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18:41: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座椅
1.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组件、尤其是具有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该座椅靠背与座椅底座枢转联接。
2.在现有技术中普遍已知的是,为了实现经过车辆的乘客区域与货物装载区域之间的分隔区域中的开口进入到货物装载区域而提供折叠座椅靠背。众所周知的,还提供折叠座椅靠背来实现进入到车辆座椅后方的区域,例如针对如suv、送货车等任何车辆中的第二排和/或第三排座椅。还众所周知的,提供车辆座椅、例如机动车辆座椅和可调节的靠背。
3.在典型构型的情况下,座椅靠背包括被定位在座椅靠背与座椅底座之间的调节机构、例如调节器枢轴。座椅靠背还可以包括锁止部,该锁止部与安置在车身上的闭合器元件处于接合以便将座椅靠背锁定在直立位置。
4.存在对这样的座椅的需求,即,该座椅针对经锁定的座椅靠背具有经改进的调节功能。
5.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来实现。
6.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7.本发明聚焦于一种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包括具有座椅靠背的座椅,该座椅靠背至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与座椅底座可枢转地相联接。该座椅组件还包括座椅靠背锁止机构,该座椅靠背锁止机构包括闭合器组件,该闭合器组件具有可松脱地固定至座椅靠背的闭合器臂。此外,座椅组件包括具有小齿轮的致动器和包括闭合器驱动板的调节机构,当闭合器臂被锁止在座椅靠背处时,该闭合器驱动板与致动器的小齿轮处于接合,以相对于车辆结构调节闭合器臂。
8.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座椅靠背的座椅,该座椅具有用于调整舒适度的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结合用于将座椅靠背锁定在车辆结构处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将经锁定的座椅靠背调节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或最终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其中第一位置是就座位置或初始位置并且第二位置或最终位置例如是后靠位置或舒适位置。此外,可以实现解锁位置或折叠在一起的位置/收起位置。本发明尤其允许基于调节机构与座椅靠背锁止机构(这二者均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中)的组合的各种调节可能性和各种负载可能性。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是指座椅靠背的在座椅靠背的枢转点上方的某一位置处的区域。座椅靠背的枢转点布置在座椅靠背与座椅底座的联接区域中。换言之:调节机构和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是与座椅靠背的枢转点间隔开的。
9.本发明尤其允许借助具有高位锁定装置的座椅靠背在致动器(例如驱动单元或驱动马达)的辅助下调整舒适度。该致动器被紧固至车辆结构,由此减轻了车辆的调节支架和紧固支架以及座椅结构的额外的重量。此外,因为调节机构直接与车辆结构相联接,因此将作用于闭合器臂的负载直接传递到车辆结构。此外,调节机构基于闭合器驱动板与小齿轮之间的持续接合而允许平稳的运行。通过对闭合器驱动板及其与车辆结构的联接进行细小的改变,特别容易实现前进和后退方向上的多位置个性化。调节机构和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是简单且成本非常低的。尤其,组件仅由闭合器臂、座椅靠背锁止机构和调节机构构成,该调节机构与车辆结构和致动器可移动地相联接。闭合器臂被紧固至始终与致动器的小齿轮
处于接合的闭合器驱动板。此外,这两个机构都可以容易地与具有高位锁定装置或锁止部的座椅相适配,以通过将靠背放置在软垫上来增大负载空间。
10.在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被配置成使得闭合器臂沿弯曲的运动轨迹或路径移动,其中旋转中心点位于座椅靠背的枢转轴线上。由此保持闭合器臂与座椅靠背的锁止位置。这样的调节机构允许通过多位置闭合器臂来实现座椅靠背在其经锁定的位置的更好的舒适度调节功能。此外,在闭合器臂任何位置都可以将座椅靠背解锁以进行下翻。
11.根据另一实施方式,闭合器臂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尤其,闭合器臂与闭合器驱动板相拧接、焊接或铆接。车辆结构还可以包括车辆结构紧固支架,该车辆结构紧固支架例如藉由拧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被紧固至车辆结构。
