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充电盒切换电路、充电盒和无线耳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22:12: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充电盒和无线耳机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无线耳机需要与充电盒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无线耳机和充电盒配合时的状态示意图,充电盒100中放置有耳机200时,一方面充电盒100需要给耳机200充电,另一方面充电盒100也需要与耳机200通信,例如读取耳机电量、控制耳机蓝牙配对连接等,因此充电盒100上需要设置三个外部引脚300,这三个外部引脚300分别是通信端子、充电端子和接地端子,这样,无线耳机200上也需要设置外露的三个端子,而耳机上外露的端子容易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提供了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充电盒和无线耳机系统,可以减少无线耳机上外露端子的数量,以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4.第一方面,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包括:充电盒通信端,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的引脚;充电盒连接端,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外部引脚;充电盒通信电路,充电盒通信电路串联于充电盒通信端和充电盒连接端之间,充电盒通信电路用于响应于充电盒通信端或者充电盒连接端上的通信信号电压使充电盒通信端和充电盒连接端之间导通,充电盒通信电路还用于响应于充电盒连接端上的充电电压,使充电盒连接端和充电盒通信端之间截止,充电电压大于通信信号电压;充电控制信号端,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的引脚;充电盒充电电路,充电盒充电电路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充电盒充电电路用于基于充电电压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充电切换控制电路电连接于充电控制信号端和充电盒充电电路,充电切换控制电路用于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的充电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充电切换控制电路还用于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的充电停止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停止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
5.充电盒切换电路,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可以实现充电盒通信端与充电盒连接端之间的通断控制,通过充电盒充电电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的控制,即实现了使同一个端子具有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即使无线耳机可以通过同一个端子与充电盒之间实现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可以减少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从而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放电电路,放电电路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放电电路用于当充电切换控制电路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停止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时,控制对充电盒连接端进行放电,放电至通信信号电压。在充电结束之后,首先通过放电电路对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快速放电,可以避免后续通信过程中充电电压对于通信的不良影响。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压端,第一电压端用于提供第一电压;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第一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于充电盒通信端,第一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第一电阻,第一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第二电阻,第二电阻串联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通过n型mosfet制作的第一晶体管,可以根据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电平对第一晶体管本身实现自动控制,以避免通信电压和充电电压之间的相互影响。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压端,第二电压端用于提供充电电压,充电电压高于第一电压;充电盒充电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为p型mosfet,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于第二电压端,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控制节点;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第三晶体管为n型mosfet,第三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控制节点;第三电阻,第三电阻串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和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第四电阻,第四电阻串联于第三晶体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第五电阻,第五电阻串联于第二电压端和控制节点之间;电容,电容串联于第二电压端和控制节点之间。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切换电路还包括放电电路,放电电路包括:第三电压端,第三电压端用于提供第二电压,第二电压为通信电压中的高电压,第二电压低于第一电压;第四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为n型mosfet,第四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控制节点;第五晶体管,第五晶体管为p型mosfet,第五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于第四晶体管的源极,第五晶体管的漏极接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三电压端。