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睡眠促进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09:52: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睡眠促进用具。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佩戴在耳朵上的温热用具。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温热用具,是具有供耳朵放入的开口、且与耳朵的尺寸匹配的袋或袋状物。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862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本技术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得耳朵温热,除了血液循环不良的改善之外,还具有其他的效果,从而完成本发明。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穿戴在耳朵上从而能够促进睡眠的睡眠促进用具。
9.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0.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能够穿戴在耳朵上,使所述耳朵温暖,并促进睡眠。
11.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睡眠促进用具,使所述耳朵中的耳廓的耳甲的内表面温暖,并促进睡眠。
12.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睡眠促进用具,具备:能够嵌入所述耳甲的嵌入部,以及通过所述嵌入部对所述耳甲的内表面进行加热的温热体。
13.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睡眠促进用具,具备:从所述嵌入部突出,且能够插入外耳孔的插入部。
14.发明的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穿戴在耳朵上从而能够促进睡眠的睡眠促进用具。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的分解立体图。
17.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睡眠促进用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18.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使用状态的睡眠促进用具穿戴在耳朵上的状态的图。
19.图4是示出在实验中使用的带取暖片(暖宝宝)的耳塞与耳廓的接触点的发热行为的图表。
20.图5是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入睡潜伏期时长,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
入睡潜伏期时长,分别示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的柱状图。
21.图6是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分别示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的柱状图。
22.图7是示出如图1所示的睡眠促进用具的温热体的单独个体的图。
23.图8(a)以及图8(b),分别是图1所示的睡眠促进用具的耳穿戴用具的单独个体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24.图9是图8(a)以及图8(b)的i-i剖面图。
25.图10是图8(a)以及图8(b)的ii-ii剖面图。
26.图11是图8(a)以及图8(b)的iii-iii剖面图。
27.图12是图2所示的使用状态的睡眠促进用具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睡眠促进用具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各图中,对共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29.图1、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睡眠促进用具的一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100的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睡眠促进用具100,具备:温热体2、盖部件3以及耳穿戴用具4。图1是睡眠促进用具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睡眠促进用具100的使用状态下的立体图。睡眠促进用具100,能够以温热体2、盖部件3以及耳穿戴用具4分解成单独个体的状态(参照图1)在市场上流通,也能够以温热体2以及盖部件3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使用状态(参照图2)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构成睡眠促进用具100的温热体2、盖部件3以及耳穿戴用具4也能够分别单独在市场上流通。
30.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使用状态的睡眠促进用具100被穿戴在使用者的耳朵上的状态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100,通过穿戴在耳朵上来使用。通过睡眠促进用具100,在穿戴在使用者的耳朵上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温热体2温暖耳朵。
