早得救治,血温气通则生,否则噤绝而死。众多医家治疗本病常以温经散寒,祛瘀通脉为原则,常选用益气养血、和营通络之药。
6.然而遗憾的是不管在西医,或是在中医临床上依旧缺乏一种疗效显著、迅捷,且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效药物,特别是外用药物。因此,积极寻找治疗冻伤,特别是针对极寒条件所致冻伤(如超低温冻伤)的有效药物,成为许多医药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本发明
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乏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特效药物的问题:
8.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
9.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之制备方法。
10.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之医药用途。
11.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如下:
12.冻伤是人体局部或全身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或液态气体)导致身体局部组织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亦称生物冰点),并因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其结果往往造成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其也是我国寒区和高原地区的常见病,病程长、治疗复杂、致残率高,特别是在该地区的部队中还有高达9.35%的官兵容易受到冻伤威胁。
13.严重冻伤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期的快速复温以及后期的截肢治疗,而冻伤指南推荐用循环的含抗菌药物之液体(水温37℃~39℃)进行复温(复温时间15-60min),直至皮肤变为红色/紫色或肢体末端变得易弯曲。当然,快速复温只能解决冻结前期和冻结期的损伤,以抑制该阶段细胞内、外液形成冰晶,降低组织坏死截肢率。但是,因为低温冷冻形成的微血栓是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的主要因素。而这一问题往往需要通过血管扩张(前列腺素e1、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溶栓(链激酶等溶栓剂),甚至外科切除(截肢术)等治疗,防治血栓、改善循环、防治感染等才能得以缓解。
14.中医认为冻伤主要由于素体阳虚,或肌肉寒极,气血凝滞,血脉失于通畅,经络阻塞所致。初起紫斑,久则变黑,腐烂作脓;其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冻伤较多的药物可分为3类:第1类是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当归、芍药、川芎、丹参、三七、鸡血藤等;第2类是温通经脉、祛寒止痛的热性药物,如桂枝、细辛、肉桂、附子、干姜、樟脑等;第3类为补益正气、补血行气药物,如党参、黄芪、山药等。因此,众多中医家常选用上述药物实施配伍,发挥其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补益正气之功,来达到改善局部冻伤的效果。
15.本技术的发明人基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和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科学研究积累,不完全认同于众多中医家针对冻伤治疗的上述处方用药原则(其实质更适合于冻疮的治疗),认为冻伤系机体受极寒之邪外袭,导致气血凝滞,闭塞经络所致;且正因为寒邪凝经,迅速寒瘀化火,致肉腐成脓,溃烂成疮。因此,本技术的发明人针对冻伤形成的病机,提出独特的防治见解,即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敛阴生肌之品,以发挥其消肿止痛、祛腐疗疮之作用,快速修复低温冻伤之疾苦。恰好,在前期工作中本技术的发明人已经揭示了治疗皮肤烧烫伤的外用生肤油符合上述用药原则,也具备所推定的作用。故,本技术人推测外用生肤油应该亦能有效救治液氮超低温所致冻伤之疾患。
16.因此,申请人针对生肤油防治超低温所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检证,通过分别建立液氮导致的超低温冻伤动物模型,研究所制备的生肤油经外用局部给药对病症的治疗
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技术制备的生肤油时,既能促使大鼠液氮冻伤后的快速复温(5分钟之内的快速评估),还能加快液氮冻伤大鼠创面的愈合(20天之内的长期监测),并完好修复冻伤创面的皮肤组织结构;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西医临床常用的对照药物组合(

