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1:5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纺织及相关行业中对布匹进料及出料的纠偏及展布,特指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纺织行业及相关行业中,进料布匹到设备内卷轴上或出料布匹到外部支架上卷轴,通常要求卷到卷轴上布匹沿轴向的偏差在一个较小的偏差范围内。然而,由于布匹张力等原因,布匹在进料或出料卷上卷轴时会向一侧偏移,超出允许的偏差范围。因而需要在布匹进料与出料过程中对布匹进行纠偏。目前已有一些对布匹进料与出料进行纠偏的装置,但是需要绕过多个轧辊,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此外,布匹进料到一些纺织机械中,有时还需要横向展开,减少布皱现象,常采用弯辊及双向螺旋轧辊来展布,这些展布方式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同样需要布匹绕行多个轧辊,布匹上料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的装置。
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5.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左固定凸轮、左旋转夹腿、左旋摆夹腿、右固定凸轮、右旋转夹腿、右旋摆夹腿。左固定凸轮、左旋转夹腿、左旋摆夹腿构成装置左半部,右固定凸轮、右旋转夹腿、右旋摆夹腿构成装置右半部。
6.装置左半部及装置右半部工作时位于输送布匹的两侧,左固定凸轮及右固定凸轮无旋转自由度。左旋转夹腿与左旋摆夹腿之间以转动副相连接。左旋转夹腿一端可绕定轴转动,另一端与左旋摆夹腿的一端构成可张开闭合的左夹口,左旋摆夹腿随左旋转夹腿一起同向转动,左旋摆夹腿的另一端始终与左固定凸轮轮廓曲线接触。右旋转夹腿与右旋摆夹腿之间以转动副相连接。右旋转夹腿一端可绕定轴转动,另一端与右旋摆夹腿的一端构成可张开闭合的右夹口,右旋摆夹腿随右旋转夹腿一起同向转动,右旋摆夹腿的另一端始终与右固定凸轮轮廓曲线接触。
7.通过左旋转夹腿带动左旋转夹腿一起旋转,使左夹口叉入布匹或离开布匹。通过左旋摆夹腿的一端与左固定凸轮轮廓曲线的不同位置接触,使左夹口张开闭合以夹住或松开布匹。同样,通过右旋转夹腿带动右旋转夹腿一起旋转,使右夹口叉入布匹或离开布匹。通过右旋摆夹腿的一端与右固定凸轮轮廓曲线的不同位置接触,使右夹口张开闭合以夹住松开布匹。
8.在本发明进行展布工作时,左旋转夹腿及右旋转夹腿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绕相应轴线转动,从而带动左夹口及右夹口转动,当布匹的两侧分别叉入左夹口及右夹口时,左夹口及右夹口处于张开状态,不会对布匹产生横向推力,不会使布匹产生褶皱。当左夹口及右夹口进一步旋转离开布匹时,左夹口及右夹口处于夹紧状态,会夹持住布匹,给布匹施加横向背离布匹的拉力,实现对布匹的横向外展。
9.当外部纠偏传感器侦测到布匹在输送过程中轴向偏移到一定程度,需要对布匹进行纠偏。如布匹偏向左侧,右旋转夹腿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绕相应轴线转动,带动右夹口转动,布匹叉入右夹口时,右夹口处于张开状态,右夹口进一步旋转离开布匹时会处于夹紧状态夹持住布区,给布匹右侧施加横向向右的拉力,而向左旋转夹腿提供旋转动力的外部动力驱动将不提供输出动力给左旋转夹腿,左夹口不转动,这样不会在布匹左侧产生向左的拉力。在向右拉力作用下,驱使布匹向右偏移,实现对输送的布匹纠偏。反之,若布匹偏向右侧,左旋转夹腿在外部动力驱动下绕相应轴线转动,带动左夹口转动,布匹叉入左夹口时,左夹口处于张开状态,左夹口进一步旋转离开布匹时会处于夹紧状态夹持住布区,给布匹左侧施加横向向左的拉力,而向右旋转夹腿提供旋转动力的外部动力驱动将不提供输出动力给右旋转夹腿,右夹口不转动,这样不会在布匹右侧产生向右的拉力。在向左拉力作用下,驱使布匹向左偏移,同样实现对输送的布匹纠偏。
1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能够在外部动力驱动下能够实现在布匹输送过程中的展布及纠偏功能。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原理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第一凸轮轮廓曲线示意图;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可用于进出布纠偏及展布装置第二凸轮轮廓曲线示意图。
