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21:51: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示例,有一边输送原稿一边进行读取的馈纸式。 这样的馈纸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有如下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 引导件,将从装置的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然后将排出的原稿 向上引导。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05-147799号公报
4.在原稿输送路径上输送原稿时,产生输送负荷,从而,有时会产生歪 斜。该歪斜因构成原稿输送路径的路径形成部件与原稿之间的摩擦而产 生。
5.其中,原稿的歪斜是指,由于形成路径形成部件的模具等主要原因, 无论制造的固体如何,都具有产生一定倾向的倾向,更具体而言,原稿宽 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侧的输送负荷变大,由此,原稿的输送力在 所述第一方向侧不足,有时会歪斜。
6.而且,为了抑制这样的原稿歪斜,有时在产品的制造工序中进行预先 设定,使得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在所述第一方向侧变大。
7.但是,对这样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设置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引导件 后,原稿从引导件受到输送负荷,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的输 送力不足,造成读取图像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稿输送路径,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 置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 路径向装置后方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 述原稿输送路径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 度方向上,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 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所述排 出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偏向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9.另外,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原稿输送路径, 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原稿输 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 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所述 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 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 所述排出引导部形成的原稿引导路径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侧比所述第 一方向侧短。
10.另外,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原稿输送路径, 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原稿输 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
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 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所述 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 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 所述排出引导部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在所述第二方向侧小于所述第一 方向侧。
附图说明
11.图1是从前方侧观察未安装排出引导部状态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12.图2是从后方侧观察未安装排出引导部状态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13.图3是示出未安装排出引导状部态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图。
14.图4是从原稿输送方向上游观察传感器单元以及输送辊的图。
15.图5是从前方侧观察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一状态时的扫描仪的立 体图。
16.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二状态时的扫描仪的立 体图。
17.图7是从后方侧观察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一状态时的扫描仪的立 体图。
18.图8是从后方侧观察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二状态时的扫描仪的立 体图。
19.图9是示出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一状态时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 径的图。
20.图10是示出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第二状态时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 路径的图。
21.图11是安装适配器的立体图。
22.图12是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23.图13是将安装适配器固定于装置主体的部位的剖视图。
24.图14是从原稿输送方向上游观察排出引导部的图。
25.图15是示出排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26.图16是示出排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27.图17是示出排出引导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28.图1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有排出引导部的扫描仪的原 稿输送路径的图。
29.图19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有排出引导部的扫描仪的原 稿输送路径的图。
30.图20是从后方侧观察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排出引导部并设为 第一状态时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31.图21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有排出引导部的扫描仪的原 稿输送路径的图。
32.图22是示出输送力施加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
扫描仪(图像读取装置),2

