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包括接合元件的固持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4 04:54: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披露内容涉及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持器,该固持器具有与气溶胶基质配合的接合元件,并且涉及一种包含该固持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本披露内容尤其适用于一种便携式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可以是独立式的且低温操作的。这种装置可以对烟草或其他合适的材料通过传导、对流和/或辐射来加热而不是灼烧,以产生供吸入的气溶胶。


背景技术:

2.在过去的几年里,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也称为汽化器)的普及和使用快速增长,这有助于帮助想要戒烟的习惯性吸烟者戒掉如香烟、雪茄、小雪茄和卷烟等传统的烟草产品。可使用多种不同的装置和系统以与在传统烟草产品中点燃烟草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可气溶胶化的物质进行加热或升温。
3.常用的、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是受热基质式气溶胶产生装置或加热但不灼烧式装置。这种类型的装置通过将气溶胶基质加热到通常在100℃到350℃范围内的温度来产生气溶胶或蒸气,气溶胶基质通常包括潮湿的烟叶或其他合适的可气溶胶化的材料。加热但不燃烧或灼烧气溶胶基质会释放出包含使用者寻求的组分但不包含或包含较少的燃烧和灼烧产生的致癌副产物的气溶胶。
4.在通常意义上,期望将气溶胶基质快速加热到可以从中释放气溶胶而不灼烧的温度,并且将气溶胶基质维持在该温度。显然,在加热腔室中从气溶胶基质释放的气溶胶在有气流经过气溶胶基质时被递送给使用者。
5.这种类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是便携式装置,因此能耗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装置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腔室。


技术实现要素:

6.根据第一方面,本文披露了一种能够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固持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被布置用于加热由基质载体承载的气溶胶基质以产生气溶胶,该固持器被布置用于接纳由该基质载体承载的该气溶胶基质,并且该固持器包括:
7.边沿,该边沿限定开口,该边沿在距中心轴线的第一径向距离处围绕该中心轴线延伸,该基质载体沿着该中心轴线能够穿过该开口插入该固持器中;以及
8.至少两个接合元件,这些接合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形部分,该长形部分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线在连结到该边沿的第一端与远离该边沿的第二端之间延伸;每个接合元件不具有用于向该气溶胶基质供应热量的任何电加热元件,并且每个长形部分位于距该中心轴线第二径向距离处,其中,该第二径向距离小于该第一径向距离。
9.这种布置允许由接合元件压缩气溶胶基质,同时将压缩与加热分开。这可用于提供可取出固持器,并且还可用于利用设置在替换固持器上的压缩装置(比如接合元件)来改造气溶胶产生装置。对气溶胶基质的压缩可以消除气溶胶基质中的气隙以改进通过气溶胶基质的热传导。
10.可选地,每个接合元件具有从该长形部分的该第二端朝向该中心轴线延伸的支撑部分,以提供用于限制该基质载体沿着该中心轴线插入的平台。
11.可选地,该至少两个接合元件的支撑部分延伸以彼此会合。可选地,所有接合元件中的支撑部分延伸以彼此会合。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接合元件的支撑部分朝向彼此延伸但不会合,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在该中心轴线处会合、接触、甚至连结在一起。
12.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中的每一个是杆件。
13.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围绕该边沿均匀地间隔开。
14.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通过气隙彼此间隔开。
15.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朝向它们的第二端平行于该中心轴线。
16.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以弧形向内弯曲,具有距该中心轴线的最接近点。
17.可选地,该气隙大于这些接合元件的厚度。
18.可选地,该固持器进一步包括管状侧壁,该管状侧壁围绕该至少两个接合元件延伸,该管状侧壁限定加热腔室。
19.可选地,这些长形元件与该管状侧壁的内表面间隔开。该管状侧壁的该内表面可以与该中心轴线间隔第三径向距离,其中该第二径向距离小于该第三径向距离。
20.可选地,该固持器进一步包括基部,该基部的位置比这些接合元件的长形部分的第二端距该边沿更远。例如,该基部可以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的位置比这些接合元件的长形部分的第二端距该边沿更远。
21.可选地,该基部连结到该管状侧壁。
22.可选地,在这些接合元件的长形部分的第二端的区域中,该基部封闭该管状侧壁,例如以防止空气流入由该管状侧壁限定的加热腔室中。
23.可选地,该侧壁和/或基部是网状物或具有一个或多个孔。
24.可选地,该基部与这些支撑部分间隔开。
25.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中的每一个的面向该中心轴线的表面具有横向于该中心轴线的凸形轮廓,优选地,其中该凸形轮廓是圆的弧。
26.可选地,每个接合元件的长形部分的第一端具有朝向该长形部分的第二端且朝向该中心轴线倾斜的部分。在一些示例中,这些接合元件中的仅一个或一些具有这种形状。
27.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包括具有比该边沿的材料更高的热传递系数的材料。
28.可选地,这些接合元件是金属。优选地,这些接合元件由不锈钢或铜制成。
29.可选地,该边沿由耐热塑料、优选地聚醚醚酮peek制成。
30.根据第二方面,本文披露了上述固持器与该基质载体相结合,其中该第二径向距离小于该基质载体的宽度的一半。在该示例中,该基质载体沿着轴线是长形的,并且宽度是在横向于该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
31.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固位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凹部中的上述固持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
32.电源;
33.加热器,该加热器被布置用于向该固持器供应热量;以及
34.控制电路系统,该控制电路系统被配置用于控制从该电源到该加热器的电功率供应。
35.可选地,该固持器可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取出。更具体地,该固持器可能够从加热器取出,例如,可更换地取出。
36.可选地,该加热器永久地固定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37.可选地,该加热器附连到该管状侧壁。
38.可选地,该加热器不与这些接合元件处于热传导接触。
39.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从由基质载体承载的气溶胶基质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
40.固持器,该固持器用于容纳该基质载体;以及
41.加热器,该固持器被布置成当该基质载体被容纳在该固持器中时向该气溶胶基质供应热量,
42.其中,当该基质载体容纳在该固持器中时,该固持器位于该加热器与该气溶胶基质之间,并且该固持器包括:
43.边沿,该边沿限定开口,该边沿在距中心轴线的第一径向距离处围绕该中心轴线延伸,该基质载体沿着该中心轴线能够穿过该开口插入该固持器中;以及
44.至少两个接合元件,这些接合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形部分,该长形部分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线在连结到该边沿的第一端与远离该边沿的第二端之间延伸,每个长形部分位于距该中心轴线第二径向距离的位置,其中该第二径向距离小于该第一径向距离。
45.第四方面可以包括第一方面的固持器的多种不同的可选特征或包括第二方面的基质载体。
