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08:2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铝型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


背景技术:

2.铝型材是指由铝和其它合金元素制造的产品,通常是先加工成铸造品、锻造品以及箔、板、带、管、棒、型材等后,再经冷弯、锯切、钻孔、拼装、上色等工序而制成,主要金属元素是铝,在加上一些合金元素,用于提高铝材的性能。在铝型材进行塑形时需要用到挤压机。
3.现有的铝型材挤压机在对铝材进行挤压前,未对铝材进行粉碎,导致部分铝材体积较大,造成挤压成型的效率低;其次,现有的铝型材挤压机缺少冷却功能,不能对挤压完成的铝材进行高效降温,导致后续工序不能进行,造成时间成本的浪费。
4.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包括工作箱,所述工作箱一侧设置有用于挤压铝材的液压推杆,所述工作箱背向液压推杆的一侧设置有出料口,位于所述出料口下方的工作箱外侧面固定连接收集框,所述工作箱顶面一侧固定连通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所述粉碎箱内设置有用于破碎铝材的粉碎机构,所述粉碎箱外侧面设置有啮合机构以及用于驱动粉碎机构工作的驱动电机,所述工作箱顶面与粉碎箱底面之间设置有吹风机构,所述吹风机构与粉碎箱外侧面共同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工作箱顶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贯穿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粉碎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连接管背向粉碎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头。
7.优选的,所述收集框内腔中滑动连接有接料板,所述接料板底面与收集框内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伸缩弹簧。
8.优选的,所述粉碎箱上半部分呈矩形状且下半部分呈漏斗状设置。
9.优选的,所述粉碎机构包括对称转动连接在粉碎箱内侧壁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外侧面均固定套接有破碎辊,两个所述破碎辊外侧面的破碎齿相互啮合。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均贯穿粉碎箱侧壁,所述啮合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套接在位于粉碎箱外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外侧面的两个圆齿轮,两个所述圆齿轮之间啮合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吹风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工作箱顶面与粉碎箱底面之间的固定板、转动连接在固定板外侧面的第三转轴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三转轴端部外侧面的扇叶,所述扇叶位于套管内部。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靠近驱动电机的一端贯穿粉碎箱侧壁,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第二转轴外侧面的主动轮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三转轴外侧面的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通风管呈l型设置,所述喷头位于出料口的正上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技术通过在工作箱上设置粉碎箱、粉碎机构、啮合机构以及驱动电机,当驱动电机工作时驱动第一转轴转动,在啮合机构的配合下,带动第二转轴同步反向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破碎辊反向转动,由于两个破碎辊表面的破碎齿相互啮合,从而实现对铝材的充分粉碎,将大块铝材粉碎成小块的,便于后续进行挤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16.2、本技术通过在工作箱顶部设置传动机构、吹风机构、连接管、套管、通风管以及喷头,当第二转轴转动时,在传动机构的配合下,带动第三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扇叶同步转动,实现吹风,产生的风通过套管、连接管以及通风管从喷头向下喷射,对挤压完成的铝材进行冷却降温。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中下料管、粉碎箱、驱动电机、粉碎机构、啮合机构、传动机构以及吹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中吹风机构、支撑块、连接管、套管、通风管以及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中收集框、接料板以及伸缩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工作箱;2、液压推杆;3、收集框;4、接料板;5、伸缩弹簧;6、出料口;7、下料管;8、粉碎箱;9、进料管;10、驱动电机;11、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破碎辊;14、圆齿轮;15、固定板;16、第三转轴;17、皮带;18、支撑块;19、连接管;20、套管;21、通风管;22、喷头;23、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参照图1-5,一种用于铝型材生产具有冷却装置的挤压机,包括工作箱1,工作箱1一侧设置有用于挤压铝材的液压推杆2,工作箱1背向液压推杆2的一侧设置有出料口6,位于出料口6下方的工作箱1外侧面固定连接收集框3,通过设置收集框3,便于对挤压完成的