15.图1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左固定凸轮,2-左旋转夹腿,3-左旋摆夹腿,4-右固定凸轮,5-右旋转夹腿,6-右旋摆夹腿。
16.图2中的标号分别代表:7-第一凸轮,8-第一轴承上盖,9-第一滚动轴承,10-第一平键,11-第一螺母,12-第一旋转轴,13-第一旋转夹腿,14-第一旋摆夹腿,15-第一弹性挡圈,16-第二弹性挡圈,17-第二旋摆夹腿,18-第二凸轮,19-第二旋转夹腿,20-第二滚动轴承,21-第二轴承上盖,22-第二旋转轴,23-第四螺母,24-第二平键,25-第二挡圈,26-第五螺母,27-第二轴承下盖,28-第二弹簧,29-第六螺母,30-第二销轴,31-第三套筒,32-第四套筒,33-第三弹性挡圈,34-第四弹性挡圈,35-第一套筒,36-第二套筒,37-第一销轴,38-第三螺母,39-第一弹簧,40-第二螺母,41-第一挡圈,42-第一轴承下盖。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轴向”、“径向”、“竖直”、“水平”、“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
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0.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第一凸轮7,第一轴承上盖8,第一滚动轴承9,第一平键10,第一螺母11,第一旋转轴12,第一旋转夹腿13,第一旋摆夹腿14,第一弹性挡圈15,第二弹性挡圈16,第二旋摆夹腿17,第二凸轮18,第二旋转夹腿19,第二滚动轴承20,第二轴承上盖21,第二旋转轴22,第四螺母23,第二平键24,第二挡圈25,第五螺母26,第二轴承下盖27,第二弹簧28,第六螺母29,第二销轴30,第三套筒31,第四套筒32,第三弹性挡圈33,第四弹性挡圈34,第一套筒35,第二套筒36,第一销轴37,第三螺母38,第一弹簧39,第二螺母40,第一挡圈41,第一轴承下盖42。
21.第一凸轮7,第一轴承上盖8,第一滚动轴承9,第一平键10,第一螺母11,第一旋转轴12,第一旋转夹腿19,第一旋摆夹腿14,第一弹性挡圈15,第二弹性挡圈16,第一套筒35,第二套筒36,第一销轴37,第三螺母38,第一弹簧39,第二螺母40,第一挡圈41及第一轴承下盖42构成了装置左半部分。第一旋转夹腿13一端、第一旋摆夹腿14一端,第一弹性挡圈15,第二弹性挡圈16,第一套筒35,第二套筒36构建了左夹口。
22.第二旋摆夹腿17,第二凸轮18,第二旋转夹腿19,第二滚动轴承20,第二轴承上盖21,第二旋转轴22,第四螺母23,第二平键24,第二挡圈25,第五螺母26,第二轴承下盖27,第二弹簧28,第六螺母29,第二销轴30,第三套筒31,第四套筒32,第三弹性挡圈33及第四弹性挡圈34构成了装置右半部。第二旋摆夹腿17一端,第二旋转夹腿19一端,第三套筒31,第四套筒32,第三弹性挡圈33,第四弹性挡圈34构建了右夹口。
23.第一凸轮7为一盘形凸轮,凸轮轮廓曲线如图3所示,相位10
°
~90
°
之间为矢径最小的一段圆弧,相位180
°
~340
°
之间为矢径最大的一段圆弧,相位从340
°
到360
°
及从0
°
到10
°
矢径按等速运动规律逐渐减小,相位从90
°
到180
°
矢径按等速运动规律逐渐增大。第一轴承上盖8与第一凸轮7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轴承下盖42与第一凸轮7的下端相连接。第一轴承上盖8及第一轴承下盖42将第一滚动轴承9固定在第一凸轮7内腔内。第一滚动轴承9安装在第一旋转轴12上,第二螺母40通过第一挡圈41将第一滚动轴承9轴向固定在第一旋转轴12上。第一旋转轴12一端接外部动力,另一端通过第一平键10与第一旋转夹腿13之间构成轴毂连接。第一螺母11与第一旋转轴12之间为螺纹连接,使第一旋转夹腿13在第一旋转轴12上轴向固定。第一旋转夹腿13与第一旋摆夹腿14安装在第一销轴37上,通过第三螺母38实现在第一销轴37上的轴向固定。第一旋转夹腿13与第一旋摆夹腿14都能绕第一销轴37转动,通过第一销轴37构成转动副。第二套筒36筒体外侧包裹软质橡胶,安装在第一旋摆夹腿14上。第二套筒36能够在第一旋摆夹腿14上转动,通过第一弹性挡圈15实现在第一旋摆夹腿14上的轴向固定。第一套筒35筒体外侧包裹软质橡胶,安装在第一旋转夹腿13上。第一套