46.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从由基质载体承载的气溶胶基质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
47.加热器,该固持器被布置成当该基质载体被容纳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时向该气溶胶基质供应热量;
48.固持器,该固持器具有限定开口的边沿,该边沿围绕中心轴线延伸,该基质载体可沿着该中心轴线穿过该开口插入该固持器中以将该基质载体容纳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并且其中,该固持器进一步包括用于保持该基质载体与该加热器间隔开的至少两个杆件状接合元件,这些接合元件从该边沿在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49.第一方面的多种不同的可选特征可以应用于第五方面的固持器。类似地,第五方面可以包括该基质载体。
50.现在将仅通过举例方式并且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披露内容的优选实施例。
附图说明
51.图1是根据本披露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示的是包括气溶胶基质的基质载体正被装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52.图2是图1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从侧面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其中所示的是包括气溶胶基质的基质载体正被装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53.图3是图1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示的是包括气溶胶基质的基质载体已被装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54.图4是图1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从侧面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其中所示的是包括气溶
胶基质的基质载体已被装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55.图5a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正被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凹部中。
56.图5b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已被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凹部中,包括气溶胶基质的基质载体被插入固持器中。
57.图6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固持器具有支撑部分。
58.图7是根据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第二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但是该固持器不具有支撑部分。
59.图8是根据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第三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但是该固持器的支撑部分不在中心轴线处会合。
60.图9a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固持器的接合元件具有弯曲轮廓。
61.图9b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62.图10a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固持器的接合元件在第一端具有朝向接合元件的第二端且朝向固持器的中心轴线倾斜的部分。
63.图10b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64.图11a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固持器具有围绕接合元件的侧壁。
65.图11b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具有支撑部分以及在该支撑部分下方与侧壁连接的基部。
66.图11c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固持器的变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不具有支撑部分并且具有在接合元件的下端下方与侧壁连接的基部。
67.图11d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固持器的变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具有支撑部分并且不具有与侧壁连接的基部。
68.图12a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固持器具有围绕接合元件的侧壁以及穿过侧壁的边沿的接合元件。
69.图12b示出了第七实施例的固持器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具有支撑部分以及在支撑部分下方的基部。
70.图12c示出了第七实施例的固持器的变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不具有支撑部分并且具有与侧壁连接的基部,并且其中接合元件穿过基部。
71.图12d示出了第七实施例的固持器的变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该固持器不具有支撑部分并且具有在接合元件的下端下方的基部。
具体实施方式
72.第一实施例
73.参考图1至图6,根据本披露内容的第一实施例,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外壳102,该外壳容纳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多个不同的部件。在第一实施例中,外壳102具有大致卵石形状,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任何形状都可以,只要其大小适合在本文中阐述的多种不同的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即可。
74.为方便起见,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一端104(示出为朝向图1至图4各自的底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底部、基部或下端。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二端106(示出为朝向图1至图6各自的顶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顶部或上端。在使用中,使用者通常将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定向成第一端104朝下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远侧位置,并且第二端106朝上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近侧位置。
75.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具有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二端106定位的凹部。凹部由凹部基部113和凹部侧壁116界定,该凹部侧壁在凹部基部113与凹部的开口端之间延伸。凹部侧壁116和凹部基部113彼此连接。即,凹部是杯状的。在第一实施例中,凹部侧壁116是管状的。更具体地,凹部侧壁是圆柱形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侧壁116具有其他合适的形状,比如具有椭圆形或多边形截面的管。在再进一步实施例中,凹部侧壁116是渐缩的。凹部基部113以气密方式封闭(例如密封)到凹部侧壁116,以便确保凹部不会将外壳102的内部暴露于外界。这可以帮助保护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内部免受由于污物或水进入内部而造成的损坏。凹部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二端106敞开。固持器109嵌套在凹部内部。固持器109被布置成穿过由边沿107限定的开口110接纳由基质载体114(也称为“消耗品”)承载的气溶胶基质128,如图1至图4和图5b所示。当正确地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时,基质载体114被接纳在固持器109中并且位于凹部内。