抗生素 抗炎剂之组合:外用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

创面愈合促进剂联合微循环改善剂之组合:外用复方氧化锌软膏和内服羟苯磺酸钙)。
17.为了实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措施:
18.一种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材料制备而成:黄芩10-50重量份、黄连10-50重量份、黄柏10-50重量份、大黄10-50重量份、黄芪10-30重量份、当归10-30重量份、地榆10-30重量份、乳香10-30重量份、没药10-30重量份、地黄10-30重量份、白芨10-30重量份、白芷10-30重量份、白薇10-30重量份、冰片3-8重量份、食用植物油1000-1500重量份;
19.所述食用植物油选自芝麻油、椰油、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和橄榄油中的至少一种,优选自芝麻油和椰油中的至少一种。
20.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措施:
21.一种上述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将食用植物油置入容器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黄芩、大黄、黄连、黄柏、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白芨、白芷、白薇各药材干粉末,搅拌均匀;静置浸泡3-10日后,搅拌加热,在搅拌、油温为50-90℃下保持1-2小时后停止加热,过滤去渣后,向其中加入乳香和没药的干粉末,50-90℃下搅拌5-30分钟,停止加热后再经过闪式提取装置20000rpm高速剪切3-5次(每次5min),负压过5000目筛去渣后,收集滤油,待油温降至30-40℃时,向其中加入冰片,充分搅匀,冷却,得到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
22.进一步,所用黄芩、大黄、黄连、黄柏、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白芷、白薇、白芨、乳香和没药等13味中药材干粉末均为过120目筛。
23.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措施:
24.本发明同时也提供了上述外用生肤油在制备防治液氮超低温所致冻伤药物中的应用。
25.本发明各中药原料的组方原则如下: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君;黄芪、当归、地榆、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为臣;地黄、白芨、白芷、白薇敛阴生肌,祛腐疗疮,消肿排脓,为佐;冰片和植物油调和诸药共奏脱毒与生肌之功为使。
26.本发明中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模型建立和指标评估如下:把在液氮中浸泡15min的50g不锈钢标准砝码(柱体底部)紧贴被脱毛的大鼠背部皮肤上10s,建立大鼠背部皮肤液氮冻伤模型。然后采用红外测温仪和索尼单反微距相机对冻伤模型鼠救治前后进行温度变化和创伤面积大小实施监测,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按伦理要求处死实验动物,取其受试部位皮肤进行he染色和组织病理分析。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外用给予本发明制备的生肤油之预防性和治疗性使用后均能有效发挥其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祛腐生肌之作用,明显快速复温液氮超低温冻伤部位的皮温,降低冻伤部位的炎症反应,达到了阻止或康复超低温冻伤的效果,而且明显优于西医临床治疗药物组合(

抗生素 抗炎剂之组合:外用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

创面愈合促进剂联合微循环改善剂之组合:外用复方氧化
锌软膏联合内服羟苯磺酸钙)的救治效果。
28.本发明中的生肤油对防治超低温冻伤具有以下优势:

药物成本低;

外用使用方便;

