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12 20:17: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由于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动力系统,故发动机舱空间得以释放,主机厂一般将发动机舱做前备箱以用于储物,而对于尺寸较大的车型,车高较高,导致前备箱高度增加,不同身高的用户取放前备箱物品时较为不便,用于体验较差。
3.现有技术中,为了便于乘客取放前备箱箱底的物品,通过减小前备箱的深度,但是此种方式会导致前备箱的储物空间减小,造成空间浪费。
4.因此,对于电动汽车的前备箱,如何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从前备箱取放物品,同时,能够避免造成空间浪费的情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能够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从前备箱取放物品,同时能够避免造成空间浪费的情况。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设于车体头部的容纳空间内,所述前备箱机构包括箱体、驱动部和滑道;所述滑道沿高度方向固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箱体的下方,并可作用于所述箱体的底部使所述箱体沿所述滑道滑动。
7.箱体的大小可根据容纳空间的大小设置,以保证储物空间的最大化,但是对于大型车辆来说,箱体的深度可能较大,此时,对于身高较小的用户来说,不便于从车头前方从箱体内取放物品,而本技术所提供的前备箱机构,驱动部能够驱动箱体沿滑道升降,从而调节箱体至与用户匹配的高度,便于不同用户从箱体底部取放物品。也就是说,本技术所提供的前备箱机构,能够在方便用户从前备箱取放物品的同时,保证该前备箱的最大储物能力。
8.驱动部能够从底部作用于箱体使得箱体沿滑道升降,以调节该箱体的高度,如此设置,用户在取放物品时,并不会看到驱动部,使得该前备箱机构的整体结构更为规整,并且,驱动部和滑道都不会对物品的取放造成干涉,操作较为方便。
9.可选地,所述滑道包括两组滑轨组,所述滑轨组包括两条平行并列设置的滑轨,两组所述滑轨组分别设于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侧壁外。
10.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支撑件、电机以及分别与各所述滑轨对应设置的驱动轮,所述支撑件支撑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撑件相对固定,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以使所述驱动轮沿所述滑轨滚动;所述驱动轮为齿轮,所述滑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齿轮相适配的齿条,或者所述驱动轮为蜗轮,所述滑道沿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蜗轮相适配的蜗杆。
11.可选地,所述驱动部还包括两根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转轴转动,并通过所述转轴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12.可选地,所述箱体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能够将所述箱体的内腔分隔成多个容纳腔。
13.可选地,所述隔板能够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14.可选地,驱动部驱动箱体的升降高度范围设置为50mm~200mm。
15.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驱动部启闭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连接线与车体的智能车身域控制器连接。
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头部设有容纳空间和箱盖,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如上所述的前备箱机构,所述箱盖与所述车体可枢转连接,并能够盖合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方。
17.可选地,所述车体的前端还设有格栅,所述格栅与所述箱盖的前端连接,所述箱盖转动至与所述容纳空间脱离时,能够带动所述格栅与所述车体脱离,并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形成缺口,所述箱体的前侧壁与所述箱体的底壁可枢转连接,并可转动至所述缺口。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车体的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箱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1中箱盖处于打开状态下,容纳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是箱盖处于开启状态,且箱体的前侧壁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车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1-图6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5.1-车体,11-容纳空间,12-箱盖,13-格栅,14-缺口,15-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6-中控屏;