铝材进行收集,避免铝材散落在地上,方便后续对铝材进行转移;
25.工作箱1顶面一侧固定连通有下料管7,下料管7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箱8,粉碎箱8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9,粉碎箱8内设置有用于破碎铝材的粉碎机构,粉碎箱8外侧面设置有啮合机构以及用于驱动粉碎机构工作的驱动电机10,通过在粉碎箱8内设置粉碎机构,使得待加工的铝材在挤压前先经过粉碎,将大块的铝材粉碎成小块的,便于进一步进行铝材的挤压操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6.工作箱1顶面与粉碎箱8底面之间设置有吹风机构,吹风机构与粉碎箱8外侧面共同设置有传动机构,通过设置吹风机构和传动机构,使得驱动电机10工作时带动吹风机构同步工作,产生大量的风,便于对挤压完成的铝材进行冷却降温,方便后续工序的进行,节省了时间成本;
27.工作箱1顶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8,支撑块18上贯穿连接有连接管19,连接管19靠近粉碎箱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管20,连接管19背向粉碎箱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管21,通风管21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头22,通风管21呈l型设置,喷头22位于出料口6的正上方,吹风机构产生的风,通过套管20、连接管19以及通风管21从喷头22向下喷射,对铝材进行冷却。
28.参照图1和图5,收集框3内腔中滑动连接有接料板4,接料板4底面与收集框3内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伸缩弹簧5,通过在收集框3中设置接料板4和伸缩弹簧5,利用接料板4的弹力,起到缓冲作用,当铝材掉落到接料板4上时,压缩多个伸缩弹簧5,尽可能减小掉落对铝材的损坏。
29.参照图2,粉碎箱8上半部分呈矩形状且下半部分呈漏斗状设置,如此设置便于粉碎完成的铝材自动下落,再通过下料管7进入到工作箱1中。
30.参照图3,粉碎机构包括对称转动连接在粉碎箱8内侧壁的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第一转轴11与第二转轴12外侧面均固定套接有破碎辊13,两个破碎辊13外侧面的破碎齿相互啮合,通过设置粉碎机构,当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反向转动时,带动两个破碎辊13反向转动,从而对铝材进行充分粉碎,便于后续进行铝材挤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1.参照图2-3,第一转轴11与第二转轴12远离驱动电机10的一端均贯穿粉碎箱8侧壁,为了使第一转轴1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转轴12同步反向转动,在粉碎箱8外侧设置啮合机构,啮合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套接在位于粉碎箱8外的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外侧面的两个圆齿轮14,两个圆齿轮14之间啮合连接,实现了第一转轴11与第二转轴12的联动。
32.参照图3-4,吹风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工作箱1顶面与粉碎箱8底面之间的固定板15、转动连接在固定板15外侧面的第三转轴16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三转轴16端部外侧面的扇叶23,扇叶23位于套管20内部,通过设置吹风机构,当第三转轴16转动时,带动扇叶23转动,从而产生大量的风,便于对铝材进行冷却降温。
33.参照图3,第二转轴12靠近驱动电机10的一端贯穿粉碎箱8侧壁,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第二转轴12外侧面的主动轮以及固定套接在第三转轴16外侧面的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皮带17传动连接,通过设置传动机构,当第二转轴12转动时,在主动轮、从动轮以及皮带17的配合下,带动第三转轴16转动,实现第二转轴12与第三转轴16的联动。
34.工作原理:先将待加工的铝材装填进粉碎箱8中,启动驱动电机10工作,则驱动第一转轴11转动,在啮合机构的配合下,带动第二转轴12同步反向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破碎辊13反向转动,对铝材进行充分破碎,经过破碎的铝材通过下料管7落进工作箱1中,启动液压
推杆2工作,对工作箱1中的铝材进行挤压,挤压完成的铝材从出料口6输出,掉落进收集框3中,通过在收集框3中设置的接料板4和伸缩弹簧5,起到对铝材的缓冲作用;
35.与此同时,第二转轴12转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三转轴16转动,从而带动扇叶23转动,实现吹风,产生的风通过套管20、连接管19以及通风管21从喷头22向下喷射,向输出的铝材表面进行降温冷却。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