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远距离电子脉冲弹及武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5:4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脉冲武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距离电子脉冲弹以及武器。


背景技术:

2.电子脉冲武器是一种有效的反恐防暴电子装置,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军队,警察,安防等执法部门。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电子脉冲武器产品的外观及大小均形似手枪,结构上主要包括主体和弹匣两大部分,其中主体内设置有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弹匣一般为一次性耗材,可拆卸的安装于主体前部,弹匣内包括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一对极性相反的电极,电极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电路模块,动力组件用于将电极发射至一个远距离目标。
3.使用时,操作者扣动电子脉冲武器主体上的扳机,弹匣内的动力组件即被激发,导致高压气体瞬间释放,将两个电极发射至弹匣外,当电极击中远距离目标后,主体内的电路模块通过导线将电流传导至目标,导致其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丧失自主活动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目的。
4.权威研究机构以及大量实用统计数据表明,电子脉冲武器的两个电极击中目标时,电极之间的间距至少需要达到100毫米,以使脉冲电流通过足够多的机体组织器官形成电流回路,才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为达到此目的,电子脉冲武器弹匣内的两个电极通常设置一个5度至8度的发射角度,以在发射后电极相互分离并在击中目标之前达到所需分离间距,从而保证制服效果。理论上来说,电极间的间距越大,涉及组织越广泛,效果越明显,但另一方面,电极间距过大则会导致至少一个电极脱离目标,从而导致丧失作用效果。
5.传统电子脉冲武器为适应实战需要,其主体和弹匣结构设计要求轻巧,便捷,紧凑,以便于携带及隐藏。电子脉冲武器的弹匣内除了设置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以外,还要容纳用于传导电流的导线,传统电子脉冲武器的射程一般为5-10米,因此需要弹匣内储藏相应长度的导线;此外,由于电子脉冲武器的动力结构要求绝缘而通常采用塑料材质,其耐受动能冲击的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其动力系统所提供的用于发射电极的推进动力也受到限制,这些均限制了此类产品的射程及使用范围。
6.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电子脉冲弹,如美国泰瑟国际公司(taser international)研发的远距离电子脉冲弹(extended range electronic projectile)xrep。所述电子脉冲弹发射时自成一体,弹体自身包括了用于产生脉冲电流的电路模块以及电极等电子元器件;由于自身携带电路模块系统,不需要上述传统电子武器弹匣内连接电极和主体电路模块之间很长的导线,因此又被称之为无线电子脉冲弹或无线弹;这种电子脉冲弹缺乏上述传统电子脉冲武器弹匣内的动力组件,需要使用另外单独的发射装置,如防暴霰弹枪将其发射出去;该类发射装置可以使用更为强劲的发射动力,使得所述电子脉冲的射程大大增加,可达30米左右。
7.泰瑟xrep主要由扭簧尾翼、电子脉冲发生器、前置主电极以及乔利亚仙人掌刺辅助电极等组件组成。扭簧尾翼组件在xrep离开发射装置的管腔后展开,迫使弹体开始旋转,
以使xrep能够稳定地向前飞行;电子脉冲发生器包括集成电路模块板和电源系统,以产生电子脉冲电流用于控制目标;前置主电极是指4个主体前部带倒刺针体的电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穿刺目标并将电极固定在目标体上;前置主电极在结构上及飞行过程中与电子脉冲弹的其余部分结合在一起,在弹体撞击目标时与主体分离,两者之间的连接线使携带电路模块的主体悬挂在人体表面,同时主体上6个乔利亚仙人掌刺电极自动展开,以求获得主电极和辅助电极之间获得更大的电极间距来增强作用效果。
