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绝热实验仓以及热冲击实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2:0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绝热实验仓以及热冲击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2.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用新型钴酸锂电池以来,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交通电动化变为可能,同时,新能源汽车(电车)对锂电池的需求进一步加速了锂电池向高比能方向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主流新能源汽车系统能量密度均在150w/kg以上,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需要达到350w/kg,系统能量密度在280w/kg,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压力日趋增大,因此有必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火灾成因分析和防火机理认识,构建从单体到整车的防火策略,提高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新能源汽车发生燃烧起火,一般会经历如下几个步骤:各种滥用诱发电池单体热失控,单体热失控向周围传热传质,引起临近电池单体热失控,造成模组内部热蔓延,并进一步引起“多米诺”效应,触发大规模热失控。热失控在电池包内的传热传质达到燃烧条件,形成爆燃火球或射流火焰,并点燃汽车内燃烧物,造成剧烈的电动车火灾。
4.热失控的演变过程可分为演化和突变。演化是指动力电池长期工作的过程中,电池内部、电池连接结构、电池管理结构发生老化,导致可靠性降低,包括电池内金属枝晶的增长、电池连接结构松动导致局部过热、电池管理系统失灵导致长时间的过充现象等。突变是指外部因突发因素导致的电池结构受损或出现外短路,例如车辆碰撞导致电池被刺穿进而发生内短路、泠却液泄露或外部电路受损导致电池发生外短路等。
5.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主要是以电池组热失控为特征。锂电池单体在各种诱因发生热失控,不外乎两种形式,即电池局部过热发生热失控并蔓延到其他区域进而诱发全电池热失控,或者电池环境温度过高,均匀加热诱发全电池热失控。局部热失控对应的实际场景有电池穿刺、机械挤压、内短路、相邻的电池发生热失控,由于对流、热传导或火焰等造成的局部热失控。电池全面均温诱发热失控对应的场景主要有电池过充、过放、电池热管理系统失效、电池模组发生大规模燃烧等。这两种热冲击诱发的电池的安全事故几乎涵盖了电池热失控燃烧爆炸的所有实际场景。
6.对动力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的产热、喷气、燃烧特性进行研究时,目前的实验手段包括加速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ry,arc)、绝热反应热能量测定仪(vent sizing package 2,vsp2)、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以及锥形量热仪等。其中,锥形量热仪是将锂电池用外部火焰点燃,基于氧耗法(oc)测量电池燃烧放热量、放热功率测量,加速量热仪和绝热反应热能量测定仪是将电池在密封腔内加热至热失控测量电池热失控行为,并不直接测量过程中的热量。
7.但实际场景下,电池组热失控燃烧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发生热失控,继而引发模组和电池包燃烧,燃烧过程并非如锥形量热仪外部火焰点燃的,且锥形量热仪一般仅可对电池单体进行燃烧加热实验,而加速量热仪和绝热反应热能量测定仪是在
封闭空间对电池进行加热诱发热失控,与锂电池热失控实际场景相差比较大。因此,现有实验设备具有模拟场景失真的问题,无法满足现有实验研究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8.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实验设备模拟场景失真、无法满足现有实验研究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绝热实验仓以及热冲击实验系统。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绝热实验仓,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
10.仓体,所述仓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具有夹层腔,所述内壳体具有实验内腔,所述实验内腔被配置为用于放置目标对象,所述仓体上具有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的仓口,所述仓口上设置有仓门;
11.加热器件,设置在所述夹层腔内;
12.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内腔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用于获取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
13.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内腔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包括目标对象的表面温度信息;和/或,
15.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温度信息。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目标对象的表面,用于获取目标对象的表面温度信息;和/或,
17.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壁,用于获取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温度信息。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验内腔具有中央空间区域以及包围所述中央空间区域的外围空间区域;
19.所述仓体的实验内腔中具有目标承托支架,所述目标对象设置在所述目标承托支架上,且所述目标对象通过所述目标承托支架位于所述实验内腔的中央空间区域。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件包括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均匀缠绕在所述内壳体上并布满所述夹层腔。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
22.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仓体上,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压力信息。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