76.典型地,基质载体114包括预包装的气溶胶基质128,比如烟草或与气溶胶收集区域130一起提供的另一种合适的可气溶胶化的材料。气溶胶基质128和气溶胶收集区域130两者被包裹在外层132中,并且沿着基质载体114的一部分在边界处彼此邻接。气溶胶基质128可加热以产生供吸入的气溶胶,并且朝向基质载体114的第一端134(或“尖端”)定位。气溶胶基质128在外层132内延伸跨过基质载体114的整个宽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被布置成接纳呈其他形式的气溶胶基质128,比如松散的粉碎状材料或以其他方式包装的固体材料。
77.在图6中,固持器109被示出为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分开。可以看出,边沿107在距中心轴线c的第一径向距离r1处围绕中心轴线c延伸。中心轴线c还限定基质载体114可沿其穿过开口110插入固持器109的方向,如下文详细地描述。边沿107具有呈杆件形式的多个接合元件140,该多个接合元件在它们的第一端142a处连结到边沿107以将接合元件140相对于彼此保持在适当位置,并且有助于减少接合元件140的损坏(例如,弯折)。在一些情况下,接合元件140不是杆件状的,而可以是扁平条或其他截面。在一些示例中,接合元件140沿着它们的长度甚至可以不具有恒定的截面,但这可以沿着它们的长度变化,例如以提供用于抓握的纹理表面或提供特定压缩轮廓。每个接合元件140具有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线c延伸、从边沿107延伸到在边沿远侧的第二端142b的长形部分144。从相邻的接合元件140之间的间隙始终相同的意义上说,接合元件140围绕边沿107均匀地间隔开,但是在一些示例中,该间隔可以变化。
78.长形部分144被布置成在基质载体114插入固持器109中时接触并压缩气溶胶基质128。固持器109被布置成使得当基质载体114正确地插入固持器107中时,接合元件140与气溶胶基质128对准以实现这种压缩。
79.为了确保气溶胶基质被压缩,每个长形部分144位于距中心轴线c第二径向距离r2的位置,其中第二径向距离r2小于第一径向距离r1。更具体地,每个长形部分144的长度的至
少一部分位于距中心轴线c不超过第二径向距离r2的位置,该部分用于接触基质载体114。
80.基质载体114也具有距其自己的中心轴线(未示出,但与图5a、图5b和图6中的固持器109的中心轴线c重合)的径向范围r4。由于在该实施例中基质载体114是圆柱形的,因此基质载体的宽度等于该径向范围r4的两倍,例如2r4。该径向范围r4小于第一径向距离r1,以允许基质载体114穿过开口装配,但大于第二径向距离r2,以便导致上述压缩。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径向距离r2小于基质载体114的宽度的一半。然而,在基质载体114不是圆柱形的情况下,基质载体114的径向范围r4根据正考虑的周向位置(即,围绕基质载体114的中心轴线的角度)而变化。这意味着第一径向距离r1和第二径向距离r2也可能需要以互补的方式变化,以便适应基质载体114穿过开口110插入并提供期望的压缩。尽管这甚至可意味着只有当基质载体114以一个或多个特定取向插入固持器中时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但应当理解,可实现合适的非圆柱形设计(例如,基于椭圆形或方形截面)。应当注意,图5b示出了第一径向距离r1和第二径向距离r2以及径向范围r4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基质载体114的未压缩部分中示出径向范围r4,并且与接合元件140对准(并因此被压缩)的基质载体114的部分被示出为具有更小的宽度以表现这种压缩。应注意,图5b不一定按比例示出,而是为了强调压缩效果而呈现的。
81.接合元件140不具有用于向位于接合元件140上或内的固持器109供应热量的电加热元件。用于加热固持器109的任何热源位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上,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位于凹部侧壁116上。换句话说,接合元件140在接合元件140上或内没有加热元件。也就是说,热量不是从接合元件140供应的,而是从别处供应。这意味着热量不是由接合元件140上的元件、在接合元件内的元件或直接接触接合元件的元件产生的。这种布置允许固持器109容易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取出,因为不需要在位于可取出固持器109上的热源与电源之间进行连接。这简化了固持器109的设计及其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介接的方式,并且还允许利用设置在替换固持器109上的压缩装置(比如接合元件140)来改造气溶胶产生装置100。
82.作为单独元件提供的固持器109可以允许可重复取出的固持器109,例如以确保基质载体114正确地安置在固持器中。在将固持器109和基质载体114两者插入凹部之前,可以将固持器109装配到基质载体114上(并且视觉验证正确对准)。一旦固持器109已经从凹部取出,这种布置还允许容易地清洁固持器。在其他示例中,固持器109可以作为单独的元件供应,以用于改造到制造时没有接合元件140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以便为该装置100提供接合元件140。可取出固持器109可以被布置成夹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的适当位置,以在改造情形下永久地或可释放地(经由夹具、闩锁等,未示出)将该可取出固持器保持在适当位置来允许重复取出和插入。这种布置还可以有助于在使用之后取出基质载体114而不损坏该基质载体,因为基质载体114可以在固位于固持器109中时与固持器109同时取出。这继而降低了基质载体将分解并在凹部中留下碎屑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对清洁凹部的需要。
83.本文描述的布置允许由接合元件140压缩气溶胶基质128,同时将压缩功能与加热功能分开。换句话说,将加热功能和压缩功能分开的优点是能够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基质载体114和/或气溶胶产生装置100。
84.当基质载体114正确地插入固持器109中时,接合元件140与气溶胶基质128对准。此外,每个接合元件140的第二端142b弯折以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从而形成支撑部分148。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接合元件140的支撑部分148在中心轴线c处会合。可以确保接合元件
140与基质载体114之间的正确对准,因为支撑部分148通过提供接触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的平台来防止基质载体114沿着中心轴线c过度插入,从而使气溶胶基质128与接合元件140对准。这继而确保气溶胶基质128被压缩,而基质载体114的其他部分未被压缩。在其他示例中,凹部基部113也可以帮助防止基质载体114的过度插入。在任何情况下,在比如支撑部分148或凹部基部113的元件用于防止基质载体114的过度插入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基质载体114推入固持器109中并在尖端134接触支撑部分148时感觉到阻力增加来确保正确插入。
85.在第一实施例中,接合元件140的支撑部分148在中心轴线c处会合、接触并连结在一起。在包括下文描述的一些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支撑部分148可以不一直延伸到中心轴线c,例如朝向中心轴线c(和彼此)延伸,但在中心轴线c处留下间隙。在一些情况下,支撑部分148甚至不彼此接触。
86.在第一实施例中,基质载体114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边沿107具有大致圆形的开口110。同样地,接合元件被布置成使得它们的最内表面(与基质载体114接触的那些部分)大致处于圆形布置中。也就是说,开口110、接合元件140的接触表面和基质载体114的形状全部彼此相对应。应当理解,在所有实施例中,一般原则是选择开口110和接合元件140的形状和大小以允许基质载体114穿过开口110装配,并且允许接合元件140与基质载体114之间的接触和压缩。换句话说,本发明不限于基质载体114和固持器109的任何特定形状,而是可以根据上述考虑为这些元件选择任何期望形状。