31.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睡眠促进用具100温暖耳朵,不仅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不良,还得出了能够诱发睡眠的新发现。以下,对为了确认该发现而进行的实验的概要、以及该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32.首先,对本实验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本实验中,准备在与具有隔音效果的耳塞为一体的、作为耳穿戴用具的取暖片保持用具中,设置有直径22mm(0.70g)的作为温热体的片剂型取暖片的物品(下文中,简称为“带取暖片的耳塞”。)。另外,在本实验中,让8名被试验者,分别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和不具有温热体的有隔音效果的通常的耳塞(以下,简称为“通常的耳塞”。)双方,并分别确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验中,作为带取暖片的耳塞的片剂型取暖片,使用了通过铁的氧化而发热的取暖片。
33.图4是示出带取暖片的耳塞中的、与耳廓接触的点(以下,记载为“接触点”。)的发热行为的图表。如图4所示,带取暖片的耳塞的接触点,在开始使用的约5分后达到40℃,之后达到最高温度46℃,再之后维持约30分钟的40℃以上的状态。
34.(脑电波分析)
35.具体地,在本实验中,让8名被试验者在就寝前将带取暖片的耳塞穿戴在双耳上,使用4电极方式的便携型脑电波测定器(株式会社proassist公司(株式会社
プロアシスト
)
制造的“脑电波传感器za-x(ten)”)),测定被试验者的就寝过程中的脑电波。另外同样地,让相同的8名被试验者在就寝前将通常的耳塞穿戴在双耳上,使用4电极方式的便携型脑电波测定器(株式会社proassist公司制造的“脑电波传感器za-x(ten)”),测定被试验者的就寝过程中的脑电波。
36.另外,在该实验中,将在被试验者的头部设置电极并开始记录脑电波数据的时间点定义为就寝开始,并且将到入睡为止耗费的时间定义为入睡潜伏期时长(min)并进行计算。入睡潜伏期时长因人而异,并且,即使是同一个人每次就寝也不同。因此,在该实验中,对工作日的2晩以上的入睡潜伏期时长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值。但是,为了确认片剂型取暖片的有无所导致的效果,测定的脑电波数据仅仅采用各个被试验者的通常的就寝过程中的数据。换言之,将就寝时间非常晚、总睡眠时间不满4小时的睡眠的脑电波数据排除在外。另外,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入睡潜伏期时长,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入睡潜伏期时长,分别计算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37.(放松的自我评价)
38.进一步,在该实验中,与上述的脑电波测定同样地,让8名被试验者将带取暖片的耳塞穿戴在双耳上就寝,并在起床后通过vas(visual analogue scale)法回答前一晚的就寝过程中的放松程度。另外同样地,让相同的8名被试验者,将通常的耳塞穿戴在双耳上就寝,并在起床后通过vas法回答前一晚的就寝过程中的放松程度。具体地,准备10cm的无刻度的评价用直线,将左端记为“没放松”,并将右端记为“放松了”,基于被试验者自身的主观评价在评价用直线上标记放松程度如何,从而进行定量化。计测从左端开始到直线上标记的点为止的距离(cm)并除以10cm,用作以100%为满分的放松程度。另外,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分别计算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39.接着,对上述的脑电波分析的结果,和上述的放松的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说明。
40.图5是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入睡潜伏期时长,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入睡潜伏期时长,分别示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的柱状图。
41.如图5所示,可知,在被试验者穿戴了带取暖片的耳塞的情况下,与被试验者穿戴了通常的耳塞的情况相比较,存在入睡潜伏期时长(min)变短的倾向。这表示,与通常的耳塞进行比较,带取暖片的耳塞具有促进睡眠的效果,可知通过带取暖片的耳塞能够诱发良好的自然睡眠。
42.图6是对于使用带取暖片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以及,使用通常的耳塞时的放松程度,分别示出8名被试验者的平均值的柱状图。
43.如图6所示,可知,在被试验者穿戴了带取暖片的耳塞的情况下,与被试验者穿戴了通常的耳塞的情况相比较,存在就寝时的放松程度上升的倾向。这暗示了,与通常的耳塞进行比较,带取暖片的耳塞具有对入睡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性。
44.由以上的内容可知,通过使用睡眠促进用具100,可温暖耳朵,其结果是能够促进睡眠。
45.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100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46.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100,盖部件3插入所谓为耳眼的外耳孔ea中,并且,耳穿戴用具4通过嵌入耳廓au(auricle)的耳甲ca(concha auriculae)中,能够固
定在耳朵上。本实施方式的睡眠促进用具100,通过像这样固定在耳朵上,从而完成向耳朵的穿戴。但是,睡眠促进用具100,只要能够穿戴在耳朵上即可,其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睡眠促进用具100,例如,可以仅仅通过插入于外耳孔ea中、且紧密地贴合于外耳孔ea的内表面,从而固定在耳朵上。另外,睡眠促进用具100,也可以仅仅通过嵌入于耳甲ca,且紧密地贴合于耳甲ca的内侧面,从而固定在耳朵上。此外,睡眠促进用具100,还可以通过夹持除了耳甲ca之外的耳廓au的任一部位,从而固定在耳朵上。
47.以下,对睡眠促进用具100的温热体2、盖部件3以及耳穿戴用具4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48.[温热体2]
[0049]
图7是示出温热体2的单独个体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是一次性的取暖片。温热体2,使用前被密封在隔绝空气的薄膜袋内。使用前的温热体2,能够以温热体2单独个体的方式被密封在薄膜袋内,也能够在已预先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状态下,与耳穿戴用具4一起密封在薄膜袋内。