24.至少一个激光烟密度传感器,所述激光烟密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仓体上,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烟密度信息。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仓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的泄压口,所述泄压口上设置有泄压阀。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
27.抽真空装置,设置在所述仓体上,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实验内腔连通,用于调节所述实验内腔的真空状态。
2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冲击实验系统,包括所述绝热实验仓。
29.上述绝热实验仓中,绝热实验仓的实验内腔为绝热的内腔,可以实现绝热加热触发热失控,将电池等目标对象放置在实验内腔中,可以保持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始终与电池的表面温度相等,尽量减小电池向环境的散热,并不断提高环境温度,进而触发热失控,有效地模拟热失控场景,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测量到电池热失控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快速热失控温度和热失控发生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等关键的温度参数,满足现有实验研究需求。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绝热实验仓的主视图;
31.图2为如图1所示的绝热实验仓的侧视图;
32.图3为如图1所示的绝热实验仓的俯视图;
33.图4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失控实验方法的流程图。
34.附图标号:
35.1、仓门定位装置;2、仓门;3、门把手;4、液压推拉杆;5、烟尘收集孔;6、泄压阀;7、支架;8、液压缸;9、抽真空装置;10、封头法兰;11、第一压力传感器;12、排气烟囱;13、第二压力传感器;14、观察窗;15、激光烟密度传感器支架;16、第一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7、第二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8、第一温度传感器线束;19、通电线路;20、第二温度传感器线束;21、液压箱;22、门法兰底座;23、密封垫片;24、密封齿牙;25、加热器件;26、真空表;27、备用温度传感器线束穿出孔;28、气体采样孔;29、喷淋灭火剂孔;30、真空套筒进气孔;31、真空套筒排气孔;32、检查手孔;33、进排气孔;34、补光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2.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热失控在t1(自产热反应开始发生,60℃-80℃)以前的产热量很小,主要是充放电过程中内阻产热,sei膜化成过程、溶解分解的产热。电池在t1至t2(热失控开始发生的温度,定义为电池表面温升速率大于1℃/min)之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产物,电解液也会对着电池温度的升高而汽化,这些气体量在电池内部的积累引起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电池会发生鼓包胀气等现象。电池的隔膜在此过程中会经历收缩、熔化,从微内短路到全面内短路,电池端电压下降到0。当压力到一定值后电池安全阀打开对内部泄压。当安全阀开度不够或打开过慢而电池内产气速率很高时,将会产生电池爆炸现象。电池在t2以后,热失控剧烈发生,电池产热分为三部分,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热、逸气燃烧放出热量、喷出物燃烧放出热量。电池热失控发生后,喷发或爆炸的气体一般具有毒性和可燃性,喷发物中同时具有高温颗粒物及正极产生的氧气,当喷出气体与环境气体的混合气浓度、气体流速、高温颗粒物和高温电池表面等几个因素耦合具备了燃烧的三要素,混合气就会产生燃烧或爆炸。综上,热失控过程中比较显著的信号有电池表面温度、端电压、鼓胀应力、形变、电池喷发物中的固体颗粒物、烟雾、气体,以及着火的火焰等。上述信号的对比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清晰度、时序、空间位置差异等。
43.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绝热实验仓,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仓体、加热器件25、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和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仓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具有夹层腔,所述内壳体具有实验内腔,所述实验内腔被配置为用于放置目标对象,所述仓体上具有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的仓口,所述仓口上设置有仓门2,加热器件25设置在所述夹层腔内,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内腔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用于获取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内腔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
44.绝热实验仓的实验内腔为绝热的内腔,可以实现绝热加热触发热失控,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电池等目标对象放置在实验内腔中,保持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始终与电池的表面温度相等,尽量减小电池向环境的散热,并不断提高环境温度,进而触发热失控,在此过
程中可以有效地测量到电池热失控的自产热起始温度、快速热失控温度和热失控发生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等关键的温度参数,其中,各种温度参数既可以采用第一温度传感器继续进行测量,也可以采用其他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45.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获取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和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的需求,位于实验内腔中的不同位置,在此不作限定。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可以采用热电偶,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主热电偶,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追随热电偶,具体数量由用户定制,确定数量后可以进行烧结封装。