通过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的设置,可以在充电刚结束时自动实现对充电盒连接端的放电,且保证在通信过程中不会对通信信号造成影响。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放电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第六电阻串联于第三电压端和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第七电阻,第七电阻串联于第五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微控制单元包括通信引脚和控制引脚;充电盒通信端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的通信引脚,充电控制信号端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的控制引脚。
12.第二方面,一种充电盒,包括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充电盒切换电路。
13.第三方面,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包括充电盒和无线耳机,充电盒包括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充电盒切换电路。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耳机包括无线耳机切换电路,无线耳机切换电路包括:耳机端子,耳机端子用于电连接耳机外部引脚;耳机通信端,耳机通信端用于电连接耳机微控制单元;耳机通信电路,耳机通信电路串联于耳机端子和耳机通信端之间,耳机通信电路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的通信信号,将通信信号传输至耳机通信端,耳机通信电路还用于响应于耳机通信端的通信信号,将通信信号传输至耳机端子,耳机通信电路还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上的充电电压,使耳机端子和耳机通信端之间截止;耳机电源端,耳机电源端用于向无线耳机中的电池提供电源;耳机充电电路,耳机充电电路串联于耳机端子和耳机电源端之间;耳机充电电路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上的充电电压,使耳机端子和耳机电源端之间导通,耳机充电电路还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上的通信信号电压,使耳机端子和耳机电
源端之间截止。无线耳机通信电路和耳机充电电路可以根据耳机端子上的电压自动实现通信功能和充电功能之间的切换。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通信电路包括:第四电压端,第四电压端用于提供第二电压;第六晶体管,第六晶体管为n型mosfet,第六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耳机端子,第六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于耳机通信端,第六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第四电压端;第八电阻,第八电阻串联于第四电压端和第六晶体管的源极之间;耳机充电电路包括:第五电压端,第五电压端用于提供第一电压;第七晶体管,第七晶体管为p型mosfet,第七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于耳机端子,第七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于耳机电源端,第七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五电压端。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通信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第六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电连接于第四电压端。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第七晶体管通过第十电阻电连接于第五电压端。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耳机切换电路还可以包括静电放电,耳机端子通过静电放电电路接地。
19.充电盒切换电路、充电盒和无线耳机系统,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可以实现充电盒通信端与充电盒连接端之间的通断控制,通过充电盒充电电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的控制,即实现了使同一个端子具有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即使无线耳机可以通过同一个端子与充电盒之间实现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从而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无线耳机和充电盒配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21.图2为图1对应的无线耳机和充电盒配合时的结构框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的结构框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耳机切换电路的结构框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耳机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
27.在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介绍之前,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提出过程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图2为图1对应的无线耳机和充电盒配合时的结构框图,无线耳机200和充电盒100之间通过接地端子实现接地,无线耳机200和充电盒100通过充电端子实现耳机充电电路和充电盒充电电路之间的电连接,以实现充电功能,无线耳机200和充电盒100通过通信端子实现耳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和充电盒mcu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实现耳机200和充电盒100之间的通信功能。由于无线耳机200上需要设置外露的三个端
