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6:51: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环卫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


背景技术:

2.电动环卫车简单理解就是以电力为驱动,它具有环保、美观和减少二次污染等优点,为相关环卫系统部门所使用,地球需要低碳环保,环卫部门首当其冲,电动环卫车作为一种清洁工具,本身没有污染,已经被环卫部门认可,电动环卫车优点有很多,除了美观,给市容市貌增添风采外,还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也实现了政府大力倡导的低碳环保口号,电动环卫车最大的特点是环保,零排放,比如,一辆电动环卫车充满电后,可以持续作业5小时,其单次充电行驶里程150公里左右,而普通燃油环卫车每作业一次大概消耗10升柴油,5小时大概需要400元的油费,使用电动环卫车,一年可以节省10万左右的油费。
3.电动环卫车现已在城市中进行使用,电动环卫车会装载一定的垃圾,但是这些垃圾没有被压实,因此装载的装量较小,不便于使用,且当垃圾桶中垃圾被转运到另一处时,垃圾桶的内部还需要人工进行清洗,清洗效率较低,且比较麻烦,因此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动环卫车会装载一定的垃圾,但是这些垃圾没有被压实,因此装载的装量较小,不便于使用,且当垃圾桶中垃圾被转运到另一处时,垃圾桶的内部还需要人工进行清洗,清洗效率较低,且比较麻烦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包括:
6.电动环卫车本体,所述电动环卫车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电动环卫车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车厢本体;
7.挤压结构,包括垃圾桶,所述垃圾桶的底端与电动环卫车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垃圾桶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垃圾桶的内部设置有压实板,所述压实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压实板的表面设置有过滤铁网,所述垃圾桶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本体,所述电动推杆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
8.优选的,所述垃圾桶的右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架。
9.优选的,所述限位架的表面设置有水泵本体,所述水泵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水泵本体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水管。
10.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储存管,所述储存管的一侧皆均匀设置有输送
管。
11.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底端设置有喷嘴。
12.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表面设置有稳定环,所述稳定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通过设置的控制面板、垃圾桶、出水口、压实板、限位板、过滤铁网、支撑架、支撑板、电动推杆本体、固定环和挤压板,在使用时,首先将压实板和限位板整体安装在垃圾桶的内部,然后进行收纳垃圾,当垃圾快要满载时,通过控制面板启动电动推杆本体,通过电动推杆本体带动固定环进行向下挤压,然后通过固定环带动挤压板挤压过滤铁网表面的垃圾,从而能够快速的对垃圾进行压实,增大了垃圾桶装载垃圾的面积,并且在压实的过程中通过挤压的液体会通过过滤铁网流入垃圾桶的底端,并且通过出水口向外界流出,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防止了较多垃圾需要运载两次的问题,提高了使用时的便携性,体现了设计的实用性。
15.2、该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通过设置的安装板、限位架、水泵本体、抽水管、进水管、储存管、输送管、连接管、喷头、喷嘴、稳定环和固定板,在使用时,首先将安装板和限位架进行固定安装,然后当垃圾桶的内部垃圾清空时,通过控制面板启动水泵本体,通过水泵本体和抽水管抽取外界的水源,然后通过水泵本体和进水管将水源运输到储存管的内部,继而通过多组输送管将水输送到连接管的内部,然后通过喷头和喷嘴对垃圾桶的内部进行快速的清洗,清洗过程中通过稳定环和固定板保证连接管的稳定性,保证了能够稳定的完成清洗操作,并且清洗中的水源通过出水口快速的流出,体现了设计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垃圾桶和过滤铁网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电动环卫车本体;2、控制面板;3、车厢本体;4、垃圾桶;5、出水口;6、压实板;7、限位板;8、过滤铁网;9、支撑架;10、支撑板;11、电动推杆本体;12、固定环;13、挤压板;14、安装板;15、限位架;16、水泵本体;17、抽水管;18、进水管;19、储存管;20、输送管;21、连接管;22、喷头;23、喷嘴;24、稳定环;25、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23.一种便于打扫的电动环卫车,本技术中使用的电动环卫车本体1、控制面板2、电动推杆本体11和水泵本体16均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到的产品,其原理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
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控制面板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动推杆本体11和水泵本体16的输入端电连接,包括:
24.电动环卫车本体1,电动环卫车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2,电动环卫车本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车厢本体3;
25.挤压结构,包括垃圾桶4,垃圾桶4的右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4,安装板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架15,限位架15的表面设置有水泵本体16,水泵本体16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17,水泵本体16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水管18,进水管18的一端设置有储存管19,储存管19的一侧皆均匀设置有输送管20,输送管2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21,连接管21的表面设置有稳定环24,稳定环2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5,连接管21的底端设置有喷头22,喷头22的底端设置有喷嘴23,垃圾桶4的底端与电动环卫车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垃圾桶4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5,垃圾桶4的内部设置有压实板6,压实板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压实板6的表面设置有过滤铁网8,垃圾桶4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9,支撑架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本体11,电动推杆本体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2,固定环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13,将压实板6和限位板7整体安装在垃圾桶4的内部,然后进行收纳垃圾,当垃圾快要满载时,通过控制面板2启动电动推杆本体11,通过电动推杆本体11带动固定环12进行向下挤压,然后通过固定环12带动挤压板13挤压过滤铁网8表面的垃圾,从而能够快速的对垃圾进行压实,增大了垃圾桶4装载垃圾的面积,并且在压实的过程中通过挤压的液体会通过过滤铁网8流入垃圾桶4的底端,并且通过出水口5向外界流出,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防止了较多垃圾需要运载两次的问题,提高了使用时的便携性,将安装板14和限位架15进行固定安装,然后当垃圾桶4的内部垃圾清空时,通过控制面板2启动水泵本体16,通过水泵本体16和抽水管17抽取外界的水源,然后通过水泵本体16和进水管18将水源运输到储存管19的内部,继而通过多组输送管20将水输送到连接管21的内部,然后通过喷头22和喷嘴23对垃圾桶4的内部进行快速的清洗,清洗过程中通过稳定环24和固定板25保证连接管21的稳定性,保证了能够稳定的完成清洗操作,并且清洗中的水源通过出水口5快速的流出。
26.工作原理:当工作人员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本装置外接电源,从而为本装置提供电力支持,在使用时,首先将压实板6和限位板7整体安装在垃圾桶4的内部,然后进行收纳垃圾,当垃圾快要满载时,通过控制面板2启动电动推杆本体11,通过电动推杆本体11带动固定环12进行向下挤压,然后通过固定环12带动挤压板13挤压过滤铁网8表面的垃圾,从而能够快速的对垃圾进行压实,增大了垃圾桶4装载垃圾的面积,并且在压实的过程中通过挤压的液体会通过过滤铁网8流入垃圾桶4的底端,并且通过出水口5向外界流出,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防止了较多垃圾需要运载两次的问题,将安装板14和限位架15进行固定安装,然后当垃圾桶4的内部垃圾清空时,通过控制面板2启动水泵本体16,通过水泵本体16和抽水管17抽取外界的水源,然后通过水泵本体16和进水管18将水源运输到储存管19的内部,继而通过多组输送管20将水输送到连接管21的内部,然后通过喷头22和喷嘴23对垃圾桶4的内部进行快速的清洗,清洗过程中通过稳定环24和固定板25保证连接管21的稳定性,保证了能够稳定的完成清洗操作,并且清洗中的水源通过出水口5快速的流出,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工作原理。
2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
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