[0050]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具备:当接触空气时会引起伴随着发热的化学反应的发热组成物5,在内部收纳该发热组成物5的收纳体6。发热组成物5,例如,能够分别以适当的量含有:可氧化性的金属(铁粉等),活性炭,碳黑,保水剂(木粉、蛭石、硅藻土、珍珠岩、硅胶、氧化铝、吸水性树脂等),金属盐(食盐等),水等。本实施方式的收纳体6具备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b,该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相互之间夹着发热组成物5并对其进行收纳。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b,在相互之间夹着发热组成物5的状态下,例如通过接合、熔接等将彼此的周缘部进行接合。
[0051]
第1片材6a为帽子状,第2片材6b为圆形扁平状,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b相互之间夹着发热组成物5。详细内容如下文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以第1片材6a被耳穿戴用具4覆盖的方式,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参照图12)。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以第2片材6b露出于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参照图3、图12)。
[00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片材6a的透气性,比第2片材6b的透气性更高。通过这样,在温热体2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通过露出在外部的第2片材6b进行散热。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片材6a优选为透湿性片材,第2片材6b优选为非透湿性片材。
[0053]
第1片材6a,例如,可以由透气性较高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适当地形成有通气孔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第1片材6a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列举:纺织布,无纺布,合成树脂,橡胶,弹性体等。第2片材6b,例如,可以由透气性较低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第2片材6b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列举:合成树脂,合成树脂与纺织布或无纺布的层叠体等。
[0054]
作为构成透气性较高的纺织布或无纺布的纤维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尼龙、维纶、聚酯、人造丝、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醋酸、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的合成纤维,棉、麻、绢、纸等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合纤维等。这些纤维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0055]
作为构成透气性较低的合成树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与在上述的纤维材料中示例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材料。因此,第2片材6b,例如,可以选用由在上述的纤维材料中示例的树脂材料所构成的树脂薄膜。另外,第1片材6a,也可以选用适当地形成有通气孔的,与第2片材6b同样的树脂薄膜。
[0056]
虽然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是包括当接触空气时会引起伴随着发热的化学反应的发热组成物5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温热体2,只要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能够蓄热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是用微波炉进行加热来使用的物体。另外,温热体2,例如,也可以利用在常温下处于过冷却状态的醋酸钠水溶液的凝固热。
[0057]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中,对发热组成物5进行包裹的收纳体6由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b构成,但是不限于此。收纳体6,只要以与耳穿戴用具4的结构相对应的方式对发热组成物5进行收纳,保持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
[0058]
下文中,将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中的对发热组成物5进行收纳的部分,称作温热体2的本体部2a。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2a,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外形,但是其外形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下文中,将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中的、从本体部2a突出的部分,称作被保持部2b。本实施方式的被保持部2b,是从圆锥台形状的本体部2a的大径侧的端部开始朝向径方向的外侧进行突出的凸缘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被保持部2b,由第1片材6a以及第2片材6b的周缘部构成。
[0059]
[盖部件3]
[0060]