26.2-箱体,21-底壁,22-前侧壁;
27.3-驱动部,31-支撑件,32-电机,33-转轴,34-安装梁
28.4-滑道,41-滑轨
29.5-连接线;
30.6-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其中,电动汽车的车体1由于未设置发动机,使得车体1的头部具有容纳空间11,该容纳空间11与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舱空间对应,为提高电动汽车的容纳功能,在该容纳空间11内设置有前备箱机构,以用于增大整车储物空间。
33.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汽车的前备箱机构包括箱体2、驱动部3和滑道4,其中,箱体2用于储物,滑道4固设于容纳空间11内,并沿车体1的高度方向布置,驱动部3设于箱体2的下方,并可作用于箱体2的底部使得箱体2沿滑道4上下滑动,从而升降箱体2。
34.箱体2的大小可根据容纳空间11的大小设置,以保证储物空间的最大化,但是对于大型车辆来说,箱体2的深度可能较大,此时,对于身高较小的用户来说,不便于从车头前方从箱体2内取放物品,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备箱机构,驱动部3能够驱动箱体2沿滑道4升降,从而调节箱体 2至与用户匹配的高度,便于不同用户从箱体2底部取放物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前备箱机构,能够在方便用户从前备箱取放物品的同时,保证该前备箱的最大储物能力。
35.驱动部3能够从底部作用于箱体2使得箱体2沿滑道4升降,以调节该箱体2的高度,如此设置,用户在取放物品时,并不会看到驱动部3,使得该前备箱机构的整体结构更为规整,并且,驱动部3和滑道4都不会对物品的取放造成干涉,操作较为方便。
36.滑道4用于对箱体2的升降提供导向作用,以保证箱体2能够在驱动部3的驱动作用下顺滑的升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滑道4包括两组滑轨组,每组滑轨组包括两条平行并列设置的滑轨41。也就是说,滑道4包括四条平行并列设置的滑轨41,两条滑轨41间隔设置并形成一组滑轨组,这两组滑轨组分别设于箱体2相对的两侧壁外,即箱体2包括四个侧壁,分别为前侧壁22、后侧壁以及朝向车体1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两组滑轨组可以分别设置在前侧壁22和后侧壁,也可以是两组滑轨组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均可,以保证滑动稳定性。
37.当然,本实施例中,滑轨组也可以设置有三组或四组,而两组滑轨组的设置,能够在保证滑动稳定性的同时,简化整体结构,并降低成本。
38.四根滑轨41可以分别设置在箱体2的四个边棱处,也可以是两组滑轨组分别设置在箱体2的两个侧壁外均可。
39.如图4所示,驱动部3包括支撑件31、电机32和驱动轮,其中,驱动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驱动轮分别与四个滑轨41一一对应设置,支撑件 31用于支撑箱体2的底部,电机32与支撑件31相对固定,电机32能够驱动驱动轮转动,使得驱动轮沿滑轨41的长度方向滚动,并通过支撑件 31带动箱体2沿滑道4上下滑动。
40.具体的,驱动轮为齿轮,滑道4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齿轮和齿条啮合,齿轮转动时能够沿齿条的长度方向滑动,或者,驱动轮为蜗轮,滑道4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蜗杆,蜗轮和蜗杆配合,蜗轮转动时能够沿蜗杆的长度方向滑动。
41.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驱动部3设置为气缸或液压缸等,驱动部3设于箱体2的下方,并通过活塞杆作用于箱体2使得箱体2沿滑道4 升降,箱体2的外侧壁设置有能够沿滑道4滑动的滑块均可。
42.而通过电机32、转轴33、齿轮和齿条驱动箱体2升降时,电机32也随支撑件31沿滑道4滑动,也就是说,驱动部3本身设于滑道4并能够沿滑道4滑动,通过支撑件31支撑箱体2升降,如此设置,容纳空间11内在箱体2的下方无需单独设置用于安装驱动部3的安装结构,进而简化整体结构。并且,通过齿轮和齿条的配合或者蜗轮和蜗杆的配合,能够可保证箱体2在升降过程中,位置稳定,避免发生晃动的情况。
43.驱动部3还包括两根转轴33,转轴33的两端分别与一个驱动轮传动连接,电机32能够驱动转轴33转动,并通过转轴33驱动驱动轮转动。当然,也可以是每个驱动轮都单独设置一个电机32驱动,而转轴33的设置,仅需设置两个电机32即可,从而能够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成本。
