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9:02: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2.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例如可将医疗药物等气溶胶基质产生气溶胶的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医疗等不同领域中,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3.针对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常采用不同的加热结构及加热方法。对于粘度较高的膏状/油状气溶胶生成基质,通常采用易清洁的锅状发热体加热。但是,通过电阻加热锅状发热体,在方便清洗的同时也具有预热时间长、能量利用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锅状发热体预热时间长、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该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可以达到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技术效果。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6.主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
7.线圈,绕所述雾化腔的轴向设于所述雾化腔外;以及
8.发热体,收容于所述雾化腔内,所述发热体能够感应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场并产生电流;
9.其中,所述发热体能够悬浮于所述雾化腔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中。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被配置为偏心结构。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壳体及配重单元,所述发热壳体的内部形成封闭的容置腔,所述配重单元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壳体包括在其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发热部、第二发热部以及第三发热部,所述第二发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三发热部之间,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三发热部均呈背向所述第二发热部向外凸出的球冠状;当所述发热体悬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时,所述配重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发热部中。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具有一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发热体的重心位于所述中心线上,所述第一发热部呈背向所述第二发热部向外凸出的球冠状,所述第一发热部的顶点和所述第二发热部的顶点的连线与所述中心线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外表面在所述雾化腔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倾斜延伸。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单元为热不良导体,并由球状、颗粒状或粉末状中
至少一者形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呈多线并绕结构。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外壳体及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内壳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雾化腔开设于所述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界定形成连通外界环境和所述雾化腔的进气通道。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电源组件及上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的所述线圈电性连接。
19.上述雾化组件,发热体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而于气溶胶生成基质充分接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较大的体积,从而有效减少预热时间,提升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发热体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中,发热体的所有外表面与主壳体均不存在直接接触,因此可有效防止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向主壳体传递,进而有效降低了主壳体的外表面的温度。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21.图2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主壳体的纵向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纵向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纵向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纵向剖视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100、雾化组件;120、主壳体;121、外壳体;1212、外壳体底壁;1212a、外壳体进气孔;1212b、底壁限位凸起;1214、外壳体侧壁;1214a、侧壁限位凸起;123、内壳体;1232、内壳体底壁;1234、内壳体侧壁;1234a、内壳体进气孔;1236、雾化腔;125、进气通道;140、线圈;160、发热体;161、发热壳体;1611、容置腔;1612、第一发热部;1614、第二发热部;1615、第三发热部;163、配重单元;200、气溶胶生成基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100及电源组件,雾化组件100与电源组件(图未示)电性连接,雾化组件100在电源组件的电能作用下加热膏状、流体状或油状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从而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在下列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质200呈膏状或油状。
34.具体地,雾化组件100包括主壳体120、线圈140以及发热体160。主壳体120具有一端开口的雾化腔1236以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200。线圈140绕设于雾化腔1236外并与电源组件电连接,线圈140可在电源组件提供的交变电压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磁场。发热体160收容于雾化腔1236内,并能够悬浮于雾化腔1236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发热体160能够感应线圈140产生的交变磁场以产生交变电流,发热体160上的电荷高速无规律运动,碰撞摩擦产生热能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200。
35.如此,发热体160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而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充分接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较大的体积,从而有效减少预热时间,提升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发热体160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发热体160的所有外表面与主壳体120均不存在直接接触,因此可有效防止发热体150产生的热量向主壳体120传递,进而有效降低了主壳体120的外表面的温度。
36.请参阅图1及图2,主壳体120包括外壳体121及内壳体123。外壳体121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外壳体底壁1212及自外壳体底壁1212的边缘沿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壳体侧壁1214,外壳体侧壁1214沿周向环绕外壳体底壁1212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腔,外壳体底壁1212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外界环境和容纳腔的外壳体进气孔1212a。
37.内壳体123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内壳体底壁1232及自内壳体底壁1232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壳体侧壁1234,内壳体侧壁1234沿周向环绕内壳体底壁1232以形成一端开口的雾化腔1236,内壳体侧壁1234远离内壳体底壁1232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连
