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在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空隙中引导矫直预型件的方法及相关排齐和矫直装置与流程

2022-06-12 06:3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中引导矫直的轴对称的预型件的方法,所述预型件具有:
[0002]-支承用的环箍,由边缘径向向外限定,环箍具有称为环箍直径的外径;
[0003]-主体,主体具有称为主体直径的最大外径,主体直径小于环箍直径;
[0004]
排齐和矫直装置具有:
[0005]-围绕竖直轴线旋转的水平圆形的转台,用于从上游向下游驱动预型件;
[0006]-固定的轨道,轨道的上外支承表面与转台的上内支承表面在相同高度延伸,轨道形成定中心在转台的旋转轴线上的圆弧;
[0007]-周边空隙,径向限定在转台的外边缘与轨道之间,周边空隙具有介于主体直径与环箍直径之间的恒定的径向宽度,以便允许通过主体穿过周边空隙通行来矫直预型件,环箍由上内支承表面和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撑。


背景技术:

[0008]
所述方法用于在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中实施,该装置为通过将预型件成型、尤其吹制或拉伸吹制成型来制造热塑性材料、尤其是pet制的容器的设备的组成部分。这种设备允许以非常高的生产速度例如每小时超过85000个瓶子、极大批量地生产容器。
[0009]
根据一种公知技术,这种容器以两道主要工序生产。在第一道工序中,注射模制或者注射-压缩模制pet预型件。该预型件具有基本上呈管形的主体,主体在其轴向端部之一封闭,相对端部通过颈部敞开。颈部从该注射模制作业起就具有容器颈部的最终形状。
[0010]
存在这样的设备,其中,预型件一旦注塑成就直接向成型站输送,每个预型件单独输送。
[0011]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预型件在第一地点注塑而成,然后在第二地点在专用制造设备上通过吹制被模制成容器的最终形状。这种技术允许最可能接近装瓶地点进行吹制模制作业,注塑作业不管什么地方皆可进行。实际上,尺寸小的预型件运输比较容易,成本较低,而吹制之后的容器由于其体积尺寸非常大,因而具有运输在经济上不划算的缺陷。
[0012]
在注塑站和成型制造设备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机械的情况下,预型件一般散装运送。因此,吹制站配有用于使预型件排齐成一列并矫直预型件的装置。本发明涉及这种装置。
[0013]
图1至3中示出预型件10a、10b、10c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它们可由排齐和矫直装置装载。
[0014]
首先说明预型件10a、10b、10c的共同特征。这种预型件10a、10b、10c用热塑性材料制成,这里用pet材料制成。通常,其注塑模制而成。预型件具有围绕图1至3竖直示出的主轴线a基本上轴对称的形状。
[0015]
预型件具有沿主轴线a呈细长管形的主体12,主体具有一封闭的轴向端部,而在其
相对端部,如图1至3上部所示,具有轴向敞开的颈部14。
[0016]
因此,预型件10a、10b、10c具有环形的环箍16,环箍相对于主体12的其余部分径向凸起。环箍16由边缘42径向向外限定。环箍16布置在预型件10a、10b、10c的重心g的上方。表述“环形”意味着环箍16连续或不连续地绕预型件10a、10b、10c一圈。
[0017]
当环箍16不连续时,环箍例如由多个分离区部形成,这些分离区部构成绕预型件一圈,但是它们足够靠近,以使不管预型件10a、10b、10c围绕其主轴线a的位置如何,都使预型件能够通过其环箍16的下表面支撑在径向相对的两个支承件上。
[0018]
在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中,环箍16布置在颈部14的基部与主体12之间的接合处。
[0019]
在未示出的变型中,环箍可以布置在颈部基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布置在口部处。
[0020]
根据未示出的另一变型,环箍例如通过塞盖附接到预型件上。
[0021]
下面将环箍直径d1定义为相应于环箍16的外径。也将主体直径d2定义为相应于主体12的最大外径。主体直径d2小于环箍直径dl。
[0022]
颈部14具有其最终形状,而主体12用于在而后的成型作业时被拉伸以形成成品容器的主体。
[0023]
