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模具支撑机构及模具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4:24: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支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支撑机构及模具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广泛运用在注塑、吹塑、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工艺生产当中。对于一些较大型的模具,比如车身侧围模具,由于体积大且重量重,日常修理、维护、点检等作业中往往需要使用模具支撑机构进行辅助才能确保安全作业。虽然目前设计了各种模具支撑机构比如模具金马进行辅助作业,但是,在使用模具金马辅助作业时,需要先根据目测的模具外形大小来移动其中一侧的模具金马,再将模具用天车吊运到模具金马上方,然后继续移动模具金马调整到合适位置,用天车将模具放到模具金马上面,最后才进行作业。移动模具金马时,存在作业不方便、调整模具金马位置时间长、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支撑机构及模具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模具金马存在作业不方便、调整模具金马位置时间长、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具支撑机构包括:固定架以及移动架,其中,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顶部的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移动架包括第二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底部的升降结构,所述第二支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升降结构包括顶板、弹性件、底板以及行走轮,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所述底板间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抵接,所述行走轮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部,所述行走轮行走于地面上,所述弹性件用于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悬空设置,或者,所述弹性件受压压缩并使得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支撑于地面。
5.优选地,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弹性件为弹性套筒,所述弹性套筒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外。
6.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贯穿所述顶板,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贯穿所述底板,所述连接杆的外壁形成有螺纹段,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螺纹段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螺纹连接,且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和下端均套设有螺母。
7.优选地,所述升降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弹性套筒和两个所述连接杆,两个所述弹性套筒一一对应地套设于两个所述连接杆外。
8.优选地,所述移动架包括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连接框架和多个沿第一方向安装在所述连接框架上的所述升降结构,所述连接框架包括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各所述升降结构的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梁上,各所述升降结构的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梁上。
9.优选地,所述移动架包括多个所述行走组件,多个所述行走组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任意相邻的两个行走组件通过一连接筋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对支撑腿,两对所述支撑腿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各对所述支撑腿之间设置有加强梁;
11.各对所述支撑腿中:两个所述支撑腿的上端相互靠近,两个所述支撑腿的下端相互远离,所述加强梁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腿之间并与两个所述支撑腿形成三角形结构。
12.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安装在两根所述加强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有两根竖梁,且所述横梁和两根所述竖梁形成三角形结构。
13.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腿之间设置有拉杆;和/或,
14.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腿上设置有悬挂钩;和/或,
15.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腿之间设置有砂纸取放结构;和/或,
16.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腿的底部设置有踏台。
17.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支撑装置,所述模具支撑装置包括导轨以及如上所述的模具支撑机构,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导轨滑动接触配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当模具支撑机构上没有放置模具时,弹性件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支架的底部悬空设置,避免第一支架的底部与地面产生接触,以使第一支架的底部不会对行走轮的行走过程产生干涉,使得行走轮可以轻松且方便地在地面上行走,操作人员可以轻松且方便地推动模具支撑机构移动,减小人工劳动强度,减少调整模具支撑机构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模具支撑机构移动,避免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当模具支撑机构上放置有模具时,模具对弹性件施加的压力使得弹性件压缩,使得第一支架的底部支撑于地面,整个模具支撑机构相比于没有放置模具时下降。第一支架的底部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稳定地停靠在工作位置。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模具支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模具支撑机构的正视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模具支撑装置中的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0023][0024][0025]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7]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0]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