12.根据另一方面,闭合器驱动板包括齿条,该齿条与小齿轮处于接合且具有弯曲的形状。
13.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座椅组件包括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具有带有弯曲的引导形状的至少一个引导槽、和至少一个引导销。尤其,齿条和引导槽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优选地,引导机构包括两个槽,这两个槽与被引导到这两个槽中的三个引导销(例如滑动销)相联接。
14.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车辆结构紧固支架包括引导槽、尤其是弯曲的引导槽,和/或引导销。尤其,车辆结构紧固支架包括平行地彼此上下布置或其中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上方的两个引导槽。槽的长度可以改变。此外两个槽相同地弯曲。
15.引导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或更多个引导销。尤其,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引导销布置在两个引导槽中的一个引导槽中,并且第三引导销(其被布置在这两个间隔开的引导销之间)布置在这两个引导槽中的另一引导槽中。
16.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这两个弯曲的引导槽和齿条平行地彼此上下布置。这样的构造允许基于闭合器驱动板的齿条的齿与致动器的小齿轮的齿的持续接合来实现的非常平稳和一致的运行。
17.根据另一实施方式,闭合器驱动板或支架和车辆结构紧固支架可移动地彼此相联接。尤其,闭合器驱动板和车辆结构紧固支架通过引导机构而可移动地彼此相联接。此外,车辆结构紧固支架布置在座椅靠背与闭合器驱动板之间。这样的布置方式允许紧凑的单元。
18.座椅组件还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与调节机构相联接并且被配置成用于直接操纵闭合器驱动板并且因此操纵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的闭合器臂。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电动马达、或线缆、或把手。
19.根据另一方面,座椅靠背锁止机构包括固持机构,该固持机构用于将闭合器臂固持、例如锁定在座椅靠背的开口中。此外,座椅靠背锁止机构可以与释放机构、例如线缆或枢转把手相联接。释放机构用于与固持机构接合和脱离接合,以锁定或解锁闭合器臂。例如,释放机构用于使固持机构与闭合器臂产生接合以锁定闭合器臂,并且用于使固持机构和闭合器臂脱离接合以解锁闭合器臂。
20.本发明其他的应用可能性从以下详细描述中得出。然而应理解的是,给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仅是示例性的,这是因为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之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均从该详细描述中得出。
附图说明
21.通过在下文进行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因此不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
22.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座椅组件的实施方式,该座椅组件包括与座椅底座枢转联接的座椅靠背,
23.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的调节机构的侧视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4.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的调节机构的立体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5.图4从座椅的后侧示意性地示出了座椅靠背的立体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6.图5从座椅的前侧示意性地示出了座椅靠背的立体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7.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的调节机构的正视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8.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的调节机构的后视图,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来锁定,