另外,所用预型件10a、10b、10c的主体12的重量,大于包括环箍16重量在内的颈部14重量。因此,预型件10a、10b的重心g位于环箍16下方,如图1和2所示。因此,由其环箍16通过支承在两个径向相对的支承件上而得以支撑的预型件10,自然地通过重力定向成颈部14在上。
[0024]
已经提出过一种具有离心转筒的排齐和矫直装置。预型件散乱抛置到形成离心转筒底部的转台上。然后,预型件由离心力抛射抵靠周边栏杆。固定的轨道与转台周边边缘之间径向专设的周边空隙可使预型件的主体12通过,同时由其环箍16支撑预型件。实际上,径向空隙的宽度介于环箍直径dl至主体直径d2之间。因此,预型件在离心转筒的周边排齐,预型件的主轴线在重力作用下基本上竖直定向。
[0025]
然后,如此矫直和排齐的预型件在转台旋转运动的作用下,向离心转筒的切向出口成列输送。
[0026]
已知地,以通过主体12的刚好位于环箍16下方的区段与转台边缘的接触而在第一方向上有限的、以及通过所述区段与固定轨道的接触而在第二方向上有限的径向游间,预型件10a、10b被接纳在径向空隙中。
[0027]
在图1和2所示的预型件10a、10b的两种几何形状中,主体12在与环箍16的接合处,具有主体直径d2。预型件10a的主体12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截面,在其整个长度上相应于主体直径d2,而预型件10b的主体12的直径随着接近其封闭的下端部而减小。这种几何形状可确保环箍16始终同时由转台和固定的轨道,以足够的支承面进行支承,从而避免预型件整个穿过空隙掉到转台下面。
[0028]
如图3所示,一些预型件10c的几何形状略不同于图1和2所示的预型件10a、10b的几何形状。例如,这涉及用于制造大容积例如大于1.5升的容器的预型件10c。预型件10c与前述预型件10a、10b具有相同的特征,但主体12形状除外。
[0029]
实际上,对于这种预型件10c,在其与环箍16的接合处的主体12的直径d3,称为“颈下直径d3”,小于主体直径d2。这种几何形状尤其可使材料分布更适于形成大容积容器。当然,为能使环箍16起到支承作用,环箍直径dl保持大于主体直径d2。
[0030]
然而,为能使主体12穿过空隙通行,空隙的宽度必须大于预型件10c的主体直径d2。但是,主体12的刚好位于环箍16下方的区段的颈下直径d3远小于空隙宽度。因此,可能有时预型件10c在空隙中的径向游间会太大,以致当预型件挡靠在转台、相应地轨道上时,环箍16不再由轨道、相应轨道以足够的支承面进行支承。预型件10c则很可能翻转,卡住,甚至整个穿过空隙。


技术实现要素:

[003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中引导矫直的轴对称的预型件的方法,
[0032]
预型件具有:
[0033]-支承用的环箍,由边缘径向向外限定,环箍具有称为环箍直径的外径;
[0034]-主体,主体具有称为主体直径的最大外径,主体直径小于环箍直径;
[0035]
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具有:
[0036]-围绕竖直轴线旋转的水平圆形的转台,用于从上游向下游驱动预型件;
[0037]-固定的轨道,轨道的上外支承表面与转台的上内支承表面在相同高度延伸,轨道形成定中心在转台的旋转轴线上的圆弧;
[0038]-周边空隙,径向限定在转台的外边缘与轨道之间,周边空隙具有介于主体直径与环箍直径之间的恒定的径向宽度,以便允许通过主体穿过周边空隙通行来矫直预型件,环箍由上内支承表面和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撑;
[0039]
其特征在于,预型件在周边空隙中的引导在于:通过环箍的周边的边缘与内止动表面之间向内的接触、以及通过环箍的周边的边缘与外止动表面之间向外的接触,在两个方向上限制预型件沿周边空隙的径向移动。
[0040]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用于实施根据本发明教导的方法,所述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具有离心转筒,离心转筒具有:
[0041]-围绕竖直轴线旋转的水平圆形的转台,用于从上游向下游驱动预型件;
[0042]-离心转筒的角扇形区,在角扇形区中,离心转筒具有周边空隙,周边空隙限定在固定的轨道与转台的外边缘之间,周边空隙用于允许预型件的主体翻转到转台高度之下,预型件的环箍用于由在相同高度延伸的转台的上内支承表面和轨道的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撑;
[0043]
其特征在于,转台具有内止动表面,内止动表面从上内支承表面向上延伸并朝外;并且,轨道具有外止动表面,外止动表面从轨道的上外支承表面向上延伸,面对内止动表面布置。
[0044]
根据按本发明教导实施的装置的其他特征:
[0045]-内止动表面属于转台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与转台的上内支承表面之间的环形凸肩表面的组成部分,上内支承表面布置在中央部分的高度下方;
[0046]-转台的环形凸肩表面具有斜面,斜面使内止动表面与转台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相连接;
[0047]-轨道的第二外止动表面由斜面向上延长;
[0048]-转台具有下周边内导向件,下周边内导向件在上内支承表面的下方延伸,下周边
内导向件用于通过预型件的主体与下周边内导向件之间的接触,限制在周边空隙中行进的预型件的环箍相对于上内支承表面抬升和/或翻转;
[0049]-固定的轨道具有下周边外导向件,下周边外导向件用于通过预型件的主体与下周边外导向件之间的接触,限制在周边空隙中行进的预型件的环箍相对于上外支承表面抬升和/或翻转;
[0050]-上内支承表面和环形凸肩表面由可拆卸部件带有,以能使转台适于不同尺寸的预型件;
[0051]-固定的轨道可拆卸地安装,以能使转台适于不同尺寸的预型件。
附图说明
[0052]
通过阅读为理解将参照附图给出的下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体现出来,附图中:
[0053]
图1是正视图,示出第一种几何形状的预型件,其适于配合图4的装置使用,这里,预型件的轴线竖直定向;
[0054]
图2是正视图,示出第二种几何形状的预型件,其适于配合图4的装置使用,这里,预型件的轴线竖直定向;
[0055]
图3是正视图,示出第三种几何形状的预型件,其适于配合图4的装置使用,这里,预型件的轴线竖直定向;
[0056]
图4是透视图,示意地示出具有离心转筒的预型件排齐和矫直装置;
[0057]
图5是俯视图,示出图4所示的离心转筒;
[0058]
图6是图4所示离心转筒的排齐角扇形区的径向剖面图,示出离心转筒的转台和周边栏杆以及排齐的预型件;
[0059]
图7是透视图,示出图4所示装置的排料器;
[0060]
图8是俯视图,示出离心转筒的排齐角扇形区的一部分、以及被排卸到离心转筒中的预型件的路线的不同阶段;
[0061]
图9是图4所示离心转筒的矫直角扇形区的径向剖面图,示出离心转筒的转台和周边栏杆以及经排齐且矫直的预型件;
[0062]
图10是沿径向的示意图,示出在图4所示离心转筒的排齐角扇形区中沿栏杆排齐的预型件;
[0063]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0064]
图12类似于图10,示出在图4所示的离心转筒的矫直角扇形区开始处正矫直中的图10预型件;
[0065]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0066]
图14类似于图12,示出在图4所示的离心转筒的矫直角扇形区中已矫直的图12预型件;
[0067]
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
[0068]
图16类似于图9,示出挡靠在轨道的外止动表面上的预型件环箍。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在下面的说明中,具有相同结构或类似功能的构件将用相同的标号标示。
[0070]
在下文中,非限制性地,对于排齐和矫直装置的离心转筒中存在的每个预型件,采用以下局部定向:
[0071]-径向r,从转台24的旋转轴线b由内向外取向;
[0072]-切向t,正交于径向r,平行于转台24的平面进行延伸,沿转台24的旋转方向从上游向下游取向;
[0073]-竖直方向v,平行于转台24的旋转轴线b、沿与地球重力相反的方向由下而上取向。
[0074]
图4中示出用于将如前所述的预型件10a、10b、10c排齐成一列并矫直的排齐和矫直装置18,用于构成利用预型件10a、10b、10c通过成型尤其通过吹制或拉伸吹制成型来制造热塑性材料制的容器的制造设备(未示出)的组成部分。排齐和矫直装置18适于图1至3所示的所有预型件10a、10b、10c,将使用通用标号“预型件10”来指示预型件10a、10b、10c中的任意一个,以简化附图查阅。
[0075]
这里涉及如文献wo 2016/166459 a1又或us 2018/0086570 a1中所述的排齐和矫直装置18。
[0076]
如后所述,排齐和矫直装置18可处理数批次相同预型件10,预型件10的规格可随批次改变。因此,在更换预型件10的规格时,可在排齐和矫直装置18上进行不同的调节。
[0077]
回到图4,排齐和矫直装置18主要具有离心转筒20和用于输出矫直预型件10列的输出输送机22。输出输送机22用于传输矫直的预型件10,以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分配给制造设备的下一处理站(未示出)例如预型件10的加热炉的单独装载每个预型件10的装载装置。
[0078]