筒35能够在第一旋转夹腿13上转动,通过第二弹性挡圈16实现在第一旋转夹腿13上的轴向固定。第一弹簧39为拉簧,连接在第一旋转夹腿13和第一旋摆夹腿14之间。
24.第二凸轮18同样为一盘形凸轮,凸轮轮廓曲线如图4所示,相位90
°
~170
°
之间为矢径最小的一段圆弧,相位200
°
~360
°
之间为矢径最大的一段圆弧,相位从0
°
到90
°
矢径等速运动规律逐渐减小,相位从170
°
到200
°
矢径按等速运动规律逐渐增大。第二轴承上盖21与第二凸轮18的上端相连接,第二轴承下盖27与第二凸轮18的下端相连接。第二轴承上盖21及第二轴承下盖27将第二滚动轴承20固定在第二凸轮18内腔内。第二滚动轴承20安装在第二旋转轴22上,第五螺母26通过第二挡圈25将第二滚动轴承20轴向固定在第二旋转轴22上。第二旋转轴22一端接外部动力,另一端通过第四螺母24与第二旋转夹腿19之间构成轴毂连接。第四螺母23与第二旋转轴22之间为螺纹连接,使第二旋转夹腿19在第二旋转轴22上轴向固定。第二旋转夹腿19与第二旋摆夹腿17安装在第二销轴30上,通过第六螺母29实现在第二销轴30上的轴向固定。第二旋转夹腿19与第二旋摆夹腿17都能绕第二销轴30转动,通过第二销轴30构成转动副。第四套筒32筒体外侧包裹软质橡胶,安装在第二旋摆夹腿17上。第四套筒32能够在第二旋摆夹腿17上转动,通过第四弹性挡圈34实现在第二旋摆夹腿17上的轴向固定。第三套筒31筒体外侧包裹软质橡胶,安装在第二旋转夹腿19上。第三套筒31能够在第二旋转夹腿19上转动,通过第三弹性挡圈33实现在第二旋转夹腿19上的轴向固定。第二弹簧28为拉簧,连接在第二旋转夹腿19和第二旋摆夹腿17之间。
25.本发明实施例1装置左半部及装置右半部分别放置在输送的布匹两侧,第一凸轮7及第二凸轮18固定不动。外部动力驱动第一旋转轴12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旋转夹腿13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左夹口绕第一旋转轴12轴线转动,这样左夹口就会叉入或退出布匹。在第一弹簧39的作用下第一旋摆夹腿14一端始终与第一凸轮7轮廓曲线接触,第一旋摆夹腿14在绕转第一凸轮7时,会进行“摆动-停止-摆回-停止”的循环动作。左夹口张开进入布匹,离开布匹时夹住布匹,给布匹提供一个向左的拉力。外部动力驱动第二旋转轴22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旋转夹腿19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右夹口绕第二旋转轴22轴线转动,这样右夹口就会叉入或退出布匹。在第二弹簧28的作用下第二旋摆夹腿17一端始终与第二凸轮18轮廓曲线接触,第二旋摆夹腿17在绕第二凸轮18转动时,会进行“摆动-停止-摆回-停止”的循环动作。右夹口张开进入布匹,离开布匹时夹住布匹,给布匹提供一个向右的拉力。左夹口处第一套筒35、第二套筒36以及右夹口处第三套筒31、第四套筒32能够转动,筒体外侧包裹软质橡胶能够实现对不同厚度布匹的夹持及防止卡住布匹。
26.在本发明实施例1展布工作时,外部动力驱动第一旋转轴12逆时针转动,左夹口在离开布匹时,对布匹产生向左侧的拉力,外部动力驱动第二旋转轴22顺时针转动,右夹口在离开布匹时,对布匹产生向右侧的拉力,从而达到将布匹向两侧伸展的效果。
27.对布匹输送进行纠偏工作时,若布匹偏于左侧,外部控制单元接收到左夹口已离开布匹信号,外部控制单元将控制外部动力停止输送动力给第一旋转轴12,第二旋转轴22在外部动力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右夹口在离开布匹时,对布匹产生向右侧的拉力,将布匹向右侧拉动,实现对布匹向右侧的纠偏。若布匹偏于右侧,外部控制单元接收到右夹口已离开布匹信号,外部控制单元将控制外部动力停止输送动力给第二旋转轴22,第一旋转轴12在外部动力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左夹口在离开布匹时,对布匹产生向左侧的拉力,将布匹向左侧拉动,实现对布匹向左侧的纠偏。
28.实施例2,在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凸轮7及第二凸轮18为带有槽形的空间圆柱凸轮,装置中不包含第一弹簧39、第二弹簧28。
29.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0.注:叉入指夹口张口,使布进入夹口内;夹住指夹口闭合,夹口夹持住布。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