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1 21:48: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空调器
1.本技术要求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757912.3(2021年7月5日提交)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3.在目前技术中,当前的5g建设主要以c-ran的组网方式,能够降低基站选址难度、降低机房租赁成本、提高建设灵活性。但5g设备高密集中会带来柜内设备局部过热、空调高能耗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室外机柜会在高温天气下面临空调冷量不足、空调超负荷运行易损坏、空调高能耗导致电池超量配置或电池备电时长不足等多项问题,严重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目前的户外柜空调的电控接线会在机柜内部和空调内部走线,存在线路接线不够简洁的问题,造成线路的浪费,进而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
5.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7.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使得电器盒的走线布局更加简洁合理。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壳体,构成空调器的外壳;蒸发单元,其设于壳体内,蒸发单元上设置有蒸发进风口和蒸发出风口,空气从蒸发进风口流入蒸发单元经蒸发出风口流出;第一风机安装板,第一风机安装板将蒸发单元分隔为蒸发进风空间和蒸发出风空间,第一风机安装板上设置有接线贯穿孔;第一风机,设置在蒸发出风空间内,第一风机对应蒸发出风口设置;电器盒,设置在第一风机和壳体之间,电器盒靠近第一风机的一侧上设置有电控接线孔,电控接线穿设接线贯穿孔和电控接线孔以连接至电器盒。
9.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具有上下设置的蒸发单元和冷凝单元,空调器的第一风机安装板上设置有接线贯穿孔,电器盒上设置有电控接线孔,电控接线穿设接线贯穿孔和电控接线孔以连接至电器盒,使得电器盒的走线布局更加简洁合理,避免了第一风机对电控接线的干扰。
10.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风机固定于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风机安装板上,以固定第一风机,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绑线结构,绑线结构用于固定电控接线。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单元的下方设置有冷凝单元,蒸发单元与冷凝单元间设置有隔板,隔板上设置有管路通过孔和穿线孔。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单元内设置有蒸发器,所述冷凝单元内设置有冷凝器,蒸发器的底端设置有接水盒,接水盒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穿设隔板对应冷凝器设置。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进风口与蒸发出风口在蒸发单元外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蒸发单元与第一气流通道相连通形成第一气流循环;冷凝单元上设置有冷凝进风口和冷凝出风口,冷凝进风口与冷凝出风口在冷凝单元外部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冷凝单元与第二气流通道相连通形成第二气流循环。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单元内设置有第二风机安装板和冷凝器,第二风机安装板将冷凝单元分隔为冷凝进风空间和冷凝出风空间,冷凝器设置在冷凝进风空间内,冷凝出风空间内设置有第二风机,第二风机安装在第二风机安装板上。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将冷凝进风空间分隔为冷凝进风侧和冷凝出风侧,冷凝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冷凝进风侧穿过冷凝器流至冷凝出风侧,再在第二风机的驱动下经冷凝出风空间流至壳体外。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出风侧内设置有压缩机,压缩机分别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单元内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设置在蒸发进风空间内,蒸发器用于对流经蒸发器的空气制冷,由壳体侧面吹出冷气。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将蒸发进风空间分隔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蒸发进风侧,另一部分为蒸发出风侧,蒸发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蒸发进风侧穿过蒸发器流至蒸发出风侧,再在第一风机的驱动下经蒸发出风空间流至壳体外。
20.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柜的整机示意图;
23.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整机示意图一;
24.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蒸发单元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冷凝单元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的流向示意图;