离心转筒20具有围绕中央竖直轴线b旋转的水平圆形的转台24。因此,转台24具有图6所示的圆形外边缘25。转台24的上表面27竖直向下限定离心转筒20的内容积。因此,转台24形成离心转筒20的底部。转台24的上表面27具有周边环形带,周边环形带用于形成预型件10的环箍16用的内支承表面29,如后所述。
[0079]
转台24的外径远大于预型件10的尺寸。
[0080]
转台24可以例如由布置在转台24下的电动机(未示出)以恒定的速率、这里在俯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被驱动转动。转速例如被控制成转台24的外边缘25以2米/秒至3米/秒之间移动。
[0081]
转台24这里由固定于地面的支承台26承载。支承台26具有支腿,这些支腿有利地高度可调,以允许调节转台24的稳度。
[0082]
离心转筒20的内容积由固定的周边栏杆28径向向外限定,栏杆28这里固定于支承台26。尤其是,该栏杆28的第一作用是保持由转台24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向外抛射的预型件10,其第二作用是引导预型件10移动直至离心转筒20的布置在栏杆28中的输出通道32,尤其如图7所示。
[0083]
预型件10用于通过固定的排料器30散乱排卸到转台24上。这里,排料器30布置在转台24的中央。排料器30设计成朝栏杆28的接纳部分28a的方向径向地排卸散装预型件10。这里,排料器30呈通过升降带(未示出)由上部供给预型件10的滑道的形式。
[0084]
如图5所示,为说明的需要,将离心转筒20分成相对于支承台26固定的三个角扇形区。
[0085]
用于排齐预型件10的第一排齐角扇形区20a,面对排料器30的输出口延伸。该排齐角扇形区20a包括栏杆28的接纳部分28a。
[0086]
用于矫直排齐的预型件10的第二矫直角扇形区20b,直接布置在第一排齐角扇形区20a的下游。非限制性地,其在这里总体上延伸180
°

[0087]
用于输出正确定位的预型件10的第三输出角扇形区20c,直接布置在第二矫直角扇形区20b的下游并且直接布置在第一排齐角扇形区20a的上游。在该输出角扇形区20c的下游端,预型件10的输出通道32在栏杆28中开口,以允许向输送机22引导正确定位的预型件10。
[0088]
对这些角扇形区20a、20b、20c中每个的命名提供关于其作用的指示。
[0089]
在第一排齐角扇形区20a的整个周边上,在栏杆28与转台24之间留有工作间隙。该间隙允许转台24旋转,但又小得足以可使栏杆28将整个预型件10保持在离心转筒20内。
[0090]
如图6所示,在该排齐角扇形区20a上,栏杆28这里在转台24的上方竖直延伸,以便转台24的外边缘25布置在离心转筒20的外部。
[0091]
在排齐和矫直装置18工作过程中,如图7和8所示,在第一排卸工序时,由排料器30散乱排卸的预型件10在从排料器30输出时的径向滑动速度与转台24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被径向抛射抵靠到栏杆28上。同时,转台24也开始在旋转中切向地向下游驱动预型件10。
[0092]
在第二排齐工序时,预型件10由栏杆28保持在离心转筒20内,然后在栏杆28上弹跳一次或几次之后,预型件10逐渐丧失沿径向方向的速度。预型件于是始终由离心力径向保持靠在栏杆上。图8中示出同一预型件10从经排料器30到达直至其抵靠栏杆28的稳定位置所沿循的路径。预型件10则由转台24沿栏杆28驱动而沿顺时针方向完全切向移动。
[0093]
在这种构型中,预型件10自然处于最稳定的位置,在该位置,预型件的主轴线a沿相对转台24切向的方向定向。
[0094]
因此,离心转筒20的排齐角扇形区20a中存在的大多数预型件10抵靠栏杆28切向排齐,这些预型件的主轴线a基本上相切于其移动方向定向。两个相继的排齐的预型件10之间的切向间距是随机的,因为转台24完全呈平面,没有预型件10定位凹槽。因此,预型件10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其端部接触,从而强制预型件10相对于彼此滑动。因此,预型件10最佳地占据离心转筒20的整个周边长度。
[0095]
预型件10被保持在转台24上,这可使这些预型件保持径向贴靠在栏杆28上。因此,预型件10在围绕离心转筒20移动的期间,由栏杆28稳定地引导。
[0096]
在该阶段,预型件10随机定向,颈部14向上游或向下游,而不会影响工艺后序进程。如此排齐的预型件10在矫直角扇形区20b中继续其周边移动。
[0097]
如图9所示,在离心转筒20的第二矫直角扇形区20b上,离心转筒20具有周边空隙34,其由栏杆28相对于转台24的外边缘25的径向间隔而形成。空隙34的径向宽度介于主体直径d2与环箍直径d1之间。该空隙34延长至预型件10的输出通道32。
[0098]
至少完全沿第二矫直角扇形区20b,栏杆28具有用于支承环箍16的支承轨道36。轨道36径向向内凸起地延伸。轨道36的上表面形成用于支承预型件10的环箍16的外支承表面