29.图8a至图8b示意性地示出了经锁定的座椅靠背的一系列不同位置,其对应于座椅靠背锁止机构的闭合器臂的不同位置,以及
30.图9a至图9c示意性地示出了被解锁的座椅靠背的一系列不同位置。
31.相一致的部件在所有附图中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
具体实施方式
32.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座椅组件1的实施方式,该座椅组件包括与座椅底座3枢转联接的座椅靠背2。座椅组件1(还被称为座椅1)例如是车辆座椅,尤其是诸如乘用机动车辆(pkw)、suv、送货车、载重机动车辆(lkw)、客车等机动车辆的并非位于第一排的座椅。然而,本发明还有可被应用于在飞行器、轨道车辆、船舶或任意其他环境中使用的座椅可能性。
33.座椅1通常是具有轮廓、外罩等的装有软垫的座椅。尽管这种构型目前是优选的,但各种座椅构型和座椅装饰都可以从机械的支撑机构和运动机构的使用中受益。
34.对于本公开的目的而言,术语“相联接”意味着两个元件或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彼此相连接。这样的连接可以是静态性的或可移动性的。这样的连接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两个元件或者这两个元件和任意的、附加的中间元件彼此整体式地被设计为唯一的整体;或者这两个元件或者这两个元件和任意的、附加的元件彼此安置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可以是永久性的,或者替代于此可以是具有可移除性或可松脱性的。
35.参考图1,根据该图示的座椅1具有与座椅底座3枢转联接的座椅靠背2,其中座椅靠背2围绕枢转点p旋转,该枢转点被定位在座椅靠背2的下部区域中、例如在座椅靠背2与座椅底座3的联接区域2.1中。座椅靠背2和座椅底座3被配置成用于支撑装有软垫的座椅。座椅1要么可以是可手动调整的座椅,要么可以设有自动化的调节装置和电子控制装置。座椅1、尤其座椅靠背2的这样的枢转可以通过调节机构4来实现。
36.座椅1的座椅靠背2还通过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被锁定在车辆结构5、例如底部或构造部件处。调节机构4布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区域2.2中。调节机构4与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可移动地彼此相联接。这两个机构4、6能够被实施在座椅1的至少一侧或在座椅1的两侧。示例示出了在移动方向上位于座椅1的左侧的机构4、6。
37.本发明尤其允许基于调节机构4与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这二者均布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区域2.2中)的组合的各种调节可能性和各种负载可能性。座椅靠背2的上部区域2.2(例如位于肩部区域中)意味着座椅靠背2的在座椅靠背2的枢转点p上方的某一位置处的区域。座椅靠背2的枢转点p布置在座椅靠背2与座椅底座3的联接区域2.1中。换言之:调节机构4以及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是与座椅靠背2的枢转点p间隔开的。
38.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2的调节机构4的侧视图,该座椅靠背借助于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被锁定。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包括闭合器组件6.1,该闭合器组件具有可松脱地固定至座椅靠背2(在图4中示出)的闭合器臂6.2。闭合器臂6.2被配置为多位置闭合器臂6.2。
39.座椅靠背2还包括调节机构4。调节机构4与闭合器臂6.2以及与车辆结构5以如下方式相联接:在闭合器臂6.2与车辆结构5之间形成了交接部,以便当闭合器臂6.2被锁定在座椅靠背2处时,使闭合器臂6.2移动到相对于车辆结构5(例如呈任意的各种构型和设计的车辆的支撑结构)可变的位置。
40.座椅靠背2包括用于调整舒适度的调节机构4,该调节机构结合用于将座椅靠背2锁定在车辆结构5处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来允许至少在被锁定的第一位置p1(诸如设计位置、初始位置或就座位置,在图8a、图9a中示出)与被锁定的第二位置p2(例如舒适位置或后靠位置,在图8b中示出)与解锁位置p3(例如锁止松脱的位置,在图9b中示出)与折叠在一起的位置p4(例如下翻位置,在图9c中示出)之间对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进行调节。
41.例如,被锁定的第一位置p1是座椅靠背2的就座位置或设计位置,被锁定的第二位置p2是座椅靠背2的后靠位置,并且解锁位置p3是座椅靠背2被解锁的位置、尤其是锁止松脱的位置,以及折叠位置p4是座椅靠背2的在其中座椅靠背2被下翻到座椅底座3上的位置。