装置主体,3

下部壳体,4

上部 壳体,5

原稿插入口,6

原稿排出口,7

操作部,7a

扫描按钮,7b
…ꢀ
显示部,9

路径形成部件,9a

边缘引导件,10

输送力施加机构,11
…ꢀ
输送辊,12

控制部,13

传感器单元,13a

第一传感器单元,13b
…ꢀ
第二传感器单元,14

玻璃板,14a

读取面,16

框架,17、17a、17b
…ꢀ
压缩弹簧,20

安装适配器,20a

开口部,20b

嵌合孔,20c

臂部, 20d

抓取部,20e

凹部,23

引导部件,24

排出引导部,24a

引导 面,24b

轴部,24g

原稿通过孔,30

输送辊对,31

驱动辊,32

从 动辊,33a、33b

压缩弹簧,34

输送力施加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示意性说明。
[0036]
第一形态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原稿输送路径, 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原稿输 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 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所述 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 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所述排出引导部配置 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偏向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0037]
根据本形态,在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 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侧比其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大的结构中,所 述排出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偏向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因此, 能够抑制由于原稿从所述排出引导部受到的输送负荷而导致与所述第一 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的输送力不足,抑制读取图像产生变形。
[003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输送力施加 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第一方向侧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侧是 指,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侧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 大于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在所述第二方向侧对原稿施加的输送 力。
[0039]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排出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偏向所 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是指,所述排出引导部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 在所述第一方向侧所占的比例大于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在所述 第二方向侧所占的比例。
[0040]
结合第一形态,第二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原 稿输送路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仅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区 域。
[0041]
根据本形态,由于所述排出引导部相对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所述宽 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仅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区域,因此能够更可靠 地获得上述第一形态的作用效果。
[0042]
第三形态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原稿输送路径, 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原稿输 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 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所述 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 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 所述排出引导部形成的原稿引导路径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侧比所述第 一方向侧短。
[0043]
根据本形态,在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 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侧比其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大的结构中,在 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排出引导部形成的原稿引导路径的长度在所述第二 方向侧比所述第一方向侧短,因此,能够