37,如后所述。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与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在相同高度延伸。
[0099]
因此,空隙34向内由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的外边缘25限定,而向外由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的内边缘限定。轨道36形成定中心在转台24的旋转轴线b上的圆弧。这里,轨道36延长至输出通道32。
[0100]
因此,预型件10可通过其环箍16进行保持,环箍在径向相对的两个支承点一方面承靠在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上,另一方面承靠在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上,预型件10的主体12在转台24的高度之下穿过所述空隙34。这两个支承点径向对齐。轨道36允许稳定地保持预型件10。
[0101]
因此,在第三矫直工序时,如图10和11所示,在第二工序时排齐的预型件12从第一排齐角扇形区20a到达,以躺卧姿势沿栏杆28排齐成一列,预型件的主轴线a切向定向。排齐的预型件10随机布置,颈部14向上游或者颈部14向下游,而这不影响其矫直。
[0102]
当每个预型件10的主体12到达空隙34的上方时,主体12开始下落,如图12和13所示,从而使预型件10围绕经过预型件10的环箍16的支承点的径向轴线翻转。翻转继续进行到预型件10的主轴线a竖直,必要时在围绕所述径向轴线几次翻转之后竖直。预型件10此时通过其环箍16、由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和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共同保持,如图14和15所示。因此,预型件10得以矫直,颈部14在上。如此正确定位的预型件10由下文将更详细描述的装置,沿空隙34朝输出通道32的方向引导。
[0103]
在翻转时,预型件10的主轴线a保持在相切于位移的竖直平面中。由于主轴线a沿预型件10的移动方向翻转,因而每个预型件10的环箍16通过其两个支承点一方面始终与转台24保持接触、另一方面始终与轨道36保持接触。因此,每个预型件10在其矫直期间得到稳定且有效支承。
[0104]
如图13所示,过渡区域布置在矫直角扇形区20b的上游端。在该过渡区域,空隙34逐渐扩大直至达到其最终宽度。为此,栏杆28的轨道36逐渐径向远离转台24的旋转轴线b。这可使排齐的预型件1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始终与栏杆28保持接触。因此,预型件10即使在其矫直期间,也在排齐位置稳定地被引导。然后,空隙34的宽度保持恒定,介于主体直径d2与环箍直径dl之间,直至排齐和矫直装置18的输出通道32。
[0105]
如此排齐和矫直的预型件10,通过抵靠转台24的外边缘25摩擦,而被驱动围绕其主轴线a转动。矫直的预型件10通过在轨道36上行进,沿转台24的旋转方向在离心转筒20的周边移动。
[0106]
因此,矫直的预型件10向第三输出角扇形区20c传输。第三输出角扇形区20c具有用于确保只有正确排齐且矫直的预型件10到达输出通道32的装置。这类装置不是本发明的目的,因此下面不再予以详述。要了解更多的细节,可查阅前述文献。
[0107]
已知地,预型件10通过如下方式在空隙34中被引导:
[0108]-通过预型件10与转台24的内止动表面38之间的接触,限制预型件10沿空隙34径向向内移动,以及
[0109]-通过预型件10与轨道的外止动表面40的接触,限制预型件10沿空隙34径向向外移动。
[0110]
但是重要的是,即使当预型件10与位于空隙34第一侧的内外支承表面29、37之一的止动表面38、40接触时,环箍16也始终以足够的支承面被支承在位于空隙34相反一侧上
的外或内支承表面37、29上。
[0111]
为允许对任何类型的预型件10、尤其是图3所示类型的预型件10c进行引导,本发明提出:
[0112]-通过环箍16的外周边边缘42与内止动表面38之间的接触,限制预型件10在空隙34中径向向内移动,以及
[0113]-通过环箍16的外周边边缘42与外止动表面40的接触,限制预型件10在空隙34中径向向外移动。
[0114]
因此,预型件10的径向游间变成独立于主体12的颈下直径d3。径向游间仅由环箍直径dl决定。
[0115]
如图9中所详示,为了限制矫直的预型件10在空隙34中径向向内移动,转台24因此具有从内支承表面29向上延伸的内止动表面38。内止动表面38径向向外。其具有定中心在转台24的旋转轴线b上的环形形状。因此,内支承表面29由转台24的外边缘25和由内止动表面38径向限定。
