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13:53: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通风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


背景技术:

2.一般来说,船舱位于船舶内部,因船舶的底端是位于水中的,这使得船舱不能在其外侧开设通风窗等,因此,需要通风装置将新鲜的空气从甲板上方送入船舱内,维护船舱内空气循环,传统的自然通风的的装置有帆布通风筒,其是固定设在甲板上的帆布制成的圆筒,现在使用的通风筒装置多种多样,种类较为繁多,大多是使用金属制成。菌型通风筒是通风筒的一种,常用的菌形通风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活动风帽通风筒,其可在舱室内外操纵风帽开启或关闭通风口。另一种是固定风帽通风筒,这种通风筒在通风口处配有只能在舱室外部操纵的风雨密盖。
3.目前,菌型通风筒在实际使用时,没有设置自动清理灰尘的结构,这样容易使得过滤网被堵塞,影响通风的进行,且过滤网的清理较为麻烦,增加了船员的工作量。
4.因此,发明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通过转动的中空清理框和清理刷来对滤尘网筒上的灰尘进行自动清理,避免了滤尘网筒被灰尘堵塞的情况发生,使得通风可以持续的进行,且对滤尘网筒的清理较为简单方便,不需要船员来进行清理,减少了船员的工作量,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包括筒体和风帽,所述风帽设在筒体顶端,所述筒体顶端内侧设有滤尘网筒,所述滤尘网筒顶端与风帽内部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滤尘网筒内部设有中空转动杆,所述中空转动杆顶端穿过风帽顶端并与风帽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中空转动杆外端固定设有四个中空连接杆,所述中空连接杆设在滤尘网筒内部,每两个所述中空连接杆一端固定设有中空清理框,所述中空清理框外侧固定设有清理刷,所述清理刷外侧与滤尘网筒内壁相接触,所述中空清理框外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设在清理刷内部,所述中空转动杆、中空连接杆和中空清理框内部均相连通,所述风帽顶端固定设有风机,所述风机设在中空转动杆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端固定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穿过中空转动杆顶端并与中空转动杆内部相连通,所述连接管一端与中空转动杆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风帽顶端固定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设在中空转动杆另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设有转动杆,便于带动第一皮带轮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中空转动杆转动。
8.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一端固定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中空转动杆一端固定设有第
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连接,便于转动杆带动中空转动杆进行转动。
9.优选的,所述风帽底端固定设有两个对称的电动液压推杆,所述电动液压推杆设在筒体外侧,便于带动风帽上下移动,可以较为简单方便的控制风帽的开闭。
10.优选的,所述筒体顶端固定设有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设在滤尘网筒外端,便于对筒体与风帽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使得密封效果较好。
11.优选的,所述筒体内壁上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内侧与滤尘网筒底部外端固定连接,可以对滤尘网筒进行限位和导向,也便于其上下移动。
12.优选的,所述风帽顶端固定设有防护箱,所述风机、连接管、电机、转动杆、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皮带均设在防护箱内部,便于对风帽顶端的零件进行防护。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风机将风吹入到中空转动杆内部,再经过中空连接杆进入到中空清理框内部,然后从出风孔中吹出,吹出的风会将滤尘网筒外端的灰尘吹落,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中空转动杆转动,中空转动杆带动中空连接杆、中空清理框和清理刷转动,这样中空清理框上的出风孔中吹出的风可以对滤尘网筒外端的灰尘进行循环清理,转动的清理刷上的刷毛会插入到滤尘网筒的网眼内并将灰尘清除,通过转动的中空清理框和清理刷来对滤尘网筒上的灰尘进行自动清理,避免了滤尘网筒被灰尘堵塞的情况发生,使得通风可以持续的进行,且对滤尘网筒的清理较为简单方便,不需要船员来进行清理,减少了船员的工作量;