46.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分别通过穿透所述仓体并连通至实验内腔和外部环境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线束18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线束20电连接。所述仓体上还开设有备用温度传感器线束穿出孔27,当实验内腔中还具有其他温度信息获取需求时,可以设置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并利用备用温度传感器线束穿出孔27穿设温度传感器线束,与相应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实验内腔中其余的电器件均可以通过穿透所述仓体并连通至实验内腔和外部环境的通电线路19进行电连接,电连接包括供电和数据传输等功能,在此不做限定。
47.仓体可以具有相对的两个仓口,两个仓口上分别设置有独立的仓门2,而且支架7上设置有液压缸8和液压箱21,液压缸8和液压箱21可以分别控制不同的液压推拉杆4实现仓门2的打开或关闭。绝热实验仓可分为三段式,两个仓门2各构成一段,仓体可以构成一段,每段都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自动控制各自的真空度不低于97%,除此之外也可分为其它布置形式,在此不做限定。绝热实验仓的外表面可以包覆保温材料或涂敷隔热材料等。
48.仓体上设置有与仓门2配合的门法兰底座22、密封垫片23和密封齿牙24,进而实现仓门2与仓口的密封装配。所述仓体上设置有仓门定位装置1,所述仓门2通过所述仓门定位装置1定位装配在所述仓体上,所述仓门2上设置有门把手3,所述仓门2通过液压推拉杆4相对于相对于所述仓体活动,进而开启或关闭所述仓口。所述仓体通过支架7支撑,进而实现仓体在地面的稳定放置。
49.所述仓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的气体采样孔28、喷淋灭火剂孔29、真空套筒进气孔30、真空套筒排气孔31、进排气孔33以及补光孔34等通孔结构,以满足实验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气体采样孔28分支出一个管路进入排气烟囱12,二者连接的管路上可以设置手动阀门。补光孔34的孔内包括镜片、镜片保护罩、光源、聚光灯罩等,并可以与观察窗14成一定夹角。而且所述仓体上还开设有连通夹层腔的检查手孔32,检查手孔32可以用于应急更换加热器件25。所述仓体上开设有烟尘收集孔5,烟尘收集孔5上设置有封头法兰10,进而通过封头法兰10实现对烟尘收集孔5的密封,需要时再操作封头法兰10打开烟尘收集孔5。封头法兰10可以外接手动高温密封阀,再外接排气烟囱12,用于应急排气。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包括目标对象的表面温度信息,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包括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温度信息。因此,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目标对象的表面,用于获取目标对象的表面温度信息,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壁,用于获取所述内壳体的内壁温度信息。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实验内腔具有中央空间区域以及包围所述中央空间区域的外围空间区域;所述仓体的实验内腔中具有目标承托支架,所述目标对象设置在所述目标承托支架上,且所述目标对象通过所述目标承托支架位于所述实验内腔的中央空间区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件25包括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均匀缠绕在所述内壳体上并布满所述夹层腔,中央空间区域的温度较为均衡,因此可以使目标对象基于均衡的温度进行升温。所述目标承托支架可以用于承托目标对象,例如目标承托支架可以用于承托待实验的锂电池,其中,目标承托支架上还可以设置云母板,进而将锂电池放置在云母板上,通过云母板的承托间隔地设置在目标承托支架上。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仓体上,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压力信息。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3,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3并排设置在所述仓体的顶部,且仓体上开设有排气烟囱12,排气烟囱12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3之间。
5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至少一个激光烟密度传感器,激光烟密度传感器可以采用烟气温度热电偶,所述激光烟密度传感器可以通过激光烟密度传感器支架15设置在所述仓体上,用于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烟密度信息。激光烟密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6和第二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7,第一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6和第二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7并排设置在所述仓体的前部,所述仓体上开设有可透视所述实验内腔的观察窗14,且观察窗14位于第一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6和第二激光烟密度传感器17之间。
5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仓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的泄压口,所述泄压口上设置有泄压阀6。泄压阀6可以保护绝热实验仓的仓体不因锂电池热失控喷发、燃烧或爆炸对箱体造成破坏。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实验仓包括抽真空装置9,设置在所述仓体上,所述抽真空装置9与所述实验内腔连通,用于调节所述实验内腔的真空状态。所述仓体上设置有真空表26,所述真空表26连通所述实验内腔,真空表26用于获取实验内腔中的真空度信息,进而辅助抽真空装置9调节实验内腔中的真空状态。
