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

2022-06-16 00:19: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设计测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2.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是材料刚度的一个指标。现有技术中,杨氏模量测量装置有多种形式,例如采用光学镜片、电磁法、电阻法的方式测量被测金属丝的伸长长度。由于被测金属丝的伸长的长度有限,上述方法测量数据会因多种因素造成测量较大的误差。
3.如采用高精度设备,虽然可测量的杨氏模量数据较为准确,但设备成本较高,且由于精密性高带来的后续使用和维护不便捷的的问题,难以在精度和成本上实现平衡。
4.另外,由于被测金属丝在安装和拆卸时,需要操作较为繁琐,因此测量多组被测金属丝时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其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完成杨氏模量测量,且使用方便、可拆卸免维护。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包括龙门架、上夹头、砝码座、砝码、支架、刚性放大杆、触发板和位移传感器,其中,上夹头安装在龙门架顶部横梁处,上夹头用于夹持金属丝顶端,所述金属丝的下端夹持在砝码座上,所述砝码放置在砝码座上以形成对金属丝的拉力,所述支架支撑在刚性放大杆下方,刚性放大杆第一端抵接在砝码座上,触发板安装在刚性放大杆的第二端,所述支架支撑刚性放大杆的位置为支点;在刚性放大杆上,所述支点与砝码座的距离a、支点与触发板的的距离b满足a:b=1:3~1:5,所述位移传感器放置在触发板的下方,且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端朝向触发板。
8.作为优选的,所述上夹头包括夹头座和上夹块,所述夹头座固定安装在龙门架顶部横梁上,所述夹头座具有垂向设置的第一安装孔,该第一安装孔为倒置的锥形孔,所述上夹块有两个,所述上夹块为轴向半剖的圆锥台状,两个所述上夹块可拼装成倒置的圆锥台状体,两个所述上夹块插装在第一安装孔中,圆锥台状体外环面与第一安装孔的内环面抵接,两个所述上夹块夹持金属丝的上端。
9.作为优选的,所述上夹块的外表面为磨砂面。
10.作为优选的,所述刚性放大杆上设有用于使刚性放大杆支点两端平衡的配重块。
11.作为优选的,所述支架包括底座、支杆和万向球节,所述支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万向球节和底座,所述刚性放大杆固定连接在万向球节的转动端,以避免刚性放大杆轴向滑动。
12.作为优选的,所述砝码座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刚性放大杆第一端抵接在定位槽内。
13.作为优选的,所述砝码座包括砝码座主体和下夹块,其中砝码座主体具有垂向设
置的第二安装孔,该第二安装孔为锥形孔,所述下夹块有两个,所述下夹块为轴向半剖的圆锥台状,且两个上夹块可拼装成圆锥台状体,两个所述下夹块插装在第二安装孔中,该圆锥台状体外环面与第二安装孔的内环面抵接,两个所述下夹块夹持金属丝的下端。
14.作为优选的,所述下夹块的外表面为磨砂面。
15.作为优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为松下激光位移测距传感器,型号为hg-c1030。
16.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测量装置可上夹头和砝码座连接金属丝,通过在砝码座上放置适合重量的砝码,以实现对金属丝形成拉力。通过支架、刚性放大杆和位移传感器的配合形成杠杆结构,通过杠杆结构实现对金属丝拉伸长度的放大及测量,位移传感器可直接读数。本装置即可高精度的完成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量,同时整个结构主要为机械结构,零部件替换简单,成本低廉,可拆卸可搬运,且校准方便,本装置即可作为测量装置适用,也可作为演示装置适用。
18.本测量装置通过上夹头和下夹头的使用,使得上夹头和下夹头方便夹装金属丝的上端和下端,如测量多组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简单操作即可完成金属丝的拆卸和夹装。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中上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中上夹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中砝码座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包括:
