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20:21: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


背景技术:

2.顶管工程是一种现代化的埋设地下管线的施工方法,应用顶管施工的市政地下管网工程大多位于城镇主线道路上,与相应的开凿埋管施工法与盾构施工法进行比较,顶管施工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方法不需要开挖地面槽口,但必须在所敷设地下管道的两端开挖若干个工作井,目前的工作井一般采用开挖基坑,现场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然后回填的施工方法,现有的工作井容易出现整体稳定性弱,整体受力强度较差,容易造成土体不稳定而影响顺利的开挖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以提高工作井整体的受力强度,保持土体的稳定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包括坑体,所述坑体的后背墙一侧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钻孔灌注桩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水泥搅拌桩,所述坑体内还设有多个工法桩,多个所述工法桩沿坑体的其余侧壁依次设置。
5.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本方案中在坑体的后背墙设置钻孔灌注桩和第一水泥搅拌桩能够增加坑体的后背墙的整体受力的稳定性,且第一水泥搅拌桩能够起到兼具止水的作用,阻止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到基坑内,进一步起到保护土体的作用,减小土体出现不稳定而坍塌的概率。
6.另外,本方案中还是设置有工法桩,工法桩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坑体的结构强度和硬度,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井整体的受力强度,保持土体的稳定性。
7.本方案中工法桩、钻孔灌注桩和第一水泥搅拌桩的设置能够使坑体的内侧壁均能够受到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工作井整体的强度。
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工法桩内均插设有h型钢。
9.h型钢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工法桩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工作井的侧壁的支撑强度。
1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坑体的上部设置有冠梁,所述h型钢的顶端伸出冠梁的顶部。
11.本方案中冠梁能够将所有的桩基进行连接呈一个整体,如本方案中的钻孔灌注桩、第一水泥搅拌桩和工法桩,能够防止基坑边缘出现坍塌。
1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冠梁的拐角上均设有第一支撑件。
13.如此设置,第一支撑件能够对冠梁之间支撑的作用,使冠梁的强度更高,且结构更加的稳定。
1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钻孔灌注桩设置有一排,所述第一水泥搅拌桩设置有
两排。
15.如此设置,两排第一水泥搅拌桩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坑体后背墙的整体受力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
1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坑体的横截面呈矩形。
17.如此设置,矩形的坑体更加方便开挖,且更加方便安装各种桩体。
1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钻孔灌注桩和第一水泥搅拌桩均位于坑体的一侧,工法桩沿坑体的另外三个侧壁依次设置,且坑体的另外三个侧壁还依次设有多个第二水泥搅拌桩,多个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穿插在多个工法桩之间。
19.本方案中第二水泥搅拌桩的设置能够提高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2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坑体的上部设置有腰梁,所述腰梁的拐角处均设有第二支撑件。
21.如此设置,第二支撑件的设置能够增强腰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实施例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实施例中工作井顶面的平面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实施例中工作井腰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6.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坑体1、井底2、后背墙3、钻孔灌注桩4、第一水泥搅拌桩5、第二水泥搅拌桩501、冠梁6、工法桩7、h型钢8、腰梁9、第二支撑件10、第一支撑件11。
27.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包括坑体1,本实施例中的坑体1的横截面呈矩形,坑体1的井底2采用50cm厚的c20混凝土封底。
28.坑体1的后背墙3一侧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钻孔灌注桩4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水泥搅拌桩5,本实施例中后背墙3位于坑体1的右侧,钻孔灌注桩4和第一水泥搅拌桩5均位于坑体1的右侧壁,坑体1内还设有多个工法桩7,多个工法桩7沿坑体1的其余三个侧壁依次设置。
29.本实施例中钻孔灌注桩4设置有一排,结合图2所示,第一水泥搅拌桩5设置有两排,每一排第一水泥搅拌桩5也具有多个,两排第一水泥搅拌桩5均位于钻孔灌注桩4的右侧。
30.本实施例中在坑体1的上部浇筑混凝土冠梁6,冠梁6将钻孔灌注桩4、第一水泥搅拌桩5和工法桩7连接呈一个整体。
31.本实施例中在工法桩7内均插设有h型钢8,且h型钢8的顶端均伸出冠梁6的顶部,且h型钢8的顶端与冠梁6的顶端之间相距0.5m。
32.如图2所示,在冠梁6的四个拐角上均设有第一支撑件1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11均采用砼支撑,第一支撑件11斜支撑在冠梁6相邻的两个直角侧壁上。
33.本实施例中坑体1内未设置有钻孔灌注桩4和第一水泥搅拌桩5的三个侧壁上还依次设有多个第二水泥搅拌桩501,且多个第二水泥搅拌桩501穿插在多个工法桩7之间,具体
的:如图2所示,位于左侧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01和工法桩7局部间隔设置,没有排列规律,根据现场桩身钢筋搭建的实际情况进行位置的调节,当第二水泥搅拌桩501与工法桩7的钢筋产生冲突,可适当调整第二水泥搅拌桩501的位置。而位于前侧和后侧的第二水泥搅拌桩501和工法桩7依次交叉排列,即第二水泥搅拌桩501和工法桩7的排列具有规律性,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间隔排列。
34.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坑体1的上部设置有腰梁9,腰梁9的拐角处均设有第二支撑件10,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件10均为钢管,第二支撑件10的两端分别与腰梁9的相邻的两个直角侧壁固定连接。
35.本实施例中后背墙3、钻孔灌注桩4、冠梁6和第一支撑件11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
36.本实施例中钻孔灌注桩4、第一水泥搅拌桩5、第二水泥搅拌桩501和工法桩7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强坑体1整体的受力强度以及稳定性,具有保护土体,减小土体出现不稳定状态而产生坍塌风险的概率。
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包括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体的后背墙一侧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钻孔灌注桩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水泥搅拌桩,所述坑体内还设有多个工法桩,多个所述工法桩沿坑体的其余侧壁依次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法桩内均插设有h型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体的上部设置有冠梁,所述h型钢的顶端均伸出冠梁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的拐角上均设有第一支撑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灌注桩设置有一排,所述第一水泥搅拌桩设置有两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体的横截面呈矩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灌注桩和第一水泥搅拌桩均位于坑体的一侧,工法桩沿坑体的另外三个侧壁依次设置,且坑体的另外三个侧壁还依次设有多个第二水泥搅拌桩,多个所述第二水泥搅拌桩穿插在多个工法桩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坑体的上部设置有腰梁,所述腰梁的拐角处均设有第二支撑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穿孔定向钻工作井,包括坑体,所述坑体的后背墙一侧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钻孔灌注桩和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水泥搅拌桩,所述坑体内还设有多个工法桩,多个所述工法桩沿坑体的其余侧壁依次设置。本实用新型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井整体的受力强度,从而能够保持土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开聪 张伟 刘长春 张恒 刘璘俊 李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6/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