子,外露端子的数量较多,容易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因此,发明人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28.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的结构框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包括:充电盒通信端s1,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的引脚;充电盒连接端p1,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外部引脚;充电盒通信电路11,充电盒通信电路11串联于充电盒通信端s1和充电盒连接端p1之间。充电盒通信端s1为充电盒mcu和充电盒通信电路11之间的通信接口,例如,充电盒通信端s1电连接于充电盒mcu上的通信引脚,充电盒mcu所产生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充电盒通信端s1传输至充电盒通信电路11,以便进一步被传输至无线耳机,充电盒mcu也可以通过充电盒通信端s1接收来自于无线耳机的通信信号,以便于根据该信号对充电盒进行相应的控制;充电盒连接端p1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外部引脚,充电盒外部引脚用于接触无线耳机外部引脚,以使充电盒与无线耳机之间接驳,充电盒可以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向无线耳机发送信号以及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接收来自于无线耳机的信号;充电盒通信电路11用于响应于充电盒的充电盒通信端s1或者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通信信号电压使充电盒通信端s1和充电盒连接端p1之间导通,充电盒通信电路11还用于响应于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充电电压,使充电盒连接端p1和充电盒通信端s1之间截止,充电电压大于通信信号电压,例如,通信信号电压为0v和1.8v,即通信信号可以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中的高电压为1.8v,脉冲信号中的低电压为0v,充电电压为5v,其中,充电盒通信端s1用于传输通信信号,充电盒连接端p1用于连接无线耳机,当充电盒通信端s1和充电盒连接端p1之间导通时,可以实现充电盒与无线耳机之间的双向通信,一方面,充电盒mcu产生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传输至无线耳机,另一方面,无线耳机所产生的通信信号可以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传输至充电盒mcu。充电盒切换电路还包括: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的引脚;充电盒充电电路12,充电盒充电电路12用于基于充电电压向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充电;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电连接于充电控制信号端ctl和充电盒充电电路12,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用于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的充电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12向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充电,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还用于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的充电停止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12停止向充电盒连接端p2进行充电,充电控制信号端ctl为充电盒mcu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之间的控制接口,例如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电连接于充电盒mcu上的控制引脚,充电盒mcu可以产生控制信号并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至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该控制信号包括上述充电信号和充电停止信号。
2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包括通信引脚和控制引脚;充电盒通信端s1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的通信引脚,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用于电连接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的控制引脚。
30.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耳机切换电路的结构框图,无线耳机切换电路设置于无线耳机中,无线耳机切换电路包括:耳机端子p2,耳机端子p2用于电连接耳机外部引脚,耳机外部引脚用于接触充电盒外部引脚,即使耳机端子p2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p1,以使充电盒和无线耳机之间接驳,无线耳机可以通过耳机端子p2向充电盒发送信号以及通过耳机端子p2接收来自于充电盒的信号;耳机通信电路21,耳机通信电路21串联于耳机端子p2和耳机通信端s2之间,耳机通信电路21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p2的通信信
号,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耳机通信端s2,耳机通信电路21还用于响应于耳机通信端s2的通信信号,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耳机端子p2,耳机通信电路21还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p2上的充电电压,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通信端s2之间截止;耳机充电电路22,耳机充电电路22串联于耳机端子p2和耳机电源端vbus之间,耳机电源端vbus用于向无线耳机的电池提供电源,以便于使无线耳机的电池被充电,例如耳机电源端vbus可以为电源信号线,该电源信号线可以电连接于无线耳机中电池的正极,以便于电池基于耳机电源端vbus所提供的电压进行充电,该电源信号线也可以电连接于无线耳机中的充电控制电路,以便于无线耳机中的充电控制电路基于耳机电源端vbus所提供的电压进行电压变换后提供给电池进行充电,耳机充电电路22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p2上的充电电压,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电源端vbus之间导通,耳机充电电路22还用于响应于耳机端子p2上的通信信号电压,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电源端vbus之间截止,当无线耳机放置于充电盒中时,无线耳机上的耳机外部引脚和充电盒中的充电盒外部引脚相接触,使无线耳机上的耳机端子p2与充电盒上的充电盒连接端p1电连接。