15.2、通过电动液压推杆带动风帽向下运动,风帽带动滤尘网筒向下运动,当风帽内部顶端与密封垫圈顶端相接触时,停止电动液压推杆,这样风帽会将筒体顶端封闭起来,且封闭的较为严密,可以防止外部的水进入到船舱内部,密闭防护性较好,且风帽的开闭也较为简单方便,使用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空转动杆、中空连接杆和中空清理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空清理框和清理刷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筒体和滤尘网筒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筒体、2风帽、3滤尘网筒、4中空转动杆、5中空连接杆、6中空清理框、7清理刷、8出风孔、9风机、10连接管、11电机、12转动杆、13第一皮带轮、14第二皮带轮、15皮带、16电动液压推杆、17密封垫圈、18滑槽、19滑块、20防护箱。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包括筒体1和风帽2,所述风帽2设在筒体1顶端,所述筒体1顶端内侧设有滤尘网筒3,所述滤尘网筒3顶端与风帽2内部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滤尘网筒3内部设有中空转动杆4,所述中空转动杆4顶端穿过风帽2顶端并与风帽2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中空转动杆4外端固定设有四个中空连接杆5,所述中空连接杆5设在滤尘网筒3内部,每两个所述中空连接杆5一端固定设有中空清理框6,所述中空清理框6外侧固定设有清理刷7,所述清理刷7外侧与滤尘网筒3内壁相接触,所述中空清理框6外侧开设有多个出风孔8,所述出风孔8设在清理刷7内部,所述中空转动杆4、中空连接杆5和中空清理框6内部均相连通,所述风帽2顶端固定设有风机9,所述风机9设在中空转动杆4一侧,所述风机9的出风端固定设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一端穿过中空转动杆4顶端并与中空转动杆4内部相连通,所述连接管10一端与中空转动杆4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25.所述风帽2顶端固定设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设在中空转动杆4另一侧,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设有转动杆12,所述转动杆12一端固定设有第一皮带轮13,所述中空转动杆4一端固定设有第二皮带轮14,所述第一皮带轮13与第二皮带轮14之间通过皮带15相连接,便于带动中空转动杆4进行转动,所述风帽2顶端固定设有防护箱20,所述风机9、连接管10、电机11、转动杆12、第一皮带轮13、第二皮带轮14和皮带15均设在防护箱20内部,可以对风机9和电机11等进行防护。
26.实施方式具体为:将本通风筒固定在甲板上,使得筒体1底端与船舱内部相连通,空气会从风帽2内部经过滤尘网筒3进入到筒体1内部,然后进入到船舱中,滤尘网筒3会将空气中的灰尘过滤在滤尘网筒3外端,在对船舱进行通风时,启动风机9,风机9产生的风经过连接管10进入到中空转动杆4内部,再经过中空连接杆5进入到中空清理框6内部,然后从出风孔8中吹出,吹出的风会将滤尘网筒3外端的灰尘吹落,启动电机11,电机11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12转动,转动杆12带动第一皮带轮13转动,第一皮带轮13通过皮带15带动第二皮带轮14转动,第二皮带轮14带动中空转动杆4转动,中空转动杆4带动中空连接杆5和中空清理框6转动,中空清理框6带动清理刷7转动,这样中空清理框6上的出风孔8中吹出的风可以对滤尘网筒3外端的灰尘进行循环清理,当有灰尘堵塞在滤尘网筒3的网眼上时,转动的清理刷7上的刷毛会插入到滤尘网筒3的网眼内,这样就可以将灰尘清理干净,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的中空清理框6和清理刷7来对滤尘网筒3上的灰尘进行自动清理,避免了滤尘网筒3被灰尘堵塞的情况发生,使得通风可以持续的进行,且对滤尘网筒3的清理较为简单方便,不需要船员来进行清理,减少了船员的工作量,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菌型通风筒在实际使用时,没有设置自动清理灰尘的结构,这样容易使得过滤网被堵塞,影响通风的进行,且过滤网的清理较为麻烦,增加了船员的工作量的问题。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2和5所示的一种密封性好、具有自动清理结构的船用菌型通风筒,所述风帽2底端固定设有两个对称的电动液压推杆16,所述电动液压推杆16设在筒体1外侧,所述筒体1顶端固定设有密封垫圈17,所述密封垫圈17设在滤尘网筒3外端,所述筒体1内壁上开设有两个滑槽18,所述滑槽18内部设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内侧与滤尘网筒3底部外端固定连接。
28.实施方式具体为:当不通风时,启动电动液压推杆16,电动液压推杆16带动风帽2
向下运动,风帽2带动滤尘网筒3向下运动,滤尘网筒3带动滑块19沿着滑槽18向下运动,当风帽2内部顶端与密封垫圈17顶端相接触时,停止电动液压推杆16,这样风帽2会将筒体1顶端封闭起来,且封闭的较为严密,可以防止外部的水进入到船舱内部,密闭防护性较好,且风帽2的开闭也较为简单方便,使用效果较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