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

2022-06-18 14:31: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


背景技术:

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是一种无创监测的方法,不仅可以监测通气情况,还可以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因其具有连续性、无创性和高敏感性的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急危重学科中常规的监测手段。但是临床工作中,由于监测管路存在冷凝水,会影响监测数值,导致监测准确度及灵敏度下降,需要多次排出冷凝水,甚至多次更换管路,降低了使用元件的寿命,影响临床的监测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
4.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包括呼吸机、呼吸面罩、转换接头和监测管路,转换接头的一端经呼吸机管路与呼吸机相连接,另一端经供气管与呼吸面罩相连接;转换接头上设置有用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的第一接头,监测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接头和后端接头,监测管路经后端接头与呼吸机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管路经水分隔离器与转换接头相连接,水分隔离器由筒体、通气管和第二接头构成,筒体的内部为柱形腔,通气管和第二接头均与柱形腔相连通,通气管用于与第一接头相连接,第二接头用于与监测管路的前端接头相连接,柱形腔中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但不允许水分透过的隔离膜。
5.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所述隔离膜位于柱形腔中靠近第二接头的一端,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与隔离膜与通气管之间的柱形腔相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有对其通断状态进行控制的第二截止阀。
6.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所述隔离膜与通气管之间的柱形腔中填充有吸水海绵,所述通气管上设置有对其通断状态进行控制的第一截止阀;所述筒体的中部为便于挤压的橡胶部。
7.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所述转换接头上固定有对第一接头进行封堵的密封盖。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通过在监测管路与转换接头之间设置水分隔离器,水分隔离器的内部柱形腔中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而不允许水分透过的隔离膜,使得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出的气体经水分隔离器后,只有气体能通过监测管路进入呼吸机以实现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而水分则被截留在隔离膜的前端,解决了现有监测管路由于水分的进入而导致管路中冷凝水过多,进而影响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问题。
9.进一步地,通过在水分隔离器上设置与隔离膜前端的柱形腔相通的出水管,并在出水管上设置第二截止阀,在通过情况下,通过第二截止阀将出水管关闭,不影响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监测;当柱形腔中的水分过多时,将第二截止阀打开即可将柱形腔中的水分排出。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水分隔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呼吸机,2呼吸面罩,3转换接头,4呼吸机管路,5供气管,6监测管路,7后端接头,8储水盒,9水分隔离器,10第一接头,11筒体,12通气管,13第二接头,14柱形腔,15隔离膜,16橡胶部,17吸水海绵,18出水管,19第一截止阀,20第二截止阀,21前端接头,22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5.如图1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给出了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由呼吸机1、呼吸面罩2、转换接头3、呼吸机管路4、供气管5和监测管路6组成,转换接头3的一端经呼吸机管路4与呼吸机1相连接,转换接头3的另一端经供气管5与呼吸面罩2相连接,这样,呼吸机1即可通过呼吸机管路4、转换接头3和供气管5对佩戴呼吸面罩2的患者供氧。监测管路6的两端分别为前端接头21和后端接头7。
16.转换接头3上设置有用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的第一接头10,对于现有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来说,采用第一接头10直接与监测管路6的前端接头21相连接,再将监测管路6的后端接头7与呼吸机1连接,来进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这样,由于患者呼出的气体湿度较大,极易在监测管路6中产生冷凝水,进而影响监测精度,甚至导致监测结果失效。图1中所示的呼吸机1上,在监测管路6与呼吸机1的插接处设置有储水盒8,使用一段时间后,储水盒8会汇集较大的水量,需要将储水盒8中的水导出,甚至更换监测管路6,才可保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监测。
17.因此,为了避免在对患者进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过程中,水分进入监测管路6,在监测管路6与转换接头3之间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而不允许水分通过的水分隔离器9,如图3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水分隔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18.所示的水分隔离器9由筒体11、通气管12、第二接头13和隔离膜15构成,筒体11的内部为柱形腔14,通气管12和第二接头13分别设置于筒体11的两端,并均与柱形腔14相通。通气管12用于插接在第一接头10上,监测管路6的前端接头21用于插在第二接头13上。隔离膜15设置于筒体11中的柱形腔14中,隔离膜15只允许气体通过而不允许水分透过,这样,将水分隔离器9上的通气管12插接在第一接头10上,将监测管路6上的前端接头21插接在第二接头13上后,即可时患者呼出的气体经水分隔离器9、监测管路6输入至呼吸机1中,以实现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监测,并可避免水分进入到监测管路6中。
19.由于只允许气体通过而不允许水分透过,这样会在水分隔离器9中的柱形腔14中滞留较多的水分,为了将柱形腔14中的水分排出,所示筒体11上设置有与隔离膜15前端的柱形腔14相通的出水管18,出水管18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20。在进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过程中,第二截止阀20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将柱形腔14中水分排出时,则将第二截止阀20打开,将柱形腔中截留的水分排出。
20.同时,还可在隔离膜15与通气管12之间的柱形腔14中填充吸水海绵17,利用吸水海绵17将截留的水分吸收,以保证气体正常通过。通气管12上设置有对其通断状态进行控制的第一截止阀19,并将筒体11的中部设置有便于挤压的橡胶部16,这样,通过将第一截止阀19关闭、将第二截止阀20打开,通过挤压橡胶部16,即可将吸水海绵17中吸附的水分经出水管18排出。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包括呼吸机(1)、呼吸面罩(2)、转换接头(3)和监测管路(6),转换接头的一端经呼吸机管路(4)与呼吸机相连接,另一端经供气管(5)与呼吸面罩相连接;转换接头上设置有用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的第一接头(10),监测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接头(21)和后端接头(7),监测管路经后端接头与呼吸机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管路经水分隔离器(9)与转换接头相连接,水分隔离器由筒体(11)、通气管(12)和第二接头(13)构成,筒体的内部为柱形腔(14),通气管和第二接头均与柱形腔相连通,通气管(12)用于与第一接头(10)相连接,第二接头(13)用于与监测管路的前端接头(21)相连接,柱形腔(14)中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但不允许水分透过的隔离膜(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15)位于柱形腔(14)中靠近第二接头(13)的一端,所述筒体(11)上设置有与隔离膜与通气管(12)之间的柱形腔(14)相连通的出水管(18),出水管上设置有对其通断状态进行控制的第二截止阀(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15)与通气管(12)之间的柱形腔(14)中填充有吸水海绵(17),所述通气管(12)上设置有对其通断状态进行控制的第一截止阀(19);所述筒体(11)的中部为便于挤压的橡胶部(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可避免水分进入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包括呼吸机、呼吸面罩、转换接头和监测管路,转换接头上设置有用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的第一接头,监测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后端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管路经水分隔离器与转换接头相连接,水分隔离器由筒体、通气管和第二接头构成,筒体的内部为柱形腔,柱形腔中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但不允许水分透过的隔离膜。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管路,只有气体能通过监测管路进入呼吸机以实现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解决了监测管路中冷凝水过多而影响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问题。氧化碳分压监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问题。氧化碳分压监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源 余永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2.23
技术公布日:2022/6/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