42.在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4被配置成用于允许闭合器臂6.2沿弯曲的运动轨迹cp移动,其中旋转中心点位于座椅靠背2的枢转点p上。尤其,闭合器臂6.2沿弯曲的运动轨迹cp移动并且可以可变地被定位。
43.这样的调节机构4允许通过多位置闭合器臂6.2来实现座椅靠背2在其经锁定的位置的更好的舒适度调节功能。
44.本发明尤其允许借助具有高位锁定装置的座椅靠背在致动器7(例如驱动单元或驱动马达)的辅助下调整舒适度。致动器7包括位于其输出侧的小齿轮7.1(在图7中更加详细地示出)。
45.调节机构4包括闭合器驱动板4.1,当闭合器臂6.2被锁止在座椅靠背2处时,该闭合器驱动板与致动器7的小齿轮7.1处于接合,以相对于车辆结构5调节闭合器臂6.2。
46.致动器7被紧固至紧固于车辆结构5的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致动器7通过固定件7.2(例如通过拧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被紧固至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
47.调节机构4通过闭合器臂6.2与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的可移动联接而与车辆结构5可移动地相联接。在另一方面,作用于闭合器臂6.2的负载藉由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被传
递到车辆结构5。
48.调节机构4基于闭合器驱动板4.1与小齿轮7.1之间的持续接合而允许平稳的运行。通过对闭合器驱动板4.1及其与车辆结构5的联接进行细小的改变,特别容易实现前进和后退方向上的多位置个性化。尤其,组合式的调整和锁定组件仅由闭合器臂6.2、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和调节机构4构成,该调节机构与车辆结构5和致动器7可移动地相联接。闭合器臂6.2被紧固至始终与致动器7的小齿轮7.1处于接合的闭合器驱动板4.1。此外,这两个机构都可以容易地与具有高位锁定装置或锁止部的座椅1相适配,以通过将座椅靠背2放置在座椅底座3上来增大负载空间。
49.调节机构4还被配置成用于允许闭合器臂6.2沿弯曲的运动轨迹cp移动,其中旋转中心点位于座椅靠背2的枢转轴线p上。由此保持了闭合器臂6.2与座椅靠背2的锁止位置。这样的调节机构4允许座椅靠背2在其经锁定的位置具有更好的舒适度调节功能。此外,在闭合器臂6.2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将座椅靠背2解锁以进行下翻。
50.尤其,闭合器臂6.2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尤其,闭合器臂6.2与闭合器驱动板4.1相拧接、焊接或铆接。
51.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通过连接部5.2例如藉由拧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铆接连接被紧固至车辆结构5。
52.根据另一方面,闭合器驱动板4.1包括与小齿轮7.1接合的齿条4.2。齿条4.2具有弯曲的形状cs(见虚线标记)。
53.详细来说,设置有引导机构8。引导机构8具有至少一个引导槽8.1和至少一个引导销8.2,该至少一个引导槽具有与弯曲的运动轨迹cp相对应的弯曲的引导形状cgs。齿条4.2和该至少一个引导槽8.1尤其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54.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引导机构8包括两个引导槽8.1(例如滑槽(gleitmutter)),这些引导槽与在这两个引导槽8.1中被引导的三个引导销8.2(例如滑动销)相联接。引导机构8可以包括多于或少于两个引导槽8.1和多于或少于三个引导销8.2、8.2’。
55.此外,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包括至少一个这种引导槽8.1、尤其是弯曲的引导槽,并且闭合器驱动板4.1包括该至少一个引导销8.2。该至少一个引导销8.2尤其可以被配置成直立的销。替代于此,引导销8.2可以通过螺母8.3被固定至闭合器驱动板4.1(如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那样)。
56.在替代性的实施方式(未示出)中,引导槽8.1可以是闭合器驱动板4.1的一部分,并且引导销8.2可以是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的一部分。
57.尤其,这两个引导槽8.1平行地彼此上下布置或其中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上方。引导槽8.1的长度可以改变。此外,两个引导槽8.1相同地弯曲并且因此具有相同的弯曲的引导形状cgs。
58.此外,这两个引导销8.2彼此间隔开并且可移动地布置在这两个引导槽8.1中的一个引导槽中,并且第三引导销8.2'(其被紧固在这两个间隔开的引导销8.2之间)可移动地布置在这两个引导槽8.1中的另一引导槽中。
