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03:5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具有功耗低、自发光、宽视角、宽温度特性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用于驱动oled发光的像素电路是oled显示面板的核心技术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在现有的像素电路中,由于驱动晶体管的工作特性,在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中,像素电路驱动oled进入稳定发光状态的时间往往不同,导致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较差。尤其是显示面板处于低灰阶状态下时,在一帧显示画面中,像素电路驱动oled进入稳定发光状态的时间较长,oled进入稳定发光状态的时间波动对显示面板亮度均一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4.【申请内容】
5.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模块、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和第一电容;驱动模块用于为发光元件提供发光驱动电流,电源电压写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输出端与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发光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输出端与发光元件电连接,第一电容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其中,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开启的时间早于发光控制模块开启的时间。
7.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且第一电容的第二极板与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光控制模块开启的时段包含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开启的时段内。
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光控制模块关闭的时间晚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关闭的时间。
1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电连接;发光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漏极与发光元件的第一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11.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线所传输的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开启的时间早于第二控制信号线所传输的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开启的时间。
1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像素电路还包括复位模块,复位模块的输入端与复位信号线电连接,复位模块的输出端与发光元件的第一极或者驱动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与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且第一电容的第二极板与复位信号线电连接。
1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像素电路。
14.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像素电路的区别包括,第二像素电路中的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未与第一电容电连接。
15.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元件和第二颜色发光元件,第一颜色发光元件的充电效率低于第二颜色发光元件的充电效率;
16.其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且第二颜色发光元件与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
1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二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18.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电源电压写入模块先于发光控制模块开启,则驱动模块开启后先向第一电容充电,从而提高了驱动模块输出端的电位,即提高了发光控制模块输入端的电位。当发光控制模块开启时,发光控制模块可以向发光元件的第一极写入较高的电位,从而提高发光元件第一极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使得发光元件更快的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以增加发光元件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减小发光元件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原理图;
21.图2为图1所示像素电路的一种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一种时序图;
23.图4为发光元件的一种亮度曲线示意图;
24.图5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25.图6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26.图7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27.图8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像素电路的原理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像素电路的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二像素电路的示意图;
32.图13为图12所示第二像素电路的一种时序图;
33.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5.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
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7.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8.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39.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晶体管、控制信号线等,但这些晶体管、控制信号线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晶体管、控制信号线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晶体管,类似地,第二晶体管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晶体管。
40.在显示技术领域,有机发光二极管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存在亮度爬坡的过程。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爬坡过程的时间越长,其在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中发光的时间就越短。
41.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帧显示画面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时间越短,那么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时间的波动就对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越大。
42.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的工作特性,在一帧显示画面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时间往往会发生波动。因此,急需一种技术方案可以减少有机发光二极管亮度爬坡过程的时间,以增加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从而减小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
43.本案申请人通过细致深入研究,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原理图,图2为图1所示像素电路的一种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一种时序图,图4为发光元件的一种亮度曲线示意图。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电路001,结合图1、图2和图3,像素电路001包括驱动模块11、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发光控制模块13和第一电容c1。驱动模块11用于为发光元件002提供发光驱动电流,发光元件00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46.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的输入端121与电源电压信号线dl1电连接、输出端122与驱动模块11的输入端111电连接,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用于将电压电压信号线dl1传输的电源电压vdd传输至驱动模块11的输入端111。发光控制模块13的输入端131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输出端132与发光元件002电连接,发光控制模块13用于将驱动模块11产生的发光驱动电流传输至发光元件002。具体地,发光控制模块13的输出端132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连接,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可以是发光元件001的阳极。
47.第一电容c1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