31.具体地,例如,充电盒中可以设置有霍尔传感器,充电盒根据霍尔传感器来判断无线耳机是否放置于充电盒中,当判断无线耳机放置于充电盒中时,充电盒mcu可以产生电量获取指令,通过充电盒通信端s1传输电量获取指令信号,此时充电盒通信电路11控制充电盒通信端s1与充电盒连接端p1之间导通,使得电量获取指令信号可以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传输至无线耳机,无线耳机通过耳机端子p2获取到电联获取指令信号,耳机端子p2上的通信信号为包括低电压和高电压的脉冲信号,当通信信号为低电压时,耳机通信电路21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通信端s2之间导通,即通信信号的低电压可以传输至耳机通信端s2,以实现通信信号的传输,即使耳机mcu通过耳机通信端s2获取到电量获取指令信号,并根据电量获取指令信号将当前电量通过信号的方式传输至耳机通信端s2,耳机通信端s2的通信信号为包括低电压和高电压的脉冲信号,当通信信号为低电压时,耳机通信电路21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通信端s2之间导通,即通信信号的低电压可以传输至耳机端子p2,以使当前电量对应的信号可以传输至充电盒,充电盒mcu根据无线耳机当前电量判断是否需要充电,若需要充电,则充电盒mcu产生充电信号并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传输至充电切换控制电路3,充电切换控制电路3响应于该充电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12向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充电,充电电压为5v,即向充电盒连接端p1充入5v的充电电压,以实现充电盒对无线耳机充电,此时耳机端子p2上具有5v的充电电压,耳机通信电路21响应于耳机端子p2上的充电电压截止,耳机充电电路22响应于耳机端子p2上的充电电压使耳机端子p2和耳机电源端vbus之间导通,以实现通过耳机充电电路22向耳机电源端vbus充入5v充电电压,即实现通过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在充电结束后,充电盒mcu产生充电停止信号并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传输至充电切换控制电路3,充电切换控制电路3响应于该充电停止信号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12停止向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充电。
3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盒还可以包括接地端子,类似的,无线耳机也可以包括接地端子,当无线耳机放置入充电盒内时,充电盒外部引脚接触耳机外部引脚,即使充电盒连接端p1电连接于耳机端子p2,两者的电连接可以实现充电盒与无线耳机之间的通信和充电功能,同时,充电盒的接地端子可以接触无线耳机的接地端子,以实现接地功能,即可以在实现同样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
3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盒切换电路,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可以实现充电盒通信端与充电盒连接端之间的通断控制,通过充电盒充电电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的控制,即实现了使同一个端子具有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即使无线耳机可以通过同一个端子与充电盒之间实现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可以减少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从而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充电盒切换电路还可以包括放电电路14,放电电路14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p1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放电电路14用于当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控制充电盒充电电路12停止向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充电时,控制对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放电,放电至通信信号电压,由于充电电压的电压值较高,而通信信号的电压值较低,因此,在充电结束之后,首先通过放电电路14对充电盒连接端p1进行快速放电,可以避免后续通信过程中充电电压对于通信的影响。
3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充电盒切换电路的电路图,充电盒通信电路11包括:第一电压端vdd1,第一电压端vdd1用于提供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例如为3.3v;第一晶体管q1,第一晶体管q1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电连接于充电盒通信端s1,第一晶体管q1的漏极d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p1;第一电阻r1,第一晶体管q1的栅极g通过第一电阻r1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dd1;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串联于第一晶体管q1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
36.具体地,充电盒通信端s1为充电盒mcu进行通信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的接口,通信信号例如为0v和1.8v形成的脉冲信号,当充电盒通信端s1提供用于发射的通信信号时,第一晶体管q1的栅极g电压高于源极s电压,以使第一晶体管q1导通,即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和漏极d之间导通,通信信号可以通过第一晶体管q1传输至充电盒连接端p1,以实现充电盒和无线耳机之间的通信;当充电盒通信端s1没有提供用于发射的通信信号时,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由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上拉作用被拉高电压,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电压被拉高,其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很小,此时控制第一晶体管q1截止;当充电盒连接端p1处具有来自于无