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5:37: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世界各国新能源战略布局及发展进程加快,其中氢燃料电池发展迅速。近几年氢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迅速,逐步进入规模化、市场化阶段。尤其在商用车方向,发展尤为迅速。由原来的小型物流车发展至重型卡车、牵引车。也由原来的30kw,发展至目前的120kw、240kw,甚至更大功率。此时大功率变换器的效率损耗逐步提高,例如空压机控制器、高压dc/dc变换器,降低系统可用功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3.由于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较长及频繁的使用时间,降低大功率变换器的能量损耗就变的较为紧迫。
4.而通过散热设备给大功率变换器进行降温惯用的降低能量损耗的方式。
5.但是现有散热设备通常对大功率变换器进行单面散热,而且对热导率、流场设计、流量要求较高,由于单面散热,效率较低,功率器件,例如igbt、sic器件的温升仍然很高,器件的最大电路受到限制。由于目前主流的sic器件都是分立器件,无法实时测得器件的准确温度,产品运行过程中,需要留有足够的温度余量,确保不会因为过温失控导致器件炸裂,引发产品连锁反应(多路并联电源拓扑会导致其它路器件很可能都会炸裂。
6.而且,现有的散热设备在需要大功率变换器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取出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单面散热效率低且对待冷却装置取出困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面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且可以将待冷却装置取出的散热设备。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冷却流体;所述散热壳体内贯穿设置有第二腔体,并在所述散热壳体上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腔体周向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外,所述第二腔体内容纳有待冷却装置,所述待冷却装置通过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二腔体可拆卸连接。
9.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卡槽及弹性卡扣,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扣适配,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上,所述待冷却装置的两侧设置有所述卡扣。
10.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壳体具有所述开口的端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散热壳体移动连接,以实现所述开口的打开或闭合设置。
11.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转动端及连接端,所述转动端与所述散热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散热壳体可拆卸连接。
12.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壳体具有所述开口的端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的上下两侧,所述挡板在两所述滑动槽间滑动设置。
13.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包括上腔体、下腔体、左腔体及右腔体,所述右
腔体、上腔体、左腔体及下腔体首尾相连设置,所述上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上方,所述下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所述左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左侧,所述右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右侧。
14.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及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右腔体相连,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左腔体相连。
15.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液管通过制冷装置与所述进液管相连。
16.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用于测量所述冷却流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控制装置与所述制冷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内设置有温度界限值,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工作状态及停机状态,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为流体温度值;当所述流体温度值大于所述温度界限值时,所述制冷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当所述流体温度值不大于所述温度界限值时,所述制冷装置处于停机状态。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散热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将待冷却装置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后,第一腔体实现对待冷却装置周向包裹,从而增加散热设备的冷却效果,并进一步实现待冷却设备的能量损耗;2.当冷却装置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可以通过拆卸连接装置实现待冷却装置从第二腔体的移出。