87.当开口110、基质载体114和接合元件140具有圆形/圆柱形几何形状时,尺寸r1、r2和r4的解释很简单。具体地,r1是圆形开口110的半径,r4是表示基质载体114的圆柱体的径向尺寸,并且r2是接合元件140的接触基质载体的部分的径向尺寸。推广至接合元件140被布置成除圆柱形之外的形状以使固持器109适应基质载体114的形状(例如,呈立方体形状以向立方体基质载体114提供压缩)的情形,r1、r2和r4实际上分别表示开口110、接合元件140和基质载体114的特征尺寸。作为示例,特征尺寸可以是多边形的直边缘,例如最大或最小的这种边缘、椭圆的长轴或短轴等。
88.如上所述,r1和r4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开口110的大小和形状被确定成允许基质载体114穿过开口110。在开口110不是圆形(例如方形、矩形、椭圆形等)的情况下,开口110可以用于鼓励使用者(在视觉上或通过感觉)正确地对准基质载体114以插入,例如通过将基质载体114的平坦面与开口110的线性边缘对准或通过将基质载体114的椭圆截面的长轴与开口110的长轴对准。由于接合元件140相对于开口110保持在适当位置,因此这可以帮助使用者将基质载体114正确地插入固持器109中以实现预期的压缩程度。通常,接合元件140的接触表面形成的形状对应于(但小于)基质载体114的形状。
89.加热器124安装在凹部侧壁116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加热器124安装在凹部侧壁116的远离凹部的内部体积的表面上。换句话说,加热器124永久地固定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这可以有助于在基质载体114和固持器109被插入凹部中时保护加热器124免受损坏,同时仍然被布置成将热量从加热器124供应到固持器109。加热器124通常是电动的。
90.第一实施例可以被认为是披露了用于从由基质载体114承载的气溶胶基质128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在该示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具有用于容纳基质载体114的固持器109和被布置成当基质载体114被容纳在固持器109中时向气溶胶基质128供应
热量的加热器124。当基质载体114被容纳在固持器109中时,固持器109位于加热器124与气溶胶基质128之间。固持器109进一步包括限定开口110的边沿107。边沿107在距中心轴线c的第一径向距离r1处围绕中心轴线c延伸。基质载体114可沿着中心轴线c穿过开口110插入固持器109中。固持器具有至少两个接合元件140(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八个接合元件140),接合元件140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形部分144,该长形部分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线c在连结到边沿107的第一端142a与远离边沿107的第二端142b之间延伸。每个长形部分144位于距中心轴线c相距第二径向距离r2的位置。第二径向距离r2小于第一径向距离r1。
91.看待第一实施例的披露内容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了用于从由基质载体114承载的气溶胶基质128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加热器124,该加热器被布置成当基质载体114被容纳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时向气溶胶基质128供应热量。存在具有限定开口110的边沿107的固持器109,边沿107围绕中心轴线c延伸。基质载体114可穿过开口110(例如,沿着中心轴线c)插入固持器109中,以将基质载体114容纳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固持器109具有至少两个杆件状接合元件140(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八个接合元件140),以用于保持基质载体114与加热器124间隔开。接合元件140从边沿107沿基本上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延伸。
92.如本文别处所述,接合元件140各自具有用于接触并压缩基质载体114的部分。用于接触并压缩基质载体114的部分提供了用于接纳基质载体114的减小或受限的截面面积(即,小于允许基质载体114在未压缩和未损坏的情况下穿过的开口110),从而确保在基质载体114被插入时发生压缩。
93.在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是电动的。即,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被布置成使用电功率来加热气溶胶基质128。例如,加热器124是薄膜加热器,该薄膜加热器包括层叠在柔性电绝缘背衬材料(比如聚酰亚胺)上的导电(例如,金属)轨道。为此目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具有电源120,例如电池。电源120联接到控制电路系统122。控制电路系统122继而联接到加热器124。使用者使用控制装置(未示出)来操作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该控制装置被布置成经由控制电路系统122使电源120与加热器124联接和断开。
94.凹部侧壁116保持与外壳102的内表面间隔开以阻止热量流动到外壳102。为了进一步提高凹部的绝热性,凹部可以由隔热物、例如纤维或泡沫材料(比如棉绒、气凝胶、或气体)环绕,或者在其他示例中,可以提供真空隔热。
95.如上所述,固持器109具有八个接合元件140,这些接合元件围绕边沿107设置并连接到该边沿,以用于将基质载体114保持在固持器109内的中心位置。可以使用其他数量的接合元件140,例如,两个或更多个,但是少于四个接合元件140有时可能导致基质载体114不好位于固持器109内的中心。接合元件140为凹部侧壁116(在相邻的接合元件140之间)的内表面与基质载体114之间的气流路径(箭头b)提供并维持受控间隙。气溶胶产生装置100通过对流加热来工作,其中凹部侧壁116的内表面与基质载体114的外表面之间的空气间隙中的空气被加热并被抽吸穿过基质载体114。箭头b(参考图4)展示了进入凹部的气流路径。在空气传递通过凹部侧壁116的与加热器124的位置相对应的部分时,空气被加热器124加热。空气沿基质载体114的侧面(在接合元件140的前面和后面)向下流动。凹部基部113防止进一步向下的空气流动,这意味着空气进入尖端134。箭头a表示通过气溶胶基质114并离开基质载体114的第二端136(顶部)的气流路径。通过与图6比较,可以看出相邻的接合元件
140的支撑部分148之间的楔形间隙允许空气流入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中。
96.由相邻的接合元件140、侧壁116以及基质载体114的外层132界定的空间限定了可供空气流动的面积。这个空间越小,使用者为了将空气抽吸穿过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而必须吸吮的难度就越大(称为吸阻增大)。可以调整接合元件140的大小、数量和间隔以提供既不太低也不太高的令人满意的吸阻。接合元件140也可以做得更厚(即,在径向方向上从凹部侧壁116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得更远)以增大侧壁116与基质载体114之间的气流通道,但是在加热器124由于凹部侧壁116与基质载体114之间的间隙太大而开始变得无效之前,对该气流通道有实际限制。典型地,围绕基质载体114的外表面为0.2mm至0.3mm的间隙是很好的折衷,这允许通过改变热接合元件140的尺寸而在可接受的值之内微调吸阻。接合元件140对气溶胶基质的压缩也增大吸阻,并且已发现,这与上述气流通道限制效果相结合会产生令人愉快的吸阻水平。
97.当使用者想要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时,使用者首先通过将基质载体114插入固持器109中来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装载基质载体114。基质载体114被插入固持器109中,该基质载体被定向成使得基质载体114的第一端或尖端134首先进入固持器109,使得气溶胶基质128与支撑部分148相邻地定位,其中尖端134接触支撑部分148。在该实施例中,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与气溶胶基质128的边界以及基质载体114的可压缩性较小的相邻气溶胶收集区域130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额外的作用,其还可以帮助警示使用者基质载体114已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足够远。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将固持器109插入凹部中,直到支撑部分148的下边缘抵靠凹部基部113的内表面搁置。