抑制由于原稿从所述排出引导部 受到的输送负荷而导致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的输送力不足, 抑制读取图像产生变形。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排出引导部 形成的原稿引导路径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侧比所述第一方向侧短是指, 换言之,所述排出引导部引导原稿的引导面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 在所述第二方向侧的面积小于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起在所述第一 方向侧的面积。
[0045]
第四形态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原稿输送路径, 将从装置前方插入的原稿向装置后方输送;读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原稿输 送路径,读取原稿图像;排出引导部,将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导;以及输送力施加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 中对原稿施加输送力,在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所述 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 第一方向侧大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 所述排出引导部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在所述第二方向侧小于所述第一 方向侧。
[0046]
根据本形态,在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述 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侧比其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大的结构中,在 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排出引导部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在所述第二方向 侧小于所述第一方向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原稿从所述排出引导部受到 的输送负荷而导致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的输送力不足,抑制 读取图像产生变形。
[0047]
结合第一至第四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五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读取 机构以相对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所述输送力施加机 构具备:输送辊,在与所述读取机构之间夹持着原稿进行输送;第一按压 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朝向所述输送辊按压所述 读取机构;以及第二按压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 朝向所述输送辊按压所述读取机构,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大于所述 第二按压部件的按压力。
[0048]
根据本形态,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按压力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二按压 部件的按压力,从而,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输送力在所 述宽度方向上的大小可调整,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结构来实现所述输送力 施加机构的所述输送力的调整。
[0049]
结合第一至第四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六形态的特征在于,将所述读 取机构作为第一读取机构,在与所述第一读取机构相对的位置具备读取原 稿图像的第二读取机构,在所述原稿输送路径中,在所述第一读取机构以 及所述第二读取机构的上游,沿所述宽度方向具备多个输送原稿的输送辊 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输送辊对的原稿夹持力 大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述输送辊对的原稿夹持 力。
[0050]
根据本形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输送辊对 的原稿夹持力被设定为大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 述输送辊对的原稿夹持力,从而,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对原稿施加的所述 输送力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大小可调整,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结构来实现 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的所述输送力的调整。
[0051]
结合第一至第六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七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排出 引导部以相对于具备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装置主体可装卸的方式构成。
[0052]
根据本形态,所述排出引导部以相对于具备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装置 主体可装卸的方式构成,因此在不使用所述排出引导部时,将所述排出引 导部从所述装置主体拆下,能够抑制所述装置主体的设置空间,提高了用 户的使用便利性。
[0053]
结合第一至第七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八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排出 引导部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 为向装置上方引导被排出的原稿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相对于装置的设 置面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