48.可选地,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并且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与电源电压信号线dl1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接收固定的
电源电压vdd。
49.像素电路001的工作过程包括依次进行的复位阶段t1、数据电压写入阶段t2和发光阶段t3。在发光阶段t3,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和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驱动模块11产生发光驱动电流并传输至发光元件002,驱动发光元件002发光。
50.其中,在发光阶段t3,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开启的时间早于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的时间。
51.具体地,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的控制端123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电连接,发光控制模块13的控制端133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电连接。在发光阶段t3,第一控制信号线em1传输有效信号控制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开启的时间早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有效信号控制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的时间。
52.本技术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是影响流经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驱动电流爬坡速度的直接原因,即影响发光元件002亮度爬坡速度的直接原因。其中,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可以为发光元件002的阳极。
53.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主要与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原有的电位及由发光控制模块13写入到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的电位有关。在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原有电位一定的情况下,发光控制模块13写入到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的电位越高,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就越快,从而使得流经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驱动电流爬坡速度越快,进而使得发光元件002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的时间越早,发光元件002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越长。其中,发光元件002的发光时间是指发光元件002稳定的发光状态所维持的时间。
54.如图4所示,其中横坐标为发光时间,纵坐标为发光元件002的发光亮度。p1为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接收电位较低时的亮度曲线图,p2为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接收电位较高时的亮度曲线图。在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接收电位较高时,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速度较快,其发光时间较长。
55.由于驱动模块11从开始开启到完全开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驱动模块11开始开启时就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导通,则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接收的电位较低,导致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速度较慢。而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速度越慢,其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那么在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中,发光元件002的发光时间就越短,发光元件002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就越大。
56.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先于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则驱动模块11开启后先向第一电容c1充电,从而提高了驱动模块11输出端112的电位,即提高了发光控制模块13输入端131的电位。当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时,发光控制模块13可以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写入较高的电位,从而提高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使得发光元件002更快的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以增加发光元件002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减小发光元件002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
57.请继续参考图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与电源电压信号线dl1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模块11的输入端111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电连接。发光控制模块13包括第二晶体管m2,第二晶体管
m2的源极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漏极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电连接。
58.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线em1所传输的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m1开启的时间早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所传输的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m2开启的时间。
59.也就是说,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早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
60.例如,如图3所示,以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均为p型晶体管为例,第一控制信号线em1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刻早于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刻。
6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可以均为p型晶体管。当然,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以是n型晶体管。
62.图5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6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图2、图3,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的时段包含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开启的时段内。也就是说,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开启信号的时段位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传输开启信号的时段内。
64.例如,结合图2、图3所示,以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发光控制模块13中的第二晶体管m2均为p型晶体管为例,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段位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段内。
65.可选地,发光控制模块13关闭的时刻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关闭的时刻相同。即如图3所示,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相同。
66.此外,发光控制模块13关闭的时刻还可以早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关闭的时刻。即如图5所示,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早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
67.图6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图7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图8为图2所示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图。
68.结合图2和图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光控制模块13关闭的时间晚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关闭的时间。也就是说,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晚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
