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0:51: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商用车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


背景技术:

2.商用车冷却模块总成,是由中冷器-散热器-护风圈-挡风板等部件组合而成;其作用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保证发动机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以获得较高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3.目前,各商用车厂商的冷却模块大多采用悬置支撑加限位装置的连接结构。悬置支撑通常位于冷却模块两侧偏中间位置,一般使用橡胶软垫,起主体支撑作用。
4.限位装置通常位于冷却模块下部,一侧固定于车架上,另一侧与冷却模块连接,起到防止冷却模块俯仰振动的作用。而随着商用车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整车设计时留给冷却模块空间越来越小。
5.并且由于增压器的普遍使用,增压空气通过管路不断冲击中冷器气室,进而传递给整个冷却模块,导致冷却模块在整车行驶方向上不断前倾或后仰,易造成冷却模块与整车其他部件运动干涉。同时,该冲击振动如果不能有效消除,将会严重影响冷却模块的可靠性,降低冷却模块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冷却模块在整车上稳定性差,严重影响冷却模块的可靠性,降低冷却模块冷却性能和寿命的问题。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包括:
8.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室和出气室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上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车架纵梁上,所述第二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下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
9.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芯体、上水室、下水室,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所述上水室、下水室和芯体侧板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的固定点,所述上水室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安装孔,所述下水室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定位销;
10.护风罩,所述护风罩包括矩形护风壳和圆形护风圈,所述矩形护风壳和圆形护风圈之间通过口径逐步缩小的锥管连接,所述矩形护风壳与上水室、下水室和芯体侧板的固定点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弯板和减震垫,所述第一弯板包括连接进气室或出气室的第一折边,以及连接车架纵梁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组成“l”形结构;
12.所述减震垫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折边顶部的上减震垫,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折边底部的下减震垫,所述上减震垫、第二折边和下减震垫之间通过双头螺杆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弯板和橡胶减震器,所述第二弯板包括连接橡胶减震器的第三折边,以及连接前下防护支架的第四折边,所述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组成“l”形结构;
14.所述橡胶减震器包括一端开口的衬套外管和一端开口的衬套内管,所述衬套内管位于衬套外管内且相互同轴设置,所述衬套外管与衬套内管之间通过硫化橡胶连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衬套外管上远离衬套内管的一端设有连接第三折边的第一螺杆,所述衬套内管上远离衬套外管的一端设有连接进气室或出气室的第二螺杆;
16.所述衬套外管的直径大于衬套内管的直径,且衬套外管与衬套内管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硫化橡胶靠近衬套内管的一端开设有供衬套内管径向运动的环形槽。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室和出气室的顶部均设有连接上水室的上安装板,所述进气室和出气室的底部均设有坐落所述下水室的下支架,所述下支架上设有穿入所述定位销的定位孔;
18.所述定位销上套设有柔性连接下水室和下支架的环形减震圈,所述环形减震圈包括位于所述定位孔内的定位圈,以及位于定位圈顶部的减震圈,所述减震圈夹持在下水室和下支架之间。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包括呈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及呈水平设置的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相互垂直连接并形成用于容纳下水室一角的空腔;
20.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底部设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上开设有挂设防虫网的挂钩孔,所述进气室和出气室的顶部均设有连接挡泥板的安装块。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冷器的顶部设有挡风板组件,所述挡风板组件包括与中冷器固定连接的挡风板支架,以及连接在挡风板支架顶部的丁腈橡胶发泡板,所述丁腈橡胶发泡板与挡风板支架之间通过非金属蘑菇钉固定。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支架为“l”形结构,所述挡风板支架的底部两端均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环形非金属软垫,所述挡风板支架的底部两端均设有挂设防虫网的挂钩。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风罩的矩形护风壳与散热器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条,所述矩形护风壳与上水室、下水室之间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护风壳与芯体侧板之间通过多个非金属蘑菇钉连接。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形护风圈远离矩形护风壳的一端由上至下以接近矩形护风壳的方向倾斜设置。
