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路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2022-07-11 14:1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包含发热元件的电路结构体。


背景技术:

2.以往,在车辆中搭载有包含继电器等发热元件的电路结构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一种电路结构体,该电路结构体具备继电器,该继电器对于作为车辆侧的负载而经由变换器连接的电动机或发电机,使蓄电池的电力供给断续。
3.在这样的电路结构体中使用的继电器等发热元件因为流过较大的电流,所以产生与电流量的平方成比例的焦耳热,发热量也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利用连接收纳于壳体内的继电器的连接部和配置于壳体外的蓄电池的连接端子连接的汇流条的中间部分来进行继电器的散热的构造。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在向收纳继电器的壳体外延伸出的汇流条的中间部,经由热传导元件而与底盘或收纳电源装置整体的箱体等抵接,从而将由继电器产生的热量向底盘或箱体热传导来进行散热。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9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需要将设置于汇流条的散热部分较长地引绕至设置于壳体外的其他元件,无法避免继电器的连接部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存在无法高效地对继电器中的发热进行散热这样的问题。另外,因为利用向壳体外延伸出的汇流条按压热传导元件,所以在由于汇流条等的尺寸交叉而按压力变大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由于热传导元件的反作用力而导致汇流条的位移或其他设备的破损。
8.因此,本发明公开具备对热传导元件的反作用力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的新型的构造的电路结构体。
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0.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是如下的电路结构体,其具有:发热元件;汇流条,与上述发热元件的连接部连接;壳体,收纳上述发热元件和上述汇流条;具有弹性的热传导元件,与上述汇流条热接触;按压部,设置于上述壳体而使上述汇流条与上述热传导元件接触;及加强壁部,向上述壳体的外部突出而对上述按压部进行加强。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公开,具备对热传导元件的反作用力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结构体的整体立体图。
14.图2是概略地表示从蓄电池到负载的路径中的电气结构的图。
15.图3是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的分解立体图。
16.图4是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体的俯视图。
17.图5是图4中的v-v截面放大图。
18.图6是图4中的vi-vi截面放大图。
19.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结构体的俯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20.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结构体的截面放大图,是相当于图5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22.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23.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为,
24.(1)电路结构体具有:发热元件;汇流条,与上述发热元件的连接部连接;壳体,收纳上述发热元件和上述汇流条;具有弹性的热传导元件,与上述汇流条热接触;按压部,设置于上述壳体而使上述汇流条与上述热传导元件接触;及加强壁部,向上述壳体的外部突出而对上述按压部进行加强。
25.根据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与发热元件的连接部连接的汇流条与热传导元件热接触,通过设置于收纳发热元件的壳体的按压部,而汇流条与热传导元件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有利地防止汇流条与热传导元件的紧贴性降低而使传热效率降低。另外,能够在不使与成为发热元件的发热部位的连接部连接的汇流条引绕到壳体外的情况下,在发热元件的附近与热传导元件可靠地热接触。其结果是,能够使发热元件的发热经由汇流条和热传导元件而向壳体和壳体外的元件传热,能够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26.而且,按压部被向壳体的外部突出的加强壁部加强,因此即使在由于壳体或汇流条等的尺寸交叉而按压部按压热传导元件的按压力变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受到其反作用力的按压部的破损防患于未然,还能够提高按压部、壳体乃至电路结构体的耐久性。
27.另外,按压部只要是使汇流条与热传导元件接触的元件即可,不一定需要将汇流条按压于热传导元件,但通过设为将汇流条按压于热传导元件的构造,能够有利地避免因公差等引起的汇流条与热传导元件的紧贴性的降低。另外,热传导元件既可以载置于壳体的壁部并经由壳体而与壳体外的元件热接触,也可以经由设置于壳体的开口部而与壳体外的元件热接触。另外,与发热元件的连接部连接的汇流条既包含作为导通元件使用的汇流条,也包含仅用于散热用的汇流条。
28.(2)优选在上述壳体的中间隔着上述汇流条而与上述热传导元件相向的部位设置有上述按压部,在上述按压部的与上述热传导元件的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突出地设置有上述加强壁部。这是因为,在设置于壳体的按压部中,在与热传导元件的相向面相反一侧的面设置有加强壁部,因此能够通过加强壁部可靠地加强按压部。而且,在按压部中,在与热传导元件的接触面相反一侧的面突出地设置有加强壁部,因此能够构建从汇流条和热传导元件经由加强壁部的散热路径,能够更有利地实现发热元件的散热。
29.(3)优选所述加强壁部构成为包含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的多个加强板。这是因为,