56.当目标对象为电池时,可以首先将实验的电池完全充放电3次,标定电池容量,确保电池工作正常,调整电池至预定荷电状态。彻底清洁绝热实验仓,将绝热实验仓加热至250℃并开启进排气阀门,实验内腔的温度稳定在250℃保持3小时,确保绝热实验仓内前次喷发物残留物挥发完毕,关闭进排气阀门。结束后开启绝热实验仓的仓门2,待绝热实验仓冷却后,用吸尘器对绝热实验仓内粉尘进行彻底清锂。
57.将实验的电池放在绝热实验仓内,设置位置可以对应绝热实验仓的观察窗14,检查绝热实验仓各电器件工作是否正常,关闭绝热实验仓的仓门2,关闭进排气所有阀门,检查气密性,其中,气密性检查过程中可以先关闭舱门,关闭进排气阀门,绝热实验仓内充入压缩空气至静压力为500kpa,保持该压力1小时,如果漏气率小于1%,则认为气密性满足实验要求,如果气密性不满足实验要求,需要对绝热实验仓进行气密性检修。
58.对绝热实验仓内气氛进行调整,将绝热实验仓内温度调整至25℃并保持恒定,对绝热实验仓内空气进行抽真空至50kpa,之后充入n2将实验内腔中的气体压力恢复至101kpa。
59.开启数据采集模块,设定采集频率,进行检测信号数据采集,根据需要选择加热器件25的加热功率,开启加热器件25,直至引发热失控,热失控的判定依据为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s,且持续3s以上,检测到热失控发生后,关停加热器件25。当所有电池均发生热失控,并且绝热实验仓内压升速率绝对值abs(dp/dt)≤5kpa/min,且持续3min以上,停止数据采集,关闭加热器件25,开启绝热实验仓排气系统,将实验内腔中的气体排入实验室通风净化系统,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降为室温后,打开绝热实验仓,移出实验的电池,实验结束。
60.获取实验数据后,可以对所测量的信号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便于在时间轴上进行比较,归一化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对实验数据的使用,在此不做限定。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绝热实验仓进行低温试验,例如,利用进排气系统将外部冷源蒸发器流过的超低温气体引入实验内腔中对其降温,同时,将冷量流过绝热实验仓的夹层腔,控制实验内腔的内壁温度,实现低温环境的设置。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完成电池容量设定以及电池的仓内安装,检测各电器件是否工作正常,将外部空调的冷风引入绝热实验仓的夹层腔,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感知实验内腔的内壁温度,直到达到设定的温度。
62.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冷风需充分干燥,避免发生结露或结冰,先降低实验内腔的温度至设定值,然后再降低夹层腔的温度至设定值,此时可以开启加热器件25,同时实时反馈控制输入的冷量,确保实验内腔的空气温度始终为设定值,误差不大于5%,例如设定-20℃,实验内腔的温度在(-19℃,-21℃)之间。
63.为保证实验快速准确进行,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20℃之间,当检测到电池喷发以后,迅速停止送冷风,并确保绝热实验仓完全密封。
6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冲击实验系统,包括所述绝热实验仓。由于所示绝热实验仓的具体结构、功能原理以及技术效果均在前文详述,在此便不再赘述,任何有关于所述绝热实验仓的内容均可参考前文。
65.在一种热失控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绝热的实验内腔;获取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和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根据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信息和目标对象的温度信息将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和目标对象的温度调整为一致;提高所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进而提高所述目标对象的温度。
66.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该热失控实验方法采用上述绝热实验仓进行实施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67.假设第一温度传感器为主热电偶,第二温度传感器为追随热电偶,设置主热电偶监测测试锂电池的表面温度,记为t
cell,s
,追随热电偶监测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其平均温度记为t
chamber,ave
,工作过程如下:
68.设定加热器件25的加热温升速率,以0.5℃/min为例进行说明,设定温升步长,即每次升高温度的数值,以5℃为例进行说明,设定等待时间,即等待模式持续的时间,以20min为例进行说明,设定实验终止温度t
end
,开启加热程序。
69.判断是否可以开启加热器件25,即如果此时电池的表面温度t
cell,0
=t
chamber,0
,则可以进入下一步;否则等待,直到满足t
cell,0
=t
chamber,0
,或者dt
cell,0
/dt《0.1℃/min,再进入下一步。
70.开启加热器件25,加热器件25按照dt
chamber,ave
/dt=0.5℃/min,使实验内腔的内壁温度升高至(tchamber,0 5)℃;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dt
cell,s
/dt》0.5℃/min,立即加大加热器件25的功率,使dt
chamber,ave
/dt=dt
cell,s
/dt,直到dt
cell,s
/dt=0℃/min;保持dt
chamber,ave
/dt=0,等待直到t
cell,0
=t
chamber,0
,或者dt
cell,0
/dt《0.1℃/min,进入下一步。如果此过程没有发现dt
cell,s
/dt》0.5℃/min,加热器件25将实验内腔的内壁温度升高至(tchamber,0 5)℃以后,进入等待模式。保持dt
chamber,ave
/dt=0,等待20分钟或t
cell,s
=t
chamber,ave
,或者dt
cell,s
/dt《0.1℃/min,进入下一步。
71.重复开启加热器件25以后的步骤,直至t
cell,s
》t
end
,实验结束。
72.如果在上述过程中发现t
air
》300℃(t
air
为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说明实验电池发生热失控,加热器件25将内筒温度迅速提高到280℃,并保持该温度直到实验内腔中的气体压力变化率小于5kpa/min(说明电池热失控结束),关停加热器件25(如果出现实验内腔的环境温度超过300摄氏度,立即启动强制风冷措施。其中,强制风冷措施可以将常温高压空气自绝热实验仓的一端注入实验内腔,从另一端自然排除,进气和排气过程均需干燥,防止实验内腔的内壁留有水汽。
7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