2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由于申请的冷却模块设置了中冷器,该中冷器的进气室和出气室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第一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上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车架纵梁上,第二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下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散热器芯体、上水室、下水室,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上水室、下水室和芯体侧板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的固定点,上水室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安装孔,下水室的两端
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定位销;护风罩,该护风罩包括矩形护风壳和圆形护风圈,矩形护风壳和圆形护风圈之间通过口径逐步缩小的锥管连接,矩形护风壳与上水室、下水室和芯体侧板的固定点连接。
27.因此,本技术的冷却模块在中冷器的进气室和出气室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其中,第一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上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车架纵梁上,第一减震机构在z轴方向对中冷器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第二减震机构位于进气室和出气室的下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第二减震机构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对中冷器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防止中冷器在车架上发生俯仰转动和剧烈振动,保障了冷却模块的使用可靠性,延长了冷却模块的寿命。
28.此外,本技术冷却模块的散热器由散热器芯体、上水室、下水室,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组成,散热器取消了侧防护板结构,降低了散热器的自身重量,缩小了散热器的外形尺寸。为了将散热器与中冷器模块化装配,在上水室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安装孔,下水室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的定位销,将散热器集成在中冷器上,以中冷器作为受力机构,便于散热器的安装和布置。上水室、下水室和芯体侧板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的固定点,将护风罩集成在散热器上,提升了护风罩的结构强度和气密性,提升了冷却模块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左视图;
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橡胶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气室或出气室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水室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水室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芯体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水室和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护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护风罩的结构左视图;
44.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护风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5.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挡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
47.100、中冷器;110、出气室;111、上安装板;112、安装块;113、下支架;114、延伸板;115、挂钩孔;120、进气室;130、中冷器芯体;140、第一减震机构;141、第一弯板;142、上减震垫;143、下减震垫;144、双头螺杆;
48.150、第二减震机构;151、第二弯板;152、橡胶减震器;153、衬套外管;154、衬套内管;155、硫化橡胶;156、第二螺杆;157、第一螺杆;158、环形槽;
49.200、散热器;210、散热器芯体;220、上水室;221、安装孔;222、固定点;230、下水室;231、定位销;232、环形减震圈;240、芯体侧板;
50.300、护风罩;310、矩形护风壳;311、连接孔;312、密封条;320、圆形护风圈;330、锥管;400、挡风板组件;410、挡风板支架;411、环形非金属软垫;412、挂钩;420、丁腈橡胶发泡板。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冷却模块在整车上稳定性差,严重影响冷却模块的可靠性,降低冷却模块冷却性能和寿命的问题。
53.参见图1至图3、图8至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包括:
54.中冷器100,该中冷器100包括进气室120、出气室110,以及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之间的中冷器芯体130,中冷器100将涡轮增压机压缩后的新鲜空气从进气室120进入中冷器芯体130进行冷却后从出气室110排出送入缸体参与燃烧。
55.中冷器100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上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固定在车架纵梁上。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下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
56.中冷器100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了支撑和固定中冷器100的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上方的第一减震机构140将中冷器100固定在车架纵梁上;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下方的第二减震机构150将中冷器100固定在前下防护支架上,提升了中冷器100的结构稳定性,并降低了中冷器100受冲击后的振动强度。