加强壁部包含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的多个加强板,因此各加强板作为散热片发挥功能,发挥经由加强板的进一步的散热效果。另外,本方式的加强壁部只要包含多个加强板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的部位,就能够以任意的形状设置。例如,并列翅片形状、栅格图案、蜂窝结构等也可以包含于本方式中。
30.(4)优选在上述加强壁部中埋设有金属部,该金属部的一部分向该加强壁部的外部突出。这是因为,加强壁部对按压部的加强效果和散热效果更进一步提高。
31.(5)优选具有保持构造,上述保持构造保持为将上述按压部按压于上述汇流条和上述热传导元件的状态。这是因为,能够将汇流条和热传导元件稳定地保持为紧密接触状态,能够稳定地维持所期望的散热性。例如,通过将设置于上壳体按压部螺栓紧固于下壳体,从而经由按压部将汇流条可靠地按压于载置于下壳体的热传导元件是有效的。
32.<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33.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不限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34.<实施方式1>
35.以下,参照图1至图6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电路结构体10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上(未图示)。例如如图2所示,电路结构体10用于将作为发热元件的行驶用蓄电池经由主继电器14而与车辆侧负载16连接。在此,行驶用蓄电池是指蓄电池12,用作向使车辆行驶的电动机(未图示)供给电力的蓄电池。另外,电路结构体10能够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但以下以图1所示的z方向为上方、以y方向为宽度方向、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说明。另外,x方向的右斜下方为前方,反方向为后方。另外,对于多个相同元件,有时仅对一部分元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元件省略附图标记。
36.<电路结构体10>
37.如图2所示,电路结构体10具备设置于正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a和设置于负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b。在电路结构体10a的输入侧连接有蓄电池12的正极侧,在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入侧连接有蓄电池12的负极侧。在电路结构体10a的输出侧连接有车辆侧负载16的正极侧,在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出侧连接有车辆侧负载16的负极侧。在电路结构体10a和电路结构体10b的输入侧与输出侧之间分别连接有将蓄电池12连接于车辆侧负载16的主继电器14。此外,在主继电器14分别连接有以预充电继电器18及预充电电阻20绕过主继电器14的方式串联连接的预充电电路22。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预充电电阻20与预充电继电器18的输出侧连接。此外,主继电器14和预充电继电器18均是在励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下使接点部移动而将接点部切换为接通/断开的继电器,通过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如上所述,电路结构体10a和电路结构体10b为大致相同的构造。
38.<蓄电池12>
39.蓄电池12将能够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串联连接而提高输出电压,设为例如100v~400v。另外,也可以将多个二次电池并联连接而增大电流容量。该二次电池可以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及镍氢电池等。另外,也可以代替二次电池或在其基础上,利用双电层电容器(edlc)等电容器。在本说明书中二次电池也包含电容器。
40.<车辆侧负载16>
41.车辆侧负载16包含例如将静电电容设为200μf~5000μf的大容量的电容器。当在该电容器完全放电了的状态下主继电器14切换为接通状态时,为了对电容器进行充电而流过较大的充电电流。较大的充电电流成为使主继电器14的接点部损伤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由充电电流引起的弊端而设置有预充电电路22。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与主继电器14并联地设置有预充电电路22。预充电电路22为了限制车辆侧负载16的电容器的充电电流,与预充电继电器18串联地连接有预充电电阻20。预充电电阻20在将预充电继电器18及主继电器14切换为接通的状态下,将车辆侧负载16的电容器的充电电流限制得较小。
42.<电路结构体10>
43.例如如图1及图3所示,电路结构体10具备在车辆搭载时位于下方的下壳体24和位于上方的上壳体26,由下壳体24和上壳体26构成壳体。在组装了下壳体24和上壳体26的状态下,在其内部收纳有连接蓄电池12和主继电器14的正极汇流条28和负极汇流条30等各种汇流条。
44.<下壳体24>
45.下壳体24是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注射成型为预定的形状而构成的。构成下壳体24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包含玻璃纤维等填料。例如如图3所示,下壳体24整体呈朝向上方开口的大致矩形箱体形状,具有底壁32和从底壁32的端缘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周壁34。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下壳体24的底壁32的四个边分别在周壁34的基端部的四个部位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卡合部36。