98.在使用中,当使用者接通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时,来自电源120的电功率经由控制电路系统122(并且在其控制下)供应给加热器124。加热器124使凹部侧壁116升温,并且继而使凹部内部的空气被加热。这使通过传导对基质载体114在凹部内部的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热。当使用者将空气抽吸穿过基质载体114(箭头a)时,加热的空气经过并加热气溶胶基质128,从而导致气溶胶和/或蒸气被释放。
99.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到,当基质载体114已经被插入固持器109中能达到的最远处时,基质载体114的长度的仅一部分在固持器109内。基质载体114的剩余长度从固持器109突出。当固持器109在凹部内部时,基质载体114的剩余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也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第二端106突出并且可以用作吸嘴,使用者经由该吸嘴通过吸入来从气溶胶基质128抽吸气溶胶。在其他实施例中,整个或基本上整个基质载体114可以被接纳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使得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基质载体114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突出。
100.应当理解,在使用者沿图4中箭头a的方向吸吮气溶胶时,环境空气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周围的环境抽吸到凹部中(经由图4中箭头b所指示的流动路径)。该环境空气在设置在凹部侧壁116与基质载体114的外层132之间的空间中流动,在该空间中环境空气继而被加热器124加热,从而再次开始循环。
101.使用者可以在气溶胶基质128继续产生气溶胶的整个时间上继续吸入气溶胶,例如,在气溶胶基质128已经将留下的可汽化组分汽化成合适的气溶胶的整个时间上。控制电路系统122调整供应给加热器124的电功率以确保凹部内部的温度不超过阈值水平,例如,气溶胶基质128将开始燃烧的温度。
102.图5a和图5b示出了正插入凹部中的固持器109的放大视图。可以看出,固持器109
整齐地装配到凹部中,并与凹部侧壁116对准。尽管图5a和图5b示出了基质载体114只有在固持器109已经被插入凹部中之后才被插入固持器109中,如上所述,但是在一些示例中,基质载体114可以装配到固持器109中并且这两个部分一起插入凹部中。边沿107也可以用于限制固持器109能够插入凹部中有多远,例如通过允许边沿107与凹部侧壁116的上边缘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支撑部分148与凹部基部113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这继而可以用来增大凹部中的被加热空气的体积以加热气溶胶基质。虽然这可能会增加将凹部内部的空气加热到期望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因为存在更多的空气),但一旦加热,就可以让使用者吸入更大量的气溶胶和/或蒸气,或紧密地进行多次吸入,因为凹部中的更大量暖空气提供了使用者可以抽吸的大储存器。在一些情况下,边沿107的全部或部分可以突出到凹部之外,例如以帮助使用者抓握固持器109以将其从凹部取出。
103.在图5a中,未示出加热器以强调将固持器109插入凹部中的过程。在图5b中,示出加热器124朝向凹部的下端仅与气溶胶基质128的一部分相邻地定位。在其他情况下,加热器124可以位于不同的位置,例如更靠近凹部的上端,或者加热器124可以更大,从而覆盖凹部侧壁116的整个或基本上整个外表面(或对应于整个或基本上整个气溶胶基质114)。由于凹部和固持器109被布置成提供对流加热,因此就均匀加热气溶胶基质128而言,加热的局部化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在对流加热系统中,加热的空气在任何情况下都穿过整个气溶胶基质128。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要加热更多的凹部侧壁116,则加热器124可以设置有热传输层(例如,铜或金或其他高热导率材料层)以将热量散布到凹部侧壁116的比加热器的占用面积更大的区域上。
104.边沿107可以包含能够借助于加热器124经受反复加热到大约200℃的温度的任何材料。合适的材料包括陶瓷(比如可加工的玻璃陶瓷)和其他合适的材料(比如高温塑料)。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上限工作温度高达250℃的聚合物,比如聚醚醚酮(peek)。接合元件140可以由用于压缩气溶胶基质的任何适当耐用的材料(比如300系列的不锈钢,其也已被批准用于医疗用途)制成。通常,金属是合适的材料,因为金属强度大、可塑性强、并且易于塑形。此外,金属的热特性在金属之间差异很大,并且如果需要允许或阻止经由接合元件140将热流传导到气溶胶基质128,则可以通过仔细的合金化来调节。在本披露内容中,“金属”是指元素(即,纯)金属以及多于一种或多种金属与其他金属(例如碳)的合金。
105.在一些情况下,固持器109与凹部侧壁116之间的装配足够接近,使得相当多的热量也从加热器124传导到接合元件140。在这些情况下,对气溶胶基质128的加热是传导加热与对流加热之间的平衡。通过增大接合元件140与凹部侧壁116之间的接触面积(这继而减小气隙并减少对流加热),可以将平衡转向传导热传递。在其他情况下,可以通过包括热传导层(由比如铜、金等的高热导率层制成)来促进传导热流,以改进从凹部侧壁116到接合元件140的热传递。在其他示例中,热传导层可以比凹部侧壁116和/或接合元件140更软,使得热传导层略微变形并且改进凹部侧壁116与接合元件140之间的接触。热接合元件140可以由具有比边沿107的材料更高的热传递系数的材料制成。这可以帮助接合元件140将热量传导到基质载体114,同时阻止热量经由边沿107流出凹部。
106.在替代示例中,加热器124不与接合元件140处于热传导接触。例如,接合元件140可以与凹部侧壁116的内表面间隔开,从而导致从加热器124到气溶胶基质128的热传递很大程度上是对流的。
107.虽然上述固持器是在固持器正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内使用的上下文中阐述的,但图6所示的示例表明本披露内容延伸到单独的固持器109,例如,如上文所述用于改造现有装置。
108.现在将通过仅展示固持器109来描述替代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图6,以下实施例中的任一者的固持器109可以代替图1至图4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所示的固持器109,由此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操作大致与如上所阐述那样相同。虽然在没有插入基质载体114的情况下示出了固持器109的每个以下实施例,以强调实施例之间的差异。然而,本发明延伸到包括插入固持器109中的基质载体114的固持器109。
109.第二实施例
110.参考图7,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与参考图1至图6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11.在第二实施例中,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不围绕中心轴线c弯折并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相反,不存在支撑部分148。这意味着接合元件140的任何部分都不会阻挡空气流入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中,从而改进空气流入基质载体114中并流过气溶胶基质128。接合元件140足够坚硬以抵抗响应于基质载体114被插入固持器中的变形,并由此提供上述压缩。
112.由于不存在支撑部分148,因此一旦基质载体114已经插入固持器109中到正确的距离(即,使气溶胶基质128与接合元件140对准),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基质载体的进一步插入。在一些示例中,从以下意义上说,基质载体114的过度插入被凹部基部113阻止:当固持器109安装在凹部中时,基质载体114不能比期望的更远地插入,因为基质载体被凹部基部113阻止进一步运动。
113.在其他示例中,通过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与在气溶胶基质128和气溶胶收集区域130之间的边界的相互作用来防止过度插入。更具体地,因为气溶胶收集区域130比气溶胶基质128更硬、更具刚性或可压缩性更小,所以使用者可以感觉到阻力的差异,因为当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与该边界对准时继续插入基质载体所需的力增大。
