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0:50: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3.现在的空调中,为了避免较大的风流直吹到用户,往往采用降低室内风机转速的方式来达到用户不受较强的风流直吹的效果。但是该调节方式降低了空调对室内环境进行快速控温的效果,使环境速度改变速率变慢,影响房间内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机体,具有进风口、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以及上下延伸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用于连通所述上出风口和所述下出风口;换热系统,设于所述进风口处,用于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风流进行换热,其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量;送风系统,安装于所述机体内,其用于将经第一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送至所述上出风口,和用于将经第二换热部换热的风流部分送至所述下出风口,且部分送至所述第一风道,并经所述上出风口流出。
5.这样,通过将换热系统设置为包括两部分不同换热量的方式,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量,即第一换热部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当空调需要进行制冷时,风流从进风口中流入,经送风系统中的第一送风机构将经过第一换热部进行了更强换热的气流从上出风口中送出,从而上出风口中能够输送温度更低的冷风风流;送风系统中的第二送风机构吸入经过第二换热部进行了较弱换热的风流并一分为二进行输送,一部分直接从下出风口流出,一部分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一送风机构输送的风流汇合后从上出风口中输送,增加上出风口的风量和冷量,以使风流可以吹向更远的上层空间,同时下出风口中能够输送舒缓的风流,使用户能够感受舒适的风流,提升舒适性。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相对所述机体活动的上出风结构,所述上出风结构用于形成和关闭所述上出风口,或调整所述上出风口的风流方向。
7.这样,通过上出风结构相对机体的运动,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或者对上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调节。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出风口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子风口和第二子风口,所述第一子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风口的开口面积。
9.这样,通过第一子风口输送风量更大的舒适的风流,能够直接吹向用户,使用户感受到舒适的风流,通过设置出风面积较小的第二子风口,当用户不需要直吹风流时,可以关闭第一子风口,风流只能通过第二子风口输送,避免用户感受到直吹的风流,也能使整个空调具有控温的效果。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相对所述机体活动连接的中导风结构,所述中导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子风口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子风口,或调整所述第一子风口的风流流向。
11.这样,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中导风结构达到封闭第一子风口的效果,从而避免灰尘蒸汽等进入机体内部;当空调处于使用状态时,中导风结构能够调整从第一子风口中输送的风流流向,例如达到聚风或者散风的效果。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相对所述机体活动连接的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子风口处,用于调整所述第二子风口的出风口大小。
13.这样,通过挡风结构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子风口,以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中产生不同的出风效果。例如,在制热模式下,关闭部分第二子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下的部分第二子风口能够供热风流流出,以避开障碍物。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风系统包括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所述第一送风机构对应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输送经所述第一送风机构换热后的气流,所述第二送风机构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用于输送经所述第二送风机构换热后的气流。
15.这样,通过将送风系统设置为包括两部分的方式,能够便于控制第一送风机构和第二送风机构的各自的打开和关闭,以及控制各自的出风方向,以便于向不同的方向送风。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导风结构和下导风结构,两者均连接于所述机体,所述上导风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送风机构输送的风流导向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下导风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送风机构输送的风流导向所述下出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
17.这样,通过设置上上导风结构和下导风结构,有助于将风流导向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使得风流能够顺畅的从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中流出。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体还至少包括一个上下延伸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一风道并列设置,并用于连通所述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
19.这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有助于在制冷时,通过第二送风机构输送而来的风流顺畅流向上出风口中送出。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三送风机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用于驱动风流从所述下出风口中送出。