59.此外,两个弯曲的引导槽8.1和齿条4.2平行地彼此上下布置。这样的构造允许基于闭合器驱动板4.1的齿条4.2的齿与致动器7的小齿轮7.1的齿的持续接合来实现的非常平稳和一致的运行。
60.总而言之,被配置成支架的闭合器驱动板4.1和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可移动地彼此相联接。尤其,闭合器驱动板4.1和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通过引导机构8而可移动地彼此相联接。
61.闭合器驱动板4.1的齿条4.2的齿与致动器7的小齿轮7.1的齿的持续接合结合具有弯曲的运动轨迹cp、弯曲的引导形状cgs和弯曲的形状cs的引导机构8提供了座椅靠背2的、尤其在给定角度和/或给定长度的弯曲运动轨迹cp上有限调节的可枢转调整机构。引导机构8通过弯曲的运动轨迹cp、弯曲的引导形状cgs和弯曲的cs的形状的相互关系提供对座椅靠背2的枢转调整,其中弯曲的路径或弯曲的运动轨迹cp、弯曲的引导形状cgs和弯曲的形状cs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62.所提供的驱动机构(具有的致动器7与闭合器驱动板4.1持续接合以驱动闭合器臂6.2)可以被配置成齿板或者具有齿或齿轮和对应接合元件(例如设有齿的销)的板。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包括弯曲的齿条4.2的闭合器驱动板4.1与包括小齿轮7.1的致动器7持续地处于相互接合,以构成多位置滑动闭合器组件6.1。
63.致动器7与调节机构4相联接并且被配置成用于驱动、尤其移动闭合器驱动板4.1以及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的闭合器臂6.2。致动器7可以被配置为电动马达、或线缆、或把手。致动器7的小齿轮7.1与齿条4.2的齿持续地处于接合,以将闭合器驱动板4.1沿x方向根据箭头pf1和弯曲的运动轨迹cp向前或向后加以驱动、尤其加以调节。
64.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座椅靠背2的调节机构4的立体图。致动器7通过隔套7.3以一定间距紧固至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
65.图4从座椅1的后侧示意性地示出了座椅靠背2被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所锁定的立体图。
66.示例性地,例如被配置为槽板或u形支架的闭合器臂6.2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并且插过且可移动地布置在这些引导槽8.1中的一个引导槽中。尤其,闭合器臂6.2可移动地布置在上部的引导槽8.1中并且在该引导槽中被引导。此外,闭合器臂6.2在可移动地布置在上部的引导槽8.1中的这两个引导销8.2之间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
67.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通过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的可松脱连接部9被可松脱地固持在座椅靠背2处。
68.尤其,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还包括具有锁止部6.3,该锁止部具有开口6.4,当座椅靠背2处于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时、例如处于直立或后靠位置时,闭合器臂6.2被固持和锁定在该开口中。锁止部6.3使座椅靠背2、例如座椅靠背支撑架或座椅靠背支撑壳地与闭合器臂6.2相联接,从而防止座椅靠背2从第一位置p1和/或第二位置p2向更靠前的位置(在图9b中示出)或更靠前的折叠位置(在图9c中示出)移动。
69.锁止部6.3例如使用固持机构10、藉由可松脱连接部9来将闭合器臂6.2锁定在开口6.4中。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还包括释放机构11、例如把手(尤其是枢转把手)或者可电致动的释放元件,该把手或该释放元件用于使固持机构10接合或脱离接合。尽管这未被展示,但释放机构11可以通过线缆与固持机构10相连接。
70.如图1所示,只要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与枢转点p间隔开,该座椅靠背锁止机构与座椅靠背2的(枢转轴线的)枢转点p的距离就还可以发生改变。
71.如图2至图7所示,车辆结构紧固支架5.1包括两个弯曲的引导槽8.1。对应的引导
销8.2、8.2'被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例如与之相拧接、焊接或铆接。此外可以设置有螺母8.3。
72.在致动器7驱动期间,小齿轮7.1与闭合器驱动板4.1的齿条4.2的齿处于接合,从而将闭合器板4.1沿x方向根据箭头pf1和弯曲的运动轨迹cp向前或向后加以驱动、尤其加以调节。