44.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撑件31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电机32与支撑件31之间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间接固定均可。如图4所示,限位部还包括两根安装梁34,两个电机32分别固定于两个安装梁34,支撑件31 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支撑梁,安装梁34和支撑梁围合形成框架结构,两根支撑梁平行设置并能够支撑于箱体2的下端面,当然安装梁34的上端面也可以设置为与箱体2的下端面抵接均可。
45.箱体2内还设有隔板(图中未示出),隔板能够将箱体2的内腔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各容纳腔可分别用于放置不同类的物品,如此以便于物品的收纳更为规整。
46.进一步的,隔板与箱体2的内壁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隔板可根据所要放置的物品选择性地使用,如当需要放置多种类小型物品时,可通过隔板将箱体2内腔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当需要放置的物品体积较大(如行李箱)时,可将隔板拆下即可,使用灵活性好。
47.车体1的前端还设有格栅13,车体1的头部还设有箱盖12,箱盖12 与车体1可枢转连接,并能够盖合于容纳空间11的上方,如图2所示,箱盖12与格栅13为相互独立的结构,箱盖12开启后,驱动部3升降箱体2,用户从箱体2内取放物品,或者,如图3所示,格栅13与箱盖12的前端连接,箱盖12转动至与容纳空间11脱离时,容纳空间11和箱体2均处于开启状态,用户可从箱体2内取放物品。箱体2的前侧壁22与箱体2的底壁21可枢转连接,即前侧壁22的底边与箱体2的底壁21的前侧边之间可设置有铰接轴,前侧壁22可绕铰接轴向箱体2外转动,以从前侧开启箱体 2。
48.具体的,当箱盖12转动至与容纳空间11脱离时,能够带动格栅13 与车体1脱离,并在车体1的前端形成如图3所示的缺口14,箱体2的前侧壁22可绕铰接轴转动至缺口14,使得箱体2从前侧打开,更加方便用户从车体1前侧取放物品。
49.本实施例中,将驱动部3驱动箱体2的升降高度范围设置为50mm~200mm,如此设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且,箱体2上升至最高位置处时,不会与其它部件(如箱盖12)发生干涉,具体位置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周边其它部件的布置情况设置即可。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通过程序控制驱动部3的驱动情况,以对箱体2的升降高度范围进行限制,也可以通过在滑道4设置限位件,以对箱体2的升降高度范围进行限制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50.如图6所示,该前备箱机构还包括控制单元6,该控制单元6用于控制驱动部3(的电机32)的启闭,具体的,如图6中所示,虚线示意为连接线5,车体1内的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分别通过连接线5与控制单元6、驱动部3以及中控屏16连接,用户可在车内通过控制单元6或中控屏16 对驱动部3进行启闭,并通过车体1的电源对驱动部3供电。
51.为进一步提升人性化设计,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还可存储不同用户的身份信息,如不同身高的司机用户其座椅调节位置不同,并且不同身高的司机用户对箱体2的升降高度要求也不同,身份信息包括与用户相关的座椅的调节位置以及前备箱的升降高度位置,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将不同用户的身份信息存储,当司机用户从车内启动驱动部3时,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可根据此时司机座椅的位置确定对应的用户,然后根据该用户的箱体 2升降高度位置调节箱体2的升降高度。
52.也就是说,用户在初次升降该箱体2时,对箱体2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然后该用户以及箱体2的高度位置即被存储,后续该用户再次需要升降箱体2时,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可根据存储的用户对应的信息直接控制驱动部3将箱体2升降至与用户匹配的高度位置,无需用户每次都单独进行调节,体验更好。
53.具体的,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分别通过连接线5与控制单元6、驱动部3以及中控屏16连接,用户可在车内通过控制单元6或中控屏16对驱动部3进行启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已是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如在箱盖12的开启手柄集成传感器,当用户操作手柄打开箱盖12时,传感器同步输入信号给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并由智能车身域控制器15根据用户对应的箱体2的高度位置控制驱动部3驱动箱体2升降,该传感器即为上述控制单元6。为进一步提升人性化设计,驱动部3的通电时长为3s~5s,此时长为用户上下车所需时间,使得箱体2 的升降与用户上下车同步。
54.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