通雾化腔1236与内壳体123的外环境的内壳体进气孔1234a。内壳体123至少部分收容于主壳体120的容纳腔内,雾化腔1236的开口端与容纳腔的开口端同轴且位于主壳体120的同一端。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内壳体侧壁1234远离内壳体底壁1232的一端端面与外壳体侧壁1214远离外壳体底壁1212的一端端面齐平。
38.进一步地,外壳体121的外壳体底壁1212的内表面凸设有伸入容纳腔的底壁限位凸起1212b,外壳体侧壁1214远离外壳体底壁1212的一端的内表面凸设有侧壁限位凸起1214a,侧壁限位凸起1214a沿外壳体侧壁1214的周向延伸并伸入容纳腔。收容于容纳腔内的内壳体123的内壳体底壁1232支撑于底壁限位突起上,内壳体侧壁1234则抵持于侧壁限位凸起1214a。
39.如此,外壳体121和内壳体123之间界定形成允许气流流过的进气通道125,进气通道125的一端通过外壳体进气孔1212a连通外界环境,进气通道125的另一端通过内壳体进气孔1234a连通雾化腔1236。外界环境中的空气从外壳体进气孔1212a进入进气通道125,然后朝容纳腔的开口端流动并通过内壳体进气孔1234a进入雾化腔1236,最后携带雾化腔1236中产生的气溶胶流出。
40.请继续参阅图1,线圈140沿周向缠绕于外壳体侧壁1214外,并自外壳体侧壁1214的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外壳体侧壁1214的另一端。实用新型人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热体160的尺寸较大、预热期较短的情况下,发热体160的加热功率较大,线圈140的匝数较少,线圈140匝与匝之间的间距较大。因此,本技术的线圈140呈多线并绕结构,即,线圈140通过多线并绕的方式缠绕于外壳体侧壁1214外,从而填补匝间位置,在与单线绕线结构具有相同的电流密度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线圈140的径向尺寸,使线圈140的厚度整体变薄而有利于外壳体121散热。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线圈140采用2-3束直径相同的导线并绕的结构。
41.为了达到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发热体160呈竖直状态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发热体160具有与雾化腔1236的轴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即,发热体160在雾化腔1236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雾化腔1236的径向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可充分利用线圈140产生的交变磁场。而为了使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保持竖直状态,发热体160被配置为偏心结构,发热体160的重心位于发热体1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此,在重力作用下,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的重心始终朝下,发热体160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42.请参阅图1及图3,进一步地,发热体160呈回转体状结构,发热体160具有一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为了使发热体160更准确地维持竖直状态,发热体160的重心位于中心线l上。如此,在重力作用下,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始终准确地保持竖直状态,有效防止发热体160向四周倾斜。其中,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至少部分浸没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即,发热体160的一部分浸没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发热体160的另一部伸出气溶胶生成基质200,或者发热体160全部浸没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
43.具体地,发热体160包括发热壳体161及配重单元163。发热壳体161呈中空的壳体状结构,发热壳体161的内部形成封闭的容置腔1611,配重单元163收容于容置腔1611内。如此,配重单元163的位置决定了发热体160的重心位置。当配重单元163位于发热壳体161的长度方向上一端时,发热体160的重心位于配重单元163所在的一端,从而使悬浮于气溶胶
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保持竖直状态。
44.而为了使发热体160更准确地维持竖直状态,发热壳体161包括在其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发热部1612、第二发热部1614以及第三发热部1615。第二发热部1614连接于第一发热部1612和第三发热部1615之间,第一发热部1612和第三发热部1615中的至少一者呈背向第二发热部1614向外凸出的球冠状,且第一发热部1612的顶点和第二发热部1614的顶点的连线与发热体160的中心线l重合。
45.当发热体160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时,配重单元163在重力作用下至少部分限位于第三发热部1615中,因此发热体1615处于竖直状态,第三发热部1615位于发热体160的底端,第一发热部1612位于发热体160的顶端。由于第一发热部1612的顶点和第二发热部1614的顶点的连线与发热体160的中心线l重合,从而可避免配重单元163在发热壳体16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进而保证配重单元163的重心位于发热体160中心线l上,最终保证发热体160的重心位于发热体160的中心线l中。
46.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如此,第二发热部1614的外表面相对于雾化腔1236的中心轴线倾斜延伸,在发热体160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外表面倾斜延伸第一发热部1612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体160的能量转换效率。
47.如图3所示,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壳体161的第二发热部1614的外径处处相等,发热壳体161的纵截面呈腰型,第一发热部1612和第二发热部1614的半径相同。
48.如图4所示,具体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1612的外径小于第三发热部1615的外径,第二发热部1614的外径自连接第一发热部1612的一端至连接第三发热部1615的一端逐渐减小,发热壳体161的纵截面包括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弧段及连接于两个圆弧段之间的直线段,两个直线段以中心线l的对称轴对称,且每条直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对中心线倾斜以与中心线形成夹角α,优选的,0
°
≤α≤30
°
。如此,在发热体160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发热部1614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体160的能量转换效率。
49.如图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实施例,发热体160的第二发热部1614的外径自连接第一发热部1612的一端至另一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发热壳体161的纵截面呈椭圆形,第一发热部1612和第二发热部1614的半径相同。
50.在上述实施例中,发热壳体161的侧壁厚度为0.05mm-0.4mm,优选为0.1mm-0.12mm。发热壳体161由磁性金属导体材料形成,包括铁、铁基合金、镍、镍基合金或4系列不锈钢中一种或多种,且上述磁性金属导体材料的外表面可覆盖陶瓷釉料或耐高温抗氧化金属材料(例如钛)以起到保护作用。可以理解,发热壳体161的形状、厚度以及制造材料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51.配重单元163由球状、颗粒状或粉末状中至少一者形成,且球状的配重单元163的外径小于第一发热部1612的内径。配重单元163由热不良导体材料形成,从而减少对发热壳体161的热量的吸收,进而减少发热壳体161的热量损失。具体地,配重单元163可由玻璃、低导热系数陶瓷(例如氧化锆)、黏土和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可以理解,配重单元163的形态以及制造材料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52.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60呈块状结构,发热体160由单位质量不同的多种材料形成,单位质量不同的材料分布于发热体160的不同区域,从而使发热体160形成偏心结构。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发热壳体161的加热功率以使气溶胶生成基质200在最佳温度下加热。具体地,在预热期,线圈140采用大功率工作以使发热体160迅速达到最佳温度,在恒温期,线圈140采用小功率工作以保持发热体160的温度,从而达到良好的加热效果。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200的最佳加热温度等于发热体160居里温度点。
54.上述雾化组件100及电子雾化器,通过悬浮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00中的发热体160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200,有效缩短了预热时间,提升了能量利用率,同时降低了主壳体120的外壁温度而便于使用者持握,且发热体160的外表面光滑延伸,因此可以方便地进行清洁。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