18.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19.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散热壳体的一种剖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散热壳体的一种主视图;附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散热壳体的一种左视图;附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线路示意图。
20.图中标号说明:1、内壳体;2、外壳体;3、端板;4、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6、待冷却装置;7、卡槽;8、弹性卡扣;9、挡板;10、上腔体;11、下腔体;12、左腔体;13、右腔体;14、进液管;15、出液管;16、制冷装置;17、温度传感器;18、控制装置;19、散热壳体;20、滑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现有技术中散热设备通常对大功率变换器进行单面散热,而且对热导率、流场设计、流量要求较高,由于单面散热,效率较低,功率器件,例如igbt、sic器件的温升仍然很高,器件的最大电路受到限制。由于目前主流的sic器件都是分立器件,无法实时测得器件的准确温度,产品运行过程中,需要留有足够的温度余量,确保不会因为过温失控导致器件炸裂,引发产品连锁反应(多路并联电源拓扑会导致其它路器件很可能都会炸裂。而且,现有的散热设备在需要大功率变换器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取出比较困难。
23.为此,一种散热设备,其中,包括散热壳体,散热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冷却流体;散热壳体内贯穿设置有第二腔体,并在散热壳体上形成开口;第一腔体周向围绕设置在第二腔体外,第二腔体内容纳有待冷却装置,待冷却装置通过连接装置与第二腔体可拆卸连接。
24.实施例1:图1、图2、图4及图5出示了本技术散热设备的一种实施例。
25.请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出示了一种散热设备,该散热设备用于对待冷却装置6进行散热处理,包括散热壳体19,散热壳体19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及端板3,外壳体2套设在内壳体1外形成了主壳体,主壳体两端设置有端板3,且端板3布置在内壳体1与外壳体2间的区域,散热壳体19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4及第二腔体5,第一腔体4周详围绕设置在第二腔体5外,第一腔体4为内壳体1与外壳体2件的区域,第二腔体5外内壳体1内的区域。
26.其中内壳体1、外壳体2均为长方体结构。
27.其中,第一腔体4内设置有冷却流体,冷却流体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6。优选状态下,冷却流体包括氟利昂或冷却水。第二腔体5贯穿在散热壳体19内,并在散热壳体19上形成开口。
28.其中,待冷却装置6通过连接装置与第二腔体5可拆卸连接。
29.将待冷却装置6设置在第二腔体5内后,第一腔体4实现对待冷却装置6周向包裹,从而增加散热设备的冷却效果,理论上可将散热效率提升一倍,并进一步实现待冷却设备的能量损耗,当冷却装置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可以通过拆卸连接装置实现待冷却装置6从第二腔体5的移出。
30.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待冷却装置6为半导体开关管、电源等无源器件的集成。待冷却装置6也不仅限于上述部件的集合。
31.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以是卡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但连接装置也不仅限于上述结构。
32.其中,当连接装置为卡接结构时,包括卡槽7及弹性卡扣8,卡槽7与卡扣适配,卡槽7设置在第二腔体5上,优选状态下卡槽7设置在第二腔体5的两侧壁上,冷却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卡扣。待冷却装置6在第二腔体5内滑动,当卡扣卡接在卡槽7内时,待冷却装置6与散热壳体19连接;当卡扣脱离卡槽7时,待冷却装置6脱离卡槽7,以实现待冷却装置6与散热壳体19件的可拆卸连接。
33.请参考图4,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9具有开口的端部设置有挡板9,挡板9与散热壳体19移动连接,以实现开口的打开或关闭设置。
34.其中,挡板9与散热壳体19转动连接,挡板9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转动端及连接端,转动端与散热壳体19转动连接,连接端与散热壳体19拆卸连接。
35.挡板9闭合开口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冷却效果,挡板9打开开口时可实现待冷却装置6的移出。
36.其中,待冷却装置优选状态下为电气件,挡板在闭合开口的状态下在电磁兼容方面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7.请参考图2,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腔体4包括上腔体10、下腔体11、左腔
体12及右腔体13,右腔体13、上腔体10、左腔体12及下腔体11首尾相连设置,上腔体10位于第二腔体5的上方,下腔体11位于第二腔体5的下方,左腔体12位于第二腔体5的左侧,右腔体13位于第二腔体5的右侧。
38.其中,第二腔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14及出液管15,进液管14与右腔体13相连,出液管15与左腔体12相连,以实现冷却流体在第一腔体4内的流动,并加强冷却效果。
39.其中,出液管15通过制冷装置16与进液管14相连,冷却流体通过制冷装置16重新制冷,从而实现冷却流体的循环利用。