8.上述电脉冲弹装置主要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位于弹体前部的4个主电极之间的固定间距仅为8-15毫米,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目标所需的至少100毫米;另外由于自然垂落的乔利亚仙人掌刺辅助电极针体缺乏动力,很难有效穿刺目标身体,使得试图通过辅助电极来增加其与主电极之间的间距,进而提高作用效果的结构设计并不理想,尤其当目标穿着较厚时更是如此;2、xrap后部的扭簧尾翼的作用是促使弹体发射后产生旋转以维持其飞行稳定,然而旋转的弹体也会导致其前部的主电极随之旋转,在其接触目标时由于自身旋转产生的扭力影响其有效穿刺目标,容易导致电子脉冲弹从目标体上脱落;3、位于xrep电子脉冲弹前部的主电极直径及实体结构横截面积较前述传统有线式电子脉冲武器的电极明显增大,且脉冲弹作为一个整体飞行时的重量大大增加,导致其受飞行阻力及重力的影响增加;以上技术缺陷影响了电子脉冲弹的作用效果,射程及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脉冲弹及武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电子脉冲弹的技术缺陷。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脉冲弹,包括:
11.打击模块,包括至少一对电极,用以发射至一个远距离目标上;电路模块,用以产生脉冲电流;连接模块,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电极和电路模块,并将所述脉冲电流通过所述电极传导至所述远距离目标;
12.还包括一个弹射装置,所述弹射装置与所述电极相邻设置,并在所述电子脉冲弹发射时将所述电极向外周弹射分离,使所述电极的间距立即达到至少100毫米。
1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脉冲弹的动态结构,包括:
14.打击模块,包括至少一对电极,所述电极的间距至少为100毫米、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为滞后于所述电极飞行、连接模块,分别柔性连接所述电极和所述电路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在所述电路模块的滞后飞行作用下拉伸紧张并作用于所述电极,使所述电极始终保持头部朝前的姿态飞行,并限制所述电极的过度分离。
15.可选的,所述电极的间距在所述电极被弹射分离之后大于其弹射分离之前。
16.可选的,所述电极被弹射分离之后的间距为100-600毫米。
17.可选的,所述连接模块至少包括一段柔性线体。
18.可选的,所述线体为导体。
19.可选的,所述电路模块包括开关,所述开关在所述电子脉冲弹发射后被开启,使所述电路模块工作并产生脉冲电流。
20.可选的,所述打击模块包括一个弹性框架,所述弹性框架设置于所述电极上。
21.可选的,所述弹性框架在所述电极弹射分离后将其间距维持固定在100-600毫米之间的一个预设长度。
2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武器,所述武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脉冲弹。
23.相对于现有技术电子脉冲弹的刚性,一体式结构,本发明提出不同技术解决方案,采用了不同结构配置及分布,具体的为:分体式发射;柔性连接;以及线性延长结构分布。以现有技术泰瑟xrep电子脉冲弹为例与本发明技术方案相比较,前者发射前后电极的结构形态及间距均保持不变,且与电路和其他组件等构成一个整体飞行,而具有本发明技术特征的电子脉冲弹100发射后,打击模块20的电极21在一个弹射装置30的作用下向外周弹射,相互分离,其间距瞬间达到至少100毫米,此外,所述打击模块20与电路模块40也相互分离,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结构的飞行单元;前者结构各部为刚性结合,而后者的打击模块20和电路模块40之间由一个具有柔性特征的连接模块50连接,甚至打击模块20或电路模块40本身也可以是柔性结构排列,使得电子脉冲弹100的结构整体具有柔性特征;前者结构整体的几何长度仅为60-75厘米,而后者为200-700毫米线性链条延长分布,形成打击模块-连接模块-电路模块各结构之间的动态有序排列。
24.具有本发明技术特征的分体式发射机制能够显著减少各独立结构部分的体积和重量,有效降低动力消耗及风阻;本发明中所采用的柔性结构为当今许多国家均在积极探索研究的新领域(如柔性机翼等),与刚性结构相比较,柔性结构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空气动力学受力情况,实现结构形态的主动调整,减少动力消耗,并获得最佳的气动特性;采用的线性延长结构分布使受力作用点显著后移,杠杆动力臂延长,在相同质量条件下更容易取得动态平衡稳定。