57.散热器200,该散热器200布置在中冷器100的后侧,散热器200包括散热器芯体210、上水室220、下水室230,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210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240。散热器200将发动机的冷却液从下水室230送入散热器芯体210进行冷却后从上水室220流出进入发动机内进行循环冷却。
58.散热器200的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300的固定点222。上水室220两端的顶部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安装孔221,安装孔221沿x轴方向延伸,下水室230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定位销231,定位销231沿z轴方向
向下延伸。x轴方向为车体长度方向,y轴方向为车体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车体高度方向。
59.护风罩300,该护风罩300包括矩形护风壳310和圆形护风圈320,在矩形护风壳310和圆形护风圈320之间通过口径逐步缩小的锥管330连接。矩形护风壳310与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的固定点222连接,矩形护风壳310前端的四周设有分别与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上固定点222连接的连接孔311。
60.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模块在中冷器100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其中,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上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车架纵梁上,第一减震机构140在z轴方向对中冷器100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位于进气室120上的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进气室120的右侧,位于出气室110上的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出气室110的左侧。
61.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下方以将中冷器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前侧。第二减震机构150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对中冷器100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共同作用以防止中冷器100在车架上发生俯仰转动和剧烈振动,保障了冷却模块的使用可靠性,延长了冷却模块的寿命。
62.此外,本技术冷却模块的散热器200由散热器芯体210、上水室220、下水室230,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210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240组成。散热器200取消了侧防护板结构,降低了散热器200的自身重量,缩小了散热器200的外形尺寸,降低了冷却模块的制造成本。
63.为了实现散热器200与中冷器100模块化装配,在上水室22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安装孔221,下水室23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定位销231,将散热器200集成在中冷器100上,散热器200以中冷器100作为受力机构,便于散热器200的安装和布置。
64.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300的固定点222,将护风罩300集成在散热器200上,提升了护风罩300的结构强度和气密性,降低进入护风罩300内的冷却风从护风罩300与散热器200的连接处的泄流量,提升了冷却模块的冷却性能。
6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的第一减震机构140包括第一弯板141和减震垫。第一弯板141包括连接进气室120或出气室110的第一折边,以及连接车架纵梁的第二折边,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组成“l”形结构。
66.第一弯板141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为钢板材料折弯成型结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相互垂直。在第一折边上开设有三个连接进气室120或出气室110螺栓孔,第一折边通过螺栓与进气室120或出气室110固定连接。第二折边上开设有两个穿入双头螺杆144的螺栓孔,第二折边呈水平方向设置。
67.减震垫包括位于第二折边顶部的上减震垫142,以及位于第二折边底部的下减震垫143,上减震垫142和下减震垫143均为设定厚度的长方体结构。上减震垫142、第二折边和下减震垫143之间通过双头螺杆144连接,双头螺杆144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螺母,下减震垫143与车架纵梁弹性连接。
68.第一弯板141的第二折边夹持在上减震垫142和下减震垫143之间,上减震垫142和下减震垫143通过双头螺杆144将中冷器100紧固在车架纵梁上,一方面使中冷器100与车架
纵梁可靠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缓冲车架纵梁对中冷器100产生的冲击,降低中冷器100的振动强度,降低中冷器100的抖动、破损几率。
6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的第二减震机构150包括第二弯板151和橡胶减震器152。第二弯板151包括连接橡胶减震器152的第三折边,以及连接前下防护支架的第四折边,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组成“l”形结构。
70.第二弯板151的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为钢板材料折弯成型结构,第三折边和第四折边相互垂直。在第三折边上开设有连接橡胶减震器152的豁口,豁口朝上。第四折边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前下防护支架的连接螺栓孔,第四折边通过螺栓与前下防护支架固定连接。
71.橡胶减震器152包括一端开口的衬套外管153和一端开口的衬套内管154,衬套内管154位于衬套外管153内且相互同轴设置,衬套外管153与衬套内管154之间通过硫化橡胶155连接成整体。硫化橡胶155为圆柱形结构,硫化橡胶155的外径与衬套外管153的内径相同。
