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仿生态淫羊藿栽培的方法与流程

2022-07-23 03:0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药材仿生培育领域,尤其涉及仿生态淫羊藿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淫羊藿作为滋补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悠久的中药之一。淫羊藿不仅可以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而且还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等功效,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还被用来制造保健药酒及其它功能性食品。淫羊藿的活性成分复杂,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潜力。一方面,淫羊藿的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逐步深入,淫羊藿的相关产品日渐增多,原材料的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另一方面,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滞后,导致市场供应不足或质量下降,现全国总需量为10000吨,国内资源量不足5000号,全凭进口于朝鲜。因此,淫羊藿的野生资源调查保护、人工驯化和示范gap规范化种植、遗传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将为淫羊藿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我国作为世界淫羊藿药材与提取物的主要供应国,淫羊藿药材原料主要依靠野生资源,随着国内外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淫羊藿野生资源正面临严重威胁与破坏。由于淫羊藿生长需在林下阴湿且腐殖质含量较高的环境,且种子成熟期不一致,采收难度大;发芽率低,萌发时间长达6个月,根芽繁殖系数低,加之种苗生严重滞后,导致人工栽培进展缓慢,目前尚未有规模化种植。
3.故此,模拟作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栽培的仿生态淫羊藿栽培技术,对于发展甘味中药材产业,政府精准扶贫成果巩固,实现土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增长,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生物学栽培基础
4.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毛茛目、小檗科。
5.(一)生物学特征
6.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9枚小叶;基生叶1-3枚丛生,具长柄,茎生叶2枚,对生;小叶纸质或厚纸质,卵形或阔卵形,长3-7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近等大,侧生小叶基部裂片稍偏斜,急尖或圆形,上面常有光泽,网脉显著,背面苍白色,光滑或疏生少数柔毛,基出7脉,叶缘具刺齿;花茎具2枚对生叶,
7.圆锥花序长10-35厘米,具20-50朵花,序轴及花梗被腺毛;花梗长5-20毫米;花白色或淡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卵状三角形,暗绿色,长1-3毫米,内萼片披针形,白色或淡黄色,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花瓣远较内萼片短,距呈圆锥状,长仅2-3毫米,瓣片很小;雄蕊长3-4毫米,伸出,花药长约2毫米,瓣裂。
8.蒴果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喙状,长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6-8月。
9.生物学特性
10.淫羊藿生于林下、沟边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海拔650-3500米。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四川等地区。
11.淫羊藿是一种生态幅度大的温带及亚热带药用植物,喜阴湿,土壤湿度25%-30%,空气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对光较为敏感,忌烈日直射,要求遮光度80%左右,
12.淫羊藿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以中性酸或稍偏碱、疏松、含腐殖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油沙壤土为好,海拔在450-1200米的低、中山地的灌丛、疏林下或林缘半阴环境中适合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13.发明的目的:为了提供效果更好的仿生态淫羊藿栽培的方法,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14.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15.仿生态淫羊藿栽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16.利用阴棚与水肥一体化设施,增施有机肥,人工将大田栽培环境条件摸拟野生淫羊藿的生长的生态气候,建立人工栽培淫羊藿与野生淫羊藿相近生态系统;进行淫羊藿生产,包含如下步骤:
17.(一)基地选择
18.生产基地应满足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以壤土或壤砂为主的基本条件,便于机械作业、阴棚撘建及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
19.(二)栽前准备
20.1、仲秋深耕:以小麦茬为主,在夏耕晒伐的基础上,于十月前结合深耕施用闷草剂、毒土进行土壤处理,防虫灭草,耕后耙耱;
21.春季整地:清明前亩撒施硫酸亚铁、有机肥,磷酸二铵,然进行浅耕、耙耱;
22.3、阴棚撘建;
23.4、铺管起垄:每棚起5垄,垄面宽80厘米,垄高16厘米,垄间距为20厘米,垄长视棚体而定,垄间铺设喷灌;
24.(三)种苗选用
25.种苗以百草堂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野生归圃自育苗为主,以种子繁殖、组培自育苗为辅;栽植前一天种苗出圃,在栽植前用5ppm的2,4—d浸根;
26.(四)栽植:每垄定植4行,行间距20厘米,株间距16厘米;
27.(五)田间管理:将土壤ph值控制在6.8—7.1之间,建立土壤湿度26%-28%、空气相对湿度74%-75%、遮光度75%,日光照强度为4000勒克斯。
28.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野生淫羊藿的生长的生态气候是仿生西秦岭南侧西和县、礼县湿润阔针叶混交林地的气候。
29.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田间管理包含如下步骤:
30.1、查苗补苗
31.及时拔除死苗,弱苗,病苗,阴天补苗种植,以保证基本苗数;
32.2、中耕除草
33.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畦面少有杂草为度;在生长旺季,可每10天除草1次;秋冬季可30天左右除草1次;
34.3、灌溉保湿
35.淫羊藿喜湿润土壤环境,干旱会造成其生长停滞或死苗;即时观测湿度计,如湿度低于68%就必须进行进行喷灌;
36.4、施肥
37.4月底-7月追施一次或两次,一般情况下无机氮肥施入量不超过5千克/亩,有机复合肥10-30千克/亩;在翌年的3-4月结合中耕施入底肥,一般施1000-3000千克/亩,促芽肥10-11月施一次,施农家肥1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10-20千克/亩;每次采收后应及时补充土壤肥料,一般可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20-30千克/亩;底肥于开畦后定植前,将肥料均匀撒于畦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细混匀,也在开畦后定植前,挖定植"穴"或"条"时,将肥料均匀放入"穴"或"条"内,并将肥料与周围土壤混匀;追肥主要采用"穴"施,追肥时切勿将肥施到新出土的枝叶上,应靠近株丛的基部施入,并根据肥料种类覆土或不覆土。
38.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田间管理还包含如下步骤:
39.(六)病虫防治
40.种植实践中,偶见小甲虫咬食叶片使成孔洞,或有蛾类幼虫咬食幼苗茎秆或叶片,将茎秆咬断及危害叶片形成网纹的虫害现象;亦偶见煤污病发生,可影响淫羊藿的光合作用;可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1.1、淫羊藿叶褐斑枯病
42.症状:此病为害叶片;患病叶病斑,初期为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展后病斑呈不规则状,边缘红褐色至褐色,中部呈灰褐色;后期病斑灰褐色,收缩,出现黑色粒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菌在淫羊藿苗期和成株期均有发生,以幼苗期发生较多危害重;
43.病原:病原学检测为大茎点霉属真菌;
44.发病特点:该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能存活8-9个月;翌年春天遇雨或潮湿天气,从孢子器的孔口涌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媒介传播进行初侵染;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进行再侵染;多雨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暴风雨过后常导致流行;组织幼嫩,有利于病害感染;病菌发育温度15-38℃,最适25℃,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危害严重期6-9月;赤水市2011年4月下旬在野生淫羊藿上发现此病发生;
45.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销毁,减少浸染源;