25.上述结构特征能够减轻电子脉冲弹的弹体重量,降低其飞行时的空气动力学阻力,增强其结构的平衡及飞行稳定性,达到各功能部件的动态有序排列,将电极始终维持在头部朝前的正确姿态飞行,并限制电极间的过度分离,将其间距维持在100-600毫米范围之间,有利于提高电子脉冲弹的射程及准确性,提高目标打击能力及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特征,下面将附图对几个实施例作简单描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并没有限制其技术领域和范围的意图。
27.图1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一实施例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另一实施例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又一实施例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一实施例中的整体基本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3中电子脉冲弹结构前部示意图;
32.图6-9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几个实施例中承纳装置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在弹壳内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在弹壳内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电子脉冲弹又一实施例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0037][0038][0039]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内容。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2]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3]
请参照图1,图2,图3,为本发明三个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100飞行过程中的动态结构示意图,动态运行中,打击模块20中各电极21之间的分离间距为至少100毫米,此为公认的有效控制目标所需的最小间距;电路模块40设置为滞后所述打击模块20飞行;所述连接模块50至少包括一段线体51,所述线体51分别连接每个电极21及电路模块40,并在所述电路模块40滞后飞行的作用下拉伸而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对所述电极21及电路模块40均产生
牵制作用,由此控制所述电极21的飞行姿态,并限制电极21间距的过度分离,使所述电极21始终保持头部朝前的姿态,并将电极21之间的间距维持在100-600毫米的范围之间,从而形成打击模块-连接模块-电路模块各结构之间的有序排列及动态平衡稳定。
[0044]
所述打击模块20以及电路模块40在发射前设置于一个弹壳10的壳体11内,其中打击模块20电极21的间距仅为5-15毫米,电路模块40可容纳于一个承纳装置60中,上述结构设置及电极的间距与现有技术相似;然而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前者发射后电极的结构形态及间距均保持不变,且与电路等其他组件构成一个整体飞行,而具有本发明技术特征的电子脉冲弹100发射后,电极21在一个弹射装置30的作用下向外周弹射分离,其间距瞬间达到至少100毫米,此外,发射后所述打击模块20与电路模块40也相互分离,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结构的飞行模块。
[0045]
在动态飞行中,如果缺乏对所述电极21的限制,则每个电极21将各自沿初始的弹射角度继续飞行向外周扩散,电极21之间的间距会越来越大;另外由于自身缺乏稳定机制如自体旋转或平衡尾翼等,电极21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自身翻滚,上述现象会导致电极21间距过大而飞离远距离目标,以及无法保持电极21头部朝前的姿态打击目标;同样,不加约束的电路模块40也会处于无序飞行状态,由于自身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翻滚,偏离飞行轨迹等现象。