72.在衬套外管153上远离衬套内管154的一端设有连接第三折边的第一螺杆157,衬套内管154上远离衬套外管153的一端设有连接进气室120或出气室110的第二螺杆156。进气室120或出气室110的前部设有连接第二螺杆156的固定座,在固定座上开设有螺纹连接第二螺杆156的螺纹孔。
73.衬套外管153的直径大于衬套内管154的直径,且衬套外管153与衬套内管154之间形成环形间隙,硫化橡胶155靠近衬套内管154的一端开设有供衬套内管154径向运动的环形槽158。衬套内管154和衬套内管154之间通过硫化橡胶155连接,硫化橡胶155在衬套外管153内以实现x轴方向和y轴方向弹性支撑中冷器100。
7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顶部均设有连接上水室220的上安装板111。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底部均设有坐落下水室230的下支架113,在下支架113上设有穿入定位销231的定位孔。
75.在定位销231上套设有柔性连接下水室230和下支架113的环形减震圈232,该环形减震圈232包括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圈,以及位于定位圈顶部的减震圈,减震圈的外径大于定位孔的直径,减震圈的底部与下支架113相互贴合,环形减震圈232夹持在下水室230和下支架113之间,环形减震圈232以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缓冲散热器200的振动。
76.下支架113包括呈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及呈水平设置的第三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相互垂直连接并形成用于容纳下水室230一角的空腔,下水室230的一端坐落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形成的空腔内,为下水室230提供支撑和限位。
77.定位孔位于第三支撑板上,第三支撑板的底部设有延伸板114,延伸板114上开设有挂设防虫网的挂钩孔115,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顶部均设有连接挡泥板的安装块112,以实现冷却模块的多功能性和集成化设计。
78.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和图14至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的中冷器100的顶部设有挡风板组件400,该挡风板组件400包括与中冷器100固定连接的挡风板支架410,以及连接在挡风板支架410顶部的丁腈
橡胶发泡板420,丁腈橡胶发泡板420与挡风板支架410之间通过非金属蘑菇钉固定。
79.挡风板支架410为“l”形结构,挡风板支架410的底部两端均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固定孔,在固定孔内设有环形非金属软垫411,挡风板支架410的底部两端均设有挂设防虫网的挂钩412。丁腈橡胶发泡板420用于密封进入护风罩300内的冷却风,防止加热后的冷却风从护风罩300排出后再反向进入冷却模块,提升冷却模块的冷却性能。
80.为了提升护风罩300的气密性,护风罩300的矩形护风壳310与散热器200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条312,矩形护风壳310与上水室220、下水室230之间通过多个金属螺栓固定连接,矩形护风壳310与芯体侧板240之间通过多个非金属蘑菇钉连接。圆形护风圈320远离矩形护风壳310的一端由上至下以接近矩形护风壳的方向倾斜设置,以适应发动机在车架纵梁上的倾斜设置。
81.工作原理
8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冷却模块,由于申请的冷却模块设置了中冷器100,该中冷器100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上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车架纵梁上,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下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
83.散热器200,该散热器200包括散热器芯体210、上水室220、下水室230,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210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240,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300的固定点222,上水室22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安装孔221,下水室23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定位销231。
84.护风罩300,该护风罩300包括矩形护风壳310和圆形护风圈320,矩形护风壳310和圆形护风圈320之间通过口径逐步缩小的锥管330连接,矩形护风壳310与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的固定点222连接。
85.因此,本技术的冷却模块在中冷器100的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上均设有第一减震机构140和第二减震机构150,其中,第一减震机构14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上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车架纵梁上,第一减震机构140在z轴方向对中冷器100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
86.第二减震机构150位于进气室120和出气室110的下方以将中冷器100连接在前下防护支架上,第二减震机构150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对中冷器100进行定位约束和减震,防止中冷器100在车架上发生俯仰转动和剧烈振动,保障了冷却模块的使用可靠性,延长了冷却模块的寿命。
87.此外,本技术冷却模块的散热器200由散热器芯体210、上水室220、下水室230,以及固定位于散热器芯体210左右两侧的芯体侧板240组成,散热器200取消了侧防护板结构,降低了散热器200的自身重量,缩小了散热器200的外形尺寸。
88.为了将散热器200与中冷器100模块化装配,在上水室22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安装孔221,下水室23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中冷器100的定位销231,将散热器200集成在中冷器100上,以中冷器100作为受力机构,便于散热器200的安装和布置。上水室220、下水室230和芯体侧板240上均设有连接护风罩300的固定点222,将护风罩300集成在散热器200上,提升了护风罩300的结构强度和气密性。
8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