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离开关灭弧栅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0:01: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开关灭弧栅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2.光伏逆变器通常需要配置旋转式隔离开关,其具有触头极及机构极,触头极由同轴的多组动触头和静触头构成,这些动触头和静触头相应连接至接线端子,机构极通过驱动触头旋转来与静触头离合,从而实现电路系统合闸及分闸。目前,市场上对隔离开关产品的灭弧能力、灭弧速度及触头极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隔离开关产品的触头结构主要是设置灭弧室来进行灭弧,但因灭弧室设置在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之外,其引弧不佳,在高电压大电流情况下,容易烧坏,同时电弧无法直接进入灭弧室,灭弧室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高灭弧能力的隔离开关灭弧栅组件结构。
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隔离开关灭弧栅组件结构,配置于隔离开关的触头极模块,该触头极模块包括座体及装于座体的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及灭弧栅组件,当动触头组件转动时,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导通或分离断开,灭弧栅组件包括多片栅片,栅片的尾端设置长脚部,长脚部伸入至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
6.进一步地,栅片中间设置有引弧槽。
7.进一步地,灭弧栅组件包括灭弧架,栅片装于灭弧架定位。
8.进一步地,灭弧架设置有内腔室。
9.进一步地,灭弧架背面设置出气口。
10.进一步地,灭弧架的出气孔交错排列。
11.进一步地,灭弧栅组件的多片栅片之间的间隙为0.8mm~2mm。
12.进一步地,座体设置有灭弧栅组件安装位,灭弧栅组件安装位开设多个栅片槽口,栅片槽口容纳并定位相应的栅片。
13.进一步地,同一层触头极模块包括两个灭弧栅组件,两个灭弧栅组件分布于座体的一条对角线,两个静触头组件分布于座体的另一条对角线;相邻层触头极模块中,一层触头极模块的两个灭弧栅组件分布于座体的一条对角线,另一层触头极模块的两个灭弧栅组件分布于座体的另一条对角线。
14.进一步地,座体上设置多组磁体,多组磁体分布于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时动触头中心线的40
°
扇面范围内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的上方或下方。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优化了灭弧室结构,其灭弧栅组件的栅片有部分位于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可将电弧引进灭弧室,使灭弧室效果达到更佳的效
果,从而满足当前光伏市场高电压、大电流实用场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三维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三维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去除动触头组件的三维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座体三维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及灭弧栅组件装配的三维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三维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去除动触头组件的三维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座体三维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及灭弧栅组件装配的三维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灭弧栅组件三维示意图一;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灭弧栅组件三维示意图二;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灭弧栅组件三维示意图三。
28.图13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分闸俯视示意图;
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合闸俯视示意图;
30.图15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静触头组件、灭弧栅组件及磁体平面分布示意图一;
31.图16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静触头组件、灭弧栅组件及磁体平面分布示意图二 (去除动触头组件);
32.图17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分闸俯视示意图;
33.图18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合闸俯视示意图;
34.图19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静触头组件、灭弧栅组件及磁体平面分布示意图一;
35.图20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触头极右接层静触头组件、灭弧栅组件及磁体平面分布示意图二 (去除动触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来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应该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方案。
37.参见图1-图20,示出本实用新型触头极及其部件的结构,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38.每一触头极模块101分别包括座体1及装于座体1的动触头组件2、静触头组件3、灭弧栅组件5及多个磁体4(优选为永磁体,如磁钢),当动触头组件的转动架转动时带动使得动触头转动,从而使得动触头头部 231与静触头头部311之间接触导通或分离断开,由此进行合闸或分闸,其中的灭弧栅组件5及磁体4起到灭弧作用。
39.右接触头极模块101l和右接触头极模块101r的结构基本相同,右接座体1l和右接
座体1r的座体主体 11成扣接组合装配,这些座体主体11中间设置动触头安装孔12来安装动触头组件2,此外座体主体11还设置静触头组件安装位13、磁体安装位14、及灭弧栅组件安装位15,但这些安装位的位置布局有所差别,具体是成右右对称方式布置。
40.如图1-图16,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灭弧栅组件的结构来改善灭弧效果。具体地,每一触头极模块101的座体1设置相应安装槽来安装灭弧栅组件5的灭弧栅片主体,其中灭弧栅组件5主体位于动触头从合闸到分闸区域之间,且灭弧栅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灭弧栅组件5与座体1及动触头组件2形成腔体作为灭弧室进行灭弧,灭弧效果更为良好,进一步说明如下。
41.如图1-图12所示,灭弧栅组件5包括灭弧架52和多片栅片51,栅片51安装于灭弧架52进行定位,且各栅片51分别有部分位于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具体是栅片511的尾端设置长脚部 512,长脚部512伸入至动触头头部213运动轨迹线内。这样可将电弧引进灭弧室,使灭弧室效果达到更佳的效果。
42.如图10-图12所示,灭弧室的栅片51为多片,栅片51之间间隙0.8mm~2mm;各栅片51中间设置有引弧槽511,有助于拉长电弧,抬高电弧电压;此外,栅片51尾端设置有长脚部,该长脚部512伸入至动触头头部运动轨迹线内,有助于将电弧引进灭弧室,从而更加有效地灭弧。由于栅片51为多片,因此本实施例相应地在座体1上设置有放置栅片51的灭弧栅组件安装位15,它们开设多个栅片槽口来并定位相应的栅片51,有助于固定栅片51,防止栅片51被灼烧后散架,或被电弧烧至粘连。
43.如图10-图12所示,灭弧架52设置有内腔室,使电弧在腔室内移动,且无法超越灭弧支架52 背部来形成背后击穿;同时,灭弧架52背部设置有交错布置的出气口521,有助于排气散热。
44.如图17-图20所示,本实施例改进了灭弧栅组件5的布局方式,其中:同一层触头极模块101 包括两个灭弧栅组件5,两个灭弧栅组件5分布于座体的一条对角线l1或l2,两个静触头组件3 分布于座体的另一条对角线l2或l1;相邻层触头极模块101中,一层触头极模块101的两个灭弧栅组件5分布于座体1的一条对角线,另一层触头极模块101的两个灭弧栅组件5分布于座体1的另一条对角线。
45.如图17-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改进了磁体4的布局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极模块101为多层,对于每一触头极模块101而言,其座体1上分别安装有四组磁体4及两个静触头和两个动触头,两个静触头成十字交叉配置,而四组磁体4也成十字交叉配置,四组磁体4分布于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时动触头中心线的40
°
扇面范围内。进一步地,每组磁体4布置于隔离开关分闸状态动触头中心线线或合闸状态动触头中心线的40
°
扇面范围,且每组磁体4位于动触头从合闸到分闸位置的轨迹线的上方或下方。更进一步地,每组磁体4离开关分闸状态动触头中心线 l3线或合闸状态动触头中心线l4与动触头从合闸到分闸位置轨迹线交叉位置的上方或下方。磁体 4的这种布置方式,有助于改善灭弧效果。其中相邻触头极模块101之间磁体磁性方向保持一致。
46.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