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支撑机构。
[003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模具支撑机构10包括固定架11以及移动架12,其中,固定架11包括第一支架111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架111顶部的支撑板112,第一支架111形成有容置空间;移动架12包括第二支架121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架121底部的升降结构125,第二支架121容置于容置空间内,升降结构125包括顶板1251、弹性件1252、底板1253以及行走轮1254,顶板1251安装在第二支架121的底部,底板1253间隔设置于顶板1251的下方,弹性件1252的两端分别与顶板1251和底板1253抵接,行走轮1254安装在底板1253的底部,行走轮1254行走于地面上,弹性件1252用于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支架111的底部悬空设置,或者,弹性件1252受压压缩并使得第一支架111的底部支撑于地面。
[0034]
如图1至图2所示,支撑板112设置在第一支架111的顶部,支撑板112用于支撑模具,第一支架111形成有容置空间。第二支架121容置于容置空间内,第二支架121的底部设置有升降结构125,升降结构125的顶板1251与底板1253间隔设置,顶板1251设置于底板1253的上方。顶板1251安装在第二支架121的底部,实现升降结构125和第二支架121连接。弹性件1252抵接于顶板1251和底板1253之间,弹性件1252的上端与顶板1251抵接,弹性件1252的下端与底板1253抵接。顶板1251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1254,行走轮1254用于实现整个模具支撑机构10在地面上行走。
[0035]
当模具支撑机构10上没有放置模具时,弹性件1252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支架111的底部悬空设置,避免第一支架111的底部与地面产生接触,以使第一支架111的底部不会对行走轮1254的行走过程产生干涉,使得行走轮1254可以轻松且方便地在地面上行走,操作人员可以轻松且方便地推动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减小人工劳动强度,减少调整模具支撑机构10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避免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当模具支撑机构10上放置有模具时,模具对弹性件1252施加的压力使得弹性件1252压缩,使得第一支架111的底部支撑于地面,整个模具支撑机构10相比于没有放置模具时下降。第一支架111的底部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稳定地停靠在工作位置。
[0036]
具体地,行走轮1254为万向轮,万向轮的轮体能进行360
°
的旋转,灵活的改变轮体滚动的方向,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在移动时能够灵活的转弯和掉头,方便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改善模具支撑机构10的行走轨迹。
[0037]
在一实施例中,升降结构125还包括连接杆1255,连接杆1255连接于顶板1251和底板1253之间,弹性件1252为弹性套筒,弹性套筒套设于连接杆1255外。如图1至图2所示,连接杆1255的上端连接于顶板1251,连接杆1255的下端连接于底板1253。弹性件1252为弹性套筒,弹性套筒具有易于取材,方便安装的优点。弹性套筒套设于连接杆1255外,弹性套筒的上端与顶板1251抵接,弹性套筒的下端与底板1253抵接。设置连接杆1255使得弹性套筒的更加稳定地抵接于顶板1251和底板1253之间,使得升降结构125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更加稳定地移动。
[0038]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杆1255的上端贯穿顶板1251,连接杆1255的下端贯穿底板1253,连接杆1255的外壁形成有螺纹段,连接杆1255通过螺纹段与顶板1251和底板1253螺纹连接,且连接杆1255的上端和下端均套设有螺母。
[0039]
如图1至图2所示,连接杆1255的外壁形成有螺纹段,连接杆1255穿设于顶板1251和底板1253之间,连接杆1255的上端贯穿顶板1251且通过螺纹段与顶板1251螺纹连接,连接杆1255的下端贯穿底板1253且通过螺纹段与底板1253螺纹连接,连接杆1255的上端和下端均套设有螺母。拧动连接杆1255两端的螺母可调节弹性件1252的弹力大小,连接杆1255两端的螺母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拧动,使得弹性件1252的弹力增大;连接杆1255两端的螺母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拧动,使得弹性件1252的弹力减小。通过拧动螺母调节弹性件1252的弹力大小,操作方便,结构设计合理。
[0040]
在一实施例中,升降结构125包括两个弹性套筒和两个连接杆1255,两个弹性套筒一一对应地套设于两个连接杆1255外。如图1至图2所示,顶板1251和底板1253之间设置有两个弹性套筒和两个连接杆1255,两个弹性套筒一一对应地套设于两个连接杆1255外。两个弹性套筒相对设置在顶板1251的左右两端,使得升降结构125的稳定性更强,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更加稳定。
[0041]
在一实施例中,移动架12包括行走组件122,行走组件122包括连接框架123和多个沿第一方向安装在连接框架123上的升降结构125,连接框架123包括第一连接梁1231和第二连接梁1232,第一连接梁1231安装在第二支架121上,各升降结构125的顶板1251安装在第一连接梁1231上,各升降结构125的底板1253安装在第二连接梁1232上。
[0042]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行走组件122包括连接框架123和多个升降结构125,多个升降结构125沿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安装在连接框架123上。连接框架123包括第一连接梁1231和第二连接梁1232,第一连接梁1231的上端将各升降结构125的顶板1251连接,使得各升降结构125之间的连接稳定,行走组件122的结构稳定,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稳定地移动。第一连接梁1231的顶部与第二支架121连接,实现连接框架123与第二支架121连接,从而实现行走组件122与第二支架121连接。第二连接梁1232将各升降结构125的底板1253连接,使得各升降结构125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使得行走组件122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更稳定地移动。
[0043]
设置多个升降结构125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的移动更加轻松且方便,减小人工劳动强度,减少调整模具支撑机构10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轻松且方便地推动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避免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升降结构125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升降结构125的数量不作限制。
[0044]