发病初期可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160波尔多液,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46.2、淫羊藿皱缩病毒病
47.症状:苗床幼苗期;染病叶常表现为叶组织皱缩,不平,增厚,畸形呈反卷状,成苗期,田间常有2种症状:花叶斑驳状:病叶扭曲畸变皱缩不平增厚呈浓淡绿色不均匀的斑驳花叶状;黄色斑驳花叶状:染病叶组织退绿呈黄色花叶斑状;
48.病原:淫羊藿皱缩病毒病由病毒感染引起;该病害可通过虫媒、摩擦等方式传播;
49.发病特点:2010-2011年在雷山、修文等地发现;在淫羊藿生长期此病均有发生;苗床育苗期此病多发生较重;成苗期此病田间发生分散,危害较轻;病毒病通常是通过蚜虫、
叶蝉、蓟马、飞虱等虫媒或摩擦等方式传播;染病株叶部叶绿素受阻,正常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影响产量、质量;
50.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毒病的种苗留种;

在续断生长期,及时灭杀传毒虫媒;

发病症状出现时,若需施药防治,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隔7天1次,连用3次;促叶片转绿、舒展,减轻为害;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51.3、淫羊藿锈病
52.症状:病菌为害淫羊藿叶片,果实等;患病叶,初期叶片上出现不明显的小点,后期叶背面变成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疮斑,即为夏孢子堆;病斑破裂后散发锈黄色的夏孢子,严重时叶片枯死;患病果实出现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疮斑,严重时患病果实成僵果;
53.病原:淫羊藿锈病病源为双胞锈菌属,淫羊藿锈病夏孢子椭圆形、单胞;
54.发病条件:2008-2012年在贵州雷山县调查,淫羊藿野生抚育基地每年4-5月有锈病发生,但危害不严重;病菌转主寄生及生活史不详;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易诱发该病;
55.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加强管理;

清除转主寄主;

发病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6.4、淫羊藿白粉病
57.症状:危害淫羊藿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发病后无臭味,白粉是其明显病征;
58.病原:淫羊藿白粉病为粉孢属真菌;分生孢子被风传播到幼嫩组织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并通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表皮细胞进行危害;
59.发病特点:白粉病一般在温暖、干燥或潮湿的环境易发病,降雨则不利于病害发生;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温度变化剧烈,土壤过干等,都将减弱植物的抗病能力,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2011年7月在贵州雷山县调查,淫羊藿野生抚育基地有此病发生,但危害不重;
60.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加强管理;

发病期,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喷雾;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61.5、淫羊藿生理性红叶病
62.症状:此病通常在无遮荫的暴露地出现;叶部退绿变色呈红色状,植株生长受阻,矮小;苗床期受害严重者植株可出现早死亡;成苗期受害植株变色后虽然一般不死亡但新生芽较少,影响生物产量,减产显著;
63.病原:生理性病害,在无遮荫的暴露地出现;
64.发病特点:在雷山淫羊藿基地2010年调查,只要在无遮荫的暴露地种植淫羊藿,此病全年均出现,但育苗期受害较重,一些长势差苗受害会被致枯死亡;
65.防治方法:

遮阴育苗;

