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强的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6-11 21:36: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加强的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7年07月11日、申请号为201710559853.2、发明名称为《一种加强的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属于医用敷料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各种伤口护理的伤口敷料。


背景技术:

3.医用敷料作为伤口处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经研究发现,伤口在湿润环境下比干燥环境要愈合得快,所以越来越多的凝胶纤维伤口敷料出现在市面上,从海藻酸盐敷料到改性纤维素纤维敷料和壳聚糖敷料等,在伤口护理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使用中,凝胶纤维伤口敷料贴合伤口进行伤口渗液吸收时,敷料会形成一种柔软凝胶,维持一种潮湿的环境,促进伤口的愈合。但是,在敷料吸收渗液饱和或换药时,凝胶纤维伤口敷料往往由于敷料已形成一种柔软凝胶而无法整片揭除,为伤口清理或换药带来困难,给病人和医生带来困扰。
4.中国专利申请cn201280060396.8公开了一种编织物,它是由凝胶纤维与非凝胶纤维的混纺纱线编织而成的,其中凝胶纤维的比例不少于50%,凝胶纤维的比例最大可以达到80%。非凝胶纤维的存在,使得所制备的织物或敷料具有较好的湿态结构完整性,即在敷料充分吸收液体后仍然保持一定结构和较好的强度。但是这个技术也是有缺陷的,众所周知,在两种纤维混纺的纱线里面,两种纤维(凝胶纤维和非凝胶纤维)是按混纺比例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凝胶纤维和非凝胶纤维都会在敷料表面按原来混纺比例均匀分布,即非凝胶纤维也会均匀分布在敷料表面,而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生长的肉芽会与敷料上纤维粘结在一起。如果是凝胶纤维敷料,可以在换药时把敷料润湿,使凝胶纤维湿润变软然后剥去敷料,就不会对新生的肉芽产生伤害。但是,对于这个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产品,非凝胶纤维是有很大机会与新生肉芽接触粘连的,非凝胶纤维在敷料表面分布的机率就是混纺比例,也是与新生肉芽接触的机率。如果敷料中凝胶纤维和非凝胶纤维的混纺比例是80:20,那么新生肉芽与非凝胶纤维接触的机会就是20%,这对防止新生肉芽受到二次伤害是极其不利的。
5.因此,研究可以有效增强凝胶纤维伤口敷料强度使其在换药时可整片揭除,且尽可能减小二次伤害的方法便存在现实意义。
6.上述对背景技术的陈述仅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使用的技术手段、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产生的技术效果等方面)的深入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7.为满足临床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伤口敷料不仅可以维持良好的湿强度,进而实现整片揭除,还可以减少对新生肉芽产
生二次伤害,促进伤口愈合。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伤口敷料,包含凝胶纤维材料、非凝胶纤维加强线、抗菌剂和硫酸钡;所述凝胶纤维材料呈针刺非织造布、热熔非织造布或化学粘合非织造布的形式;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由面线和底线组成,并按照交织轨迹交织在凝胶纤维材料上;非凝胶纤维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20%以下;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细度为20-500旦;交织轨迹选自直线、折线、曲线或圆形,其多次重复并覆盖整个伤口敷料;交织轨迹与非织造布生产时斜向交织;交织轨迹之间产生交叉,或不产生交叉;所述交叉的最小夹角小于90
°
;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80-400克/平方米;凝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为5-100克/100cm2。
10.在本发明中,术语“交织”是指凝胶纤维材料与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相互结合的方式。非凝胶纤维加强线分为面线和底线,所述面线从凝胶纤维材料上面进入材料里面,所述底线从凝胶纤维材料下面进入材料里面;所述面线和底线在凝胶纤维材料的内部或表面相遇后相互环绕对方,然后再沿原来进入时的路径返回进入面形成一次交织;面线和底线反复交织,使非凝胶纤维加强线按照交织轨迹交织在整个凝胶纤维材料上。伤口敷料的主体仍然是凝胶纤维材料,非凝胶纤维加强线分布在材料中支撑着材料的结构,从而形成了本发明的伤口敷料。附图1是交织过程的示意图。
11.在伤口敷料接触伤口后,其中的凝胶纤维材料由于吸湿而形成胶体,几乎失去了强度,但是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仍然维持原来的形态和强度,从而保持伤口敷料的整体结构,提高伤口敷料的强度,特别是湿强度。在去除伤口敷料时,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作为承担外力的主体带动着凝胶纤维材料一同从伤口上去除。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一般使用干强度和湿强度来评价敷料产品的强度,而湿强度更是衡量伤口敷料的揭除特性的重要指标。湿强度越大,则说明伤口敷料越容易被整片揭除。
