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

2022-07-22 23:53: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压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2.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
3.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灵活性不佳,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装置进行适应性调节,进而导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局限性;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大多仅适用于板材的使用,无法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实用性欠佳,不方便工作人员处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同时无法临时放置相关的待处理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无法对装置进行适应性调节、仅适用于板材的使用和实用性欠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包括主台面、支撑柱和蓄电池,所述主台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支撑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端,其中,
6.所述主台面的底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自锁电机,所述自锁电机的顶部搭接相连有齿轮传动端,所述齿轮传动端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横向传动电机,所述横向传动电机的一端搭接相连有横向螺纹杆,所述横向螺纹杆的表面嵌套连接有第一套块,所述第一套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纵向连柱,所述纵向连柱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纵向传动电机,所述纵向传动电机的一侧搭接相连有纵向螺纹杆,所述纵向螺纹杆的表面嵌套连接有第二套块;
7.所述第二套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搭接块,所述搭接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嵌入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套板,所述限位套板的另一侧后面固定连接有矩形限位槽,所述矩形限位槽的前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限位槽,所述第一弧形限位槽的前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弧形限位槽,所述限位套板的内部嵌入连接有内嵌限位板,所述内嵌限位板的顶部中间部位一侧固定连接有搭接柱;
8.所述主台面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正面卡槽,所述正面卡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正面收纳盒,所述主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边卡槽,所述侧边卡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面收纳盒,所述主台面的正面另一侧嵌入连接有紧固栓,所述支撑柱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板材放置板,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柱状物放置板。
9.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共设有两根,两根支撑柱以主台面中间为轴对称分布,连接架
的截面形状呈“l”形,其共设有两个,齿轮传动端由两个相互啮合的锥齿轮组合而成,横向传动电机与纵向传动电机均各设有两个,两个横向传动电机与两个纵向传动电机分别共用一个控制开关,横向螺纹杆与第一套块和纵向螺纹杆与第二套块均通过螺纹相互啮合。
10.优选的,所述空腔与连杆均呈圆柱状,且空腔的底面直径略大于连杆的底面直径,连杆嵌在空腔的内部,限位套板与内嵌限位板的截面形状均呈矩形,且限位套板的内部设有矩形空腔,矩形空腔的截面尺寸略大于内嵌限位板的截面尺寸,内嵌限位板嵌在限位套板的内部,第一弧形限位槽与第二弧形限位槽的外形相同,且第二弧形限位槽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弧形限位槽。
11.优选的,所述正面卡槽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卡块的外部结构呈异型咬合状态,第一卡块嵌在正面卡槽内,正面收纳盒与侧面收纳盒的截面形状均呈矩形,正面收纳盒与侧面收纳盒均设有两个,板材放置板共设有三个,三个板材放置板从上至下依次排列,柱状物放置板共设有四个。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通过设置多方位调节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使用装置前可先控制纵向传动电机,两个纵向传动电机同步工作可带动纵向螺纹杆转动,进而使其表面的第二套块向上或向下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套板的高度,完成了限位套板的高度调节后工作人员可控制横向传动电机开始工作,同样的横向传动电机可带动横向螺纹杆旋转使第一套块向左或向右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套板之间的间距进而对待压紧件进行压紧,此外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控制自锁电机开始工作带动活动轴转动,进而即可调节压紧件的角度,多方位调节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对装置的高度以及固定尺寸进行适应性调节,同时还可转动压紧件调节其角度,给相关处理工作带来了便捷;