21.这样,通过设置在第一风道设有第三送风机构,有助于驱动风流从下出风口中送出。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开合机构和辅热机构,所述机体内还设有通道,所述通道和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所述开合机构、所述辅热机构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部分所述送风系统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开合机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送风系统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的气流流道,所述辅热机构用于对流经所述通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
23.这样,当空调需要快速制热时,通过设置开合机构关闭送风系统和第二换热部之间的气流流道,同时关闭上出风口,从进风口中进入的风流只能通过第一送风机构的作用向下运动,再经过第一风道流向通道内,经过通道内的辅热机构对气流进行快速加热,快速加热后的气流流向下出风口,并从下出风口中输送,此时能够更快速的向用户提供热风流。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中的上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
25.图2为图1中的空调的后视图;
26.图3为图1中的空调的分解示意图;
27.图4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9.图6为图1中的空调中的上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30.图7为图1中的空调隐藏升降门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图6中的空调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2.图9为图1中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的一种风流流向的示意图;
33.图10为图1中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的另一种风流流向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的上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
35.图12为图11中的空调的分解示意图;
36.图13为图11中的空调沿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7.图14为图11中的空调沿e-e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8.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9.空调100;
40.机体10、进风口11、上出风口12、下出风口13、第一子风口131、第二子风口132、第一风道14、第二风道15、前壳16、显示屏161、后壳17、进风格栅171、风道结构18、通道181、底盘19;
41.换热系统20、第一换热部21、第二换热部22;
42.送风系统30、第一送风机构31、第一出风口311、第二送风机构32、第二出风口321、第三送风机构33;
43.安装架40;
44.上出风结构50;
45.中导风结构60、d形导风柱61;
46.挡风结构70、升降门71;
47.开合机构80;
48.辅热机构90;
49.上导风结构200;
50.下导风结构300;
51.辅助导风板400、风孔410。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
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5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56.请参阅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100,包括机体10、换热系统20以及送风系统30。
57.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6,机体10具有进风口11、能够相对机体10 打开和关闭的上出风口12和下出风口13、以及上下延伸的第一风道14,第一风道14用于连通上出风口12和下出风口13;换热系统20设于进风口 11处,用于对从进风口11流入的风流进行换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量;送风系统30安装于机体10内,包括第一送风机构31和第二送风机构32,第一送风机构31对应于第一换热部21,用于将经第一换热部21换热的风流送至上出风口12,第二送风机构32对应于第二换热部22,部分送至下出风口13,且部分送至第一风道14,并经由上出风口12流出。
58.上述空调100,通过将换热系统20设置为包括两部分不同换热量的方式,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量,即第一换热部 21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当空调100需要进行制冷时,风流从进风口11中流入,经送风系统30中的第一送风机构31将经过第一换热部21进行了更强换热的气流从上出风口12中送出,从而上出风口12中能够输送温度更低的冷风风流;送风系统30中的第二送风机构32吸入经过第二换热部22 进行了较弱换热的风流并一分为二进行输送,一部分直接从下出风口13流出,一部分进入第一风道14和第一送风机构31输送的风流汇合后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增加上出风口12的风量和冷量,以使风流可以吹向更远的上层空间,同时下出风口13中能够输送舒缓的风流,使用户能够感受舒适的风流,提升舒适性,例如此时制冷模式下的风流流动方向,可参阅图8。
59.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 的换热量的实现方式可以为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流道多于第二换热部22 的换热流道或者控制通入第一换热部21的冷媒流量大于通入第二换热部22 的冷媒流量。
60.请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机体10包括前壳16、后壳17、风道结构18、底盘19以及安装架40,后壳17安装于前壳16上,两者共同封装换热系统20、风道结构18以及安装架40,安装架40用于安装送风系统30,底盘19用于支撑前壳16,其中,前壳16设有下出风口13,后壳17设有进风口11,并在进风口11处设有进风格栅171。
61.请参阅图3、图4、图6及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对上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或者改变整个上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还包括上出风结构50,上出风结构50用于形成和关闭上出风口12,或调整上出风口12的风流方向。