线耳机的通信信号时,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电压为接近3.3v,0v和1.8v的通信信号电压低于3.3v,此时,由于第一晶体管q1的寄生二极管方向为从源极s至漏极d,寄生二极管的作用会导致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电压被拉低,而当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电压被拉低至使栅源电压差达到阈值电压后,会控制第一晶体管q1导通,即使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通信信号通过第一晶体管q1传输至充电盒通信端s1;当充电盒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电压为充电电压,例如5v,此时,充电盒通信端s1不会产生信号,第一晶体管q1的源极s会由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上拉作用而被拉高,从而控制第一晶体管q1截止,即保证充电不会对通信路径造成不良影响。
3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充电盒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压端vdd2,第二电压端vdd2用于提供充电电压,充电电压高于第一电压,充电电压例如为5v;充电盒充电电路12包括第二晶体管q2,第二晶体管q2为p型mosfet,第二晶体管q2的源极s电连接于第二电压端vdd2,第二晶体管q2的漏极d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p1,第二晶体管q2的栅极g电连接于控制节点o,充电盒充电电路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晶体管q2,例如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具有两个第二晶体管q2,两个第二晶体管q2的结构相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包
括第三晶体管q3,第三晶体管q3为n型mosfet,第三晶体管q3的源极s接地,第三晶体管q3的漏极d电连接于控制节点o;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串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ctl和第三晶体管q3的栅极g之间;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串联于第三晶体管q3的源极s和栅极g之间;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串联于第二电压端vdd2和控制节点o之间;电容c,电容c串联于第二电压端vdd2和控制节点o之间。
38.具体地,当需要通过充电盒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充电盒mcu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高电平,第三晶体管q3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端ctl的高电平导通,即使控制节点o通过第三晶体管q3接地,使控制节点o为低电压0v,即使第二晶体管q2的栅极g电位为0v,由于第二晶体管q2的栅极g电位0v低于源极s电位5v,即控制第二晶体管q2导通,使得第二电压端vdd2通过第二晶体管q2与充电盒连接端p1之间导通,第二电压端vdd2的5v充电电平通过第二晶体管q2充入充电盒连接端p1,即实现了通过充电盒连接端p1为无线耳机充电,当其中具有两个第二晶体管q2时,第二电压端vdd2可以通过两个第二晶体管q2提供的通路为充电盒连接端p1充电,提高了充电电流。充电结束后,充电盒mcu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低电压或者充电盒mcu不再向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信号,充电盒mcu向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的低电压会使第三晶体管q3的栅极g被拉低,如果充电盒mcu不再向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信号,第三晶体管q3的栅极g电压会由于第四电阻r4被拉低,第三晶体管q3响应于栅极g的低电压截止,第二电压端vdd2的5v充电电平通过第五电阻r5使控制节点o的电压被拉高,当控制节点o的电压被拉高后,第二晶体管q2响应于控制节点o的高电压截止,即使第二电压端vdd2的5v充电电平无法继续通过第二晶体管q2向充电盒连接端p1充电。
3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放电电路14包括:第三电压端vdd3,第三电压端vdd3用于提供第二电压,第二电压为通信电压中的高电压,例如1.8v,第二电压低于第一电压;第四晶体管q4,第四晶体管q4为n型mosfet,第四晶体管q4的漏极d电连接于充电盒连接端p1,第四晶体管q4的栅极g电连接于控制节点o;第五晶体管q5,第五晶体管q5为p型mosfet,第五晶体管q5的源极s电连接于第四晶体管q4的源极s,第五晶体管q5的漏极d接地,第五晶体管q5的栅极g电连接于第三电压端vdd3。
40.具体地,当充电刚结束,控制节点o为高电压,充电盒连接端p1上为5v充电电压时,第四晶体管q4由于其栅极g为高电平而导通,第五晶体管q5由于其栅极g电压1.8v低于其源极s电压而导通,即使充电盒连接端p1通过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接地,使得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5v充电电压快速放电,当放电至1.8v时,第五晶体管q5截止。在充电结束后通过对充电盒连接端p1的放电,可以避免充电盒连接端p1处的充电电压对于通信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控制节点o为低电压,因此可以控制第四晶体管q4截止,防止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盒连接端p1由于放电电路14被放电。在通信过程中,由于通信信号的电压为0v和1.8v,即充电盒连接端p1上的电压为0v或1.8v,而第五晶体管q5的栅极g电压为1.8v,可以保证在通信过程中第五晶体管q5处于截止状态,不会对通信信号造成影响。
4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放电电路14还包括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串联于第三电压端vdd3和第五晶体管q5的栅极g之间;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串联于第五晶体管q5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耳机切换电路的电路图,耳机通信电路21包括:第四电压端vdd4,第四电压端vdd4用于提供第二电
压,第二电压为通信信号的高电压,例如1.8v;第六晶体管q6,第六晶体管q6为n型mosfet,第六晶体管q6的漏极d电连接于耳机端子p2,第六晶体管q6的源极s电连接于耳机通信端s2,第六晶体管q6的栅极g电连接于第四电压端vdd4;第八电阻r8,第八电阻r8串联于第四电压端vdd4和第六晶体管q6的源极s之间。可选地,耳机通信电路21还包括第九电阻r9,第六晶体管q6的栅极g通过第九电阻r9电连接于第四电压端vdd4。