14.2、该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通过设置多用式限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需要对板材进行压紧时可松动螺栓松动后将内嵌限位板从限位套板中抽出,随后再将螺栓旋紧即可供板材的压紧使用,同时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松动螺栓握住搭接柱将内嵌限位板收回限位套板内部,内嵌限位板收回后工作人员即可通过第一弧形限位槽和第二弧形限位槽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此外矩形限位槽可从不同的方向对板材进行压紧限位,多用式限位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实用性,不仅可对板材进行压紧限位,同时还可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
15.3、该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通过设置辅助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相关制造工作前可将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分别插入正面卡槽和侧边卡槽中完成正面收纳盒与侧面收纳盒的安装,完成了正面收纳盒与侧面收纳盒的安装后工作人员即可直接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直接推至正面收纳盒或侧面收纳盒中,待相关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松动紧固栓即可将正面收纳盒或侧面收纳盒拆下进行相关的处理,除此之外板材放置板和柱状物放置板可供待处理件的临时放置,辅助机构方便了工作人员收纳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同时还方便了工作人员临时放置待处理件,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便捷。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整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主台面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连接板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多用式限位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限位套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发明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主台面;2、支撑柱;3、蓄电池;4、控制端;5、连接架;6、自锁电机;7、齿轮传动端;8、活动轴;9、连接板;10、横向传动电机;11、横向螺纹杆;12、第一套块;13、纵向连柱;14、纵向传动电机;15、纵向螺纹杆;16、第二套块;17、搭接块;18、空腔;19、连杆;20、限位套板;21、矩形限位槽;22、第一弧形限位槽;23、第二弧形限位槽;24、内嵌限位板;25、搭接柱;26、正面卡槽;27、第一卡块;28、正面收纳盒;29、侧边卡槽;30、第二卡块;31、侧面收纳盒;32、紧固栓;33、板材放置板;34、柱状物放置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包括:1、主台面;2、支撑柱;3、蓄电池;4、控制端;5、连接架;6、自锁电机;7、齿轮传动端;8、活动轴;9、连接板;10、横向传动电机;11、横向螺纹杆;12、第一套块;13、纵向连柱;14、纵向传动电机;15、纵向螺纹杆;16、第二套块;17、搭接块;18、空腔;19、连杆;20、限位套板;21、矩形限位槽;22、第一弧形限位槽;23、第二弧形限位槽;24、内嵌限位板;25、搭接柱;26、正面卡槽;27、第一卡块;28、正面收纳盒;29、侧边卡槽;30、第二卡块;31、侧面收纳盒;32、紧固栓;33、板材放置板;34、柱状物放置板,所述主台面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3,所述支撑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端4,其中,
26.所述支撑柱2共设有两根,两根支撑柱2以主台面1中间为轴对称分布,连接架5的截面形状呈“l”形,其共设有两个,齿轮传动端7由两个相互啮合的锥齿轮组合而成,横向传动电机10与纵向传动电机14均各设有两个,两个横向传动电机10与两个纵向传动电机14分别共用一个控制开关,横向螺纹杆11与第一套块12和纵向螺纹杆15与第二套块16均通过螺纹相互啮合,由支撑柱2、蓄电池3、控制端4、连接架5、自锁电机6、齿轮传动端7、活动轴8、连接板9、横向传动电机10、横向螺纹杆11、第一套块12、纵向连柱13、纵向传动电机14、纵向螺纹杆15和第二套块16共同组成多方位调节机构,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灵活性不佳,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装置进行适应性调节,进而导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局限性,通过设置多方位调节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使用装置前可先控制纵向传动电机14,两个纵向传动电机14同步工作可带动纵向螺纹杆15转动,进而使其表面的第二套块16向上或向下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套板20的高度,完成了限位套板20的高度调节后工作人员可控制横向传动电机10开始工作,同样的横向传动电机10可带动横向螺纹杆11旋转使第一套块12向左或向右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
