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工程防护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0:53: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防护支架。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时,通常会用到防护支架将施工区域和外界隔开,以防止施工过程中非建筑人员闯入,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安全事故。目前防护支架多采用单独或组合架子搭接而成,组合架之间连接不够稳定,容易发生倾倒,并且只能直线拉伸,在需要拐弯处,只能通过外加伸缩架进行拐角的封堵,不能将多组伸缩架连接成为一体,降低了支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防护支架,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防护支架,包括若干组支撑杆,每组所述支撑杆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杆,两组所述滑杆均与所述支撑杆平行设置;相邻两组支撑杆之间滑动连接有若干组伸缩架,每组所述伸缩架远离所述滑杆的一端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伸缩架一端部之间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杆与所述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环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伸缩架的一端部与所述连接孔铰接。
5.优选的,每组所述伸缩架呈x形,每组所述伸缩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
6.优选的,每组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四组套环,四组所述套环分别为第一套环、第二套环、第三套环和第四套环,所述第一套环与所述第二套环均套设在所述固定杆的上部,所述第一套环与所述第二套环相互扣合,所述第一套环与所述第二套环相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环和所述第二套环均与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套环与所述第四套环均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下部,所述第三套环与所述第四套环相互扣合,所述第三套环与所述第四套环相互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套环与所述第四套环均与所述固定杆可拆卸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套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铰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套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的顶部铰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环上部设置有上限位板,所述第二套环的下部设置有下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与所述下限位板均均为圆环,所述上限位板与所述下限位板均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上限位板的直径与所述下限位板的直径相同,所述上限位板的直径与所述下限位板的直径均与所述套环的直径相同。
9.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固定杆内侧底部滑动设置有固定锥,所述固定锥的周向上固定设置有横杆,所述固定杆靠近所述固定锥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槽,所
述横杆贯穿所述通槽,所述通槽上开设有若干组卡槽,每组所述卡槽与所述通槽垂直布置且相互连通。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所述伸缩架和所述固定杆上均涂有防锈涂层。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底部设置有车轮。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两组伸缩架之间设置固定杆,并且固定杆与伸缩架之间设置有套环,实现了相邻两组伸缩架之间角度的任意变换,有利于将施工区域的防护架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了防护支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16.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环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与连接杆连接后主视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与连接杆展开时位置关系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套环、第二套环与连接杆偏转时位置关系示意图。