[0046]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一个连接模块50,用以连接所述打击模块20和电路模块40;所述连接模块50至少包括一段线体51,可选的,所述线体51直径为0.3-30毫米,长度50-500毫米;所述线体51优选为柔性结构,在受力情况下可任意弯曲,其材质可以是纯金属导体,如绝缘铜线、也可以是导体和非导体的结合体,如金属线和凯夫拉纤维等缠绕,包裹而成、也可以是非导体,采用表面涂抹导电物质如导电胶等使其具有导电性能,后两者可以显著增加线体51结构的韧性及强度,使其抗冲击及拉伸能力更强。所述线体51的一端连接于电路模块40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极21的后部23。
[0047]
所述连接模块50在电子脉冲弹100的动态结构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a、所述连接模块50的线体51具有导电成分,电子脉冲弹100的电路模块40产生的脉冲电流通过所述线体51传导至所述电极21,进而通过目标发挥作用;b、所述线体51在电路模块40滞后飞行作用下拉伸处于相对紧张状态;通过牵拉电极21的后部23以控制其飞行姿态,使电极21的前部22始终保持头部朝前方向飞行,避免其在飞行中产生摇摆翻滚,有利于位于电极21头部的针体24在接触目标时有效穿刺目标机体;c、所述线体51对电极21的牵拉可以遏制其相互过度分离,将电极21的间距维持在一个相对于目标体型大小的合理范围内,可选的,所述范围为100毫米至600毫米,以有效打击目标;d、所述线体51对电路模块40的牵拉作用同样有助于使其前端保持朝前的姿态飞行,遏制或减轻其翻滚。
[0048]
所述实施例中电极21的外部形态为一个细长的柱体,包括前部22和后部23,其前部22包括一个针体24,针体24头部设有倒钩,以便穿刺目标机体皮肤浅组织并将电极21固定在目标上。优选的,电极21前部22结构采用比重高的材料,如金属铅,而后部23则采用比重较轻的材料,如金属铜,不锈钢,铝合金甚至塑料等,以使其在所述线体51牵拉作用下,比重较大一侧的电极前部22更容易保持头部朝前的姿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100包括两对(4个)电极21,实用中任意一对极性相反的电极21击中目标,即可使电流通过目标形成回路达到控制目的,从而增加了击中目标的几率。所述电极21的正负极性可以相邻或
相对排列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相对设置,该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矩形的对角线距离大于其两个邻边之间的距离特征,最大限度的增加正负电极21之间的间距。
[0049]
电子脉冲弹的电路模块40至少包括电路,以产生脉冲电流。此类电路40在文献中多有描述,在此不做详细介绍,其主要包括供电电源,电子芯片及激发开关等。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路模块40位于弹壳10内时处于休眠或未激发状态,电路模块40不工作;而当电子脉冲弹100从弹壳10及发射装置的管腔中发射出来后,电路模块40的激发开关开启,电路模块40开始工作并产生脉冲电流。
[0050]
在动态运行中,所述电路模块40滞后于所述打击模块20飞行,进而使连接模块50的线体51拉伸处于相对紧张状态,由此对所述电极21及电路模块40本身产生牵制约束作用,该作用是本发明电子脉冲弹100动态结构达到线性有序排列和平衡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促使所述电路模块40滞后飞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实现,其中之一是增加电子脉冲弹100后部结构的动力风阻。如在图1,图2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模块40设置于一个承纳装置60内部,而所述承纳装置60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均大于电极21,发射后所遭遇的风阻亦大于所述电极21,因而飞行速度慢于所述电极21而滞后,并与所述电极21拉开距离;所述承纳装置60的外壳61上可以根据需要开设孔径以减小和调节风阻,如图中位于承纳装置60头部的气孔65和侧壁的分流槽66,通过改变所述孔径大小可以调整其所遭遇风阻的大小,以获得整体结构的最佳动态平衡效果。
[0051]