43.具体地,在充电时,耳机端子p2具有5v充电电压,耳机mcu不会向耳机端子p2提供通信信号,第六晶体管q6的源极s通过第八电阻r8被拉至1.8v,由于第六晶体管q6的栅极g与源极s之间的电压均为1.8v,因此第六晶体管q6截止,耳机端子p2上的充电电压不会对耳机通信端s2造成影响。在非充电状态下,当从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发送通信信号时,耳机端子p2上具有通信信号,通信信号为0v和1.8v组成的脉冲信号,当耳机端子p2上为0v电压时,由于第六晶体管q6上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源极s到漏极d,通过第六晶体管q6上寄生二极管的作用,会拉低其源极s的电压,从而使第六晶体管q6导通,使耳机端子p2处的0v电压通过第六晶体管q6被传输至耳机通信端s2,当耳机端子p2上为1.8v电压时,由于第八电阻r8的作用,耳机通信端s2的电压被拉高至1.8v,也就是说,当耳机端子p2具有通信信号时,通信信号会通过耳机通信电路21传输至耳机通信端s2。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耳机充电电路22包括:第五电压端vdd5,第五电压端vdd5用于提供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例如为3.3v;第七晶体管q7,第七晶体管q7为p型mosfet,第七晶体管q7的源极s电连接于耳机端子p2,第七晶体管q7的漏极d电连接于耳机电源端vbus,第七晶体管q7的栅极g电连接于第五电压端vdd5,耳机充电电路22例如可以包括两个第七晶体管q7,每个第七晶体管q7具有相同的连接结构,以提供更大的充电电流。可选地,耳机充电电路22还包括第十电阻r10,第七晶体管q7通过第十电阻r10电连接于第五电压端vdd5。无线耳机切换电路还可以包括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电路e,耳机端子p2通过静电放电电路e接地。
45.具体地,在充电时,耳机端子p2具有5v充电电压,第七晶体管q7由于栅极g电压低于源极s电压且超过阈值,因此第七晶体管q7导通,耳机端子p2可以通过第七晶体管q7向耳机电源端vbus进行充电;在非充电状态下,在通信时,耳机端子p2上具有通信信号,例如0v或1.8v电压,此时,第七晶体管q7的栅极g电压高于源极s电压,因此第七晶体管q7截至,使得在通信时,耳机电源端vbus不会对通信信号造成不良影响。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盒,包括: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充电盒外部引脚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充电盒切换电路,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包括通信引脚和控制引脚,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的通信引脚电连接于充电盒切换电路中的充电盒通信端s1,充电盒为控制单元mcu的控制引脚电连接于充电盒切换电路中的充电控制信号端ctl,充电盒外部引脚电连接于充电盒切换电路中的充电盒连接端p1。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用于产生控制信号,并通过充电控制信号端ctl提供至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以实现对充电切换控制电路13的控制,该控制信号包括上述充电信号和充电停止信号,充电盒微控制单元mcu还用于产生通信信号并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11和充电盒外部引脚将通信信号发送至无线耳机,以及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11和充电盒外部引脚接收来自于无线耳机的通信信号。
4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盒,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可以实现充电盒通信端与充电盒连接端之间的通断控制,通过充电盒充电电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向充电盒连接
端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的控制,即实现了使同一个端子具有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即使无线耳机可以通过同一个端子与充电盒之间实现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从而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4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包括充电盒和无线耳机,充电盒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充电盒切换电路,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微控制单元mcu、充电控制电路、耳机外部引脚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切换电路,耳机微控制单元mcu电连接于无线耳机切换电路中的耳机通信端s2,耳机微控制单元mcu用于对无线耳机进行控制,耳机微控制单元mcu还用于产生通信信号,并通过耳机通信电路21和耳机外部引脚将通信信号发送至充电盒,耳机微控制单元mcu还用于通过耳机外部引脚和耳机通信电路21接收来自于充电盒的通信信号。耳机外部引脚电连接于无线耳机切换电路中的耳机连接端p2。充电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无线耳机切换电路中的耳机电源端vbus,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基于耳机电源端vbus提供的电压向无线耳机中的电池充电。
4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系统,通过充电盒通信电路可以实现充电盒通信端与充电盒连接端之间的通断控制,通过充电盒充电电路和充电切换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向充电盒连接端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的控制,即实现了使同一个端子具有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即使无线耳机可以通过同一个端子与充电盒之间实现充电和通信两种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无线耳机的外露端子数量,从而降低由于外露端子被污染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概率。
50.本技术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5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