如图1、图2所示,盖部件3,构成为能够安装在耳穿戴用具4的后述的插入部12上。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盖部件3,具备:可供耳穿戴用具4的插入部12内嵌的安装筒部3a(参照图12);以及以从该安装筒部3a顶端往回折返的方式与安装筒部3a相连的外装筒部3b。
[0061]
耳穿戴用具4的插入部12,从盖部件3的安装筒部3a的基端侧的开口朝向内部插入。插入部12,通过与安装筒部3a的内表面紧贴,能够对安装筒部3a进行保持。详细内容如下文描述,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的插入部12,具备环状凸部12b1。插入部12的环状凸部12b1嵌入在安装筒部3a的内表面设置的环状凹部3a1(参照图12)中。由此,能够提高插入部12对盖部件3的保持性。
[0062]
外装筒部3b,对安装筒部3a的径方向上的外侧进行覆盖。安装筒部3a与外装筒部3b之间划分出环状空间。因此,外装筒部3b,当如图3所示被插入外耳孔ea中时,会被外耳孔ea的内表面挤压,因此一边以接近安装筒部3a的外表面的方式朝向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一边紧贴于外耳孔ea的内表面。像这样,通过将盖部件3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从而盖部件3以紧贴外耳孔ea的内表面的方式嵌合在外耳孔ea中,能够提高睡眠促进用具100对外耳孔ea的固定性。另外,通过使用盖部件3,可阻塞外耳孔ea,能够提高隔音性。由此,能够阻隔外部的噪音等,能够使得佩戴睡眠促进用具100的使用者处于容易放松的状态。
[0063]
构成盖部件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橡胶,弹性体,包括软质树脂以及硬质树脂的合成树脂等。作为合成树脂,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盖部件3中,安装筒部3a以及外装筒部3b由同一种材料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另外,盖部件3,也可以在橡胶,弹性体,合成树脂等的基材中混合金属或碳等材料而形成。进一步,盖部件3,可以由热传导性树脂形成。
[0064]
[耳穿戴用具4]
[0065]
耳穿戴用具4,构成为能够安装上文所述的温热体2以及盖部件3。另外,耳穿戴用具4,构成为能够与其所安装的温热体2以及盖部件3一起佩戴在耳朵上。需要说明的是,“耳
穿戴用具4能够佩戴在耳朵上”,不仅包括耳穿戴用具4自身直接地固定在耳朵上,也包括耳穿戴用具4通过可固定于耳朵的例如盖部件3等其他的部件而间接地固定在耳朵上的意思。
[0066]
图8(a)是从上表面那一侧观察耳穿戴用具4单独个体的俯视图。图8(b)是从下表面那一侧观察耳穿戴用具4单独个体的仰视图。这里,耳穿戴用具4的“上表面”是指,在耳穿戴用具4佩戴在耳朵上的状态下,位于耳廓au(参照图3)那一侧的表面。另外,耳穿戴用具4的“下表面”是指,与上表面相反的那一侧的表面。图9,是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i-i线的位置处的耳穿戴用具4的剖面图。图10,是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ii-ii线的位置处的耳穿戴用具4的剖面图。图11,是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iii-iii线的位置处的耳穿戴用具4的剖面图。图12,是温热体2以及盖部件3已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使用状态的睡眠促进用具100的剖面图。在图12中,示出了温热体2以及盖部件3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状态下的、与图8(a)以及图8(b)的i-i线的位置相同位置的剖面。以下,参照图1~图3以及图8~图12,对耳穿戴用具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0067]
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具备:接触部11,插入部12,保持部13以及连接凸缘部20。
[0068]
<接触部11>
[0069]
接触部11,在耳穿戴用具4佩戴于耳朵的状态(参照图3)下,与耳廓au的规定部位进行接触。在耳穿戴用具4佩戴于耳朵的状态(参照图3)下,接触部11所接触的耳廓au的规定部位,没有特别限定。温热体2通过接触部11温暖耳廓au的任意的部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不良,能够期待眩晕等症状的改善。另外,内部的副交感神经被加热而受到刺激,能够得到放松效果。进一步,如上文所述能够促进睡眠。
[0070]
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11,如图3所示,由能够嵌入在耳廓au的耳甲ca中的嵌入部14构成。嵌入部14构成为,通过嵌入在耳甲ca中,从而与作为耳廓au的规定部位的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接触。更具体地,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通过嵌入在耳甲ca中,从而与耳甲ca的内表面中的、耳甲腔(cavum conchae)的内表面进行接触。虽然如上文所述,接触部11所接触的耳廓au的规定部位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接触部11,优选地采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的,通过嵌入在耳甲ca中从而与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接触的嵌入部14,特别优选地采用与耳甲腔的内表面进行接触的嵌入部14。温热体2通过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对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内部的副交感神经进行加热。由此,能够更加提高上文所述的放松效果。另外,由于放松效果提高,因此能够期待进一步的睡眠促进效果。
[0071]