[0054]
根据本形态,所述排出引导部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 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为向装置上方引导被排出的原稿的状态,所述 第二状态为相对于装置的设置面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因 此,无需卸下所述排出引导部,通过将所述排出引导部设为所述第二状态, 就能够抑制所述装置主体的设置空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0055]
结合第八形态,第九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引导部的所述第二状 态是所述排出引导部支承于装置的上表面的状态。
[0056]
根据本形态,所述排出引导部的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排出引导部支承 于装置的上表面的状态,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将所述排出引导部保持在所 述第二状态的机构,就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
[0057]
结合第九形态,第十形态的特征在于,在装置的上表面具备受理各种 操作输入的操作部,所述排出引导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偏离所述操作 部的位置。
[0058]
根据本形态,在装置的上表面具备受理各种操作输入的操作部,所述 排出引导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偏离所述操作部的位置,因此,处于所 述第二状态的所述排出引导部不会妨碍用户对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输入。
[0059]
结合第八至第十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十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排 出引导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不与从所述原稿输送路径朝向装置后方 排出的原稿抵接的位置。
[0060]
根据本形态,所述排出引导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不与从所述原稿 输送路径朝向装置后方排出的原稿抵接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所述排出 引导部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且设为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装 置,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0061]
结合第八至第十一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第十二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 排出引导部具有原稿通过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供尺寸比所述宽度方向上 的所述排出引导部的尺寸小的原稿通过装置后方。
[0062]
作为尺寸小的原稿,有国际标准iso/iec7810规定的尺寸的卡片,例 如现金卡或信用卡等塑料制卡片。这种原稿刚性高,不能通过所述排出引 导部使排出方向变化为向上。
[0063]
因此,在本形态中,在所述排出引导部设置了原稿通过孔,在所述第 二状态下供尺寸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排出引导部的尺寸小的原稿通 过装置后方。由此,对于刚性高的原稿,能够不使排出方向变化为向上而 直接向装置后方排出,即,能够不拆卸所述排出引导部而读取如上所述刚 性高的原稿。
[0064]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0065]
以下,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示例,列举能够输送原稿并且进行读取的 馈纸式扫描
仪1。馈纸式扫描仪1以下称为扫描仪1。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x轴 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面向原稿插入口5,右侧为 x方向,左侧为-x方向。 另外,-x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示例, x方向为第二方向的示例。
[0067]
另外,y轴方向是沿原稿读取时的原稿输送方向的方向,原稿一边向 y方向输送一边进行读取。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有时将原稿输送的方向 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上游”。另外, y方向是从装置 前面朝向装置背面的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背面朝向装置前面的方向。 在扫描仪1中进行读取的原稿从装置前方插入,一边朝向装置后方输送一 边进行读取。
[0068]
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且是装置高度方向, z方向是铅垂上方,-z 方向是铅垂下方。
[006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是易于搬运的手持式扫 描仪。因此,使用时的装置姿态不一定限于各图所示的状态,即装置的上 表面4a朝向铅垂上方,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1沿着水平方向,但是,以 下为了方便,在说明各构成要素的构造或位置关系等时,基于如各图所示 设置了扫描仪1的状态进行说明。
[0070]
在图1以及图2中,扫描仪1的装置主体2的外壳由上部壳体4和下 部壳体3构成。受理操作输入的操作部7靠近 x方向设置于装置主体2 的上表面4a。操作部7具备扫描按钮7a和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7b。
[0071]
插入原稿的原稿插入口5形成在路径形成部件9和顶框8之间。