液氮超低温冻伤部位康复效果佳。
附图说明
29.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外用生肤油(五分钟内)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快速复温的效果图(皮肤红外测温图)。图中**和***分别标识与模型组相比,p值小于0.01、0.001。
30.图2为实施例2制备的外用生肤油(二十天内)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的体温改善的效果图(皮肤红外测温图)。图中*、**和***分别标识与模型组相比,p值小于0.05、0.01、0.001。
31.图3为实施例2制备的外用生肤油(二十天内)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创面修复的效果图(皮肤大体观图)。图中*、**和***分别标识与模型组相比,p值小于0.05、0.01、0.001。
32.图4为模拟临床采用抗生素和抗炎剂联合使用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创面修复的效果图(皮肤大体观图)、体温改善的效果图(皮肤红外测温图)及创面修复的病理图(he染色图)。图中**分别标识与模型组相比,p值小于0.01。
33.图5为实施例2制备的外用生肤油(二十天内)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创面修复的病理图(he染色图)。图中***分别标识与对照组相比,p值小于0.001;图中#、##和###分别标识与模型组相比,p值小于0.05、0.01、0.001。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申请人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目的在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有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35.以下实施例中所用黄芩、大黄、黄连、黄柏、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白芷、白薇、白芨、乳香和没药等13味中药材干粉末均为过120目筛。
36.实施例1:一种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37.将1l芝麻油置入容器中,然后加入黄芩、大黄、黄连、黄柏的干粉末各30g,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白芷、白薇、白芨的干粉末各10g,搅拌均匀;静置浸泡10日后,搅拌加热,在搅拌、油温为50℃下保持2小时后停止加热,过滤去渣后,向其中加入乳香和没药的干粉末各10g,继续加热至油温达到50℃后,搅拌30分钟;停止加热后,再经过闪式提取装置20000rpm高速剪切5次(每次5min);负压过5000目筛,收集滤油;待油温降至40℃时,向滤油中加入冰片3g,充分搅匀,待冷却至室温,得外用生肤油1,装100ml灭菌瓶后密闭储存。
38.实施例2:一种防治液氮超低温冻伤的外用生肤油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39.将1.5l芝麻油置入容器中,然后加入黄芩、大黄、黄连、黄柏的干粉末各50g,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白芷、白薇、白芨的干粉末各30g,搅拌均匀;静置浸泡3日后,搅拌加热,在搅拌、油温为90℃下保持1小时后停止加热,过滤去渣后,向其中加入乳香和没药的干粉末各10g,搅拌10分钟;再经过闪式提取装置20000rpm高速剪切3次(每次5min);负压过5000目筛,收集滤油;待油温降至30℃时,向滤油中加入冰片8g,充分搅匀,待冷却至室温,得外用生肤油2,装100ml灭菌瓶后密闭储存。
40.实施例3实施例1制备的生肤油1对液氮冻伤模型大鼠的创面皮肤温度恢复的影响
41.受试动物为spf级sd(6周龄)大鼠30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自由饮水饮食,饲养期间温度保持在25
±
1℃,明暗周期为12小时。
42.1)分组建模与给药
43.将30只大鼠均分为6组:对照组(normal)、模型组(model)、生肤油预防组(sfo-bf)、生肤油治疗组(sfo-af)、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zno cd)和麻油组(so)。在适应性饲养7天后,每只大鼠用剃毛刀紧贴皮肤粗略剪去背部两侧实验位置鼠毛,暴露皮肤位置的区域大小约为直径4cm左右的圆形区域,再用脱毛膏再次脱毛,脱毛后立即用温水彻底洗净,使实验部位皮肤裸露以备用。将50g不锈钢标准砝码完全浸入液氮中15min,使其充分冷却至等同于液氮的温度(-196℃)。将备好皮的大鼠放在液氮灌旁边以便减少实验误差;接着除对照组不做任何损伤处理外,将造模组所有大鼠都实施乙醚吸入麻醉,并置于固定架上;随后取出1个50g不锈钢标准砝码立即将其柱体底部贴紧大鼠背部一侧实验部位,并维持10s,模拟液氮造成皮肤局部超低温冻伤(背部两侧各形成1个冻伤创面)。
44.在建模实验中,除了生肤油预防组在拟冻部位预先涂抹生肤油1(在损伤处理前10分钟;每只0.25ml)之外,模型组、生肤油治疗组、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和麻油组分别立即给予各组每只大鼠冻伤部位涂抹0.25ml生理盐水、0.25ml实施例1制得的生肤油1、0.25ml复方氧化锌(硼酸氧化锌软膏,北京双吉制药有限公司)和0.25ml麻油,而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同时每日给予羟苯磺胺酸钙(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首次给药在冻伤前10分钟完成)按照13.2mg/kg进行灌胃(胶囊内容物用生理盐水溶解制成4g/l的羟苯磺胺酸钙溶液)。
45.2)冻伤前后受试大鼠的皮温测定:选择冻伤前以及冻伤后立刻、1分钟、3分钟和5分钟等5个时间段,并用红外照相机记录大鼠创面温度及拍照。然后,对所得温度变化数据(图1)采用graphpad prism(v5.01)科学统计绘图软件进行分析,并以mean
±
sem表示,组间和组内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最终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6.3)实验结果:
47.如图1所示,在冻伤后1分钟时,与模型组大鼠(1.9
±
0.1℃)相比,无论是提前涂抹生肤油,还是冻伤后立即涂抹生肤油,两组大鼠的创面温度均快速回调至17.8
±
1.4℃以上,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生肤油防、治两组的复温效果也比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3.3
±
1.0℃;p《0.01)要好很多。在冻伤3分钟后,与模型组大鼠(28.4
±
4.1℃)相比,生肤油预防组(36.3
±
0.2℃;p《0.01)和生肤油治疗组(32.8
±
3.5℃;p《0.01)的复温效果依然要好,并接近正常皮肤温度。而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和麻油组的处置对冻伤大鼠的创面皮肤的复温效果还是与未接受预防或治疗的模型组差不多。在冻伤后5分钟时,各受试组大鼠的皮肤温度均接近正常。
48.需要说明的是:图1a中红外测温数据(每个时刻的温度)是选取每组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只实验动物皮肤的具体温度进行陈列,而在图1b中描述的结果是测定每组实验动物的温度平均值,所以用x
±
y℃的文字形式表达。由以上结果可知,无论是在受到冻伤前的生肤油预防给药,还是在受到冻伤后立即予以生肤油治疗,其对液氮导致的超低温冻伤大鼠创面皮肤均有很好的复温效果。相比之下,模拟临床针对冻伤救治的创面愈合促进剂 微循环改善剂的联合用药组合和麻油组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49.实施例4实施例2制备的生肤油2对液氮冻伤模型大鼠的创面皮肤温度恢复的影响
50.受试动物为spf级sd(6周龄)大鼠40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自由饮水饮食,饲养期间温度保持在25
±
1℃,明暗周期为12小时。
51.1)分组建模与给药
52.将40只大鼠分为7组:对照组(normal,5只)、模型组(model,10只)、生肤油预防组(sfo-bf,5只)、生肤油治疗组(sfo-af,5只)、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zno cd,5只)、麻油组(so,5只)和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dxms mup,5只)。在适应性饲养7天后,每只大鼠用剃毛刀紧贴皮肤粗略剪去背部两侧实验位置鼠毛,暴露皮肤位置的区域大小约为直径4cm左右的圆形区域,再用脱毛膏再次脱毛,脱毛后立即用温水彻底洗净,使实验部位皮肤裸露以备用。将50g不锈钢标准砝码完全浸入液氮中15min,使其充分冷却至等同于液氮的温度(-196℃)。将备好皮的大鼠放在液氮灌旁边以便减少实验误差;接着除对照组不做任何损伤处理外,将造模组所有大鼠都实施乙醚吸入麻醉,并置于固定架上;随后取出1个50g不锈钢标准砝码立即将其柱体底部贴紧大鼠背部一侧实验部位,并维持10s,模拟液氮造成皮肤局部超低温冻伤(背部两侧各形成1个冻伤创面)。
53.在建模实验中,除了生肤油预防组在拟冻部位预先涂抹生肤油(在损伤处理前10分钟;每只0.25ml)之外,模型组、生肤油治疗组、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麻油组和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分别立即给予各组每只大鼠冻伤部位涂抹0.25ml生理盐水、0.25ml实施例2制得的生肤油2、0.25ml复方氧化锌、0.25ml麻油和0.25ml莫匹罗星(莫匹罗星软膏,中美天津史可制药有限公司) 地塞米松(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混合物(使用时先将莫匹罗星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按等体积的量混匀)。而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同时每日给予4g/l的羟苯磺胺酸钙生理盐水溶液按照13.2mg/kg进行灌胃。
54.2)冻伤前后受试大鼠的皮温监测和创面面积测定:选择冻伤前以及冻伤后1天、5天、10天、15天和20天等6个时间段,并分别用红外照相机和索尼单反微距照相机记录大鼠创面温度及创面。然后,对所得温度变化(图2)和创面面积(图3;每拍摄微距照片时都在受检动物创缘皮肤上放上标尺,以便后期采用软件计算每个创面的大小)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v5.01)科学统计绘图软件进行分析,并以mean
±
sem表示,组间和组内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最终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5.3)受试大鼠创伤组织的he染色和病理分析:
56.给药20天后(也就是实验结束日),采用麻醉方法处死所有受试动物,取下创伤部位的皮肤组织,用纱布包裹后,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h。然后将皮肤组织依次进行流水冲洗、脱水、石蜡包埋,接着进行组织切片、he常规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图5)。
57.4)实验结果:
58.(1)超低温冻伤大鼠的皮温监测
59.在拟实施记录5个时间段(冻伤后1天、5天、10天、15天、20天),对超低温冻伤大鼠创面皮肤温度进行分段监测,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冻伤后1天时,各组皮肤温度无差异,但到冻伤后5天时,模型组大鼠创伤部位皮肤温度开始下降(35.3
±
0.4℃;p《0.01),而相比之下,其他救治组的患部皮肤温度均维持在高位(36.9
±
0.0℃),其中生肤油预防组(37.2
±
0.3℃;对比模型组,p《0.01)以及生肤油治疗组(36.9
±
0.0℃;对比模型组,p《0.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当到冻伤10天时,模型组大鼠创面皮肤温度突然呈回升状态(36.5
±
0.1℃),在伤后15天时又呈回落状态(34.9
±
0.4℃;对比对照组,p《0.05),并基本维持至冻伤后20天(35.4
±
0.3℃)。相比模型组大鼠创面皮肤温度的异常变化,其他组大鼠的温度都基本维持在正常附近,特别是其中生肤油预防组大鼠创面皮肤温度一直呈现在最佳状态(10天时:37.5
±
0.1℃;15天时:37.1
±