12.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直径很小,一般在0.2-0.5毫米之间,不超过1毫米。这样非凝胶纤维加强线在伤口敷料表面所占的面积很小,同时利用对交织图案设计和对加强线直径的适当选择和控制,可以使非凝胶纤维加强线占伤口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不超过一定百分比。这样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与新生肉芽粘连的机会就小于该百分比,从而有利于保护伤口,防止伤口在更换敷料时出现二次伤害。
13.在本发明中,使用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来衡量加强线在伤口敷料表面所占面积的大小。术语“加强线投影面积”是指加强线在敷料平面的投影面积。加强线投影面积、敷料总面积和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14.加强线投影面积(cm2)=加强线平均直径(cm)
×
交织轨迹的总长度(cm)
15.敷料总面积(cm2)=敷料长度(cm)
×
敷料宽度(cm)
16.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加强线投影面积(cm2)
÷
敷料总面积(cm2)
×
100%
17.在本发明中,交织轨迹与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md)呈0-90
°
的角度(不含0
°
和90
°
)时,我们称之为斜向交织,这种斜向交织也带来一些其他优势。
18.在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针刺非织造布的生产中,纤维从梳理机出来时几乎是与梳理机纤维网前进方向平行的。而铺网机又将从梳理机来的纤维网往复叠加在一个线速很低而且与梳理机纤维网成90度的底帘上,形成较厚的纤维网。铺网机底帘的前进方
向也是铺网后纤维网和针刺机的前进方向,业界称之为非织造布的前进方向,即md。这个md是与原来梳理机的纤维前进方向成90
°
,因此所制备的非织造布中的大部分纤维排列方向基本与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成90
°

19.众所周知,非织造布在纤维排列方向的强度是最大的,因此非织造布的强度在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cd)是最大的,而在前进方向(md)是最小的。此外在伤口敷料去除时,一般是先从伤口敷料的一个角开始,然后逐步将整个伤口敷料提起,而这时伤口敷料承受最大外力的方向是对角,既不是md,也不是cd。因此本发明中的斜向交织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使敷料在对角方向的强度增强,弥补了非织造布强度有方向性的弱点。
20.在本发明中,交织轨迹之间不产生交叉,或产生交叉。所述交叉,是指一条交织轨迹与另外一条交织轨迹相遇后继续前行,从而形成交叉。
21.在本发明中,交织轨迹之间产生交叉时,其中最小夹角小于90
°
,优选为20-80
°
。当两条交织轨迹之间产生交叉时,就相当于一个平面(360
°
)被两条线分割成4份,形成4个夹角,其中有两个角度一般大于90
°
(垂直等分90
°
除外),另外两个小于90
°
。本发明把这种小于90
°
的夹角称为最小夹角。
22.优选的,所述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包含涤纶短纤或长丝、锦纶短纤或长丝、维纶短纤或长丝、腈纶短纤或长丝、芳纶短纤或长丝、纤维素纤维短纤或长丝中的一种或几种。
23.优选的,所述面线和底线的材料是相同的或不同的。
24.优选的,所述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重量占伤口敷料总重量的2-20%。
25.优选的,凝胶纤维材料选自海藻酸盐纤维、壳聚糖纤维、化学改性壳聚糖纤维、纤维素纤维、化学改性纤维素纤维、明胶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壳聚糖纤维的脱乙酰度大于70%;所述化学改性壳聚糖纤维包含酰化壳聚糖(acylated chitosan)或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所述化学改性纤维素纤维包含羧甲基纤维素纤维(carboxymethyl cellulose)、羧乙基纤维素纤维(carboxyethyl cellulose)和纤维素烷基磺酸盐纤维(sulfonated cellulose)。
26.优选的,所述抗菌剂包含银、铜、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hmb)中的一种或几种。
27.优选的,抗菌剂的含量为以伤口敷料的重量计的0.1-10%。
28.优选的,抗菌剂存在于凝胶纤维材料和/或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中。
2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伤口敷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a)将凝胶纤维材料制成非织造布;
31.b)用绗缝机或缝纫机将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交织在步骤a)中获得的非织造布上,以获得伤口敷料;
32.c)将在步骤b)中获得的伤口敷料进行裁切;
33.d)将在步骤c)中获得的伤口敷料进行包装灭菌。
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伤口敷料,包含凝胶纤维材料、非凝胶纤维加强线、抗菌剂和硫酸钡;所述凝胶纤维材料呈针刺非织造布、热熔非织造布或化学粘合非织造布的形式;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由面线和底线组成,并按照交织轨迹交织在凝胶纤维材料上;非凝胶纤维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20%以下;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细度为20-500旦;交
织轨迹选自直线、折线、曲线或圆形,其多次重复并覆盖整个伤口敷料;交织轨迹与非织造布生产时斜向交织;交织轨迹之间产生交叉,或不产生交叉;所述交叉的最小夹角小于90
°