[0072]
另外,如显示原稿排出口6的图2所示,原稿排出口6形成在上部壳 体4和下部壳体3之间,原稿排出口6的内侧露出后述输送辊11的一部 分。
[0073]
如图3所示,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路径t1的下侧由路径形成部件9 形成,原稿输送路径t1的上侧由顶框8及传感器单元13形成。
[0074]
路径形成部件9的下侧设置有控制部12。控制部12由多个电子部件 设置于电路基板而成,进行包括扫描仪1中的原稿的输送、读取、排出在 内的各种控制。
[0075]
在图3中,附图标记t1所示的虚线表示原稿输送路径,附图标记t2 所示的虚线表示原稿排出路径,在图3中,原稿输送路径t1及原稿排出 路径t2沿大致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输送路 径t1是从原稿插入口5到后述的位置y1的路径。此外,原稿排出路径 t2是从位置y1起下游的路径。
[0076]
从原稿插入口5插入的原稿被路径形成部件9支承,并且朝向输送辊 11和传感器单元13的夹持位置。
[0077]
使用扫描仪1的用户从原稿插入口5插入原稿时,使原稿的-x方向 的侧边缘一边与设置于-x方向端部的边缘引导件9a抵接,一边插入。 由此确定原稿的x轴方向位置。
[0078]
而且,若用户插入原稿,则由于原稿前端到达输送辊11和传感器单 元13的夹持位置,或者由于原稿前端碰到输送辊11,从而能够得到碰触 感。
[0079]
在输送辊11的上游设置有未图示的原稿传感器,控制部12能够基于 所述原稿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感测原稿被插入。作为原稿的读取模式,控 制部12能够执行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
[0080]
在手动模式下,若感测到原稿被插入,则控制部12使输送辊11少量 旋转。由此,原稿前端被输送辊11和传感器单元13少量夹持。该状态是 读取待机状态,若在该状态下用户按下扫描按钮7a,则控制部12使输送 辊11旋转,进行原稿的读取。
[0081]
在自动模式下,若感测到原稿被插入,则控制部12在等待规定时间 之后,使输送辊11旋转,无需等待按下扫描按钮7a,进行原稿的读取。
[00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读取机构的传感器单元13构成为接触式图像 传感器模块(cism),在构成基体的框架16的下侧具有形成读取面14a 的玻璃板14。
[0083]
由于玻璃板14在与输送辊11之间夹持原稿,因此,传感器单元13 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设置,以便能够应对各种原稿厚度。
[0084]
如图3、图4所示,传感器单元13的上部设置有作为按压部件的示例 的压缩弹簧17,在与上部壳体4之间发挥按压力。如图4所示,压缩弹簧 17在x轴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在图4中,用附图标记17a表示-x方向的压缩弹簧,用附图标记17b表示 x方向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 17a是第一按压部件的示例,压缩弹簧17b是第二按压部件的示例。
[0085]
传感器单元13被压缩弹簧17a、17b向下方按压,进而玻璃板14(参 照图3)押碰到输送辊11。由此,原稿被玻璃板14和输送辊11夹持,由 于从输送辊11受到输送力,因此,输送辊11及压缩弹簧17a、17b构成 对原稿施加输送力的输送力施加机构10。
[0086]
在图4中,位置x0是边缘引导件9a(参照图1)引导原稿侧边缘的 位置,是所有尺寸的原稿的-x方向的侧边缘通过的位置,且是原稿读取 区域的-x方向的端部位置。另外,位置x1是原稿读取区域的 x方向 的端部位置。位置cl是位置x0与位置x1的中间位置。压缩弹簧17a、 17b相对于中间位置cl左右对称地配置。
[0087]
其中,传感器单元13在制造工序中具有沿着x轴方向翘曲的倾向, 由此,在面向传感器单元13的位置处的原稿输送路径t1的上下方向间隔 产生朝向-x方向端部变窄的倾向。由此,原稿在原稿输送路径t1上被 输送时,在图4的中心位置cl靠-x方向的区域,受到比靠 x方向的 区域大的输送负荷,由此,在中心位置cl靠-x方向的区域,输送量不 足,会歪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17a的弹簧力fa被设定 为大于压缩弹簧17b的弹簧力fb。即,输送力施加机构10对原稿施加的 输送力被设定为,在x轴方向上,第一方向的示例的-x方向侧大于第二 方向的示例的 x方向侧。
[0088]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力施加机构10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通过压缩 弹簧17a、17b的弹簧力之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结构实现 输送力施加机构10的输送力的调整。
[008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17从中心位置cl向-x 方向和 x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多个, 整体上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在-x方向侧大于 x方向侧。
[0090]
接着,在图3中,位置y1是y轴方向上的输送辊11的旋转中心位 置,也是与玻璃板14的接触中心位置。另外,位置y2是y轴方向上的 传感器单元13的原稿读取位置。如图所示,位置y2比位置y1稍靠近上 游侧。由此,抑制了从原稿排出口6进入装置内部的外部光的影响所引起 的读取质量的降低。
[0091]
需要说明的是,输送辊11由弹性材料(例如弹性体)设置于金属轴 的外周面而成,在与玻璃板14的接触部分,弹性材料会被压扁,由此, 输送辊11与玻璃板14的接触区域在
原稿输送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例 如1mm左右)。读取位置y2位于因输送辊11的压扁而造成的输送辊11 与玻璃板14的接触区域内。
[0092]
经过读取的原稿由于输送辊11的旋转,沿原稿排出路径t2从原稿排 出口6向装置后方排出。
[0093]
接着,对将从原稿输送路径t1向装置后方排出的原稿向装置上方引 导的排出引导部24进行说明。在图5~图8中,排出引导部24以相对于 装置主体2可装卸的方式构成。排出引导部24构成为引导部件23的一部 分,该引导部件23以相对于安装适配器20可装卸的方式构成。
[0094]
在图12中,引导部件23呈沿x轴方向延伸的形状,在x轴方向的 两端部具备轴部24b。另外,在图11中,安装适配器20呈沿x轴方向延 伸的形状,在x轴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嵌合孔20b。另外,在图11中,由 于图示的角度的原因,未表示出形成于 x方向的端部的嵌合孔20b。