套板20之间的间距进而对待压紧件进行压紧,此外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控制自锁电机6开始工作带动活动轴8转动,进而即可调节压紧件的角度,多方位调节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对装置的高度以及固定尺寸进行适应性调节,同时还可转动压紧件调节其角度,给相关处理工作带来了便捷。
27.所述空腔18与连杆19均呈圆柱状,且空腔18的底面直径略大于连杆19的底面直径,连杆19嵌在空腔18的内部,限位套板20与内嵌限位板24的截面形状均呈矩形,且限位套板20的内部设有矩形空腔,矩形空腔的截面尺寸略大于内嵌限位板24的截面尺寸,内嵌限位板24嵌在限位套板20的内部,第一弧形限位槽22与第二弧形限位槽23的外形相同,且第二弧形限位槽23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弧形限位槽22,由搭接块17、空腔18、连杆19、限位套板20、矩形限位槽21、第一弧形限位槽22、第二弧形限位槽23、内嵌限位板24和搭接柱25共同组成多用式限位机构,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大多仅适用于板材的使用,无法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通过设置多用式限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需要对板材进行压紧时可松动螺栓松动后将内嵌限位板24从限位套板20中抽出,随后再将螺栓旋紧即可供板材的压紧使用,同时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松动螺栓握住搭接柱25将内嵌限位板24收回限位套板20内部,内嵌限位板24收回后工作人员即可通过第一弧形限位槽22和第二弧形限位槽23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此外矩形限位槽21可从不同的方向对板材进行压紧限位,多用式限位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实用性,不仅可对板材进行压紧限位,同时还可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
28.所述正面卡槽26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卡块27的外部结构呈异型咬合状态,第一卡块27嵌在正面卡槽26内,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的截面形状均呈矩形,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均设有两个,板材放置板33共设有三个,三个板材放置板33从上至下依次排列,柱状物放置板34共设有四个,由正面卡槽26、第一卡块27、正面收纳盒28、侧边卡槽29、第二卡块30、侧面收纳盒31、紧固栓32、板材放置板33和柱状物放置板34共同组成辅助机构,现有的机械制造设备用压紧装置实用性欠佳,不方便工作人员处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同时无法临时放置相关的待处理件,通过设置辅助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相关制造工作前可将第一卡块27和第二卡块30分别插入正面卡槽26和侧边卡槽29中完成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的安装,完成了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的安装后工作人员即可直接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直接推至正面收纳盒26或侧面收纳盒31中,待相关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松动紧固栓32即可将正面收纳盒26或侧面收纳盒31拆下进行相关的处理,除此之外板材放置板33和柱状物放置板34可供待处理件的临时放置,辅助机构方便了工作人员收纳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同时还方便了工作人员临时放置待处理件,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便捷。
29.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机械制造设备用快速压紧装置时,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使用装置前可先控制纵向传动电机14,两个纵向传动电机14同步工作可带动纵向螺纹杆15转动,进而使其表面的第二套块16向上或向下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套板20的高度,完成了限位套板20的高度调节后工作人员可控制横向传动电机10开始工作,同样的横向传动电机10可带动横向螺纹杆11旋转使第一套块12向左或向右移动,工作人员可通过此方式调节限位套板20之间的间距进而对待压紧件进行压紧,此外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控制自锁电机6开始工作带动活动轴8转动,进而即可调节压紧件的角度,相关工作人员
在需要对板材进行压紧时可松动螺栓松动后将内嵌限位板24从限位套板20中抽出,随后再将螺栓旋紧即可供板材的压紧使用,同时在需要时工作人员可松动螺栓握住搭接柱25将内嵌限位板24收回限位套板20内部,内嵌限位板24收回后工作人员即可通过第一弧形限位槽22和第二弧形限位槽23对柱状物进行压紧限位,此外矩形限位槽21可从不同的方向对板材进行压紧限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始相关制造工作前可将第一卡块27和第二卡块30分别插入正面卡槽26和侧边卡槽29中完成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的安装,完成了正面收纳盒28与侧面收纳盒31的安装后工作人员即可直接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直接推至正面收纳盒26或侧面收纳盒31中,待相关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松动紧固栓32即可将正面收纳盒26或侧面收纳盒31拆下进行相关的处理,除此之外板材放置板33和柱状物放置板34可供待处理件的临时放置,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0.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