;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80-400克/平方米;凝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为5-100克/100cm2。本发明提供的伤口敷料不仅可以维持良好的湿强度,进而实现整片揭除,还可以减少对新生肉芽产生二次伤害,促进伤口愈合。此外,本发明提供的伤口敷料成本低,具有大规模使用的潜力。
35.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a)将凝胶纤维材料制成非织造布;
37.b)用绗缝机或缝纫机将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交织在步骤a)中获得的非织造布上,以获得伤口敷料;
38.c)将在步骤b)中获得的伤口敷料进行裁切;
39.d)将在步骤c)中获得的伤口敷料进行包装灭菌。
40.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方便操作,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41.图1为交织过程的示意图。
42.图2为在敷料强度测试中样品制备的示意图。
43.图3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有交叉,交织轨迹为直线。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4.图4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有交叉,交织轨迹为直线。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5.图5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无交叉,交织轨迹为直线。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6.图6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无交叉,交织轨迹为折线。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7.图7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无交叉,交织轨迹为曲线。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8.图8为本发明的伤口敷料的示意图。其中交织轨迹有交叉,交织轨迹为圆形。1表示凝胶纤维材料,2表示非凝胶纤维加强线。
49.图3至图8中的md表示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cd表示与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51.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而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适当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52.在所附多个附图中,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引。
53.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到的生产和测试方法如下:
54.1.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
55.凝胶纤维材料经毛型纤维开松机开松后,输送至带有称重功能的斜帘式喂毛机,再由喂毛机喂入毛型梳理机(工作宽度1米)进行进一步开松和梳理。梳理后的纤维网将被传送到1.4米往复式铺网机实施铺网,铺网机将纤维网左右重复叠加放置在底帘上,而底帘的运动方向与梳理机纤维网前进方向垂直。由于底帘速度低于梳理机纤维网速度,因此底帘上的纤维网就会累积形成较厚的纤维网后再喂入1.4米4000针/米的针刺机,针刺机中有上下运动的截面为三面形(或其他形状)且棱边带有钩刺的针,对蓬松的纤维网进行反复针刺,当刺针进入纤网时,刺针上的钩针就带住纤维表面的一些纤维随刺针穿过纤网,同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纤网受到压缩。刺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回升,因钩刺顺向从而使纤维以垂直状态留在纤网内,起到加固作用。如此便制成了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力的针刺非织造布。
56.2.热熔非织造布的制备
57.在凝胶纤维材料中加入具有热塑性的es双组分纤维,混合均匀后,经开松机开松后,输送至喂毛机,再由喂毛机喂入梳理机中进行梳理成网后,喂入针刺机进行针刺成型,接着输送至烘房,通过热空气加热纤网,使纤网受热后部分纤维(或热熔粉末)软化熔融,纤维间产生粘连,再经冷却使纤网得到加固而成为热熔非织造布。
58.3.化学粘合非织造布的制备
59.在凝胶纤维材料经开松机开松后,输送至喂毛机,再由喂毛机喂入梳理机中进行梳理成网,纤网在输网帘的托带下,送入浸渍槽中,纤网在胶液(如聚丙烯酸酯粘合剂)中穿过,浸渍后被带出浸渍槽并通过轧棍或其他吸液装置除去多余的胶液,然后输送至烘燥机进行焙烘固化成化学粘合非织造布。
60.4.本发明的加强的伤口敷料的一般制备方法
61.按照1.6米针距1英寸的绗缝机的操作规程,先在与绗缝机相连的电脑上对交织轨迹进行绘制并进行选定,然后设定主机参数,再将由凝胶纤维材料制成的非织造布喂入绗缝机。在加工区域,缝针带着面线从非织造布的上方向下穿刺,梭子随主轴向前运动把底线从非织造布的下方向上运动。面线和底线在织物的表面或内部相遇后,梭子随主轴向后运动,缝针沿着原运动路径返回,使得相遇后的面线和底线形成穿套从而交织在一起。缝针再次向下运动时,主轴输送非织造布向前运动,梭子与主轴运动同步,面线和底线再次形成一次交织。每一对的缝针和梭子的运动均相同,如此反复,在非织造布上完成面线和底线的交织,制成本发明的加强的伤口敷料。
62.5.平均干强度的测试方法
63.将样品伤口敷料铺平,沿着伤口敷料相邻的两条边,用钢尺测量并剪出宽度为20mm
±
0.5mm的长条试样(每边各取一条)(如图2所示)。裁出的长条试样边缘应平滑无明显缺口。
64.按照《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将万能试验机(制造商为美斯特工业系统有限公司,型号为cmt2501)的试验参数设置如下:
65.标距(两个夹具之间的初始距离):50毫米;