114.在再进一步示例中,边沿107被布置成搁置在凹部侧壁116的上边缘(凹部侧壁116的最靠近外壳102的端部)上,以此方式为使得接合元件140不一直延伸到凹部基部113。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外部将固持器109装配到基质载体114上,并且视觉验证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与接合元件140的第二端142b对准。由于在该示例中接合元件140未一直延伸到凹部基部113,因此当固持器109和基质载体114一起插入凹部中时,尖端134也将与凹部基部113间隔开。这些选项中的每一个都确保暴露尖端134的整个区域,以改进空气流入基质载体114中。
115.第三实施例
116.参考图8,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固持器109与参考图1至图6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109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17.第三实施例中的布置与图6所示的布置非常相似,但在图8中,接合元件140的支撑部分148不会合并连结在一起。接合元件140足够坚硬以抵抗响应于基质载体114被插入固持器中的变形,并由此提供上述压缩。
118.第三实施例平衡了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一些效果。通过支撑部分阻止进一步运动来防止基质载体114过度插入到固持器109中,并且支撑部分148的厚度保持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与凹部基部113间隔开,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地,因为接合元件140的支撑部分148在中心轴线处不会合,所以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的暴露区域比第一实施例中更多,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特点是改进空气流入基质载体114中。
119.在第三实施例的一些变型中,接合元件140的一些但不是全部的支撑部分148可以在中心轴线c附近与其他支撑部分148会合(并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与之连结)。
120.第四实施例
121.参考图9a和图9b,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持器109与参考图7所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固持器109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22.第四实施例中的布置与图7所示的布置非常相似,但在图9a和图9b中,接合元件140的长形部分144不是笔直的,而是朝向中心轴线c向内弯曲。
123.更详细地,每个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连接到边沿107。边沿107具有半径为r1的开口110。如前所述,接合元件140从边沿107的内表面向内延伸到第二径向距离r2。然而,从这里开始,接合元件140不是平行于中心轴线朝向它们的第二端142b延伸,而是以弧形向内弯曲,具有与中心轴线c的最接近点,在此表示为r
’2。接合元件140的这种形状可以朝向气溶胶基质128的中心部分提供增加的压缩。在其他示例中,最接近点半径r
’2可以远离长形部分144的中部定位,例如朝向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或下端142b。换句话说,每个接合元件140的面向中心轴线c的表面具有横向于中心轴线c的凸形轮廓。所示的凸形轮廓是圆的弧,但其他曲线也是可能的。实际上,从长形部分144可以是笔直的但不平行于中心轴线c延伸的意义上说,可以以线性方式达到最接近点r
’2。由于在该实施例中接合元件140在其下端142b处彼此不连接,因此下端142b在插入时比其他部分更容易被基质载体114向外推,因为下端142b远离它们在边沿107中的固定点,并且因此能够进一步偏离它们的默认位置。将接合元件140布置成在不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上延伸可以用于确保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最靠近中心轴线c以补偿它们与边沿107的距离。
124.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尖端134的额外压缩可以有利于帮助将任何松散的材料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使其不会掉出并弄脏凹部。另一方面,尖端134的过度压缩可以产生更松散的材料,从而使情形恶化。类似地,气溶胶基质128的最靠近气溶胶基质128与气溶胶收集区域130之间的边界的部分可以受到气溶胶收集区域130的保护而免于压缩,因此可需要更窄的空间(更小的r
’2)来实现期望的压缩水平。由于这些原因,可能需要沿着气溶胶基质128的长度提供不同量的压缩。
125.在其他示例中,从每个接合元件140的整个长度是平滑曲线的意义上说,接合元件140可以是平滑曲线,并且在弯曲部分开始之前不存在向内延伸到半径r2的初始部分。
126.在另外的示例中,接合元件140可以不具有弯曲轮廓,但可以是更有角度的和/或导致有尖的轮廓。
127.在再进一步示例中,只有一些接合元件140可以如图所示那样弯曲,或者接合元件140的每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子集)可以具有表示不同曲率的不同r
’2值。
128.第四实施例的一些示例的特点可以是具有更复杂曲率的接合元件140,例如以提供长形部分144的具有与中心轴线c的紧密接近部的多个部分。在一些情况下,接合元件140
的每个局部最接近点分可以与中心轴线c相距相同的距离r
’2。在其他示例中,接合元件140的每个局部最接近点分可以位于距中心轴线c不同的距离(r
’2、r”2
、r
”’2等)处。这可以在特别有利的部分(例如,尖端134和气溶胶基质128的中点)中提供额外的压缩,并且如果需要,可以在其他点处提供减少压缩,或者实际上根本不提供压缩。
129.实际上,接合元件140中的一些或每一个可以对应于以上变型中的不同变型(或者实际上是图7所示的接合元件140)。
130.第五实施例
131.参考图10a和图10b,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持器109与参考图7所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固持器109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32.第四实施例中的布置与图7所示的布置非常相似,但在图10a和图10b中,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从边沿107沿朝向中心轴线c且朝向接合元件140的第二端142b的方向倾斜。
133.图中所示的上端142a以直线倾斜,但在其他示例中可以具有弯曲轮廓。在基质载体114插入固持器109时,具有这种形状的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有助于引导基质载体114朝向与中心轴线c对准,因为上端142a有点像漏斗。当固持器109安装在凹部中因此使用者可能无法清楚地观察插入过程时,这可以特别有用。
134.此外,固持器109的形式可以帮助适应(例如,改造)设计有大(例如宽)基质载体114的凹部,以接纳并加热更小(特别是更薄)的基质载体114。虽然图10a和图10b中的接合元件140的形状导致明显变窄,但应当理解,即使略短的倾斜上端142a也可导致更窄的第二径向距离r2,并且因此适合更窄的基质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其他实施例也是如此,因为r2(和/或r
’2)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为窄的,以将现有凹部改造成较小尺寸的基质载体114。
135.第六实施例
136.参考图11a至图11d,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持器109与参考图6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109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37.第六实施例中的布置与图6所示的布置非常相似,但在图11a中,固持器包括管状侧壁126,该管状侧壁围绕接合元件140定位(距中心轴线c的径向距离更大)。此外,基部112在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和支撑部分148)的下方(距边沿107更远)设置在管状侧壁126的下端处。管状侧壁126包围接合元件140并限定加热腔室108。可以看出,基部112还通过封闭管状侧壁126的下端来帮助限定加热腔室108。图11a从立体图示出了固持器109,而图11b至图11d示出了内部结构的变型的截面视图。