下文中,为了说明方便,将嵌入部14的延伸方向记载为“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或者简单记载为“高度方向a”。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外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是下文所述的环状侧壁部15(参照图1等)的中心轴方向。另外,下文中,为了说明方便,有时将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中的,从嵌入部14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的方向,简单记载为“上侧”。另外,有时将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中的,从嵌入部14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的方向,简单记载为“下侧”。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在环状侧壁部15(参照图1等)中,是指与如下文所述的顶板部16(参照图1等)连接的一端侧。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在环状侧壁部15中,是指与顶板部16连接的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
[0072]
如图8~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在其内部划分出收纳空间15a,该收纳
空间15a能够收纳通过嵌入部14对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加热的温热体2。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具备:与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接触的凸面,在该凸面的背面侧的、划分出收纳空间15a的凹面。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具备环状侧壁部15和顶板部16。环状侧壁部15,构成为能够嵌合于耳甲ca。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环状侧壁部15,能够以被耳甲ca内侧面夹持的方式进行嵌合。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环状侧壁部15,能够以被耳甲ca的内侧面中的、耳甲腔的内侧面夹持的方式进行嵌合。环状侧壁部15,在其内部划分出能够对温热体2的本体部2a(参照图7)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15a。顶板部16,与环状侧壁部15的上侧的一端(下文中,记载为“上端”。)连接。环状侧壁部15的收纳空间15a的上端,被顶板部16封闭。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空间15a,是由环状侧壁部15以及顶板部16划分出的圆锥台形状的空间。顶板部16,作为在环状侧壁部15嵌合于耳甲ca的状态下,能够与耳甲ca的底面进行接触的接触面,而具有底接触面16a。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底接触面16a,构成为能够与耳甲ca的底面中的、耳甲腔的底面进行接触。本实施方式的顶板部16的底接触面16a,由顶板部16中的、与面对收纳空间15a的顶板下表面17b相反的一侧的顶板上表面17a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具备侧方接触面作为能够与耳甲ca的内侧面接触的接触面。本实施方式的侧方接触面,由环状侧壁部15的外表面15c构成。
[0073]
上文所述的温热体2,通过其本体部2a被收纳于收纳空间15a,从而能够安装在耳穿戴用具4中。具体地,温热体2的本体部2a,能够从环状侧壁部15的开口端被收纳进收纳空间15a内,该开口端是与环状侧壁部15的连接于顶板部16的上端相反的那一侧的下侧的一端(下文中,记载为“下端”。)。
[0074]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嵌入部14的外形是圆锥台形状,但是其外形没有特别限定。嵌入部14的外形,例如,可以是圆柱形状。另外,嵌入部14的外形,例如,可以是与耳甲ca的内表面匹配的形状。因此,嵌入部14中的环状侧壁部15,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锥状筒形状。环状侧壁部15,也可以是无论在中心轴方向上的哪个位置都具有一样的内径以及外径的、圆筒形状。但是,环状侧壁部15的外表面,优选地,具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从与连接于顶板部16的上端相反的一侧的下端开始朝向连接于顶板部16的上端,而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通过这样,容易将嵌入部14嵌于耳甲ca。另外,环状侧壁部15,与高度方向a正交的剖面外形也可以不是圆形状,上述剖面外形,可以是与耳甲ca的内侧面相匹配的无定形的形状。进而,虽然本实施方式的顶板部16,由对锥形筒形状的环状侧壁部15的上端进行封闭的圆形扁平状的平板部构成,但是不限于该结构。顶板部16,优选地,构成为能够增大底接触面16a与耳甲ca的底面进行接触的面积。因此,顶板部16,例如,可以由弯曲成圆顶状的弯曲板部构成,以使得底接触面16a成为凸面。进一步,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空间15a,是大致圆锥台形状的空间,但是收纳空间15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空间15a,只要构成为能够对温热体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且能够通过嵌入部14对耳廓au进行加热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温热体2的本体部2a,被收纳在收纳空间15a中,从而形成被环状侧壁部15以及顶板部16覆盖的状态。
[0075]
<插入部12>
[0076]
如图8、图9等所示,插入部12,从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突出。插入部12,构成为能够与其所安装的盖部件3一起插入外耳孔ea(参照图3)中。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在沿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观察的俯视图(参照图8(a))中,从嵌入部14朝向外侧突出。