在图1,图2实施例中,所述承纳装置60在飞行状态下构成电子脉冲弹100的一部分,图1实施例中包括了一个平衡装置70,此处为一个平衡尾翼,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平衡尾翼不会导致脉冲弹100主体产生旋转,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电极飞行时环绕弹体中轴做圆周运动,当击中目标时电极产生偏斜扭力而影响对目标体的穿透能力,甚至导致其脱落;图2实施例中的平衡装置70为一组飘带,材质可以为塑料薄膜等软质薄壁材料,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承纳装置60的后端,其余部分可分割为多个条状带,所述条状带在电子脉冲弹处于静态未发射时可以设置于所述承纳装置60内部,发射后展开发挥作用。与图1中的平衡尾翼相比,图2中的飘带质地更轻,结构更简易,另外由于后者的平衡作用点较前者后移,杠杆动力臂延长,因而效果更明显。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如连接于所述承纳装置60尾部的弹性片状装置,该结构在发射后显扇形展开发挥作用,在此没有限制其范围的意图。
[0052]
在图3实施例中,所述承纳装置60在发射后与电子脉冲弹100的其它结构分离,丧失其作用,此时电子脉冲弹100后部结构仅为电路模块40本身,此举可以减轻该段结构的质量,同时消除由承纳装置60本身所导致的动力风阻。图3虚线框内为电路模块40示意,表示电路模块40各元器件优选为线性延长排列,可选的,所述各元器件或组件之间由具有柔性特征的导线或非导电线体连接,使电路模块40整体具有柔性特征;所述电路模块40的结构线性长度较其设置于所述承纳装置60内部时显著延长,此时电路模块40本身也即为平衡装置70,虽然该段结构的质量较图1,图2中减轻,但借助其结构动力作用点后移,杠杆动力臂明显延长,依然能够依靠自身重量的牵制以及动态摆动产生的风阻,有效发挥平衡稳定作用。当然,如果需要时,所述电路模块40的线性排列结构链上还可以添加其他结构,如上述的飘带,以增加平衡稳定效果。
[0053]
所述平衡装置70的作用是进一步增强所述承纳装置60及/或电路模块40的平衡稳
定,使其维持头部一端朝前的线性飞行姿态;其次,平衡装置70本身也可以增加电子脉冲弹100后部结构的动力风阻,促使电路模块40滞后于所述打击模块20飞行。所述平衡装置70可以是单一结构发挥作用,如平衡尾翼或电路模块40本身;也可以是任意合适结构的组合,如承纳装置60和平衡尾翼或飘带,或电路模块40和上述飘带,甚至与其它结构如填充体14的组合等。利用电子脉冲弹100本身的实体结构承当所述平衡装置70的优点是当其发射后,该实体结构与电子脉冲弹主体结构一起飞行,因而不会因出膛后脱落飞溅而可能导致伤及旁人。
[0054]
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子脉冲弹100包括一个中空的弹壳10,所述弹壳10包括壳体11,底火12,发射药13,填充物14等;包括打击模块20,电路模块40,连接模块50等主要结构及功能组件,以及弹射装置30,承纳装置60等辅助结构等均设置于所述弹壳10的壳体11内;静态状况下,所述弹射装置30与所述打击模块20的各电极21相邻设置,以在电子脉冲弹100发射后将所述电极21弹射分离,使其间距瞬间达到至少100毫米,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脉冲弹100还包括一个平衡尾翼70,此时在弹壳10内部处于折叠状态,在发射后依靠自身结构的弹性复位自动展开。可选的,弹壳10的前端可设置一个前护盖15,以对弹壳10内容物起到密封保护作用。此处的填充体14至少包括一个活塞,其作用之一是将发射药13和其它组件相互密封隔离,并对发射药13起到保护和防潮作用等;所述活塞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当发射药13被点燃时在封闭状态下促使弹壳10内部产生高压,进而增加发射装置的膛压,以便有效增加电子脉冲弹100的动态发射初速度和射程。所述活塞的选材可以多样性,如硬橡胶,塑料等,其结构特性可以是弹性体,依靠自身弹性变形被强迫压入壳体11内,或是刚性体,结构上增设闭气环,密封卡环等以达到密封效果;优选的,所述活塞选用比重轻的材质,如软木或发泡材料等,以便在发射后脱离弹体时不会对旁人造成严重伤害;当然,所述活塞也可以和其他组件结合或连接在一起动态飞行,如与承纳装置60或电路模块40柔性连接并发挥平衡装置70的作用。所述电子脉冲弹100可以使用常规军警用霰弹防暴枪发射,如采用12号口径霰弹枪发射,并根据发射装置结构可单发也可以连发使用,实用时,操作者扣动扳机,脉冲弹100的底火12被激发点火,进而引爆发射药13并瞬间产生高压气体,推动弹壳10内的填充物14以及其他结构冲开前护盖15,进而从霰弹枪的管腔发射出去。
[0055]
请参照图5,为图4中电子脉冲弹100位于弹壳10内的结构分布前视图。如图所示,此处前护盖15已去除,可见打击模块20的四个电极21均匀分布在弹壳10的壳体11内,处于穿刺针体24朝前的直立预发射位置,本实施例中弹射装置30为一个片状弹簧装置,位于电极21的内侧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以在电子脉冲弹100发射后,依靠其弹性复位作用将所述电极21向外周弹射分离。图中还可见承纳装置60壳体61的一部分,以及壳体上开设的线孔63供连接电路模块40的线体51从中穿出。