66.试验速度:100毫米每分钟。
67.接着,将试样置于万能试验机的两夹具中,使试样的长轴与上、下夹具中心连线相
重合,锁紧夹具,以防试样滑脱或断裂在夹具内。再按《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测出试样强度,记录实验数据并保存。最后,将所有样品中试样拉伸强度大的归为一组,小的归为另一组,计算出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为敷料平均干强度的结果。
68.6.平均湿强度的测试方法
69.平均湿强度的测试方法与平均干强度的测试方法在敷料的前处理、万能试验机的设置及试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均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在将试样放置于万能试验机的两夹具中之前,先将剪出的试样浸入至少0.5cm深的试验液a(1000毫升中有8.298克氯化钠和0.368克氯化钙的水溶液)中30秒,然后用镊子取出后轻轻放在干净的吸水纸上。待样品不再滴液体时,将试样置于万能试验机的两夹具中。此后操作与平均干强度的相同。计算出的平均值为敷料平均湿强度的结果。
70.7.吸湿性的测试方法
71.本发明中敷料吸湿性的测试方法采用yyt0471.1-2004所规定的方法。
72.将试验样品放在温度21
±
2℃、相对湿度(rh)为60
±
15%的条件下调节不小于2小时。
73.对调节后的试验样品进行剪取,对于片状敷料,剪取成5
×
5cm的样品;对于条型敷料,剪取0.2-3.0g的样品。
74.对于剪成5
×
5cm的样品,先使用直尺测量出其实际尺寸并进行标记,并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出样品的质量并记录为w1。然后,将制备好的样品依次放入表面皿内,加入已经预热至37
±
1℃的试验液a(其质量为样品质量的40倍,
±
0.5g)(试验液a:1000毫升中有8.298克氯化钠和0.368克氯化钙的水溶液),使样品完全浸泡在溶液中。再将表面皿移入烘箱内,在37
±
1℃保持30min。最后,取出表面皿,用镊子夹持样品一角或一端,悬垂30秒(此过程不要抖动),称重并记录其质量w2。
75.对于毛条形的敷料,将表面皿换成50ml烧杯,其余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和片材敷料的相同。对于扁条形敷料,试验方法与片状敷料的相同,如果样品太长,可剪成并排的两条,悬垂时用镊子将两条敷料同时夹起。
76.结果计算:
[0077][0078][0079]
8.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直径的测试方法
[0080]
本发明中的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直径通过经校准的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0081]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0082]
实施例1:化学改性纤维素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83]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纤维,在常规非织造生产设备上制成针刺非织造布。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均为涤纶,面线为120
×
2旦涤纶长丝合股线,其直径为0.19毫米,底线为50/2s涤纶短纤双股线,其直径为0.26毫米。加强线的重量占伤口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7%。面线和底线按照图3的交织轨迹进行交织,交织轨迹为折线,并且交织轨迹之间
有交叉,交叉的最小夹角为53
°
。交织轨迹与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md)呈63.5
°
的角度。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130克/平方米,其吸湿性为22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3n/cm,平均湿强度为0.5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21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增强至7n/cm,平均湿强度增强至3.2n/cm。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面积的比例为2.3%。本实施例的产品示意图见图3所示。
[0084]
目前市售的典型亲水性纤维敷料(羧甲基纤维素纤维敷料)的平均湿强度一般在0.1-0.3n/cm之间,远远小于本实施例获得的伤口敷料,因此可以预见本发明的伤口敷料具有远优于市售产品的揭除特性。
[0085]
实施例2:化学改性壳聚糖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86]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酰化壳聚糖纤维,并被制成针刺非织造布。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均为锦纶,面线和底线均为40/3s旦锦纶短纤三股线,加强线直径为0.30毫米。加强线的重量占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3%。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交织轨迹为折线,并且交织轨迹之间有交叉,交叉的最小夹角为22
°
。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5.8%。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150克/平方米,其吸湿性为20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1.8n/cm,平均湿强度为0.8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17.8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增强至5.6n/cm,平均湿强度增强至2.7n/cm。本实施例产品示意图见图4所示。