基地种植,选择在杨梅树,松树等乔木下遮荫栽种;
66.(七)采收管理
67.种植2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8月份是淫羊藿生长发育好,营养物质积累最高的
季节,而且药效强,可在此时采收;采收时将地上茎叶采收捆成小把,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阴干或晾干;选出杂质、粗梗及有可能混入的异物,以保证药材质量;连续采收几年后,常会影响淫羊藿的后期发育,影响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和质量;为此,连续采割3-4年后,应轮息2-3年以恢复种群活力。
68.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产自于西秦岭南侧西和县、礼县湿润阔针叶混交林地区域的淫羊霍,其淫羊霍苷高于其它产地的1.01%,总黄酮高于其它产地的4.1%,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淫羊藿苷含量不低于1.50%、总黄酮含量不得低于5%的标准,品质优且含量稳定,但资源量由2015年的1500吨下降不足500吨。本专利对该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生物模拟,实现别的地域进行高质量的淫羊藿的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69.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70.图1为发明的模板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72.本专利提供多种并列方案,不同表述之处,属于基于基本方案的改进型方案或者是并列型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文中未表述的固定方式,可以是螺纹固定,螺栓固定或者是胶水粘结等任意一种固定方式。
73.淫羊藿药物药理
74.药用服之使人好为阴阳,味辛甘性温,走肝肾二经。为补命门、益精气、强筋骨、补肾壮阳之要药,临床常用于治疗男子阳痿不举、滑精早泄、小便不禁以及女子不孕等症。故俗称多为仙灵脾、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刚前。
75.现代研究表明,淫羊藿含淫羊藿甙、挥发油、蜡醇、植物甾醇、鞣质、维生素e等成分。能兴奋性机能,对动物有促进精液分泌作用。还有降压(引起周围血管舒张)、降血糖、利尿、镇咳祛痰以及维生素e样作用。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淫羊藿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促进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及骨代谢,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功效。新加坡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淫羊藿能有效杀死乳腺癌细胞,但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6.仿生态技术原理
77.系统研究淫羊藿生物学栽培基础,利用阴棚与水肥一体化设施,增施有机肥,将土壤ph值控制在6.8—7.1之间,建立土壤湿度26%-28%、空气相对湿度以74%-75%、遮光度75%(光强约为4000勒克斯)的大田栽培环境条件,摸拟西秦岭南侧西和县、礼县湿润阔针叶混交林地生态气候,建立人工栽培淫羊藿与野生淫羊藿相近生态系统。在整个栽培过程中,以野生淫羊藿为对照,观测其生长发育动与物候期,检测药用成份。
78.四、技术体系
79.(一)基地选择
80.生产基地应满足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以壤土域壤砂为主的基本条件,便于机械作业、阴棚撘建及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
81.(二)栽前准备
82.1、仲秋深耕
83.以小麦茬为主,在夏耕晒伐的基础上,于十月前结合深耕施用闷草剂、毒土进行土壤处理,防虫灭草,耕后耙耱。
84.2、春季整地
85.清明前亩撒施硫酸亚铁25公斤、机肥(以羊粪为主)1500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然进行浅耕、耙耱。
86.3、阴棚撘建
87.选用镀锌合金管材为阴棚拱架,棚体跨度为6米,长度视地块大小而定,每座棚一般不小于667平方米,棚体覆盖折阳75%的遮阳网。
88.4、铺管起垄
89.每棚起5垄,垄面宽80厘米,垄高16厘米,垄间距为20厘米,垄长视棚体而定,垄间铺设喷灌。
90.(三)种苗选用
91.种苗以百草堂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野生归圃自育苗为主,以种子繁殖、组培自育苗为辅。栽植前一天种苗出圃,在栽植前用5ppm的2,4—d浸根。
92.(四)栽植
93.每垄定植4行,行间距20厘米,株间距16厘米,每定植2.1万株。
94.(五)田间管理
95.1、查苗补苗
96.及时拔除死苗,弱苗,病苗,阴天补苗种植,以保证基本苗数。
97.2、中耕除草
98.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畦面少有杂草为度。在生长旺季,可每10天除草1次;秋冬季可30天左右除草1次。
99.3、灌溉保湿
100.淫羊藿喜湿润土壤环境,干旱会造成其生长停滞或死苗。即时观测湿度计,如湿度低于68%就必须进行进行喷灌。
101.4、施肥
102.4月底-7月追施一次或两次,一般情况下无机氮肥施入量不超过5千克/亩,有机复合肥10-30千克/亩;在翌年的3-4月结合中耕施入底肥,一般施1000-3000千克/亩,促芽肥10-11月施一次,施农家肥1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10-20千克/亩;每次采收后应及时补充土壤肥料,一般可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亩,或有机复合肥20-30千克/亩。底肥于开畦后定植前,将肥料均匀撒于畦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细混匀,也在开畦后定植前,挖定植"穴"或"条"时,将肥料均匀放入"穴"或"条"内,并将肥料与周围土壤混匀。追肥主要采用"穴"施,追肥时切勿将肥施到新出土的枝叶上,应靠近株丛的基部施入,并根据肥料种类覆土或不覆土。
103.(六)病虫防治
104.种植实践中,偶见小甲虫咬食叶片使成孔洞,或有蛾类幼虫咬食幼苗茎秆或叶片,将茎秆咬断及危害叶片形成网纹的虫害现象。亦偶见煤污病发生,可影响淫羊藿的光合作用。可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05.1、淫羊藿叶褐斑枯病
106.症状:此病为害叶片。患病叶病斑,初期为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展后病斑呈不规则状,边缘红褐色至褐色,中部呈灰褐色;后期病斑灰褐色,收缩,出现黑色粒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菌在淫羊藿苗期和成株期均有发生,以幼苗期发生较多危害重。
107.病原:病原学检测为大茎点霉属真菌。
108.发病特点:该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能存活8-9个月。翌年春天遇雨或潮湿天气,从孢子器的孔口涌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媒介传播进行初侵染。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进行再侵染。多雨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暴风雨过后常导致流行。组织幼嫩,有利于病害感染。病菌发育温度15-38℃,最适25℃,雷山县同济堂淫羊藿药材基地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危害严重期6-9月。赤水市2011年4月下旬在野生淫羊藿上发现此病发生。
109.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销毁,减少浸染源。