46.如图3及图4所示,在电路结构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图4中,y方向上的左侧),设置有设置于正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a,在电路结构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图4中,y方向上的右侧),设置有设置于负极侧的电路结构体10b。如上所述,因为电路结构体10a和电路结构体10b为大致相同的构造,所以在此以电路结构体10a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形成有电路结构体10a的下壳体24的底壁32的长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分,从三个部位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供后述的主继电器14的脚部88螺栓紧固的呈方筒形状的主继电器固定部38。在主继电器固定部38内收纳有圆环状的螺母。另外,在下壳体24的底壁32的长度方向前方侧(图3中,x方向上的右斜下方侧),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突出设置有呈方筒形状的正极汇流条固定部40,在正极汇流条固定部40内收纳有圆环状的螺母42。后述的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的蓄电池连接部56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车辆侧负载连接部58分别螺栓紧固于该正极汇流条固定部40。而且,在主继电器固定部38与正极汇流条固定部40之间的底壁32,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三个部位设置有固定部44,固定部44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底壁32并朝向下方突出,将后述的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螺栓紧固于下壳体24。在固定部44内收纳有圆环状的螺母46。
47.<导热片48、50>
48.如图3及图5、图6所示,在下壳体24的固定部44之间的底壁32上设置有构成矩形平板状的热传导元件的导热片48,在相对于导热片48的底壁32的背面侧设置有构成热传导元件的导热片50。导热片48、50呈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片状,由热传导率比空气大的合成树脂构成。具体而言,能够利用硅酮系的树脂、非硅酮系的丙烯酸系树脂、陶瓷系树脂等。更详细而言,可举出例如由硅酮系的树脂构成的散热间隙填料、热传导润滑脂、热传导性硅酮橡胶
等。导热片48、50具有柔软性及弹性,能够以厚度尺寸根据在上下方向上施加的力而变化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导热片48、50作为热传导元件,但不限定于此,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的具有弹性的热传导元件。
49.<正极汇流条28及负极汇流条30>
50.如图3及图5至图6所示,正极汇流条28及负极汇流条30配置在下壳体24的底壁32上。另外,正极汇流条28及负极汇流条30是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而构成的。作为构成正极汇流条28及负极汇流条30的金属,能够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热传导性高且电阻低的金属。如上所述,因为电路结构体10a和电路结构体10b为大致相同的构造,所以在此以电路结构体10a的正极汇流条28为例进行说明。构成正极汇流条28的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均沿着长度方向(图3中,x方向)延伸,主继电器14侧的端部呈l字状地弯曲,另一侧的端部呈曲柄状地弯曲。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主继电器14侧的端部分别成为与构成后述的主继电器14的连接部的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连接的第一电力端子连接部52和第二电力端子连接部54。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另一侧的端部分别成为蓄电池连接部56和车辆侧负载连接部58。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均与下壳体24的底壁32平行地形成,且配置在导热片48上而与导热片48热接触的传热部60。
51.<上壳体26>
52.上壳体26是将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注射成型为预定的形状而构成的。构成上壳体26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包含玻璃纤维等填料。例如如图3所示,上壳体26具有在大致横长矩形的平板状的上壁62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周壁64的、向下方开口的大致箱体形状。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壳体26的四个边的周壁64,分别在周壁64的突出端的周方向上分离的四个部位设置有切口状的被卡合部66。在上壳体26的上壁62的前方侧及后方侧(图4中,x方向的下方侧及上方侧)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分离的三个部位,分别设置有用于将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10固定于例如未图示的车辆的预定部位的螺栓紧固部68。如上所述,在上壳体26中,也以电路结构体10a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壳体26的上壁62的上表面,从前方侧(图4中,x方向的下方侧)起设置有蓄电池连接部收纳部70a及车辆侧负载连接部收纳部70b、主继电器安装部72a、预充电继电器安装部72b、预充电电阻安装部72c。蓄电池连接部56及车辆侧负载连接部58、主继电器14、预充电继电器18、预充电电阻20被安装于这些安装部。另外,在蓄电池连接部收纳部70a及车辆侧负载连接部收纳部70b与主继电器安装部72a之间设置有按压部74。按压部74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平板形状,在构成按压部74的上壳体26的上壁62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且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加强板76。加强壁部78构成为包含该多个加强板76。加强壁部78例如如图1所示,向上壳体26的外部即上方突出而露出于加强壁部78的外部,为了加强按压部74而设置。另外,在按压部74中,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分离的三个部位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螺栓紧固部80。
53.<主继电器14>