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从嵌入部14的环状侧壁部15开始,朝向环状侧壁部15的径方向b上的外侧突出设置。下文中,为了方便说明,有时将环状侧壁部15的径方向b简单记载为“径方向b”。
[0077]
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具备:与环状侧壁部15连接的基端部12a,和与该基端部12a连接,且可插入于盖部件3的安装筒部3a(参照图12)内的顶端部12b。顶端部12b,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作为顶端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轴方向c,相对于嵌入部14的高度方向a进行倾斜。顶端部12b,能够插入在盖部件3的安装筒部3a内,以朝向径方向外侧挤压并扩张安装筒部3a。由此,顶端部12b的外表面,紧贴安装筒部3a的内表面。其结果是,盖部件3,由耳穿戴用具4的插入部12保持。另外,除了外装筒部3b与外耳孔ea的内表面紧贴之外,通过顶端部12b的外表面与安装筒部3a的内表面之间的紧贴,能够进一步阻塞外耳孔ea,能够进一步提高睡眠促进用具100的隔音性。
[0078]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顶端部12b,具备朝向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凸部12b1。当插入部12的顶端部12b插入盖部件3的安装筒部3a内时,顶端部12b的环状凸部12b1,嵌入在安装筒部3a的内表面设置的环状凹部3a1(参照图12)中。由此,安装筒部3a难以从顶端部12b脱落。因此,能够提高插入部12对盖部件3的保持性。
[0079]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以能够安装上文所述的盖部件3的方式,与盖部件3单独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的顶端部12b,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与盖部件3的安装筒部3a一体地进行连接。
[0080]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具备插入部12,但是不限于该结构。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是通过紧贴于外耳孔ea的内表面而固定在耳朵上的结构,但是,例如,如果采用仅仅由耳廓au固定的耳穿戴用具4,那么该耳穿戴用具4也可以不具备插入部12。但是,基于隔音性产生的放松效果,以及,通过该放松效果进一步能够得到的睡眠促进效果的观点,睡眠促进用具100,优选具备能够插入外耳孔ea的插入部12。如果是插入部12自身能够紧贴于外耳孔ea的内表面的结构,也可以没有上文所述的盖部件3。其中,优选地以能够与各个使用者的外耳孔ea的内径对应的方式,使用上文所述的盖部件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12与嵌入部14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与嵌入部14单独地形成,且能够拆卸地安装在嵌入部14上。
[0081]
<保持部13>
[0082]
保持部13,能够保持通过接触部11对耳廓au的规定部位进行加热的温热体2。换言之,由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进行保持的温热体2,通过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对作为耳廓au的规定部位的耳甲ca的内表面进行加热。
[0083]
保持部13,能够以温热体2隔着空隙x与嵌入部14间隔的状态对温热体2进行保持(参照图12)。通过设置空隙x,与嵌入部14以及温热体2没有空隙x地相互接触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温热体2导致嵌入部14的温度急速上升。因此,能够避免与嵌入部14进行接触的耳甲ca的内表面的烫伤。
[0084]
如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备:从温热体2的下侧对其进行支持的支持部18,对温热体2的在与高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壁部19。
[0085]
更具体地,如图9~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持部18,具备:比嵌入部14的下端更靠近下侧的,沿着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支持板部18a;以及从限制壁
部19朝向径方向b的内侧突出的支持突起部18b。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在本体部2a收纳于收纳空间15a的状态下,从下侧由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支持着。因此,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设置于在高度方向a上不会与收纳空间15a重合的位置。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支持部18的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设置在比收纳空间15a更靠近径方向b外侧的位置。
[0086]
另外,限制壁部19,与支持部18的径方向b上的外侧连接,朝向高度方向a的上侧延伸。更具体地,如图9~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壁部19,具备:与支持板部18a的径方向b上的外侧连接,且朝向高度方向a的上侧进行延伸的第1限制壁部19a;以及与支持突起部18b的径方向b上的外侧连接,且朝向高度方向a的上侧进行延伸的第2限制壁部19b。在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从下侧由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进行支持的状态下,第1限制壁部19a以及第2限制壁部19b,位于被保持部2b的径方向b上的外侧。因此,在本体部2a收纳于收纳空间15a,并且,被保持部2b从下侧由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进行支持的状态下,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在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由第1限制壁部19a以及第2限制壁部19b进行限制。