[0056]
请参照图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承纳装置60的几种结构的示意图;所述承纳装置60为中空结构设置,主要起支撑及容纳电子脉冲弹100各结构及功能模块的作用,其外壳61内部主要供容纳电子脉冲弹100的电路模块40等部分。图中可见承纳装置60的前部设有电极基座62,以将电极21的后部23收纳固定于此,所述弹射装置30位于承纳装置60的前端,图6实施例中的弹射装置30为一个弹性实体,材质可为如橡胶,弹性塑料等,而图7,图8实施例中的弹射装置30则为一弹性片状结构,处于弹开复位状态;所述弹性装置30可以如图6所
示为一个与承纳装置60分离的独立结构,或如图7,图8所示借助承纳装置60结构前部的一个延长固定杆67连接固定于承纳装置60上。所述弹射装置30上设置有u型构造31,其作用为共同与电极基座62将各电极21定向维持于竖直待发射位置,以防止电极21在储存或发射过程中产生偏斜,影响弹射机构30发挥其弹射分离作用。当然,弹射装置30还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形式,如设置在电极21体部或固定杆67结构上的弹簧机构等,此处并没有限制其范围的意图。
[0057]
承纳装置60的外壳61前部可设置线孔63,以供连接电路模块40的线体51从孔中穿出,图6,图7,图8实施例中各设置有4个线孔63,供连接模块50的每个线体51分别从中穿出后各连接至一个电极21上,而图9实施例中仅设置了一个线孔63,供所有连接线体51从中穿出后分别连接至每个电极21;图9中所示承纳装置60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构为两个半壳体,在弹壳10内对合为一个整体,将电路模块40容纳于其中;发射后,所述承纳装置60沿分割线68处一分为二,并如图3中所示与电子脉冲弹100的其他结构分离并脱落,而电路模块40从中脱出,继续向前飞行。当然,图中承纳装置60的结构也可以分成多个壳体,如四个壳体在弹壳10内对合为一个整体,壳体数量越多,重量就越轻,体积及体表横截面积就越小,动态风阻也越小;所述承纳装置60相互分离后也可以连接于其它结构,如电路模块40上并拖曳于其后,承担或增强平衡装置70的作用。
[0058]
请参照图10,图11,为本发明两个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100在弹壳10内部时的结构静态示意图。此处电子脉冲弹100的各部分结构已设置到位,处于静态待发射状态。图中可见线体51处于折叠状态并储存于由承纳装置60侧壁的储线凹槽64和弹壳10壳体11的内壁之间,其一端连接位于承纳装置60内部的电路模块40的输出端并从孔径63穿出,另一端连接打击模块20的电极后部23;图9,图10中均包括一个平衡尾翼70,其中前者处于折叠状态而后者示意其展开后的结构形态。所述平衡尾翼70可以采用不同材质及工艺,如具有弹性的工程塑料薄板,或如图中所示的金属材料框架结构,用轻质薄膜填充粘贴形成一个实心平面,以尽可能减轻其重量。
[0059]
与图10中结构不同的是,图11实施例中还包括了一个弹性框架24结构,其作用是在电子脉冲弹100发射后,将电极21的间距大致固定并维持在一个设定的长度,而不是如在前述实施例中,电极21的间距在一定范围内随射程有所变化。其电极21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不同目标体型特征预先设定,如用于人体目标时,电极21间距至少为100毫米,但优选不超过600毫米。所述弹性框架24的实体可采用不同材质,如细金属丝或其他非导电纤维丝,所述材质需具有良好弹性以及柔韧性,以便能够将其在弹壳10中如图所示折叠储存于两个临近电极21和壳体11内壁之间形成的空隙内。所述弹性框架24的基本结构为一个闭合的近似矩形结构,矩形的四个角端部位分别固定在电极21上,可选的,嵌夹固定在所述电极的前部22和后部23之间,且位于或尽量靠近电极21整体结构的重心部位;如弹性框架采用导电材质,则需在与电极21接触处做绝缘处理,以防止使用时电极21间发生短路现象。
[0060]
请参照图12,为图11实施例中电子脉冲弹100在飞行中的动态结构特征示意图,图中可见所述弹性框架25已处于展开状态。本实施例所示电子脉冲弹100的发射原理及主要动态特征与图1-3中所示相同,所不同的是,当打击模块20中各电极21在弹射装置30的作用下达到预设分离间距时,所述弹性框架25依靠其约束和弹性支撑作用,将电极21的间距维持在预定间距动态飞行。具有本结构特征的电子脉冲弹100优点是:能够避免因结构误差或
其他因素如模块及结构之间的动态不平衡等,使得连接模块50对所述电极21的牵制作用不足或过度,导致电极21间距过大或过小进而影响准确性及效果。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