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4:31: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工业管道会输送热流体和热气体,工业管道内部的温度过高时会损坏,为了增加工业管道的使用寿命,会通过换热装置对工业管道进行散热,目前市场上的管道用的换热装置的样式繁多。
3.但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9000496a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管道换热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箱,所述第一换热箱底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铰链,所述第一换热箱的左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二换热箱,所述第一换热箱的右侧面开设有通风网,所述第一换热箱和第二换热箱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该新型管道换热用换热装置,通过扭动u形螺母,从而使螺栓拔出,再扳动连接板,从而使管道换热装置与管道本体解开,从而达到了与管道灵活地安装和拆卸的效果,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和风扇转动,喷射咀对管道本体喷水,风扇转动使管道本体表面空气流通加快,从而使管道本体表面的水蒸发加快,从而加快管道本体热量的散发,实现了提高换热效果的目标,从而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通过喷射咀将水喷射在管道上进行散热,但是水会溅到驱动电机上造成损坏,水也会从第一换热箱的内部流出,不便于对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水资源,而且不容易对过滤网上的杂质进行清理,造成过滤网堵塞,影响水的循环利用,同时不方便让水均匀的喷洒在工业管道上,导致散热的不均匀,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大多数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不便于对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水资源,而且不容易对过滤网上的杂质进行清理,造成过滤网堵塞,同时不方便让水均匀的喷洒在工业管道上,导致散热的不均匀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包括正剖切纵截面呈“凹”字形结构的集水箱,且集水箱的内部底端安装有制冷装置,并且集水箱的左侧螺栓连接有水泵;
7.还包括:
8.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集水箱的左右两端,且限位机构包括连接块、连接条、限位件和弹簧,其中连接块前后对称的固定连接在集水箱的上端;
9.第一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放置在集水箱的上端,且第一散热箱的底端呈镂空状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箱的内部下端左右对称的一体化连接有支撑臂;
10.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二散热箱螺栓连接在第一散热箱的上端,且第二散热箱的右
上端安装有风扇,所述第二散热箱的顶端螺栓连接有横管,且横管的下端呈等间距的螺纹连接有喷射咀。
11.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嵌套连接有纵截面呈“t”字形结构的连接条,且连接条的上端一体化连接在第一散热箱的下端侧壁上,同时连接条的下端内部卡合连接有限位件。
12.优选的,所述限位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的内端一体化连接在集水箱的侧壁上,其中限位件与集水箱构成伸缩结构。
13.优选的,所述集水箱的上端内壁上均匀的镶嵌连接有支撑块,且支撑块的上端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横截面面积与集水箱的内端横截面面积相等,且集水箱的外端横截面面积与第一散热箱的外端横截面面积相等;
14.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箱上端的前后两壁以及第二散热箱下端的前后两壁均镶嵌连接有密封条,且上下两组密封条构成圆环形结构,并且第二散热箱的侧壁呈多孔状结构,其多孔状结构呈倾斜状设置。
15.优选的,所述横管的左中端安装有第二连接管,且第二连接管的下端螺栓连接在水泵的上端,并且水泵的右端螺栓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其中集水箱通过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与喷射咀相连通。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便于对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水资源,而且容易对过滤网上的杂质进行清理,防止过滤网堵塞,同时方便让水均匀的喷洒在工业管道上,使得散热的更加均匀;