[0087]
保持部13,只要能够以温热体2不会从耳穿戴用具4脱离的方式,将温热体2相对于耳穿戴用具4的移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即可。也就是说,保持部13的结构,不限于以温热体2相对于耳穿戴用具4完全不移动的方式对温热体2进行保持的结构。
[0088]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以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能够在高度方向a上的规定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对温热体2进行保持,以使得温热体2在从被保持部2b的上表面与嵌入部14的下端以及下文所述的连接凸缘部20的下表面进行接触的位置开始,到被保持部2b的下表面与支持板部18a以及支持突起部18b进行接触且被支持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能够在高度方向a上进行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示出的是,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上表面,与嵌入部14的下端以及连接凸缘部20的下表面进行接触的、温热体2位于最上侧的保持位置。
[0089]
进一步,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以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无法在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对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进行保持。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壁部19的第1限制壁部19a以及第2限制壁部19b,位于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的周围。因此,限制壁部19的第1限制壁部19a以及第2限制壁部19b,通过与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外缘进行接触,从而在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对温热体2的移动进行限制。但是,如上文所述,保持部13,也可以对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进行保持,以使其能够在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移动。
[0090]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通过由支持部18以及限制壁部19,对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高度方向a上的下侧,以及,与高度方向a相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能够对温热体2进行保持。
[0091]
在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中,嵌入部14,通过下文所述的连接凸缘部20与第2限制壁部19b进行连接。从第2限制壁部19b朝向径方向b的内侧,突设有支持突起部18b。另外,第2限制壁部19b,与支持板部18a进行连接。而且,在支持板部18a的外缘,连接有第1限制壁部19a。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中,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与保持部13,通过连接凸缘部20进行连接。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部14以及保持部13,夹着连接
凸缘部20而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单独地形成保持部13、嵌入部14以及连接凸缘部20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通过粘接、熔接等进行接合。
[0092]
如图9以及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持板部18a,与上文所述的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a的下表面,在高度方向a上隔着间隔地彼此相面对。在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a的下表面与支持板部18a的上表面之间,能够从径方向b的内侧朝向外侧,将温热体2的保持部2b插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以及图12所示,第1限制壁部19a,从支持板部18a的径方向b外侧的外缘部朝向上侧延伸,并且与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a连接。
[0093]
<连接凸缘部20>
[0094]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除了接触部11、插入部12以及保持部13之外,还具备连接凸缘部20。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凸缘部20,与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连接。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凸缘部20,从嵌入部14的下端朝向径方向b的外侧突出,并且将嵌入部14与保持部13的第2限制壁部19b进行连接。另外,如图8(b)、图9、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凸缘部20,具备其径方向b上的外缘部没有与保持部13的第2限制壁部19b进行连接的自由端部20a。如图8(b)、图9、图10、图12所示,在自由端部20a的下表面,形成有通气槽21,该通气槽21连接到设置于嵌入部14的下端的凹部为止,且与收纳空间15a相连通。因此,在温热体2的本体部2a收纳于收纳空间15a的状态下,即使是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与嵌入部14的下端以及连接凸缘部20进行接触的状态,通过通气槽21,也能够使得空气进入收纳空间15a内。因此,即使在包含有通过与空气接触而发热的发热组成物5(参照图7)的本体部2a被收纳于收纳空间15a的情况下,通过通气槽21也能够使得空气进入收纳空间15a中,能够使其发热。
