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7:00: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挑脚手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属于房屋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高层建筑施工危险性比较大,在建筑顶部造型改造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必须搭设脚手架,房屋的建筑施工离不开脚手架的参与使用;但目前现有的脚手架组成零件均是通过捆绑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导致脚手架安装与拆卸时较为繁琐。
3.因此,亟需对悬挑脚手架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在进行组装或者拆卸时方便快捷,提高了悬挑脚手架安装与拆卸时的效率,能够更快的施工。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6.一种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有若干个支撑钢梁,所述支撑钢梁一侧与底部悬梁层的上端面连接,所述支撑钢梁另一侧的上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连接环,两个所述连接块上均插接有支撑柱;
7.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钢梁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环连接有支撑钢管,所述支撑钢管上卡设有支撑板,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钢梁上的所述支撑柱之间均插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柱,处于同一个所述支撑钢梁上的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面卡设有固定钢梁,所述固定钢梁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一侧与顶部悬梁层的下表面连接。
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下端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块形状及大小相同的凹槽,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横向贯穿所述支撑柱。
9.优选的,所述连接环上端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支撑钢管两端的上方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支撑钢管卡入所述连接环内,所述第三螺纹孔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螺纹孔相通。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将所述支撑钢管包裹,所述卡板的内侧设置有橡胶防滑垫,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开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以及所述第四螺纹孔均通过螺栓贯穿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两端面开设有内螺纹槽,每个所述内螺纹槽内均旋和连接有一个螺纹杆,所述连接柱通过所述螺纹杆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固定钢梁上开设有通槽,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上端贯穿所述通槽。
13.优选的,所述支撑钢梁以及所述固定钢梁与所述悬梁层之间均采用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通过利用支撑钢梁、支撑柱、连接环、支撑钢管、支撑板、连接柱以及固定钢梁之间相互插接的连接方式使装置在进行安装与拆卸时方便快捷,提高了悬挑脚手架安装与拆卸时的效率,能够更快的施工,同时通过利用螺栓贯穿第二螺纹孔、第三螺纹孔螺栓以及第四螺纹孔将装置底部固定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柱连接剖视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钢管连接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钢梁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装置主体,2-支撑钢梁,3-连接块,4-连接环,5-支撑柱,6-支撑钢管,7-支撑板,701-卡板,702-橡胶防滑垫,8-连接柱,9-固定钢梁,10-凹槽,11-第一螺纹孔,12-第二螺纹孔,13-第三螺纹孔,14-螺栓,15-第四螺纹孔,16-内螺纹槽,17-螺纹杆,18-通槽,19-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26.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包括有若干个支撑钢梁2,支撑钢梁2起到主要支撑效果,支撑钢梁2一侧与底部悬梁层的上端面连接,使装置底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性,支撑钢梁2另一侧的上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块3,两个连接块3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连接环4,连接环4用于连接支撑钢管6,两个连接块3上均插接有支撑柱5,支撑柱5起到装置框架的支撑效果;
27.每两个相邻的支撑钢梁2之间均通过连接环4连接有支撑钢管6,支撑钢管6将两个支撑钢梁2之间进行连接并且起到一定的支撑性,支撑钢管6上卡设有支撑板7,卡板7放置在支撑钢管6上,用于作业人员的站立,起到支撑施工效果,每两个相邻的支撑钢梁2上的支撑柱5之间均插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柱8,连接柱8的设置将相邻的支撑柱5进行连接,进一步的提高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处于同一个支撑钢梁2上的两个支撑柱5的上端面卡设有固定钢梁9,固定钢梁9远离支撑柱5的一侧与顶部悬梁层的下表面连接,固定钢梁9上开设有通槽18,两个支撑柱5的上端贯穿通槽18,两个支撑柱5上端面贯穿通槽18,使固定钢梁9能够将两个支撑柱5进行固定卡设,防止支撑柱5的上端出现晃动以及偏移,从而提高了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柱5下端面开设有与连接块3形状及大小相同的凹
槽10,支撑柱5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1,第一螺纹孔11横向贯穿支撑柱5,凹槽10的设置用于将支撑柱5与连接块3进行插接,第一螺纹孔11用于连接柱8的连接安装。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6所示,连接环4上端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支撑钢管6两端的上方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3,支撑钢管6卡入连接环4内,第三螺纹孔13与其中一个第二螺纹孔12相通,在支撑钢管6进行安装时,将支撑钢管6的一端卡入其中一个连接环4内,再将支撑钢管6的另一端卡入另一个连接环4内,转动支撑钢管6,使第二螺纹孔12与第三螺纹孔13相通。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板7的下端面设置有卡板701,卡板701将支撑钢管6包裹,卡板701的内侧设置有橡胶防滑垫702,支撑板7的两侧开设有第四螺纹孔15,第二螺纹孔12、第三螺纹孔13以及第四螺纹孔15均通过螺栓14贯穿连接,在支撑板7放置在支撑钢管6上时,卡板701会将支撑钢管6包括,起到初步限位效果,通过利用橡胶防滑垫702的设置提高了卡板701的防滑效果,在支撑板7放置成功后,第二螺纹孔12、第三螺纹孔13以及第四螺纹孔15会处于相通状态,再通过螺栓14进行贯穿固定连接。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柱8的两端面开设有内螺纹槽16,每个内螺纹槽16内均旋和连接有一个螺纹杆17,连接柱8通过螺纹杆17与第一螺纹孔11连接,在连接柱9在与支撑柱5进行连接时,将连接柱9放置在两个支撑柱5之间,通过转动其中一端的螺纹杆17,将螺纹杆17与一侧支撑柱5上的第一螺纹孔11进行连接,在转动另一端的螺纹杆17,将另一端的螺纹杆17与另一侧支撑柱5上的第一螺纹孔11进行连接,使连接柱8能够根据需求进行长度的微调。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钢梁2以及固定钢梁9与悬梁层之间均采用固定件19进行固定连接,采用传统固定件19固定的设置使装置适配性更强,不需要去制造出特殊固定零件,使装置整体的制造成本低。
33.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的悬挑脚手架的原理如下:装置在进行组装时,将若干个支撑钢梁2与若干个固定钢梁3通过固定件19分别安装在底部悬梁层的上端面以及顶部悬梁层的下端面,保证支撑钢梁2与固定钢梁3上下正对齐,将支撑柱5的上端插进通槽18内,保证支撑柱5下端留有足够空间,然后将支撑柱5放下,将连接块3卡进凹槽10内,从而实现支撑柱5的安装,然后将支撑钢管6的一端卡入其中一个连接环4内,再将支撑钢管6的另一端卡入另一个连接环4内,转动支撑钢管6,使第二螺纹孔12与第三螺纹孔13相通,将支撑板7放置在支撑钢管6上,使第二螺纹孔12、第三螺纹孔13以及第四螺纹孔15处于相通状态,再通过螺栓14进行贯穿固定连接,最后将连接柱9放置在两个支撑柱5之间,通过转动其中一端的螺纹杆17,将螺纹杆17与一侧支撑柱5上的第一螺纹孔11进行连接,在转动另一端的螺纹杆17,将另一端的螺纹杆17与另一侧支撑柱5上的第一螺纹孔11进行连接,从而完成装置框架最后一步的固定。
34.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35.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6.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