69.例如,如图6所示,以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中的第一晶体管m1和发光控制模块13中的第二晶体管m2均为p型晶体管为例,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停止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刻晚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低电平信号的时刻。
70.可选地,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的时刻早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关闭的时刻。即如图6所示,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早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
71.可选地,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的时间不早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关闭的时间。即如图7所示,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不早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
72.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是示意出了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晚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此外,还可以如图8所示,第二控制信号
线em2开始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与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停止传输开启信号的时刻相同。
73.本技术实施例有利于保证发光控制模块13的开启时间,从而保证发光驱动模块11所产生的发光驱动电流能够全部传输至发光元件002,进而保证发光元件002亮度的准确性。
7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像素电路的原理图。
7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像素电路001还包括复位模块,复位模块的输入端与复位信号线sl1电连接,复位模块的输出端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或者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电连接。复位模块用于将复位信号线sl1所传输的复位电压vref传输至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或者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实现对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或者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的复位。
7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1和图9所示,复位模块为第一复位模块14,第一复位模块14的输入端141与复位信号线sl1电连接,第一复位模块14的输出端142与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电连接。第一复位模块14用于将复位信号线sl1所传输的复位电压vref传输至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实现对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的复位。
7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9,复位模块为第二复位模块15,第二复位模块15的输入端151与复位信号线sl1电连接,第二复位模块15的输出端152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连接。第二复位模块15用于将复位信号线sl1所传输的复位电压vref传输至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实现对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的复位。
78.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复位模块可以是像素电路001中的第一复位模块14或者第二复位模块15。
79.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并且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与复位信号线dl1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接收固定的复位电压vref。
80.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像素电路与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区别可以仅在于: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与复位信号线dl1电连接。
81.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接收固定电位。可以保证在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和发光控制模块13先后开启的过程中,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充放电过程的稳定,有利于实现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写入较大的电位。
82.请继续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像素电路001还包括数据电压写入模块16和阈值电压抓取模块17。数据电压写入模块16的输入端161与数据信号线dl2电连接、输出端162与驱动模块11的输入端111电连接、控制端163与第一扫描线s1电连接。阈值电压抓取模块17的输入端171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输出端172与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电连接、控制端173与第一扫描线s1电连接。
83.其中,第一扫描线s1传输的信号控制数据电压写入模块16和阈值电压抓取模块17的开关状态相同。
84.此外,第一复位模块14的控制端143和第二复位模块15的控制端153均与第二扫描线s2电连接,第二扫描线s2传输的信号控制第一复位模块14和第二复位模块15的开关状态相同。
85.下面结合图2和图3对图2所示像素电路001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86.如图2所示,驱动模块11包括驱动晶体管md,驱动晶体管md的源极与驱动模块11的输入端111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电连接、栅极与驱动模块11的控制端113电连接。数据电压写入模块16包括第三晶体管m3,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与与数据信号线dl2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晶体管md的源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扫描线s1电连接。阈值电压抓取模块17包括第四晶体管m4,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与驱动晶体管md的漏极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扫描线s1电连接。第一复位模块14包括第五晶体管m5,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与复位信号线sl1电连接、漏极与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扫描线s2电连接。第二复位模块15包括第六晶体管m6,第六晶体管m6的源极与复位信号线sl1电连接、漏极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扫描线s2电连接。
87.此外,像素电路001还包括存储电容cst,存储电容cst的一个极板与电源电压信号线dl1电连接、另一个极板与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连接。
8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以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为p型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上述晶体管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以为n型晶体管。
89.在复位阶段t1,第二扫描线s2传输开启信号,即低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开启;第一扫描线s1、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和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均传输关闭信号,即高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均关闭。同时,复位信号线sl1传输复位电压vref,复位电压vref通过开启的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分别到达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和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完成对驱动晶体管md和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的复位。发光元件00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复位电压vref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进行复位。
90.在数据电压写入阶段t2,第一扫描线s1传输开启信号,即低电平信号,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开启;第二扫描线s2、第一控制信号线em1和第二控制信号线em2均传输关闭信号,即高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均关闭。