[0095]
并且,引导部件23的轴部24b与安装适配器20的嵌合孔20b嵌合, 从而,引导部件23被支承为能够以与x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在 y-z平面上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件23由树脂材料形成,整体上 能够沿着x轴方向稍微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能够相对于嵌合孔20b 装卸轴部24b。
[0096]
安装适配器20也由树脂材料形成,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开口部20a, 从而整体上呈框形状。以下,有时将在x轴方向上朝向开口部20a的中心 的方向称为“内侧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外侧方向”。
[0097]
如图13所示,开口部20a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向开口部20a 的内侧方向延伸的臂部20c,抓取部20d以向 y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 臂部20c。另外,在抓取部20d的相反侧的-y方向上形成有凹部20e。
[0098]
凹部20e能够与形成原稿排出口6的x轴方向端部的边缘部4b(也 参照图2)嵌合,通过凹部20e与边缘部4b嵌合,安装适配器20安装于 上部壳体4即装置主体2。
[0099]
需要说明的是,臂部20c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向外侧方向操作抓取部 20d,能够使凹部20e从边缘部4b脱离。
[0100]
引导部件23即排出引导部24通过旋转,能够在图5、图7、图9所 示的第一状态和图6、图8、图10所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图5、图7、 图9所示的第一状态也可以称为排出引导部24的使用状态,另外,图6、 图8、图10所示的第二状态也可以称为排出引导部24的收纳状态。
[0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中简略所示,排出引导部24配置于x轴方 向上偏向-x方向侧的位置。即,排出引导部24从中心位置cl起在-x 方向侧所占的比例大于从中心位置cl起在 x方向侧所占的比例。进一 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心位置cl起在 x方向侧未设置排出引导部 24。
[0102]
如图9所示,处于第一状态的排出引导部24位于与从原稿排出口6 排出的原稿的前端抵接的位置。并且,从原稿排出口6向 y方向排出的 原稿被引导面24a向上方引导,进而被引导向-y方向反转。在图9中, 附图标记t3表示由排出引导部24形成的原稿引导路径。但是,引导面 24a也可以不形成为将原稿向上方引导之后一定使其向-y方向反转。
[0103]
这样,通过将排出导向部24安装于装置主体2,并设为第一状态,能 够抑制用于向
装置后方排出原稿的空间,能够节约装置的设置空间。
[0104]
并且,如参照图4所述,输送力施加机构10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在 -x方向侧大于 x方向侧,并且排出引导部24配置于x轴方向上偏向 -x方向侧的位置。即,由于构成为在输送力施加机构10对原稿施加的 输送力不足的一侧即 x方向侧,排出引导部24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 比-x方向侧小,因此能够抑制 x方向侧的输送力不足,抑制读取图像 产生变形。
[010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引导部24相对于中心位置cl仅设置于 -x方向侧的区域,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
[010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引导部24形成的原稿引导路 径t3的长度,换言之引导面24a的沿着原稿输送路径的长度,可以说在 中心位置cl靠 x方向侧比中心位置cl靠-x方向侧短。其中,关于 引导面24a的长度,中心位置cl靠 x方向侧比中心位置c靠-x方向 侧短是指,排出引导部24引导原稿的引导面24a从中心位置cl起在 x 方向侧的面积小于引导面24a从中心位置cl起在-x方向侧的面积。在 该情况下,引导面24a从中心位置cl起在 x方向侧的面积也可以如本 实施方式那样为零。
[010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的排出引导部24a 那样,从中心位置cl起在 x方向侧的区域中可以设置有一定程度的长 度的引导面24a。另外,如图16所示的排出引导部24b那样,从中心位 置cl起在 x方向侧的区域中的引导面24a也可以形成为朝向 x方向 沿着原稿输送路径的长度变短。另外,如图17所示的排出引导部24c那 样,引导面24a也可以形成为从-x方向端部朝向 x方向端部沿着原稿 输送路径的长度变短。
[010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在x轴方向上,排出引导部24对原 稿施加的输送负荷在中心位置cl靠 x方向侧小于中心位置cl靠-x 方向侧。其中,排出引导部24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也包括中心位置cl 靠 x方向侧为零的情况。
[0109]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又一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的排出引导部24d 那样,可以将引导面24a的形状形成为朝向 x方向倾斜变缓。引导面24a 的倾斜朝向 x方向变缓,与使原稿弯曲反转时的曲率朝向 x方向变小 同义。由此,关于排出引导部24d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中心位置cl 靠 x方向侧的输送负荷小于中心位置cl靠-x方向侧的输送负荷。
[0110]
另外,如图19所示的排出引导部24e那样,也可以将引导面24a的 形状形成为朝向 x方向远离原稿排出口6。由此,关于排出引导部24e 对原稿施加的输送负荷,中心位置cl靠 x方向侧的输送负荷小于中心 位置cl靠-x方向侧的输送负荷。