25.10-龙门架,11-上夹头,111-夹头座,112-上夹块,12-砝码座,121-砝码座主体,122-下夹块,123-定位槽,13-砝码,21-支架,211-底座,212-支杆,213-万向球节,22-刚性放大杆,23-配重块,24-触发板,30-位移传感器,40-金属丝。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要限制本技术方案的范围。
27.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拉伸法杨氏模量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金属丝40的杨氏模量,包括龙门架10、上夹头11、砝码座12、砝码13、支架21、刚性放大杆22、触发板24和位移传感器30,其中,上夹头11安装在龙门架10顶部横梁处,上夹头11用于夹持金属丝40顶端,金属丝40的下端夹持在砝码座12上,砝码13放置在砝码座12上以形成对金属丝40的拉力,支架21支撑在刚性放大杆22下方,刚性放大杆22第一端抵接在砝码座12上,触发板24安装在刚性放大杆22的第二端,支架21支撑刚性放大杆22的位置为支点;在刚性放大杆22上,支点与砝码座12的距离a、支点与触发板24的的距离b满足a:b=1:3~1:5,位移传感器30放置在触发板24的下方,且位移传感器30的测量端朝向触发板24。作为优选的,刚性放大杆22上设有用于使刚性放大杆22支点两端平衡的配重块23。
28.具体的,本测量装置首先通过上夹头11和砝码座12夹装金属丝40的两端,使得金属丝40通过砝码座12配重吊装在龙门架10上,砝码座12优选为塑料座,具有重量轻的优点,避免重量过大使金属丝40拉绳变形。此时金属丝40保持垂直状态。然后将刚性放大杆22放置在支架21上,通过调整配重块23,使得刚性放大杆22左右基本平衡,且刚性放大杆22第一端具有略微向下倾斜的倾向,将刚性放大杆22第一端搭接在砝码座12上,然后将位移传感器30复位,此时整个装置保持平衡。然后向砝码座12上放置砝码13,通过砝码13的配重使得金属丝40得到拉伸。支点与砝码座12的距离a、支点与触发板24的的距离b满足a:b=1:4时,金属丝40伸长的距离为n,则触发板24垂向位移为4n。通过砝码13重量和砝码座12重量之和、以及触发板24垂向位移即可计算出该金属丝40的杨氏模量。
29.本实施例中,配重块23可以为滑动式,直接搭接在刚性放大杆22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刚性放大杆22对应配重块23一段为螺纹段,配重块23采用螺母的形式旋转在刚性放大杆22的螺纹段,配重调整细腻且线性。
30.本测量装置可上夹头11和砝码座12连接金属丝40,通过在砝码座12上放置适合重量的砝码13,以实现对金属丝40形成拉力。通过支架21、刚性放大杆22和位移传感器30的配合形成杠杆结构,通过杠杆结构实现对金属丝40拉伸长度的放大及测量,位移传感器30可直接读数。本装置即可高精度的完成金属丝40杨氏模量的测量,同时整个结构主要为机械结构,零部件可替换简单,可拆卸可搬运,且校准方便。
31.如图2、图3所示,为方便夹持金属丝40,上夹头11包括夹头座111和上夹块112,夹头座111固定安装在龙门架10顶部横梁上,夹头座111具有垂向设置的第一安装孔,该第一安装孔为倒置的锥形孔,上夹块112有两个,上夹块112为轴向半剖的圆锥台状,两个上夹块112可拼装成倒置的圆锥台状体,两个上夹块112插装在第一安装孔中,圆锥台状体外环面与第一安装孔的内环面抵接,两个上夹块112夹持金属丝40的上端。
32.作为优选的,上夹块112的外表面为磨砂面,以增强与金属丝40的摩擦力。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上夹块112相对平面为磨砂面,外环面为光滑面。
33.如图5所示,与上夹头11类似,砝码座12包括砝码座主体121和下夹块122,其中砝码座主体121具有垂向设置的第二安装孔,该第二安装孔为锥形孔,下夹块122有两个,下夹块122为轴向半剖的圆锥台状,且两个上夹块112可拼装成圆锥台状体,两个下夹块122插装在第二安装孔中,该圆锥台状体外环面与第二安装孔的内环面抵接,两个下夹块122夹持金属丝40的下端。下夹块122的外表面为磨砂面。
34.如图4所示,支架21包括底座211、支杆212和万向球节213,支杆21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万向球节213和底座211,刚性放大杆22固定连接在万向球节213的转动端,以避免刚性放大杆22轴向滑动。万向球节213限制刚性放大杆22只能摆动不能轴向移动,避免刚性放大杆22从支架21上滑落。
35.砝码座12上设有定位槽123,刚性放大杆22第一端抵接在定位槽123内。定位槽123的作用是避免刚性放大杆22轴向滑动,另一作用是避免刚性放大杆22水平摆动。
36.本实施例中,位移传感器30为松下激光位移测距传感器,型号为hg-c1030,其精度达到10um。
37.本测量装置通过上夹头11和下夹头的使用,使得上夹头11和下夹头方便夹装金属丝40的上端和下端,如测量多组金属丝40的杨氏模量,简单操作即可完成金属丝40的拆卸
和夹装。
38.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内容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