138.提供包围接合元件140的侧壁126和基部112可以帮助保护接合元件140(以及当插入固持器109中时的基质载体114)免受损坏。此外,此保护效果还防止接合元件140在基质载体114插入固持器中时向外弯曲,因为对于在侧壁126阻止进一步运动之前接合元件140可向外弯曲多远是有限制的。这在比如图11c所示的不存在支撑部分148的情况下可能是特别有利的,支撑部分可以帮助将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保持在距中心轴线的距离r2处。
139.提供侧壁126和基部112可以被认为是提供自含式加热腔室108,该加热腔室具有与上述固持器109和凹部的组合相同的许多特征。将固持器109提供为自含式单元的优点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的凹部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例如,凹部可以是任何大小或形状,并且侧壁126可以被设置成与凹部侧壁116紧密介接的大小以将热量从加热器124传递到加热腔室108的内部。类似地,接合元件140可以与侧壁126的内表面间隔任何距离,以便抓握并
压缩任何大小的基质载体114。以类似的方式,可以选择侧壁126的长度以整齐地装配到凹部中并压靠凹部基部113并且保持边沿107与凹部基部113相距期望的距离,例如以将接合元件140与加热器124对准。
140.基部112用于捕获从基质载体掉落的任何松散材料,使得可以取出和清洁固持器109(其中固持器109是可取出的)。甚至在固持器109不可取出的情况下(例如,在永久固定的改造情况下),基部112的存在减少了对固持器109装配到其中的凹部的要求,因为凹部基部113不需要完全密封凹部,因为基部112和侧壁126结合起来防止松散的材料、湿气等进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内部。
141.基部112与侧壁126的下端连结。在一些示例中,从离开侧壁126的下端的气流被基部112阻挡的意义上说,基部112封闭管状侧壁126。这可以帮助将沿侧壁126的内表面向下流动的空气引导到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中,从而促成提供自含式加热腔室108的优点。此外,在接合元件140的长形部分144的第二端142a的区域中,基部112可以防止空气流入由管状侧壁126限定的加热腔室108中。这确保流入尖端134中的空气已被加热器加热,因此提供对气溶胶基质128的加热的更大控制。当然,在图2、图4、图5a和图5b中示出并参考第一实施例讨论的凹部也是如此。提供以这种密封方式彼此连接的侧壁126和基部112允许凹部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不同的形式。
142.在一些情况下,侧壁126和/或基部112由网状物形成或具有一个或多个孔。这些可以允许由加热器124加热的空气流入加热腔室108中,并且在不依赖于通过侧壁126传导的情况下整体改进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对流加热。此外,网状材料和/或孔的使用减少了形成侧壁126和基部112的材料的量,这意味着加热固持器109所需的能量更少,并且由此提高了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效率。
143.考虑图11b和图11c,其示出了分别与图6和图7的固持器109相对应但具有包围接合元件140的侧壁126和基部112的固持器109。在图11a和图11b中的每一个中,基部112与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并且在图11b中与支撑部分148)间隔开。这提供了空间来收集从基质载体114的尖端134掉出的任何松散材料,而不会阻挡进入该尖端134的气流路径。它还在尖端134下方提供了被加热的空气的储存器,以允许将更大量的空气抽吸穿过基质载体114。在其他示例中,下端142b和/或支撑部分148可以接触基部112,或者甚至位于基部112中的凹部中或连结到基部112。
144.侧壁126的内表面位于距中心轴线第三径向距离r3的位置。r3大于r2,但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r1。尽管接合元件140被示出为与侧壁126间隔开,但在一些示例中,接合元件140可以与侧壁126接触(甚至连结到该侧壁)。在这种情况下,侧壁126与接合元件140之间的接触足够接近,使得相当多的热量也从加热器124通过侧壁126传导到接合元件140。在这些情况下,对气溶胶基质128的加热是传导加热与对流加热之间的平衡。通过增大接合元件140与侧壁126之间的接触面积(这继而减小气隙并减少对流加热),可以将平衡转向传导热传递。在其他情况下,可以通过包括热传导层(例如,比如铜、金等的高热导率材料)来改进传导热传递,以改进从侧壁126到接合元件140的热传递。在另外的示例中,热传导层可以比侧壁126和/或接合元件140更软,使得热传导层略微变形以改进侧壁126与接合元件140之间的接触。
145.图11d示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其中存在侧壁126但没有基部112。如上所
述,侧壁126可以为接合元件140提供保护。此外,当使用者在装置外部将固持器109装配到基质载体114时,不存在基部112可以帮助光进入加热腔室108,这继而帮助使用者视觉检查基质载体114是否正确地安装在固持器109中。在再进一步示例中,在不存在侧壁126时,基部112可设置为连结到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
146.第七实施例
147.参考图12a至图12d,除了以下解释之外,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固持器109与参考图6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固持器109相同且还与图11a至图11d具有相似性,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似的特征。
148.第七实施例中的布置与图6所示的布置非常相似,但在图12a中,固持器包括管状侧壁126,该管状侧壁围绕接合元件140定位(距中心轴线c的径向距离更大)。此外,基部112在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和支撑部分148)的下方(距边沿107更远)设置在管状侧壁126的下端处。管状侧壁126包围接合元件140并限定加热腔室108。可以看出,基部112还通过封闭管状侧壁126的下端来帮助限定加热腔室108。图12a从立体图示出了固持器109,而图12b至图12d示出了内部结构的变型的截面图。
149.与图11a至图11d相比,未提供单独的边沿107,而是侧壁126的上端起到边沿107的作用,因为每个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安装在侧壁126的上端中。由于这个原因,侧壁126的上端在第七实施例中被称为边沿107。在所示的示例中,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通过穿过边沿107中的孔来附接到边沿。在其他情况下,接合元件140可以简单地通过焊接或钎焊来连结到边沿107,或者可以装配到侧壁126中的不完全穿透侧壁的凹部中。这种布置提供了以上关于第六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性,但是以更简单的方式,因为不需要第二边沿107。在边沿107先前与其他元件(例如,凹部侧壁116的顶部)相互作用以防止固持器109过度插入凹部中的情看下,显然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的突出部分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150.图12b以与图11b基本上相同的方式操作,除了上面突出的差异,并且因此将不再详细描述。图12c示出了其中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延伸穿过基部112并从基部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变型。这可以通过在基部112上提供锚固点来为接合元件140提供稳定性,这为接合元件140提供额外的刚度,从而允许它们在不牺牲期望的压缩效果的情况下被制造得更薄。这可以帮助补偿接合元件140不具有连结到其他支撑部分148的支撑部分148的情形,从而允许接合元件在基质载体114被插入固持器109中时被迫远离中心轴线c。在这种情况下,基部112提供支撑部分148的作用,因为它防止基质载体114比预期更远地插入。在接合元件的下端142b连接(例如钎焊、焊接等)到基部112的内表面或在不延伸穿过基部112的整个厚度的凹部中保持在适当位置的其他实施例中,看到类似的效果。
151.在图12d中,可以看到类似于图12c所示的固持器109,但是接合元件140的下端142b没有延伸到基部112那么远。这以与图11c所示的固持器大致等效的方式起作用,因此无需再次详细讨论。
152.定义和替代性实施例
153.从上面的描述可以了解,这些不同实施例的许多特征是彼此可互换的。本披露内容延伸到另外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包括来自不同实施例的以未特别提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特征。