[0116]
内止动表面38属于转台24的上表面的圆形中央部分46与内支承表面29之间的环形凸肩表面44的组成部分。内支承表面29与中央部分46呈台阶状,以便内支承表面29因而布置在中央部分46的高度下方。高度差约为几毫米。例如,内止动表面38的高度总体上等于预型件10的环箍16的厚度。
[0117]
为限制矫直的预型件10在空隙34中径向向外移动,轨道36具有外止动表面40,其从轨道的外支承表面37向上正交地延伸。外止动表面40径向上面对内止动表面38布置。因此,外支承表面37由轨道36的内自由边缘和由外止动表面40径向限定。
[0118]
两个止动表面38、40径向限定用于环箍16的导道48,导道沿空隙34延伸。将导道48的宽度l定义为相应于内止动表面38与外止动表面40之间的径向距离。除过渡区域外,导道48的宽度l完全沿空隙34保持恒定。宽度l等于环箍直径dl与径向间隙j之和,从而不管矫直的预型件10在两个止动表面38、40之间的径向位置如何,都确保了环箍16以足够的支承面支承在内外支承表面29、37上。
[0119]
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的径向宽度大于间隙j,以确保足够支承环箍16,甚至如图16所示当环箍16的边缘42挡靠在外止动表面40上时也如此。内支承表面29的径向宽度还小于环箍直径dl与颈下直径d3之差,在预型件10的几何形状类似于图3所示预型件10c的几何形状时尤其如此。
[0120]
同样,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的径向宽度大于间隙j,以确保足够支承环箍16,甚至当环箍16的边缘42挡靠在内止动表面38上时也如此。外支承表面37的径向宽度还小于环箍直径dl与颈下直径d3之差,在预型件10的几何形状类似于图3所示预型件10c的几何形状时尤其如此。
[0121]
在图9和16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台24的内支承表面29和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具有相同的宽度。
[0122]
为了确保预型件10的环箍16由内外支承表面29、37相当平整地进行支承及环箍被正确接纳在导道48中,转台24的环形凸肩表面44具有使内止动表面38与转台24的中央部分46相连接的斜面50,和/或轨道的第二外止动表面40由斜面53向上延长。这可在预型件10矫直时在重力作用下使环箍16通过在形成收敛斗的斜面50、53上滑动,就位于两个止动表面
之间。
[0123]
为可使排齐和矫直装置18适于不同型式预型件10批次、尤其是具有各种不同尺寸环箍16的预型件10批次,有利的是能够改变导道48的宽度l。实际上,轨道36、转台24的周边部分54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拆卸的。
[0124]
例如,转台24的具有内支承表面29和凸肩表面44的周边部分54由可拆卸的附接部件形成,以能使转台24适于不同尺寸的预型件10。可拆卸的周边部分54例如由多个区分开的区段构成,这些区段在与转台24组装在一起时,构成一整圈。
[0125]
根据可与前段所述实施例结合的另一例子,固定的轨道36以一个或者多个部件形式可拆卸地安装在栏杆28下,以能使转台24适于不同尺寸的预型件10。
[0126]
为限制接合在空隙34中的矫直的预型件10侧向翻转,因而为限制环箍16在空隙34一侧抬升而承靠在空隙另一侧上、从而发生预型件意外脱离其导道48的危险,可设置转台24具有在内支承表面29下方延伸的下周边内导向件56。抬升尤其是限定成使环箍16从内支承表面29通过翻转抬升的距离不能大于相应的内止动表面38的高度。内导向件56用于通过预型件10的主体12与内导向件56之间的接触来限制环箍16从内支承表面29的抬升。
[0127]
因此,为了相同的原因,也可设置固定的轨道36具有下周边外导向件58,其在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下方延伸。外导向件58用于通过预型件10的主体12与外导向件58之间的接触来限制环箍16从轨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抬升。抬升更特别的是限定成,环箍16从外支承表面37通过翻转抬升的距离不能大于相应的外止动表面40的高度。
[0128]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教导具有空隙34、配有环箍16导道的排齐和矫直装置18,可确保矫直的预型件10良好支承在空隙34中,而不受其颈下直径d3的影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