54.主继电器14是在其内部具有未图示的接点部及线圈部的所谓机械式的继电器。例如如图3所示,在主继电器14的前表面,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在宽度方向(y方
向)上排列设置。通过使电流流过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在主继电器14的接点部产生热量,并向第一电力端子82及第二电力端子84进行热传导。在第一电力端子82及第二电力端子84分别形成有螺纹孔86(参照图5)。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主继电器14的下端部的三个部位,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的脚部88。在脚部88贯通设置有供螺栓90插通的螺栓插通孔92。另外,在主继电器14的下端部的四角中未设置脚部88的部位,设置有朝向宽度方向(y方向)外方突出的连接器收纳部94。通过在该连接器收纳部94安装未图示的外部连接器,而切换主继电器14的接通/断开。
55.<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方法>
56.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方法,也如上述那样以电路结构体10a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对于下壳体24,在固定部44之间的底壁32上粘贴导热片48,在相对于导热片48的底壁32的背面侧粘贴导热片50。接下来,在将构成正极汇流条28的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以沿着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将传热部60配置在导热片48上。在该状态下,将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的蓄电池连接部56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车辆侧负载连接部58分别螺栓紧固于下壳体24的正极汇流条固定部40。接下来,以覆盖这样的下壳体24的方式从上方安装上壳体26。由此,下壳体24的卡合部36与上壳体26的被卡合部66卡合而相互固定。接下来,将主继电器14的脚部88载置于在上壳体26的主继电器安装部72a的周缘部设置的螺栓紧固部96。在将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的第一电力端子连接部52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第二电力端子连接部54分别螺栓紧固于主继电器14的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后,将脚部88固定于螺栓紧固部96。其结果是,通过设置于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传热部60与导热片48接触,并进一步保持为被按压的状态。而且,通过下壳体24的卡合部36与上壳体26的被卡合部66的卡合、将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的螺栓紧固部80螺栓紧固于下壳体24的固定部44的保持构造,保持为将按压部74按压于传热部60和导热片48的状态。以上的结果是,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26的中间隔着传热部60而与导热片48相向的部位设置有按压部74,在按压部74的与导热片48热接触的面即下表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即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加强壁部78。最后,将预充电继电器18、预充电电阻20安装于上壳体26的预充电继电器安装部72b、预充电电阻安装部72c,从而完成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体10。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该电路结构体10能够使用设置于上壳体26的六个部位的螺栓紧固部68而固定于例如车辆的金属托架95。由此,新设置从传热部60经由导热片48、下壳体24、导热片50而向金属托架95传热的散热路径,能够期待更进一步的散热效果。为了容易理解,金属托架95以假想线记载。在此,以金属托架9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金属托架95而使下壳体24或导热片50与蓄电池壳体等任意的元件热连接。
57.根据设为这样的构造的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10,在电路结构体10a中,构成汇流条的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28a和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28b的主继电器14侧的端部分别与构成作为发热元件的主继电器14的连接部的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连接。另外,这些汇流条28a、28b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的中央部均设为与导热片48热接触的传热部60。而且,通过设置于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将传热部60按压于导热片48。因此,能够使与作为发热元件的主继电器14的发热部位即第一电力端子82和第二电力端子84连接的汇流条
28a、28b在主继电器14的附近的传热部60可靠地与导热片48热接触。由此,能够使主继电器14中的发热经由汇流条28a、28b和导热片48迅速地经由下壳体24、上壳体26而向外部传热,能够提高主继电器14的散热效率。而且,按压部74被向上壳体26的外部突出的加强壁部78加强。因此,即使在由于壳体24、26、汇流条28a、28b等的尺寸公差而按压部74按压导热片48的按压力变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受到其反作用力的按压部74的破损防患于未然。因此,不仅能够实现按压部74、壳体24、26的耐久性的提高,还能够实现电路结构体10自身的耐久性的提高。