[0087]
实施例3:壳聚糖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88]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壳聚糖纤维,与双组分es纤维(纤维细度1.7dtex,长度50毫米)混纺并被制成热熔非织造布,壳聚糖脱乙酰度75%。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为涤纶和锦纶,面线为150
×
2旦涤纶长丝合股线,其直径为0.26毫米,底线为2000分特含硫酸钡的锦纶短纤x光医用显影线,其直径为0.45毫米。加强线的重量占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8%。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交织轨迹为直线,交织轨迹相互平行。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10%。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80克/平方米,其吸湿性为5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4.5n/cm,平均湿强度为1.8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5克/100平方厘米,加强线方向(即加强线交织轨迹的前进方向)干强度增强至55n/cm,另一方向(即与加强线交织轨迹的前进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干强度为4.2n/cm,加强线方向湿强度增强至8.4n/cm,另一方向湿强度为3.6n/cm。产品示意图见图5所示。
[0089]
实施例4:壳聚糖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90]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50%的壳聚糖纤维与50%的羧甲基纤维素纤维混纺,并被制成针刺非织造布,壳聚糖脱乙酰度90%。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均为涤纶,面线为150
×
2旦涤纶长丝合股线,其直径为0.26毫米,底线为40/2s涤纶短纤双股线,其直径为0.28毫米。加强线的重量占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4%。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交织轨迹为折线,交织轨迹相互平行。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1.3%。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200克/平方米,其吸湿性为25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3.4n/cm,平均湿强度为1.3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22克/100平方厘米,加强线方向干强度增强至8.7n/cm,另一方向干强度为2.9n/cm,加强线方向湿强度增强至4.4n/cm,另一方向湿强度为1.6n/cm。本实施例产品示意图见图6所示。
[0091]
实施例5:含银海藻酸盐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92]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含银海藻酸盐纤维,并被制成针刺非织造布。非凝胶纤维加强
线的材料为涤纶和纤维素纤维,面线为150
×
2旦涤纶长丝合股线,其直径为0.26毫米,底线为30/3s天丝(lyocell)短纤三股线,其直径为0.36毫米。加强线的重量占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9%。交织轨迹相互平行,加强线交织轨迹为曲线。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1.6%。银含量为以伤口敷料的重量计1.0%。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200克/平方米,吸湿性为24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3.0n/cm,平均湿强度为1.8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22克/100平方厘米,加强线方向干强度增强至7.6n/cm,另一方向干强度为2.9n/cm,加强线方向湿强度增强至为3.0n/cm,另一方向湿强度为2.1n/cm。本实施例产品示意图见图7所示。
[0093]
实施例6:含银海藻酸盐凝胶纤维伤口敷料
[0094]
凝胶纤维材料采用50%含银海藻酸盐纤维(含银1.7%)和50%羧甲基纤维素纤维混纺,并被制成针刺非织造布。非凝胶纤维加强线的材料均为涤纶,面线为210
×
2旦天丝(lyocell)长丝合股线,其直径为0.41毫米,底线为40/2s涤纶短纤双股线,其直径为0.28毫米。加强线占敷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1%。非凝胶纤维加强线交织轨迹为曲线,并且交织轨迹之间有交叉,交叉的最小夹角为0
°
。交织轨迹与非织造布生产时的前进方向(md)呈0-90
°
的角度,即交织轨迹上某一点的切线与非织造布的前进方向(md)的角度为0-90
°
。加强线投影面积占敷料总面积的比例为5.2%。银含量为以伤口敷料的重量计0.8%。凝胶纤维材料的克重为400克/平方米,吸湿性为48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为9.2n/cm,平均湿强度为1.9n/cm。交织加强线后所得的伤口敷料的吸湿性为43克/100平方厘米,平均干强度增强至15.4n/cm,平均湿强度增强至5.6n/cm。本实施例产品示意图见图8所示。
[0095]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