21.其中:1;支撑杆;2、滑杆;3、伸缩架;301、第一连杆;302、第二连杆;4、固定杆;5、上限位板;6、第一套环;7、第二套环;8、下限位板;9、第三套环;10、第四套环;11、车轮;12、滑块;13、通槽;14、卡槽;15、固定锥;16、通孔;17、连接板;18、连接孔;19、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4.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防护支架,包括若干组支撑杆1,每组支撑杆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杆2,两组滑杆2均与支撑杆1平行设置;相邻两组支撑杆1之间滑动连接有若干组伸缩架3,每组伸缩架3远离滑杆2的一端设置固定杆4,固定杆4与伸缩架3一端部之间设置有套环,套环中部开设有通孔16,固定杆4与通孔16可拆卸连接,套环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上开设有连接孔18,伸缩架3的一端部与连接孔18铰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伸缩架3之间设置固定杆4,而且固定杆4与伸缩架3之间设置有套环,实现了相邻两组伸缩架3之间角度的任意变换,有利于将施工区域的防护架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了防护支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5.每组伸缩架3呈x形,每组伸缩架3包括第一连杆301和第二连杆302,第一连杆301的中部与第二连杆302的中部铰接;伸缩架3为剪叉结构,其中,第一连杆301和第二连杆302的铰接点可以相互转动,在伸缩架3拉开时,第一连杆301和第二连杆302可以沿着滑杆2和固定杆4上移;伸缩架3的展开长度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
26.每组固定杆4上套设有四组套环,四组套环分别为第一套环6、第二套环7、第三套环9和第四套环10,第一套环6与第二套环7均套设在固定杆4的上部,第一套环6与第二套环7相互扣合,第一套环6与第二套环7相互转动连接,第一套环6和第二套环7均与固定杆4转动连接;第三套环9与第四套环10均套设在固定杆4下部,第三套环9与第四套环10相互扣合,第三套环9与第四套环10相互转动连接,第三套环9与第四套环10均与固定杆4可拆卸连接。第一套环6和第二套环7的结构完全相同,在安装时,第一套环6倒扣并套设在固定杆4上,而第二套环7是正向的套设在固定杆4上,第一套环6和第二套环7相互紧靠。连接板17的高度为两个套环的厚度,并且连接孔18位于连接板17的中部,使得两个套环相扣在一起时,能够使第一套环6的连接孔18与第二套环7的连接孔18位于相同的高度,使得位于固定杆4左右的伸缩架3位于同一高度,不仅便于伸缩架3的伸缩和偏转,还使得防护支架富有美感。
27.第一连杆301的一端部与第一套环6铰接,第一连杆301的另一端部铰接有滑块12,滑块12与滑杆2滑动连接,第二连杆302的一端与第三套环9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02的另一端与滑杆2的顶部铰接;位于滑杆2的顶部也设置有与滑块12规格相同的固定块,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孔,该固定块不仅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还可以使伸缩机架的上下长度一致,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以及伸缩过程的灵活性;固定块可以避免滑块从滑杆滑脱,滑杆下方也设置限位件,防止滑块从滑杆滑脱。
28.第一套环6上部设置有上限位板5,第二套环7的下部设置有下限位板8;上限位板5与下限位板8均均为圆环,上限位板5与下限位板8均与固定杆4固定连接,上限位板5的直径与下限位板8的直径相同,上限位板5的直径与下限位板8的直径均与套环的直径相同;上限位板5和下限位板8主要作用是防止第一套环6和第二套环7发生上下移动,但不影响第一套环6和第二套环7的旋转;上限位板5和下限位板8可以通过焊接、与固定杆4螺纹连接、卡接、粘接或者螺栓固定的方式与固定杆4连接,上限位板5和下限位板8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环境而确定是否需要拆卸。
29.固定杆4内部为空腔结构,固定杆4内侧底部滑动设置有固定锥15,固定锥15的周向上固定设置有横杆19,固定杆4靠近固定锥15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槽13,横杆19贯穿通槽13,通槽13上开设有若干组卡槽14,每组卡槽14与通槽13垂直布置且相互连通;固定锥15的周向侧壁上与横杆19固定连接,固定锥15、横杆19和通槽13、卡槽14的工作方式与插销的工作方式相同,卡槽14的高度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施工现场的环境选择固定锥15的插入深度,而且由于施工区域的地面总是凹凸不平的,固定锥15也可以根据地形选择插入的深度,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在不使用时,固定锥15置于固定杆4内部,便于防护支架的整体移动,实现防护支架的快速转移。
30.支撑杆1、伸缩架3和固定杆4上均涂有防锈涂层;提高防护支架的耐用性。
31.支撑杆1底部设置有车轮11;提高防护支架整体的灵活性,便于装置在整体区域内移动。
32.工作过程:在实际使用时,只需要推动支撑杆1,防护支架整体便可以移动到施工
区域外围,在需要做防护的位置展开,展开方式为向两侧拉动两组支撑杆1即可,此时由于伸缩架3被拉开,与伸缩架3铰接的滑块12会沿着滑杆2向上移动,直到伸缩架3展开到合适的位置随之停止;与此同时,第三套环9与第四套环10也会同时随着伸缩架3上移;当防护支架需要转弯时,只需要将伸缩架3沿着固定杆4偏转即可,相邻的伸缩架3之间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改变角度,以满足不同位置的安装需要,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