58.在设置于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中,在上壳体26的与导热片48相向的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壁部78,通过该加强壁部容易且可靠地加强按压部74。此外,在按压部74中,在与导热片48接触的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加强壁部78,因此例如能够构建从汇流条28a、28b经由加强壁部78的散热路径,能够更有利地实现作为发热元件的主继电器14的散热。而且,由于在加强壁部78形成有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的多个加强板76,因此各加强板76作为散热片发挥功能而发挥经由加强壁部78的进一步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将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的螺栓紧固部80螺栓紧固于下壳体24的固定部44的保持构造,保持为将按压部74按压于传热部60和导热片48的状态。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所期望的散热性。
59.<其他实施方式>
60.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6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热片48、50粘贴于下壳体24的上下两侧,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使用导热片50而使下壳体24直接与金属托架95抵接。另外,也可以不经由下壳体24,而使汇流条28通过设置于下壳体24的开口部与粘贴于电路结构体10的外部的蓄电池壳体等任意的元件的导热片热接触。另外,作为热传导元件,也可以代替导热片48、50或在其基础上,采用散热间隙填料或热传导润滑脂等。
6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汇流条28a、28b被作为导通元件使用,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与发热元件的连接部连接的汇流条,也可以是仅作为散热用而使用的汇流条。
6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加强壁部78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且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的多个加强板76,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该构造中添加了沿着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加强板的、例如栅格图案、蜂窝结构等,加强壁部78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
64.(4)在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10中,通过下壳体24的卡合部36与上壳体26的被卡合部66的卡合和将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的螺栓紧固部80螺栓紧固于下壳体24的固定部44的保持构造,而保持为将按压部74按压于传热部60和导热片48的状态,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电路结构体98那样,不采用使用了螺栓紧固部80的上述保持构造,而仅通过下壳体24的卡合部36与上壳体26的被卡合部66的卡合构造来实现上述保持构造。或者,也可以通过突出设置于按压部74的下表面的未图示的卡合突部和设置于下壳体24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被卡合部的凹凸嵌合构造来构成上述保持构造。
65.而且,按压部74只要确保汇流条28与导热片48的接触即可,不一定需要将汇流条28按压于导热片48。
66.(5)在本公开的电路结构体10中,加强壁部78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电路结构体100那样,在加强壁部102中埋设有金属部106。即,在电路结构体100中,在构成加强上壳体26的按压部74的加强壁部102的多个加强板104中分别埋设有薄壁平板状的金属部106的基端部。各金属部106的除了基端部以外的部分以从各加强板104的上表面向上壳体26的上方(图8的z方向)突出的状态向由各加强板104构成的加强壁部102的外部突出。
67.因为在各加强板104中埋设有金属部106,所以由多个加强板104构成的加强壁部102被更牢固地加强。另外,多个加强板104与实施方式1、2相同地,沿着上壳体26的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所以从各加强板104的上表面突出的各金属部106也相同地沿着上壳体26的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因此,从汇流条28a、28b经由加强壁部102的散热路径的散热性能通过多片金属制的呈翅片构造的金属部106而更有利地提高。
68.附图标记说明
69.10
ꢀꢀ
电路结构体(实施方式1)
70.10a 电路结构体
71.10b 电路结构体
72.12
ꢀꢀ
蓄电池
73.14
ꢀꢀ
主继电器(发热元件)
74.16
ꢀꢀ
车辆侧负载
75.18
ꢀꢀ
预充电继电器
76.20
ꢀꢀ
预充电电阻
77.22
ꢀꢀ
预充电电路
78.24
ꢀꢀ
下壳体(壳体)
79.26
ꢀꢀ
上壳体(壳体)
80.28
ꢀꢀ
正极汇流条(汇流条)
81.28a 主继电器输入侧汇流条(汇流条)
82.28b 主继电器输出侧汇流条(汇流条)
83.30
ꢀꢀ
负极汇流条(汇流条)
84.32
ꢀꢀ
底壁
85.34
ꢀꢀ
周壁
86.36
ꢀꢀ
卡合部
87.38
ꢀꢀ
主继电器固定部
88.40
ꢀꢀ
正极汇流条固定部
89.42
ꢀꢀ
螺母
90.44
ꢀꢀ
固定部
91.46
ꢀꢀ
螺母
92.48
ꢀꢀ
导热片(热传导元件)
93.50
ꢀꢀ
导热片(热传导元件)
94.52
ꢀꢀ
第一电力端子连接部
95.54
ꢀꢀ
第二电力端子连接部
96.56
ꢀꢀ
蓄电池连接部
97.58
ꢀꢀ
车辆侧负载连接部
98.60
ꢀꢀ
传热部
99.62
ꢀꢀ
上壁
100.64
ꢀꢀ
周壁
101.66
ꢀꢀ
被卡合部
102.68
ꢀꢀ
螺栓紧固部
103.70a 蓄电池连接部收纳部
104.70b 车辆侧负载连接部收纳部
105.72a 主继电器安装部
106.72b 预充电继电器安装部
107.72c 预充电电阻安装部
108.74
ꢀꢀ
按压部
109.76
ꢀꢀ
加强板
110.78
ꢀꢀ
加强壁部
111.80
ꢀꢀ
螺栓紧固部
112.82
ꢀꢀ
第一电力端子(连接部)
113.84
ꢀꢀ
第二电力端子(连接部)
114.86
ꢀꢀ
螺纹孔
115.88
ꢀꢀ
脚部
116.90
ꢀꢀ
螺栓
117.92
ꢀꢀ
螺栓插通孔
118.94
ꢀꢀ
连接器收纳部
119.95
ꢀꢀ
金属托架
120.96
ꢀꢀ
螺栓紧固部
121.98
ꢀꢀ
电路结构体(实施方式2)
122.100 电路结构体(实施方式3)
123.102 加强壁部
124.104 加强板
125.106 金属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