62.具体地,例如上出风口结构50能够通过电机齿轮的驱动机构相对机体 10上下升缩,从而向上升出的上出风结构50形成上出风口,向下收缩的上出风口结构50关闭上出风口12。此外,还可以同时通过电机齿轮的驱动机构驱动上出风口结构50相对机体10转动,以调节上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以向不同的方位输送风流,满足不同的方位的用户的需求。
63.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送风系统30进行开
闭控制以及对送风方向的调节,本实施例中的送风系统30包括第一送风机构31和第二送风机构32,第一送风机构31对应于第一换热部21,用于输送经第一送风机构31换热后的气流,第二送风机构32对应于第二换热部22,用于输送经第二送风机构32换热后的气流,从而能够便于控制第一送风机构31和第二送风机构32的各自的打开和关闭,以及控制各自的出风方向,以便于向不同的方向送风。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送风机构31和第二送风机构32通过安装架40安装于风道结构18内。
64.其中,请参阅图4和图8,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送风机构31安装于风道结构18内时,第一送风机构31中的第一出风口311以朝向上的方式进行安装,为了使得从第一出风口311中输送的风流能够保证流量和更快地流向上出风口12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机体10上设有上导风结构200,上导风结构200用于将第一送风机构31输送的风流导向上出风口12。
65.具体地,当上出风结构50处于使用状态时,上导风结构200相对机体 10倾斜设置,例如请参阅图4,从而朝向上的第一出风口311输送的风流流向上导风结构200,经过上导风结构200的阻挡,改变风流的流向,使得风流能够快速的转向经上出风口12流出。
66.具体地,上导风结构200相对第一出风口311所在的水平面的夹角为一个锐角,从而从第一出风口311输送的风流流向上导风结构200后能够经上导风结构200导向上出风口12,此时经第一出风口311流出的风流能够更顺畅的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保证风流速度。
67.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将第一送风机构31的第一出风口311所在的平面和竖直平面直接设置呈一个锐角夹角的方式,即相当于将第一出风口311设置为朝向上出风口12倾斜,从而可以将第一送风机构 31送出的风流直接流向上出风口12。
68.可以理解的,请参阅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送风机构 32的第二出风口321以朝向下的方式进行安装,为了使的风流能够顺畅的流向第一风道14或者下出风口13中,空调100还包括下导风结构300,下导风结构300连接于机体10,用于将第二送风机构32输送的风流导向下出风口13和第一风道14,从而通过设置下导风结构300,用于将第二送风机构32输送的风流导向下出风口13和第一风道14,以使风流能够顺畅的从下出风口13中流出或者流向第一风道14后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
69.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导风结构300可以设置为一端相对第二出风口321 所在的平面往远离第二出风口321的方向向下倾斜,从而从第二出风口321 中输送的风流经倾斜的下导风结构300导向下出风口13和第一风道14。
70.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将第二送风机构32的第二出风口321所在的水平面和水平面直接设置呈一个夹角的方式,即相当于将第二出风口321设置为朝向下出风口13倾斜,从而可以将第二送风机构32 送出的风流直接流向下出风口13。
71.请参阅图1、图6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下出风口13在制冷制热模式下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下出风口13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二子风口132,第一子风口131的出风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子风口132的出风开口面积,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子风口131输送出风量更大的舒适的风流,能够直接吹向用户,使用户感受到舒适的风流,通过设置出风面积较小的第二子风口132,当用户不需要直吹风流时,可以关闭第一子风口131,风流只能通过第二子风口132输送,避免用户感受到直吹的风流,提升舒适感,也能使整个空调100具有控温的效果。
72.例如,在制冷模式时,由于冷风流具有向下沉的特性,此时关闭第二子风口132,舒缓的风流从第一子风口131中输送,冷风流沉降后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控温;在制热模式时可以同时打开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二子风口132,由于热风流具有上扬的特性,从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二子风口132 输送后的风流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控温,当用户没有直吹的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一子风口131,使得热风只从第二子风口132中输送,后从第二子风口132中输送的热风流上扬后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关闭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二子风口132,风流只从上出风口12中流出。
73.可以理解地,请参阅图1、图3、图6及图7,为了调整第一子风口131 的风流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还包括相对机体10活动连接的中导风结构60,中导风结构60设于第一子风口131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子风口131,或调整第一子风口131的风流流向。
74.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5,本实施例中的中导风结构60包括多个d 形导风柱61,d形导风柱61沿竖直方向设于第一子风口131处,d形导风柱61的横截面呈d字型,请参阅图5,包括依次连接的直线段和弧形段,即d形导风柱61包括弧形导风面以及平面导风面,从而通过弧线导风面实现康达效应,风流贴在弧形导风面的表面流动,以通过d形导风柱61实现对从第一子风口131处流出的风流的散风和聚风的效果,以及调整方向往左或者往右调节的效果。