91.同时,数据信号线dl2传输数据电压vdata,在数据电压写入阶段t2的起始点,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位为复位电压vref,驱动晶体管md的源极电位为数据电压vdata,驱动晶体管md的源极与栅极之间的电位差为(vdata-vref),两者的电位差大于0,因此,驱动晶体管md开启,数据电压vdata通过开启的驱动晶体管md以及开启的第四晶体管m4传输至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使得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位逐渐增加。当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位等于(vdata-∣vth∣)时,驱动晶体管md关闭,此时,由于存储电容cst的存在,在数据电压写入阶段t2,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电位保持在(vdata-∣vth∣),其中,vth为驱动晶体管md的阈值电压。
92.在发光阶段t3,第一扫描线s1和第二扫描线s2传输关闭信号,即高电平信号,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均关闭。
93.发光阶段t3包括先后进行的第一子发光阶段t31和第二子发光阶段t32,在第一子发光阶段t31,第一控制信号线em1传输开启信号,即低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m1开启;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关闭信号,即高电平信号,第二晶体管m2关闭。同时,电源电压信号线dl1传输电源电压vdd,即驱动晶体管md源极的电位为电源电压vdd。由于电源电压vdd的电
位大于数据电压vdata的电位,则驱动晶体管md产生发光驱动电流,并向第一电容c1充电,提高驱动晶体管md漏极的电位,即提高了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电位。
94.在第二子发光阶段t32,第二控制信号线em2传输开启信号,即低电平信号,第二晶体管m2开启。第二晶体管m2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传输发光驱动电流。
95.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二晶体管m2开启时,第二晶体管m2可以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写入较高的电位,从而提高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使得流经发光元件002的发光驱动电流的爬坡速度更快,从而使得发光元件002更快的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以增加发光元件002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减小发光元件002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
9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9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像素电路01a,第一像素电路01a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001。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001。
98.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先于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则驱动模块11开启后先向第一电容c1充电,从而提高了驱动模块11输出端112的电位,即提高了发光控制模块13输入端131的电位。当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时,发光控制模块13可以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写入较高的电位,从而提高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使得发光元件002更快的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以增加发光元件002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减小发光元件002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
9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像素电路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二像素电路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第二像素电路的一种时序图。
10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0和图1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像素电路01b,第二像素电路01b与第一像素电路01a的区别包括:第二像素电路01b中的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未与第一电容c1电连接。
101.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11,第二像素电路01b与第一像素电路01a的区别仅在于,第二像素电路01b中不包括第一电容c1。
10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像素电路01b中驱动模块11的输出端112未与第一电容c1电连接,则在发光阶段t3,发光控制模块13可以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同时开启。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发光控制模块13的控制端133可以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的控制端连接同一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传输的信号控制发光控制模块13与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的开关状态相同。
103.结合图12和图13,在第二像素电路01b的发光阶段t3,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传输开启信号,控制发光控制模块13和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开启,驱动模块11产生的发光驱动电流直接通过开启的发光控制模块13传输至发光元件002,驱动发光元件002发光。
104.在第二像素电路01b中,驱动模块11开始产生发光驱动电流时就与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电导通,则由上述关于发光元件002发光速度的分析可知,第二像素电路01b驱动发光元件002发光的速度小于第一像素电路01a驱动发光元件002发光的速度。
105.请继续参考图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元
件02a和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的充电效率低于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的充电效率。
106.其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与第一像素电路01a电连接,并且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与第二像素电路01b电连接。
107.也就是说,第一像素电路01a用于驱动充电效率较低的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发光,第二像素电路01b用于驱动充电效率较高的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发光。
10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的充电效率低于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的充电效率是指,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的充电时长大于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的充电时长。
109.可选地,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为绿色发光元件,第二颜色发光元件02b为红色发光元件或蓝色发光元件。
110.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驱动发光元件002发光较快的第一像素电路01a驱动充电效率较低的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有利于提高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的充电效率,从而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100出现色偏。
11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如图14所示,显示装置2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使手机,此外,显示装置200还可以是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
113.显示装置200中包括第一像素电路01a,设置电源电压写入模块12先于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则驱动模块11开启后先向第一电容c1充电,提高驱动模块11输出端112的电位,即提高了发光控制模块13输入端131的电位。当发光控制模块13开启时,发光控制模块13可以向发光元件002的第一极21写入较高的电位,从而提高发光元件002第一极21处的电压爬坡速度,使得发光元件002更快的进入稳定的发光状态,以增加发光元件002在一帧显示画面中的发光时间,减小发光元件002发光时间的波动对显示画面亮度均一性的影响。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此外,设置第一像素电路01a驱动充电效率较低的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还可以提高第一颜色发光元件02a的充电效率,从而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100出现色偏。
11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