28.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电器盒安装示意图;
29.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一风机安装板的安装示意图;
30.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一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31.以上各图中:100、设备柜;101、通风口;1、壳体;11、蒸发进风口;12、蒸发出风口;
13、冷凝进风口;14、冷凝出风口;15、走线孔;16、前侧板、17、后侧板;18、顶表面;19、左侧板;2、蒸发单元;21、蒸发器;22、第一风机安装板;221、接线贯穿孔;23、蒸发进风空间;231、蒸发进风侧;232、蒸发出风侧;24、蒸发出风空间;25、第一风机;26、蒸发连接板;27、电器盒;271、电控接线孔; 28、第一支架;3、冷凝单元;31、冷凝器;32、第二风机安装板;33、冷凝进风空间;331、冷凝进风侧;332、冷凝出风侧;34、冷凝出风空间;35、第二风机;36、冷凝连接板;37、压缩机;38、冷媒管路; 39、第二支架;4、隔板;41、管路通过孔;42、穿线孔;5、接水盒; 6、第一气流通道;7、第二气流通道;8、电装盒安装位;9、防护格栅;1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33.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34.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35.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6.空调器包括蒸发单元和冷凝单元,冷凝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的部分,空调器的蒸发单元包括有蒸发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蒸发单元或冷凝单元中。在空调器的制冷状态下,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同时,空调器还具有制热能力,当在空调器的制热状态下,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
37.蒸发单元通过管路连接到安装在蒸发单元下方空间中的冷凝单元。冷凝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冷凝器、第二风机、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部件,蒸发单元中也可设有蒸发器和第一风机。
38.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39.参见图1-图9,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器包括:构成空调器的外壳的壳体1,以及呈上下设置的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
40.本技术的空调器主要设置于设备柜内,设备柜100长期工作下,其内部电气组件存在大量发热的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器可适用于基站上户外的设备柜100的散热需求,即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器可对设备柜100内部空间进行有效散热。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可在设备柜中并列设置有两个、三个或多个以提高换热效果。
41.壳体1安装在设备柜100内部空间中,壳体1内安装有多个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壳体1限定空调器的整体外观,包括限定侧面构造的壳体1的侧表面,侧表面包括前侧板16、后侧板17、左侧板19和右侧板。限定底部构造的壳体1的底表面、限定顶部构造的壳体1的顶表
面18。本技术中的壳体1仅构成空调器的外壳,不构成空调器的内部框架。
42.壳体1构成空调器的外壳,壳体1内设置有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 3,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在壳体1内呈上下设置,具体为,蒸发单元2设置在冷凝单元3的上方。
43.蒸发单元2内设置有蒸发器21,蒸发器21用于对流经蒸发器21 的空气进行制冷,由壳体1侧面吹出冷气,从而实现对设备柜100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对设备柜100内电气组件进行降温。蒸发器21的周边设置有翅片,以用于提高蒸发器21与空气的接触空间,从而提高蒸发器21的换热效率。
44.在空调器制冷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穿过蒸发器21,蒸发器 21中的制冷剂吸收水蒸气中的热量致使水蒸气在蒸发器21处放热凝结成水滴,进而汇流成冷凝水,蒸发器21上的冷凝水可沿蒸发器21 周边设置的翅片流下。
45.冷凝单元3内设置有冷凝器31,冷凝器31设置在蒸发单元2的蒸发器21的下方,蒸发器21的底端设置有接水盒5,接水盒5为双层,套设在蒸发器21的底端,蒸发器21上换热后冷凝的冷凝水可沿蒸发器21上的翅片流到接水盒5上,接水盒5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由蒸发单元2的一侧穿设隔板4至冷凝单元3。排水孔对应冷凝器31设置,以便于将冷凝水引流至冷凝器31上。
46.由于冷凝器31中的制冷剂在冷凝器31中放热冷凝为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从而使得冷凝器31的温度较高。冷凝水流到冷凝器31上可加快冷凝水的蒸发,同时,在冷凝水的蒸发过程中,冷凝水吸收了冷凝器31周围的热量,使得冷凝器31的温度相对降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凝器31的散热效率,从而对冷凝器31的放热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本实施例通过提高冷凝器31的换热效率,进而可提高空调器换热效率。