在一实施例中,移动架12包括多个行走组件122,多个行走组件12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任意相邻的两个行走组件122通过一连接筋124连接。
[0045]
如图1至图2所示,移动架12包括多个行走组件122,多个行走组件122沿第二方向即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行走组件122之间通过连接筋124连接,使得各行走组件12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更稳定地移动。
[0046]
设置多个行走组件122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的移动更加轻松且方便,减小人工劳
动强度,减少调整模具支撑机构10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轻松且方便地推动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避免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从而消除安全隐患。行走组件12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行走组件122的数量不作限制。
[0047]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1包括两对支撑腿1111,两对支撑腿1111分别安装在支撑板112的两端,各对支撑腿1111之间设置有加强梁1112。
[0048]
各对支撑腿1111中:两个支撑腿1111的上端相互靠近,两个支撑腿1111的下端相互远离,加强梁1112连接在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并与两个支撑腿1111形成三角形结构。
[0049]
如图1至图2所示,第一支架111包括两对支撑腿1111,一对支撑腿1111安装在支撑板112的左端,一对支撑腿1111安装在支撑板112右端。两对支撑腿1111分别安装在支撑板112的两端,能够更好的承重,也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的结构稳定。各对支撑腿1111中:两个支撑腿1111的上端相互靠近,两个支撑腿1111的下端相互远离,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连接有加强梁1112,加强梁1112与两个支撑腿1111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支撑以及承重能力强,能够有效提升模具支撑机构10的支撑能力。
[0050]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21包括安装在两根加强梁1112之间的横梁1211,横梁1211和支撑板112之间连接有两根竖梁1212,且横梁1211和两根竖梁1212形成三角形结构。
[0051]
如图1至图2所示,第二支架121包括横梁1211和两根竖梁1212,横梁1211连接于左端加强梁1112和右端加强梁1112之间,实现横梁1211和第一支架111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架121和第一支架111连接。两根竖梁1212的上端连接支撑板112,实现竖梁1212和支撑板112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架121和支撑板112连接。两根竖梁1212的下端连接横梁1211,横梁1211和两根竖梁1212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支撑以及承重能力强,能够有效提升模具支撑机构10的支撑能力。
[0052]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设置有拉杆114。如图1至图2所示,位于前侧的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设置有拉杆114,拉杆114用于方便操作员推拉移动模具支撑机构10,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
[0053]
在其他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都可以设置有拉杆114,拉杆114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拉杆114的位置和数量不作限制。
[0054]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支撑腿1111上设置有悬挂钩115。如图1至图2所示,支撑腿1111上设置有悬挂钩115,悬挂钩115可用于悬挂零件、文件等需要使用的物品,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日常修理、维护、点检等作业。
[0055]
在其他实施例中,悬挂钩115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其他数量,悬挂钩115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悬挂钩115的数量不作限制。
[0056]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设置有砂纸取放结构116。如图1至图2所示,位于左端的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设置有砂纸取放结构116,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日常修理、维护、点检等作业中使用砂纸对模具进行打磨。
[0057]
在其他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撑腿1111之间都可以设置有砂纸取放结构116,砂纸取放结构116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砂纸取放结构116的位置和数量不作限制。
[0058]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支撑腿1111的底部设置有踏台113。如图1至图2所示,位于后侧的两个支撑腿1111的底部设置有踏台113,设置踏台113方便操作人员在日常修理、
维护、点检等作业中更好的观察模具的情况。
[0059]
在其他实施例中,踏台113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其他数量,踏台11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踏台113的数量不作限制。
[0060]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支撑装置,包括导轨20以及如上所述的模具支撑机构10。该模具支撑机构10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模具支撑装置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61]
如图1至图3所示,行走轮1254与导轨20滑动接触配合。在一实施例中,导轨20为直线导轨20,将原来行走轮1254与地面进行面接触改为行走轮1254与直线导轨20进行线接触,使得模具支撑机构10更加轻松且方便地移动,减小人工劳动强度,减少调整模具支撑机构10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轻松且方便地推动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避免操作人员在悬吊的模具下方作业,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0062]
在一实施例中,当两个模具支撑机构10配合使用时,其中一个模具支撑机构10设置升降结构125即可,另一个模具支撑机构10不需要设置升降结构125。设置升降结构125的模具支撑机构10相对没有设置升降结构125的模具支撑机构10移动即可,使得结构更加简单。
[006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