[0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引导部24以相对于装置主体2可装卸 的方式构成,因此在不使用排出引导部24时,将排出引导部24从装置主 体2拆下,能够抑制装置主体2的设置空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0112]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2一体地设置排出引导部24。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排出引导部也可以兼作覆盖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罩。
[01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引导部24被设置为能够在向装置上方 引导被排出的原稿的第一状态和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设置面的投影面积小 于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此,无需拆卸排出引导部24,通 过将排出引导部24设为第二状态,就能够抑制装置主体2的设置空间, 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01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引导部24的第二状态是排出引导部24 支承于装置的
上表面4a的状态。由此,无需另外设置将排出引导部24保 持在第二状态的机构,就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
[0115]
另外,排出引导部24在第二状态下如图6、图8所示位于偏离操作部 7的位置,因此,处于第二状态的排出引导部24不会妨碍用户对操作部7 的操作输入。
[0116]
此外,排出引导部24在第二状态下如图10所示位于不与从原稿输送 路径t1朝向装置后方排出的原稿抵接的位置,打开原稿排出路径t2。由 此,即使在排出引导部24安装于装置主体2且设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 也能够进行原稿的读取,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011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尺寸小的原稿,有国际标准iso/iec7810规定的 尺寸的卡片,例如现金卡或信用卡等塑料制卡片。以下,将这样的原稿称 为卡片尺寸原稿。卡片尺寸原稿例如有短边53.98mm、长边85.60mm的 原稿。
[0118]
而且,例如在图4中将位置x0与位置x1之间的间隔设为与a4尺寸 短边相当的210mm,或者设为与信纸尺寸短边相当的216mm时,在将短 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以及将长边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卡片 尺寸原稿都会通过图14的位置x0和中心位置cl之间的区域。
[0119]
并且,卡片尺寸原稿的刚性高,不能通过排出导向部24使排出方向 变化为向上。因此,如图20及图21所示的排出导向部24f那样,优选设 置使卡片尺寸原稿通过装置后方的原稿通过孔24g。由此,即使在安装排 出导向部24f且保持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仍能够进行卡片尺寸原稿的读 取,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方便性。
[01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中,附图标记24h表示形成为从引导面24a 凹陷的凹部24h,原稿通过孔24g形成于凹部24h。由此,能够抑制尺寸 比卡片尺寸原稿大的原稿在被引导面24a向上方引导时卡在原稿通过孔 24g上。
[012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传感器单元13和输送 辊11夹持原稿,从而对原稿施加了输送力,但是也可以采用如图22所示 由沿x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辊对夹持并输送原稿的结构。在图22中,附图 标记13a是作为第一读取机构的第一传感器单元,附图标记13b是作为 第二读取机构的第二传感器单元,原稿通过第一传感器单元13a和第二传 感器单元13b之间,从而构成能够读取原稿的两面。第一传感器单元13a 以能够相对于第二传感器单元13b进退的方式设置,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 部件朝向第二传感器单元13b按压。
[0122]
附图标记30a、30b是夹持并输送原稿的输送辊对,在原稿输送路径 上设置于第一传感器单元13a以及第二传感器单元13b的上游。即,图 22是从输送辊对30a、30b的上游观察输送辊对30、第一传感器单元13a 以及第二传感器单元13b的图。
[0123]
输送辊对30a、30b由被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31和从动旋转 的从动辊32构成,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中心位置cl左右对称地配置。 从动辊32以能够相对于驱动辊31进退的方式设置。附图标记33a是向驱 动辊31按压构成输送辊对30a的从动辊32的压缩弹簧,是第一按压部件 的示例。附图标记33b是向驱动辊31按压构成输送辊对30b的从动辊32 的压缩弹簧,是第二按压部件的示例。输送辊对30a、30b和压缩弹簧33a、 33b构成对原稿施加输送力的输送力施加机构34。
[0124]
其中,所输送的原稿被第一传感器单元13a和第二传感器单元13b 夹持,但各传感
器单元在制造工序中具有沿x轴方向翘曲的倾向,由此, 有时原稿在中心位置cl靠-x方向的区域受到比 x方向的区域大的输 送负荷。由此,在中心位置cl靠-x方向的区域,输送量不足,会产生 歪斜。因此,将压缩弹簧33a的弹簧力fa设定为大于压缩弹簧33b的弹 簧力fb。即,输送力施加机构34对原稿施加的输送力被设定为,在x轴 方向上,第一方向的示例的-x方向侧大于第二方向的示例的 x方向侧。
[0125]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设置上述排出引导部24,也能够抑制 x方向 侧的输送力不足,抑制读取图像产生变形。
[0126]
通过以上所述各实施方式,即使在设置了排出引导部24时,也能够 抑制原稿的歪斜,降低读取图像的变形,但也可以对读取图像实施校正处 理,校正读取图像的变形。例如,由于设置了排出引导部24,在x轴方 向上的中心位置cl靠 x方向侧的输送延迟时,因为在 x方向侧图像 在输送方向上延伸,所以优选以将其缩小的方式进行校正。
[0127]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 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