154.例如,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阐述的任何布置可以设置有侧壁126或基部
112或两者,如关于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所讨论。类似地,每个实施例可以可永久地固定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凹部中(用于改造),或者它可以是反复可取出的示例。
155.在第四实施例中讨论的用于压缩气溶胶基质114的接合元件140的多种不同的形状变型也可以在其他实施例中的任一者提供,并具有它们相关联的优点。类似地,虽然每个实施例示出了八个接合元件140,但是可以提供按照上文阐述的教导的具有两个以上的任何数量的接合元件140的固持器109,并且该固持器的尺寸被确定成与任何适当的凹部兼容。
156.每个固持器109可以设置有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所示形式的边沿107,或者设置有直接联接到侧壁126的接合元件140,如在第七实施例中。
157.图6至图12d示出了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分离的固持器109和对应的凹部。这是为了强调,针对固持器109的每个实施例的布置所描述的有利特征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其他特征是独立的。具体地,固持器109有很多用途,但不是所有的用途都与本文描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有关。
158.此外,可以选择接合元件140的厚度(包括支撑部分148的厚度,该厚度可以不同于接合元件140的厚度)以实现期望的效果并且不需要与图中所示的相对尺寸保持一致。实际上,如果需要,不同的接合元件140(和支撑部分148)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
159.应当理解,每个接合元件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的最近距离(r2)对于每个接合元件140可以是不同的。类似地,每个支撑部分148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的距离对于每个支撑部分148可以是不同的。虽然每个实施例示出了每个接合元件140的上端142a在相同高度(即,距开口110的距离)处连结到边沿107,但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高度对于每个接合元件140可以不是相同的。
160.术语“加热器”应理解为是指用于输出足以从气溶胶基质128形成气溶胶的热能的任何装置。从加热器124到气溶胶基质128的热能传递可以是传导方式、对流方式、辐射方式、或这些方式的任何组合。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传导加热器可以直接接触并且按压气溶胶基质128,或者这些加热器可以接触单独的部件,该部件本身通过传导、对流和/或辐射导致气溶胶基质128升温。对流加热可以包括加热液体或气体,该液体或气体因此将热能(直接或间接)传递到气溶胶基质。
161.辐射加热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发射电磁波谱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或无线电波部分内的电磁辐射来将能量传递到气溶胶基质128。以这种方式发出的辐射可以被气溶胶基质128直接吸收以引起发热,或者辐射可以被另一种材料(比如感受器或荧光材料)吸收,该材料使得辐射以不同的波长或光谱加权重新发射。在一些情况下,辐射可以被材料吸收,该材料然后通过传导、对流和/或辐射的任何组合将热量传递到气溶胶基质128。
162.加热器可以是电动的、通过燃烧驱动的、或通过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驱动的。电动加热器可以包括电阻轨道元件(可选地包括绝缘包装)、感应加热系统(例如,包括电磁体和高频振荡器)等。加热器128可以围绕气溶胶基质128的外部布置,它可以部分地或完全穿透到气溶胶基质128中,或这些的任何组合。
163.术语“温度传感器”用于描述能够确定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一部分的绝对温度或相对温度的元件。这可以包括热电偶、热电堆、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可以被提供作为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它可以是单独的部件。在一些示例中,可以提供多于一个温度传感
器,例如以监测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不同部分的发热,例如以便确定热曲线。
164.参考上述实施例,气溶胶基质128包括例如干燥或熏制形式的烟草,在一些情况下具有额外成分用于调味或用于产生更顺滑或以其他方式更令人愉悦的体验。在一些示例中,可以用汽化剂处理比如烟草等气溶胶基质128。汽化剂可以改进从气溶胶基质产生气溶胶。例如,汽化剂可以包括多元醇(比如丙三醇)或乙二醇(比如丙二醇)。在一些情况下,气溶胶基质可能不含烟草或甚至不含尼古丁,而是可以含有天然或人工获得的成分以用于调味、挥发、改进顺滑度和/或提供其他令人愉悦的效果。气溶胶基质128可以作为粉碎状、颗粒化、粉末状、粒状、条状或片状形式的固体或糊剂类型材料、可选地这些形式的组合来提供。同样,气溶胶基质128可以是液体或凝胶。事实上,一些示例可以包括固体部分和液体/凝胶部分两者。
165.因此,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同样可以被称为“被加热的烟草装置”、“加热但不灼烧的烟草装置”、“用于汽化烟草产品的装置”等等,而这被解释为适合达到这些效果的装置。本文披露的特征同样适用于被设计成汽化任何气溶胶基质的装置。
166.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实施例被描述为被布置用于接纳预包装的基质载体114中的气溶胶基质128。基质载体114可以大体上类似于香烟、具有管状区域,管状区域具有以适当方式布置的气溶胶基质。在一些设计中还可以包括过滤器、气溶胶收集区域、冷却区域、以及其他结构。还可以提供外层纸或比如箔等其他柔性平面材料,例如用于将气溶胶基质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以进一步类似于香烟等。
167.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流体”应被解释为一般地描述能够流动的非固体类型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液体、糊剂、凝胶、粉末等。“流态化材料”应相应地被解释为本质上是流体的材料、或已被改性而表现为流体的材料。流态化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粉末化、溶解于溶剂、凝胶化、增稠、稀释等。
168.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挥发物”是指能够容易地从固态或液态变成气态的物质。作为非限制示例,挥发性物质可以是在环境压力下沸腾或升华温度接近室温的物质。因此,“挥发(volatilize或volatilise)”应被解释为是指使(材料)挥发和/或引起其蒸发或分散在蒸气中。
169.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蒸气(vapour或vapor)”是指:(i)液体在足够的热量作用下自然转化成的形式;或(ii)悬浮在大气中并且以蒸汽/烟气云的形式可见的液体/水分颗粒;或(iii)像气体一样填充空间、但在低于其临界温度的情况下仅靠压力就能液化的流体。
170.与这个定义一致,术语“汽化(vaporise或vaporize)”是指:(i)改变或使改变为蒸气;以及(ii)粒子改变物理状态(即,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的情况。
171.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雾化(atomise或atomize)”应指:(i)把(一种物质,尤其是液体)变成很小的粒子或液滴;以及(ii)使粒子保持处于与雾化之前所处的相同的物理状态(液态或固态)。
172.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气溶胶”应指分散在空气或气体(比如薄雾、浓雾或烟雾)中的粒子体系。因此,术语“气溶胶化(aerosolise或aerosolize)”是指制成气溶胶和/或分散成气溶胶。应注意,气溶胶/气溶胶化的含义与如上文定义的挥发、雾化和汽化中的每一者是一致的。为避免疑义,气溶胶用于一致地描述包括雾化的、挥发的或汽化的粒子的
薄雾或液滴。气溶胶还包括包含雾化的、挥发的或汽化的粒子的任何组合的薄雾或液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