0.2℃,对比模型组,p《0.001;20天时:36.9
±
0.3℃,对比模型组,p《0.05)。虽然生肤油治疗组的处置效果略低于其预防组,但在冻伤后20天时,它们恢复创面皮肤温度的能力差不多(37.1
±
0.5℃;对比模型组,p《0.01)。完全不同于生肤油的防治效果,在冻伤后5天至20天期间,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大鼠创面皮肤温度一直呈上升态势,并在冻伤后20天时呈现了高于正常的皮肤温度(37.6
±
0.4℃;对比模型组,p《0.001)。作为阴性治疗对照的麻油组,其大鼠创面的皮肤温度一直处于模型组与生肤油防、治组之间波动(35.8
±
0.3℃~36.9
±
0.1℃),表明其对冻伤复温效果有限。
60.需要说明的是:图2a中红外测温数据(每个时刻的温度)是选取每组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只实验动物皮肤的具体温度进行陈列,而在图2b中描述的结果是测定每组实验动物的温度平均值,所以用x
±
y℃的文字形式表达。由以上结果可知,无论是冻伤前的生肤油预防给药,还是在受到冻伤后立即予以生肤油治疗,其对液氮导致的超低温冻伤大鼠创面皮肤复温均有很好的长期效果。相比之下,模拟临床针对冻伤救治的创面愈合促进剂 微循环改善剂的联合用药组合虽然对复温有效,但其长期使用效果却并不理想。
61.(2)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创面面积测定
62.如图3所示,液氮超低温冻伤后1天起至20天期间,可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创面皮肤先是发白、水肿(冻伤当天),随后变深红(冻伤后1天),再变紫色(冻伤后5天),最后(冻伤后20天)形成浅紫色痂皮。整个冻伤部位的表面积也由大变小(2.87
±
0.01cm2~0.65
±
0.04cm2);与模型组相比,各处置组大鼠创面肿胀、结痂以及创面面积等指标均有改善,特别是其中生肤油的预防组(冻伤当天患部皮肤呈浅红色,水肿不明显;冻伤后1天时创面皮肤呈淡紫色,冻伤后10天时大部分痂皮脱落,肤色接近正常;面积由2.91
±
0.07cm2~0.10
±
0.01cm2)和治疗组(冻伤后当天患部皮肤呈红色,水肿不明显;冻伤后1天时创面皮肤呈紫色,冻伤后15天时大部分痂皮脱落,肤色接近正常;面积由2.90
±
0.03cm2~0.19
±
0.04cm2)则有明显改善。当然相比生肤油的防与治之救治效果,模拟临床的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冻伤后当天患部皮肤呈深红色,水肿明显;冻伤后5天时创面皮肤呈紫色;冻伤后10天时小部分痂皮脱落,脱痂后肤色为深红色;冻伤后20天时,大部分痂皮脱落,脱痂后肤色为浅红色;面积由2.88
±
0.06cm2~0.35
±
0.04cm2)就相差不少。有趣的是,作为阴性治疗对照的麻油组在液氮冻伤皮肤的修复方面也表现一定防护作用(冻伤后当天患部皮肤呈深红色,水肿明显;冻伤后5天时创面皮肤呈紫色;冻伤后10天时小部分痂皮脱落,脱痂后肤色为红色;冻伤后15天时,大部分痂皮脱落,脱痂后肤色接近正常;面积由2.85
±
0.02cm2~0.22
±
0.02cm2),其结果甚至优于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的。
63.对比图4的结果,也不难发现,模拟临床抗菌、抗炎的用药组合(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似乎对于液氮导致的超低温冻伤大鼠创面愈合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呈现出妨碍的结果。如图4a、图4b,从皮肤大体观上来看: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冻伤后当天局部发白、水肿;冻伤后1天时变紫红;冻伤后15天时,小部分痂皮脱落,脱痂后肤色发白;面积由
2.82
±
0.18cm2~1.55
±
0.08cm2。从5个时间段(冻伤后1天、5天、10天、15天、20天)对皮肤温度的检测来看(如图4c、图4d),与模型组大鼠温度走向趋势是一致的,在冻伤5天时温度开始下降,10天出现回升,15天再次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从皮肤病理结构分析来看(如图4e、图4f):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的病理形态出现了相似于模型组的表皮结构异常、真皮炎性浸润、胶原紊乱及皮肤附属器官消失,还出现了更加肥厚的棘层、更加严重角化和更加严重的表皮结构比例失调(且病理评分2.16
±
0.16;略低于模型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仅靠抗菌、抗炎的用药组合有可能阻断花生四烯酸环氧酶途径,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产生,会导致创面血管进一步收缩,加重皮肤缺血,进而使得冻伤后因错用药物产生创面真皮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收缩,阻碍创伤修复。
64.需要说明的是:图4c中红外测温数据(每个时刻的温度)是选取每组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只实验动物皮肤的具体温度进行陈列,而在图4d中描述的结果是测定每组实验动物的温度平均值,所以用x
±
y℃的文字形式表达。由以上结果可知,无论是冻伤前的生肤油预防给药,还是在受到冻伤后立即予以生肤油治疗,其对液氮导致的超低温冻伤大鼠创面愈合均有很好的促进效果。相比之下,模拟临床针对冻伤救治的创面愈合促进剂 微循环改善剂的联合用药组合虽然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其效果却并不比阴性治疗对照的麻油组理想。而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组(抗菌、抗炎的用药组合)反是妨碍了冻伤创面的修复。
65.(3)超低温冻伤大鼠的创面皮肤之病理分析
66.将所有受试大鼠麻醉处死后(冻伤20天时),取其患部皮肤行he染色后的病理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空白组大鼠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排列正常,无水肿,可见大量毛囊及其他附属器官,无任何异常的病理学形态改变。相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冻伤创面皮肤呈现:

表皮层结构不完整,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间质水肿明显、间隙增厚;

真皮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水肿,且有较长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细胞严重紊乱,大量红细胞外溢在真皮层中;

毛囊及其他皮肤附属器官消失;

其皮肤组织的病理评分(2.6
±
0.3;p《0.001)显著少于空白组(10.0
±
0.0)。相比模型组,生肤油预防组大鼠冻伤创面皮肤呈现:

表皮层清晰完整,角化上皮细胞排列正常,表皮层增厚不明显,细胞间质水肿不明显;

真皮层见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胶原纤维细胞基本排列整齐,有大量毛囊、毛包生长;

其皮肤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多于模型组(7.2
±
0.3;p《0.001)。当然,生肤油治疗组也呈现相当好的救治效果:

表皮层清晰完整,角化上皮细胞排列正常,表皮层增厚不明显,细胞间质水肿不明显;

真皮层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胶原纤维细胞基本排列整齐,有大量毛囊、毛包生长;

其皮肤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6.4
±
0.5;p《0.001)。然而与模型组以及生肤油的预防和治疗组相比,复方氧化锌联合羟苯磺酸钙组也表现出一定的疗效:

表皮层结构清晰完整,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间质有少量水肿且间隙增厚;

真皮层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水肿,有瘢痕组织的形成;

胶原纤维细胞较紊乱,大量红细胞外溢,未见毛囊及其他皮肤附属器官;

其皮肤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5.2
±
0.5;p《0.01)。抗菌、抗炎的用药组合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创面治疗不佳:

表皮层结构不完整且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层、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细胞间质大量水肿且间隙明显增厚;

真皮层可见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结缔组织中的血管可见水肿及充血,并可见大量外溢的红细胞;

毛囊及其他皮肤附
属器官完全消失;

其皮肤组织的病理评分(2.16
±
0.16;p《0.001)显著少于空白组(10.0
±
0.0)。作为阴性治疗对照的麻油组则对液氮超低温冻伤创面的保护作用有限:

表皮层结构清晰完整,表皮层增厚,细胞间质有少量水肿且间隙增厚;

真皮层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存在水肿;

胶原纤维细胞明显紊乱,大量红细胞外溢,未见毛囊及其他皮肤附属器官;

其皮肤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4.2
±
0.5;p《0.0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