75.其中,当空调100处于关闭状态时,为了对机体10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本事实例中的各个d形导风柱61的平面导风面从左至右相互依次并列设置,以达到封闭第一子风口131的效果,从而避免灰尘蒸汽等进入机体 10内部,此时,部分平面导风面朝向机体10内部,部分平面导风面朝向机体10外部,相互配合以达到关闭第一子风口131的效果。
76.当空调100处于使用状态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每一个d形导风柱61转动而打开第一子风口131;为了实现对第一子风口131的不同的出风效果,可以设置每两个d形导风柱61为一组并由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每一组中的两个d形导风柱61的平面导风面朝向平面导风面,或者,每一组中的两个d形导风柱61的弧形导风面朝向弧形导风面,从而实现调整风流方向的效果。或者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d形导风柱61为一组进行风流方向的调节,在此并不限定。
77.此外,在对第一子风口131的出方向进行调节时,例如可以驱动每相邻的两个d形导风柱61各自上下运动以实现交错的方式进行导风;或者以驱动每相邻的两个d形导风柱61各自前后运动的方式以实现不同的导风效果,或者以其他的运动方式进行导风,在此并不限定。
78.可以理解地,由于在制冷模式时,第二子风口132可以处于关闭状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包括相对机体10活动连接的挡风结构70,挡风结构70设于第二子风口132处,用于调整第二子风口132 的出风口大小,例如全打开、全关闭或者部分打开第二子风口132。
79.具体地,请参阅图3,挡风结构70可以包括电机丝杆驱动结构以及由该驱动结构驱动的能够上下运动的升降门71,其中升降门71设置于第二子风口132处,用于调整第二子风口132的出风口大小,从而通过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子风口132,以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中产生不同的出风效果。或者在制热模式下,关闭部分第二子风口132,处于打开状态下的部分第二子风口132能够供热风流流出,以避开障碍物。
80.可以理解地,为了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升降门71来控制从第二子风口132 中流出的热气流躲避位于支撑面上的障碍物,本实施例中的升降门71设置于沿第二子风口132底部向上运动,以及第二子风口13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升降门71收缩于第二子风口132底部,从而通过向上滑出的升降门 71以控制从第二子风口132中流出的风流能够躲避支撑面上的障碍物。
81.此外,请参阅图4和图7,为了便于风流能够顺畅的流向第一风道14 以及第一子风口131,本实施例的空调100中还包括辅助导风板400,辅助导风板400设于第二子风口132处,用于将从下导风结构300导向而来的风流导向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一风道14,从而通过设置辅助导风板400,顺畅的将风流导向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一风道14中,以使风流从第一子风口131中流出,或者从流过第一风道14后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
82.具体地,由于第二子风口132中需要流出风流,本实施例中的辅助导风板400上形成多个风孔410,通过风孔410使风流能够从第二子风口132 中流出。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辅助导风板400和第二子风口132所在的竖直平面呈一个锐角夹角,从而风流能够更顺畅的通过辅助导风板400流向第一子风口131和第一风道14。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导风板400可以不设置风孔,将辅助导风板400的投影面积设置为小于第二子风口132 的开口面积,以达到第二子风口132能够顺畅流出风流的效果。
83.请参阅图3、图4及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空调100 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系统20中的换热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变热以对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导致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空调100在开机后的一段时间内从上出风口12和/或下出风口13中输送的风流不是预设温度的风流,为了提升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空调100的输送热风的效率,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 还包括开合机构80和辅热机构90,机体10内还设有通道181,通道181 和第一风道14相连通,开合机构80、辅热机构90以及对应第二换热部22 的部分送风系统30设于通道181内,开合机构80用于打开或者关闭送风系统30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辅热机构90用于对流经通道181 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以使加热后的风流流向下出风口13。从而当空调100 需要快速制热时,通过设置开合机构80关闭送风系统30和第二换热部22 之间的气流流道,同时关闭上出风口12,从进风口11中进入的风流只能通过第一送风机构31的作用向下运动,再经过第一风道14流向通道181内,经过通道181内的辅热机构90对气流进行快速加热,快速加热后的气流流向下出风口13,并从下出风口13中输送,此时能够更快速的向用户提供热风流。
8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送风机构32设置于通道181内。
85.可以理解地,由于热风流具有向上扬升的特性,此时可以关闭第一子风口131,只打开第二子风口132,使得热风流能够集中从第二子风口132 中输送。当用户有直吹热风的需求时,此时可以通过驱动中导风结构60打开第一子风口131,以使热风流吹向用户,让用户感受到舒缓的热风。
86.可以理解地,当空调100启动一段时间换热系统20达到预设温度之后,即可关闭辅热机构90以通过换热系统20对气流进行换热,以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87.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辅热机构90可以为具有石墨烯层的加热结构,从而通过石墨烯层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快速加热,利用石墨烯层的电热特性,在低电压电场作用下,碳原子间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热量,通过该热量对气流进行快速加热,从而达到对气流进行快速加
热的效果。