[0095]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温热体2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的状态下,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的一部分,露出到比自由端部20a的径方向b的外侧的外缘更靠近外侧的位置。因此,当欲从耳穿戴用具4中取出温热体2时,把持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中的从自由端部20a的外缘露出的部分进行操作即可。通过这样,能够容易地从耳穿戴用具4中取出温热体2。
[0096]
另外,如图8(a)所示,在嵌入部14的周方向d(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环状侧壁部15的周方向相同,下文中,简单记载为“周方向d”。)上,在插入部12的两侧的位置没有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凸缘部2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构成为在图8(a)所示的俯视状况下,能够看到支持板部18a的上表面。本实施方式的温热体2,通过将被保持部2b从径方向b的内侧朝向外侧插入于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a的下表面与支持板部18a的上表面之间,从而可以安装于耳穿戴用具4。因此,通过在周方向d上的插入部12的两侧没有设置连接凸缘部20,能够从外部观察确认是否将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合适地插入到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a的下表面与支持板部18a的上表面之间。
[0097]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耳穿戴用具4,为了将作为接触部11的嵌入部14与保持部13进行连接,而具备从嵌入部14的下端开始朝向径方向b的外侧突出的连接凸缘部20,但是只要是将嵌入部14以及保持部13相连接的结构即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凸缘部20的结构。但是,优选地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具有在高度方向a上的位置与嵌入部14的下端平齐的下表面的连接凸缘部20。通过这样,在温热体2的本体部2a收纳于收纳空间15a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温热体2的凸缘状的被保持部2b以相对于高度方向a倾斜的方式进行移动。其
结果是,温热体2的本体部2a难以从收纳空间15a脱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保持部13对温热体2的被保持部2b进行保持的状态下的温热体2的位置稳定性。
[0098]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耳穿戴用具4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橡胶,弹性体,包括软质树脂以及硬质树脂的合成树脂等。更具体地,可以列举: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弹性体等。基于将温热体2的热有效地传递至耳廓au(参照图3)这一点,构成耳穿戴用具4的材料,可以是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列举,通过在橡胶,弹性体,合成树脂等的基材中,混合金属,碳等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从而提高了热传导率的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热传导率较高的热传导性树脂。
[0099]
本发明的睡眠促进用具,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具体的结构,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
变更。
[0100]
附图标记说明
[0101]
2:温热体
[0102]
2a:本体部
[0103]
2b:被保持部
[0104]
3:盖部件
[0105]
3a:安装筒部
[0106]
3a1:环状凹部
[0107]
3b:外装筒部
[0108]
4:耳穿戴用具
[0109]
5:发热组成物
[0110]
6:收纳体
[0111]
6a:第1片材
[0112]
6b:第2片材
[0113]
11:接触部
[0114]
12:插入部
[0115]
12a:基端部
[0116]
12b:顶端部
[0117]
12b1:环状凸部
[0118]
13:保持部
[0119]
14:嵌入部
[0120]
15:环状侧壁部
[0121]
15a:收纳空间
[0122]
15c:环状侧壁部的外表面
[0123]
16:顶板部
[0124]
16a:底接触面
[0125]
17a:顶板上表面
[0126]
17b:顶板下表面
[0127]
18:支持部
[0128]
18a:支持板部
[0129]
18b:支持突起部
[0130]
19:限制壁部
[0131]
19a:第1限制壁部
[0132]
19b:第2限制壁部
[0133]
20:连接凸缘部
[0134]
20a:自由端部
[0135]
21:通气槽
[0136]
100:睡眠促进用具
[0137]
x:空隙
[0138]
au:耳廓
[0139]
ca:耳甲
[0140]
ea:外耳孔
[0141]
a:嵌入部的高度方向
[0142]
b:嵌入部的环状侧壁部的径方向
[0143]
c:插入部的中心轴方向
[0144]
d:嵌入部的周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