47.具体的,蒸发单元2与冷凝单元3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在蒸发单元2与冷凝单元3间设置有隔板4,即蒸发单元2与冷凝单元3均与隔板4紧密连接,使得蒸发单元2与冷凝单元3为紧密贴合设置。
48.隔板4上设置有管路通过孔41和穿线孔42,管路通过孔41用于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间冷媒管路的连通,冷媒管路38穿过管路通过孔41来使得蒸发器21与冷凝器31间连通以及蒸发器21与压缩机 37间的连通。穿线孔42用于穿设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间的走线。使得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间的走线通过穿设隔板4走线,可起到更好的隐蔽作用,提高美观度。
49.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单元2上设置有蒸发进风口11和蒸发出风口 12,蒸发进风口11和蒸发出风口12均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1上。蒸发进风口11和蒸发出风口12均连通至所安装的设备柜100的内部空间中。蒸发进风口11与蒸发出风口12在蒸发单元2外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6,即蒸发进风口11和蒸发出风口12在空调器的外部与设备柜100的内部空间之前相连通,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6。蒸发单元2 与第一气流通道6相连通形成第一气流循环。
50.蒸发单元2包括第一风机25、蒸发器21、电器盒27和冷媒管路 38等。第一风机25用于促使气流在蒸发单元2和空调器外部的第一气流通道6之间循环流动;蒸发器21用于冷却第一气流循环的空气,降低设备柜100内的温度;冷媒管路38用于实现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之间的连接;电器盒27用于显示空调器目前状态的参数值。
51.蒸发单元2内设置有第一风机安装板22,第一风机安装板22将蒸发单元2分隔为蒸发进风空间23和蒸发出风空间24。蒸发器21设置在蒸发进风空间23内,蒸发进风空间23连
通蒸发进风口11,即蒸发进风口11设置在对应蒸发进风空间23的壳体1上。蒸发出风空间 24内设置有第一风机25,第一风机25安装在第一风机安装板22上,使得蒸发进风空间23和蒸发出风空间24之间的空气流通仅能通过第一风机25将蒸发进风空间23的空气导流至蒸发出风空间24内。
52.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5采用轴端风机,轴端风机转动驱动蒸发进风空间23的空气导流至蒸发出风空间24内。蒸发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上且对应第一风机25的径向设置,即蒸发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的上方、前方和后方。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蒸发出风口12设置为三个方向开口,以便于最大效率的实现空调器的出风换热。被轴端风机转动导流至蒸发出风空间24内的空气由与第一风机25的径向对应设置的蒸发出风口12流出,从而实现第一气流循环。
53.具体的,蒸发器21将蒸发进风空间23分隔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蒸发进风侧231,另一部分为蒸发出风侧232。蒸发器21的两端通过蒸发连接板26与壳体1相连接密封,使得蒸发进风侧231的空气气流仅能通过蒸发器21流通至蒸发出风侧232,可防止密封不严造成的漏风而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率。蒸发出风侧232内可设置有海绵,以便于保温,提高换热效率。
54.蒸发进风侧231内设置有电装盒安装位8,电装盒设置在电装盒安装位8上,电装盒起到总控滤波的作用。电装盒对应于蒸发单元2 的蒸发进风口11设置,通过蒸发进风口11的进风流经电装盒以实现对电装盒的散热。本实施例中蒸发进风口11为分别设置在前侧板16、和后侧板17上的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此基础上在顶表面18 和/或左侧板19上增加蒸发进风口11以提高回风量。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前侧板16和后侧板17上设置有走线孔15,通过走线孔15以便于空调电源以及电控走线的穿线,使得走线简洁,避免线路冗杂造成浪费。
56.在对应蒸发进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网10,以过滤进入的蒸发单元内的杂质。在蒸发出风口12处设置有防护格栅9,以防止用户将手伸入蒸发单元2内,避免造成机械伤害。
57.蒸发器21设置为与第一风机25的吸风方向垂直设置,即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1沿前后方向设置,可使得蒸发进风侧231和蒸发出风侧232的形状规则,有利于制件加工和产品组装生产。同时,规则的内部风流风路可改善空调器内部的风场,提高空调器的制冷能力,保证外观的对称性。
58.蒸发进风侧231连通蒸发进风口11,即蒸发进风口11设置在对应蒸发进风侧231的壳体1上。蒸发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经蒸发进风侧231穿过蒸发器21流至蒸发出风侧232,再在第一风机25的驱动下经蒸发出风空间24流至壳体1外,从而实现第一气流循环,实现对设备柜100内部空间的制冷。
59.为节约蒸发单元2的内部空间和避免电器盒27的安装对蒸发单元 2的制冷造成影响。将电器盒27设置在蒸发出风空间24内的第一风机25和壳体1之间,且电器盒27对应安装至壳体1上,可起到节省蒸发单元2的内部空间和避免对蒸发单元2的制冷造成影响。