88.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不同制热过程请参阅图9以及图10,在图9中关闭第二送风机构32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气流经第一送风机构31吸入后,进入第一风道14,后流经辅热机构90换热后从下出风口13 输送;图10为空调100开启一段时间后,换热系统20具有一定温度,此时打开第二送风机构32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第一送风机构 31和第二送风机构32同时吸入气流,最后换热后的气流均从下出风口13 中输送。
89.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开合机构80可以为挡板通过电机丝杆驱动的结构,从而通过挡板开合第二送风机构32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
90.请参阅图11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100,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空调100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91.其中,请参阅图12和图13,空调100还包括第三送风机构33,设于第一风道14内,用于驱动风流从下出风口13中送出,空调100在制热时,风流会具有向上流动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气流从下出风口13中流出,通过设置在第一风道14设有第三送风机构33,有助于驱动风流从下出风口13 中送出。
92.可以理解地,由于在第一风道14内设有第三送风机构33,在制冷模式时,阻碍风流的向上流动,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还至少包括一个上下延伸的第二风道15,第二风道15和第一风道14并列设置,并用于连通上出风口12和下出风口13,从而通过设置第二风道15,有助于在制冷时,通过第二送风机构32输送风流流向上出风口1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只设置第一风道14。
93.具体地,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内设有两个第二风道15,并形成于风道结构18内,位于第一风道14的两侧,从而有助于气流上下流动。
94.其中,在制热时,气流从上往下的流动过程请参阅图13。
95.此外,请参阅图11,为了便于查看空调100目前的工作状态,还可以于前壳16上设置显示屏161,其中,显示屏161设置于前壳16上靠近上出风口12的一端,从而便于处于站立姿态的用户的查看。
96.请参阅图8和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的控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7.s21,获取空调100当前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98.根据空调100的不同运行模式,打开或者关闭不同的机构,以达到不同的控温效果。
99.s22,当空调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送风系统30将经第一换热部 21换热后的风流从所述上出风口12中流出;以及控制送风系统30将经第二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部分从下出风口13送出,部分流向第一风道14。
100.请参阅图8,由于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量,因此第一换热部21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能力,第一换热部21提供给送风系统30的风流的温度更低,第二换热部22提供给送风系统30的风流的温度相对较高,温度更低的风流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由于冷风流具有沉降的特性,因此经上出风口12中输送的风流的沉降作用来调节整个环境的温度;送风系统30输送的部分风流流入第一风道14,和第一送风机构31输送的风流汇合后从上出风口12中输送,提升了上出风口 12的风流的制冷量。
101.可以理解地,冷气流可以通过两个第二风道15流向上出风口12。
102.s23,当空调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开合机构80关闭送风系统30 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控制送风系统30将经由第一换热部21 和第二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流向辅热机构90,并经由下出风口13送出。
103.由于空调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系统20中的换热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变热以对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导致处于制热模式下空调100在开机后的一段时间内从上出风口12和/或下出风口13中输送的风流不是预设温度的风流,为了提升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空调100的输送热风的效率,通过开合机构80用于关闭送风系统30和换热系统20之间的气流流道,同时关闭上出风口12,从进风口11中进入的风流只能通过第一送风机构31的作用向下运动,再经过第一风道14流向通道181内,经过通道181内的辅热机构90对气流进行快速加热,快速加热后的气流流向下出风口13,并从下出风口13中输送,此时能够更快速的向用户提供热风流,具体过程请参阅图 9。
10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开合机构80关闭第二送风机构32和换热系统 20之间的气流流道。
105.在完成上述的制热过程之后,换热系统20开启一端时间后温度将会升高,当检测到第一换热部21和/或第二换热部22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开合机构80打开送风系统30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以及控制送风系统30将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换热后的气流从下出风口 13中送出,请参阅图10。
106.例如,当换热系统20达到30度左右的温度之后,已经具备了换热能力,能够对对从进风口11中进入的空气进行快速换热,此时可以打开第二送风机构32和第二换热部22之间的气流流道,使得第二送风机构32能够吸入来自第二换热部22的风流,并驱动流向下出风口13;第一送风机构 31能够吸入来自第一换热部21的风流,并部分流向辅热机构90以及部分流向第一风道14,从而降低进入辅热机构90的进风口的阻力,最终所有的风流均从下出风口13中输送。此时,用户可以根据是否有直吹热风的需求而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子风口131。
107.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