40.请参考图5,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腔体4内设置有用于测量冷却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7通过控制装置18与制冷装置16相连;控制装置18内设置有温度界限值,制冷装置16包括工作状态及停机状态,温度传感器17测量的温度值为流体温度值;当流体温度值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工作状态;当流体温度值不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停机状态。
41.温度传感器17测量第一腔体4内的冷却流体温度,并将冷却流体的流体温度值发送至控制装置18,控制装置18将流体温度值与温度界限值进行比较,当流体温度值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工作状态,制冷装置16进行工作。当流体温度值不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停机状态,制冷装置16停止工作。从而实现制冷装置16的自动化控制。
42.实施例2:图1、图2、图3及图5出示了本技术散热设备的一种实施例。
43.请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出示了一种散热设备,该散热设备用于对待冷却装置6进行散热处理,包括散热壳体19,散热壳体19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及端板3,外壳体2套设在内壳体1外形成了主壳体,主壳体两端设置有端板3,且端板3布置在内壳体1与外壳体2间的区域,散热壳体19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4及第二腔体5,第一腔体4周详围绕设置在第二腔体5外,第一腔体4为内壳体1与外壳体2件的区域,第二腔体5外内壳体1内的区域。
44.其中内壳体1、外壳体2均为长方体结构。
45.其中,第一腔体4内设置有冷却流体,冷却流体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6。优选状态下,冷却流体包括氟利昂或冷却水。第二腔体5贯穿在散热壳体19内,并在散热壳体19上形成开口。
46.其中,待冷却装置6通过连接装置与第二腔体5可拆卸连接。
47.将待冷却装置6设置在第二腔体5内后,第一腔体4实现对待冷却装置6周向包裹,从而增加散热设备的冷却效果,理论上可将散热效率提升一倍,并进一步实现待冷却设备的能量损耗,当冷却装置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可以通过拆卸连接装置实现待冷却装置6从第二腔体5的移出。
48.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待冷却装置6为半导体开关管、电源等无源器件的集成。待冷却装置6也不仅限于上述部件的集合。
49.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可以是卡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但连接装置也不仅限于上述结构。
50.其中,当连接装置为卡接结构时,包括卡槽7及弹性卡扣8,卡槽7与卡扣适配,卡槽
7设置在第二腔体5上,优选状态下卡槽7设置在第二腔体5的两侧壁上,冷却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卡扣。待冷却装置6在第二腔体5内滑动,当卡扣卡接在卡槽7内时,待冷却装置6与散热壳体19连接;当卡扣脱离卡槽7时,待冷却装置6脱离卡槽7,以实现待冷却装置6与散热壳体19件的可拆卸连接。
51.请参考图3,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9具有开口的端部设置有挡板9,挡板9与散热壳体19移动连接,以实现开口的打开或关闭设置。
52.其中,挡板9与散热壳体19滑动连接,散热壳体19具有开口的端部设置有滑动槽20,滑动槽20包括上滑动槽20及下滑动槽20,上滑动槽20及下滑动槽20分别设置在开口的上下两侧,挡板9在两滑动槽20间与滑动槽20滑动连接,在滑动的过程中实现开口的打开或闭合。
53.挡板9闭合开口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冷却效果,挡板9打开开口时可实现待冷却装置6的移出。
54.其中,待冷却装置优选状态下为电气件,挡板在闭合开口的状态下在电磁兼容方面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55.请参考图2,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腔体4包括上腔体10、下腔体11、左腔体12及右腔体13,右腔体13、上腔体10、左腔体12及下腔体11首尾相连设置,上腔体10位于第二腔体5的上方,下腔体11位于第二腔体5的下方,左腔体12位于第二腔体5的左侧,右腔体13位于第二腔体5的右侧。
56.其中,第二腔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管14及出液管15,进液管14与右腔体13相连,出液管15与左腔体12相连,以实现冷却流体在第一腔体4内的流动,并加强冷却效果。
57.其中,出液管15通过制冷装置16与进液管14相连,冷却流体通过制冷装置16重新制冷,从而实现冷却流体的循环利用。
58.请参考图5,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腔体4内设置有用于测量冷却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7通过控制装置18与制冷装置16相连;控制装置18内设置有温度界限值,制冷装置16包括工作状态及停机状态,温度传感器17测量的温度值为流体温度值;当流体温度值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工作状态;当流体温度值不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停机状态。
59.温度传感器17测量第一腔体4内的冷却流体温度,并将冷却流体的流体温度值发送至控制装置18,控制装置18将流体温度值与温度界限值进行比较,当流体温度值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工作状态,制冷装置16进行工作。当流体温度值不大于温度界限值时,制冷装置16处于停机状态,制冷装置16停止工作。从而实现制冷装置16的自动化控制。
6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