60.蒸发出风空间24内还设置有第一支架28,第一风机25固定于第一支架28上,再将第一支架28固定安装于第一风机安装板22上,以实现对第一风机25的固定。第一风机25与第一风机安装板22紧密连接,避免造成风流损失。
61.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风机安装板22上设置有接线贯穿孔221,接线贯穿孔221穿设
第一风机安装板22。具体的,第一风机安装板22 为方形板,第一风机25设置在第一风机安装板22的中部。接线贯穿孔221设置在第一风机安装板22的底部,即接线贯穿孔221设置在第一风机安装板22的靠近隔板4的一侧,以便于电控接线沿隔板4走线。
62.电器盒27靠近第一风机25的一侧上设置有电控接线孔271,电控接线穿设接线贯穿孔221和电控接线孔271以连接至电器盒27,使得电器盒27的走线布局更加简洁合理,避免了第一风机25对电控接线的干扰。
63.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8上还设置有绑线结构,绑线结构用于固定电控接线,以防止电控接线在风流的影响下晃动,避免电控接线与第一风机发生擦碰,提高空调器的安全性。
64.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单元3上设置有冷凝进风口13和冷凝出风口 14,冷凝进风口13和冷凝出风口14均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1上。冷凝进风口13和冷凝出风口14均连通至所安装的设备柜100的外部空间中,即冷凝单元3中流通的空气为设备柜100的外部空气,以便于将经冷凝器31后换热的较高温度的空气吹到设备柜100的外部,从而实现设备柜100内部的降温。冷凝进风口13与冷凝出风口14在冷凝单元3外部形成第二气流通道7,即冷凝进风口13与冷凝出风口14 均与设备柜100的外部相连通,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7。冷凝单元3 与第二气流通道7相连通形成第二气流循环。
6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空调器设置在设备柜100的内部,空调器的冷凝进风口13和冷凝出风口14与设备柜100的外部相连通。具体的,设备柜100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通风口101,通风口101处设置有通风格栅,以防止杂质进入设备柜100内侧。空调器的冷凝进风口13 和冷凝出风口14分别与设备柜100前侧的通风口101和设备柜100 后侧的通风口101相连通,从而实现第二气流通道7的连通。
66.冷凝单元3包括压缩机37、第二风机35、冷凝器31和冷媒管路 38。第二风机35用于促使气流在冷凝单元3和冷凝单元3的外部的第二气流通道7间循环流动;冷凝器31用于将热量释放至第二气流循环中的空气中,通过第二气流循环将冷凝器31的热量带至设备柜100 外。冷媒管路38用于实现蒸发单元2和冷凝单元3之间的连接。压缩机37用于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31。冷凝器31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设备柜100外。
67.冷凝单元3内设置有第二风机安装板32,第二风机安装板32将冷凝单元3分隔为冷凝进风空间33和冷凝出风空间34,冷凝器31设置在冷凝出风空间34内,冷凝进风空间33连通冷凝进风口13,即冷凝进风口13设置在对应冷凝进风空间33的壳体1上。冷凝出风空间 34内设置有第二风机35,第二风机35安装在第二风机安装板32上,使得冷凝进风空间33和冷凝出风空间34之间的空气流通仅能通过第二风机35将冷凝进风空间33的空气导流至冷凝出风空间34内。
68.冷凝出风空间34内还设置有第二支架39,第二风机35固定于第二支架39上,再将第二支架39固定安装于第二风机安装板32上,以实现对第二风机35的固定。第二风机35与第二风机安装板32紧密连接,避免造成风流损失。
69.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35采用轴端风机,该轴端风机转动驱动冷凝进风空间33的空气导流至冷凝出风空间34中,进而通过冷凝出风口14排出设备外,以实现第二气流循环。冷凝出风口14为设置在壳体1上的一个方向的开口,冷凝出风口14的开口方向与第二风机
35 的轴向相对应,即冷凝出风口14的开口方向与第二风机35的出风方向相对应,以便于更加便捷地将带有热量的空气排出至设备柜100的外部,减少了壳体1对空气的阻力,从而提高冷凝单元3的散热效率。
70.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31将冷凝进风空间33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冷凝进风侧331,另一部分为冷凝出风侧332。冷凝器31的两端分别通过冷凝连接板36与壳体1相密封连接,使得冷凝进风侧331 的空气气流仅能通过冷凝器31流通至冷凝出风侧332,从而避免密封不严造成的漏风而影响到空调器的冷凝单元3的散热效率。
71.进一步的,冷凝进风侧331连通冷凝进风口13,即冷凝进风口13 设置在对应冷凝进风侧331的壳体1上。冷凝进风口13进入的空气经冷凝进风侧331穿过冷凝器31流至冷凝出风侧332,进而在第二风机 35的驱动下经冷凝出风空间34流至设备柜100的外部,设备柜100 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气流循环持续从冷凝进风口13进入冷凝单元3 中,实现对冷凝单元3的换热,进而实现对设备柜100内部空间的制冷。
72.本实用新型中为合理排设压缩机37的安装位置,将压缩机37设置在冷凝出风侧332内,即第二风机安装板32与冷凝器31之间。本压机37居中放置在冷凝单元3中,可以缩短压缩机37到电装盒的距离,减少连接线长度,降低产品成本,降低生产过程中穿线的复杂性。压缩机37居中设置也可以使空调器的中心位于整机中部,空调器安装后更稳定,设备柜100的承重能力更好。
7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7.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
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7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