发病初期可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160波尔多液,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110.2、淫羊藿皱缩病毒病
111.症状:苗床幼苗期。染病叶常表现为叶组织皱缩,不平,增厚,畸形呈反卷状,成苗期,田间常有2种症状:花叶斑驳状:病叶扭曲畸变皱缩不平增厚呈浓淡绿色不均匀的斑驳花叶状。黄色斑驳花叶状:染病叶组织退绿呈黄色花叶斑状。
112.病原:淫羊藿皱缩病毒病由病毒感染引起。该病害可通过虫媒、摩擦等方式传播。
113.发病特点:2010-2011年在雷山、修文等地发现。在淫羊藿生长期此病均有发生。苗床育苗期此病多发生较重。成苗期此病田间发生分散,危害较轻。病毒病通常是通过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虫媒或摩擦等方式传播。染病株叶部叶绿素受阻,正常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影响产量、质量。
114.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毒病的种苗留种。

在续断生长期,及时灭杀传毒虫媒。

发病症状出现时,若需施药防治,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隔7天1次,连用3次。促叶片转绿、舒展,减轻为害。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115.3、淫羊藿锈病
116.症状:病菌为害淫羊藿叶片,果实等。患病叶,初期叶片上出现不明显的小点,后期叶背面变成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疮斑,即为夏孢子堆。病斑破裂后散发锈黄色的夏孢子,严重时叶片枯死;患病果实出现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疮斑,严重时患病果实成僵果。
117.病原:淫羊藿锈病病源为双胞锈菌属,淫羊藿锈病夏孢子椭圆形、单胞。
118.发病条件:2008-2012年在贵州雷山县调查,淫羊藿野生抚育基地每年4-5月有锈
病发生,但危害不严重。病菌转主寄生及生活史不详。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易诱发该病。
119.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加强管理。

清除转主寄主。

发病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120.4、淫羊藿白粉病
121.症状:危害淫羊藿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发病后无臭味,白粉是其明显病征。
122.病原:淫羊藿白粉病为粉孢属真菌。分生孢子被风传播到幼嫩组织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并通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表皮细胞进行危害。
123.发病特点:白粉病一般在温暖、干燥或潮湿的环境易发病,降雨则不利于病害发生。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温度变化剧烈,土壤过干等,都将减弱植物的抗病能力,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2011年7月在贵州雷山县调查,淫羊藿野生抚育基地有此病发生,但危害不重。
124.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加强管理。

发病期,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喷雾。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125.5、淫羊藿生理性红叶病
126.症状:此病通常在无遮荫的暴露地出现。叶部退绿变色呈红色状,植株生长受阻,矮小。苗床期受害严重者植株可出现早死亡。成苗期受害植株变色后虽然一般不死亡但新生芽较少,影响生物产量,减产显著。
127.病原:生理性病害,在无遮荫的暴露地出现。
128.发病特点:在雷山淫羊藿基地2010年调查,只要在无遮荫的暴露地种植淫羊藿,此病全年均出现,但育苗期受害较重,一些长势差苗受害会被致枯死亡。
129.防治方法:

遮阴育苗。

基地种植,选择在杨梅树,松树等乔木下遮荫栽种。
130.(七)采收管理
131.种植2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8月份是淫羊藿生长发育好,营养物质积累最高的季节,而且药效强,可在此时采收。采收时将地上茎叶采收捆成小把,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阴干或晾干。选出杂质、粗梗及有可能混入的异物,以保证药材质量。连续采收几年后,常会影响淫羊藿的后期发育,影响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和质量。为此,连续采割3-4年后,应轮息2-3年以恢复种群活力。
1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