73.紧固至闭合器驱动板4.1的闭合器臂6.2穿过上部的引导槽8.1伸出。因此,当小齿轮7.1驱动闭合器驱动板4.1的齿条4.2时,闭合器驱动板4.1按照弯曲的运动轨迹cp向前或向后移动并且闭合器臂6.2在上部的引导槽8.1中被引导。基于闭合器驱动板4.1的运动,引导销8.2、8.2'也在弯曲的引导槽8.1中移动。与此相对应地,闭合器臂6.2与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一起进行枢转运动以使座椅靠背2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向后翻转。
74.调节机构4的运动范围和调节机构4的尺寸和构型可以根据期望的后靠程度和位置p1至p4之间的间距而变化。该后靠程度还可能受到可用的软垫填料空间的大小或座椅1的宽度的限制。
75.图5从处于第一位置p1的座椅靠背2的前侧示出了座椅靠背2,该座椅靠背由具有多位置闭合器臂6.2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来锁定。座椅1可以任选地包括被紧固至座椅靠背2的头部支撑支架12。头部支撑件(未示出)可以是就座椅1的乘员而言可调整的,例如是任何已知的或适合的头部支撑件。
76.图6和图7从处于第一位置p1的座椅靠背2的前侧和后侧示出了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在图6和图7中能够以最佳效果看到:闭合器臂6.2被配置成带槽的板。
77.图8a至图8b示出了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的一系列不同位置p1至p2,其对应于位于调节机构4的引导槽8.1中的座椅靠背锁止机构6的闭合器臂6.2的不同位置。图8a示出了在第一位置p1(例如是直立或略微后靠的位置)的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在该第一位置,前调节引导销8.2与弯曲的引导槽8.1的前端处于接合,并且后调节引导销8.2被定位在弯曲的引导槽8.1的中间区域中。图8b示出了在第二位置p2(例如是进一步后靠的位置)的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在该第二位置,前调节引导销8.2被定位在弯曲的引导槽8.1的中间区域中,并且后调节引导销8.2与弯曲的引导槽8.1的相反端(例如是后端)处于接合。
78.图9a至图9c示出了经锁定和被解锁的座椅靠背2的一系列不同位置p1、p3和p4。图9a示出了在第一位置p1(例如是直立或略微后靠的位置)的经锁定的座椅靠背2,在该第一位置,前调节引导销8.2与弯曲的引导槽8.1的前端处于接合。图9b示出了在后靠位置p3(例如是略微前倾的位置)的解锁的座椅靠背2,在该后靠位置,闭合器臂6.2解锁并且与座椅靠背2松脱。图9c示出了在折叠位置p4(例如是完全向前翻转的位置)的被解锁的座椅靠背2,在该折叠位置,闭合器臂6.2解锁并且与座椅靠背2松脱并且座椅靠背2被向前翻转到座椅底座3上。
79.附图标记清单
[0080]1ꢀꢀꢀꢀꢀꢀꢀꢀꢀꢀꢀ
座椅,座椅组件
[0081]2ꢀꢀꢀꢀꢀꢀꢀꢀꢀꢀꢀ
座椅靠背
[0082]
2.1
ꢀꢀꢀꢀꢀꢀꢀꢀꢀ
联接区域
[0083]
2.2
ꢀꢀꢀꢀꢀꢀꢀꢀꢀ
上部区域
[0084]3ꢀꢀꢀꢀꢀꢀꢀꢀꢀꢀꢀ
座椅底座
[0085]4ꢀꢀꢀꢀꢀꢀꢀꢀꢀꢀꢀ
调节机构
[0086]
4.1
ꢀꢀꢀꢀꢀꢀꢀꢀꢀ
闭合器驱动板
[0087]
4.2
ꢀꢀꢀꢀꢀꢀꢀꢀꢀ
齿条
[0088]5ꢀꢀꢀꢀꢀꢀꢀꢀꢀꢀꢀ
车辆结构
[0089]
5.1
ꢀꢀꢀꢀꢀꢀꢀꢀꢀ
车辆结构紧固支架
[0090]
5.2
ꢀꢀꢀꢀꢀꢀꢀꢀꢀ
连接部
[0091]6ꢀꢀꢀꢀꢀꢀꢀꢀꢀꢀꢀ
座椅靠背锁止机构
[0092]
6.1
ꢀꢀꢀꢀꢀꢀꢀꢀꢀ
闭合器组件
[0093]
6.2
ꢀꢀꢀꢀꢀꢀꢀꢀꢀ
闭合器臂
[0094]
6.3
ꢀꢀꢀꢀꢀꢀꢀꢀꢀ
锁止部
[0095]
6.4
ꢀꢀꢀꢀꢀꢀꢀꢀꢀ
开口
[0096]7ꢀꢀꢀꢀꢀꢀꢀꢀꢀꢀꢀ
致动器
[0097]
7.1
ꢀꢀꢀꢀꢀꢀꢀꢀꢀ
小齿轮
[0098]
7.2
ꢀꢀꢀꢀꢀꢀꢀꢀꢀ
固定件
[0099]
7.3
ꢀꢀꢀꢀꢀꢀꢀꢀꢀ
隔套
[0100]8ꢀꢀꢀꢀꢀꢀꢀꢀꢀꢀꢀ
引导机构
[0101]
8.1
ꢀꢀꢀꢀꢀꢀꢀꢀꢀ
引导槽
[0102]
8.2
ꢀꢀꢀꢀꢀꢀꢀꢀꢀ
第一引导销和第二引导销
[0103]
8.2'
ꢀꢀꢀꢀꢀꢀꢀꢀ
第三引导销
[0104]
8.3
ꢀꢀꢀꢀꢀꢀꢀꢀ
螺母
[0105]9ꢀꢀꢀꢀꢀꢀꢀꢀꢀꢀ
可松脱连接部
[0106]
10
ꢀꢀꢀꢀꢀꢀꢀꢀꢀ
固持机构
[0107]
11
ꢀꢀꢀꢀꢀꢀꢀꢀꢀ
释放机构
[0108]
12
ꢀꢀꢀꢀꢀꢀꢀꢀꢀ
头部支撑支架
[0109]
cgs
ꢀꢀꢀꢀꢀꢀꢀꢀ
弯曲的引导形状
[0110]
cp
ꢀꢀꢀꢀꢀꢀꢀꢀꢀ
弯曲的运动轨迹
[0111]
cs
ꢀꢀꢀꢀꢀꢀꢀꢀꢀ
齿条的弯曲的形状
[0112]
p
ꢀꢀꢀꢀꢀꢀꢀꢀꢀꢀ
枢转点
[0113]
p1
ꢀꢀꢀꢀꢀꢀꢀꢀꢀ
第一位置
[0114]
p2
ꢀꢀꢀꢀꢀꢀꢀꢀꢀ
第二位置
[0115]
p3
ꢀꢀꢀꢀꢀꢀꢀꢀꢀ
解锁位置
[0116]
p4
ꢀꢀꢀꢀꢀꢀꢀꢀꢀ
折叠位置
[0117]
pf1
ꢀꢀꢀꢀꢀꢀꢀꢀ
箭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