17.1、设有过滤网和集水箱,第一散热箱的底端呈镂空状结构,第一散热箱内部吸热后的水通过第一散热箱底端的镂空状落在集水箱内,通过过滤网过滤后收集到集水箱的内部下端,集水箱与喷射咀的结构设计,使得集水箱内收集的水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到喷射咀的内部,从而便于对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水资源;
18.2、设有限位机构,限位件与集水箱的结构设计,使得限位件的上端可以脱离连接条的内部,连接块的内部嵌套连接有纵截面呈“t”字形结构的连接条,使得连接条脱离连接块,将过滤网从支撑块上取走,从而容易对过滤网上的杂质进行清理,防止过滤网堵塞;
19.3、设有横管和喷射咀,横管的下端呈等间距的螺纹连接有喷射咀,使得水通过呈等间距设置的喷射咀均匀的喷洒,从而方便让水均匀的喷洒在工业管道上,使得散热的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射咀与横管连接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密封条与第二散热箱连接正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条与连接块连接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集水箱;2、制冷装置;3、限位机构;301、连接块;302、连接条;303、限位件;304、弹簧;4、支撑块;5、过滤网;6、第一散热箱; 7、第二散热箱;8、密封条;9、支撑臂;10、风扇;11、第一连接管;12、水泵;13、第二连接管;14、横管;15、喷射咀。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包括集水箱1、制冷装置2、限位机构3、支撑块4、过滤网5、第一散热箱6、第二散热箱7、密封条8、支撑臂9、风扇10、第一连接管11、水泵12、第二连接管13、横管14和喷射咀15,在使用该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时,结合图1、图2和图3,将第一散热箱6放置在管道的下端,让第一散热箱6上端前后两壁上镶嵌连接的密封条8的内壁紧密的贴合在管道的下端外壁上,将第二散热箱7嵌套连接在管道的上端,让第二散热箱7上端前后两壁上镶嵌连接的密封条8的内壁紧密的贴合在管道的上端外壁上,让第二散热箱7的下端与第一散热箱6的上端相贴合,通过螺栓对第一散热箱6和第二散热箱7 的位置进行限定,而管道的下端与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撑臂9的上端相接触,让支撑臂9对管道进行支撑;
27.由于集水箱1通过第一连接管11以及第二连接管13与喷射咀15相连通,因此水泵12工作时通过第一连接管11将集水箱1内部的水通过第二连接管13抽到横管14的内部,其中横管14的下端呈等间距的螺纹连接有喷射咀15,使得横管14内的水通过呈等间距设置的喷射咀15均匀的喷洒在管道上,风扇10工作时将风通过第二散热箱7左壁的多孔状结构吹到第二散热箱7的内部,使管道表面空气流通加快,让管道本体表面的水蒸发加快,加快管道本体热量的散发,第二散热箱7侧壁的多孔状结构呈倾斜设置,防止水通过该多孔状结构溅到外界,从而方便让水均匀的喷洒在工业管道上,使得散热的更加均匀;
28.结合图1、图2和图4,由于集水箱1的外端横截面面积与第一散热箱6 的外端横截面面积相等,因此第一散热箱6内部的水通过第一散热箱6底端的镂空状结构落在过滤网5上,通过过滤网5对水进行过滤,让杂质留在过滤网5的上端,过滤后的水进入集水箱1的内部下端进行收集,制冷装置2 工作时对集水箱1内部收集的水进行冷却,而水泵12工作时通过第一连接管 11让集水箱1内部冷却后的水通过第二连接管13进入到喷射咀15的内部,从而便于对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水资源;
29.结合图1和图4,需要对过滤网5进行清理时,通过连接块301、连接条 302、限位件303和弹簧304组成的结构完成,将水泵12上端螺栓连接的第二连接管13从水泵12上拆下,向外端拉动限位件303,让弹簧304带动限位件303向外端移动,直至限位件303的上端脱离连接条302的下端内部,向下拉动集水箱1让纵截面呈“t”字形结构的连接条302脱离连接块301的内部,使得集水箱1可以从第一散热箱6的底端移出,由于过滤网5的横截面面积与集水箱1的内端横截面面积相等,因此向上拉动过滤网5四周均匀设置的凸块,直至过滤网5从支撑块4的上端取出,对过滤网5上的杂质进行清理;
30.重新将过滤网5卡合连接在集水箱1的上端内部,让连接条302嵌套连接诶在连接块301的内部,让限位件303的上端卡合连接在连接条302的下端内部,弹簧304的设置让限位件303不会轻易脱离连接条302的内部,这就是该工业管道用换热装置的工作原理。
31.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
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2.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