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循环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6:45: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开式循环水系统在发电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通常,在开式循环水系统中,会采用一台运行冷却塔和一台备用冷却塔,当运行冷却塔停运时,将临时启动备用冷却塔,以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工程实践中,由于运行冷却塔和备用冷却塔之间缺乏联络机制,当运行冷却塔或备用冷却塔频繁启动和停运时,会将没有运行的冷却塔中的循环水大量外排,由此造成循环水的大量浪费。
4.由此可见,目前亟需一种循环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循环水装置由于缺乏联络机制而导致的循环水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循环水装置由于缺乏联络机制而导致的循环水浪费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装置,所述循环水装置包括:
7.冷却塔,所述冷却塔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
8.潜水泵;
9.截止阀;
10.所述第一冷却塔和所述第二冷却塔通过所述潜水泵和所述截止阀相互连接。
11.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第一冷却塔通过多条路径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所述潜水泵和所述截止阀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上。
12.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多条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潜水泵包括:第一潜水泵、第二潜水泵、第三潜水泵和第四潜水泵;所述第一冷却塔通过所述第一路径上的所述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三潜水泵和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通过所述第二路径上的所述第二潜水泵和所述第四潜水泵相连接。
13.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潜水泵和所述第四潜水泵之间,或,所述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潜水泵和所述第三潜水泵之间。
14.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截止阀包括: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潜水泵和所述第三潜水泵之间;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15.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第一潜水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相连接,所述第一潜水泵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截止阀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截止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潜水泵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潜水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所
述第三潜水泵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二端口相连接。
16.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第二潜水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相连接,所述第二潜水泵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截止阀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潜水泵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四潜水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
17.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截止阀还包括:第五截止阀;所述第五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五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相连接。
18.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截止阀还包括:第六截止阀;所述第六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六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
19.可选地,上述所述的循环水装置中,所述截止阀还包括:第七截止阀和第八截止阀;所述第七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七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相连接;所述第八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截止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八截止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
2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循环水装置,所述循环水装置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潜水泵;截止阀;所述第一冷却塔和所述第二冷却塔通过所述潜水泵和所述截止阀相互连接。在此过程中,通过在第一冷却塔和第二冷却塔之间架设潜水泵和截止阀,可以实时根据第一冷却塔和第二冷却塔的需求量变化,合理调配冷却水,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循环水装置由于缺乏联络机制而导致的循环水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的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的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的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的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冷却塔;11-第一冷却塔;12-第二冷却塔;2-潜水泵;21-第一潜水泵;22-第二潜水泵;23-第三潜水泵;24-第四潜水泵;3-截止阀;31-第一截止阀;32-第二截止阀;33-第三截止阀;34-第四截止阀;35-第五截止阀;36-第六截止阀;37-第七截止阀;38-第八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循环水装置的一种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循环水装置可以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却塔可以包括:第一冷却塔11、第二冷却塔12;潜水泵2;截止阀3;所述第一冷却塔11和所述第二冷却塔12通过所述潜水泵2和所述截止阀3相互连接。
3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冷却塔11和所述第二冷却塔12通过所述潜水泵2和所述截止阀3相互连接。可以是指,第一冷却塔11与潜水泵2的一端相连,潜水泵2的另一端与截止阀3的一端相连,截止阀3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3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却塔11可以是运行冷却塔,第二冷却塔12可以是备用冷却塔。或者第一冷却塔11可以是备用冷却塔,第二冷却塔12可以是运行冷却塔。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冷却塔11既可以是运行冷却塔也可以是备用冷却塔,第二冷却塔12同样既可以是运行冷却塔也可以是备用冷却塔。即第一冷却塔11是运行冷却塔还是备用冷却塔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第二冷却塔12是运行冷却塔还是备用冷却塔同样也不够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33.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塔可以是循环水冷却水塔,可以是双曲线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the cooling tower)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冷却塔是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流体学、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学、静、动态结构力学,加工技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产物。水质为多变量的函数,冷却更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效应综合的过程。
34.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潜水泵2可以是离心泵、轴流泵、旋流泵等等,潜水泵2的具体类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3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止阀3的闭合原理可以为,依靠阀杠压力,使阀瓣密封面与阀座密封面紧密贴合,从而阻止循环水流通。
36.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塔中循环水的水质为多变量的函数,通常情况下,冷却塔中循环水的水质会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循环水中氯离子浓度范围等相关控制参数。若冷却塔中循环水的水质不达标,则需要对冷却塔中的循环水进行更换。可以理解的是,例如,循环水中的氯离子,会促进冷却塔上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生腐蚀。
37.可以理解的是,举例而言,冷却塔中相关参数控制标准可以为:循环水氯离子浓度范围为:800-900mg/l,水塔水位的范围为:1.4-1.75m。
38.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第一冷却塔11为运行冷却塔,第二冷却塔12为备用冷却塔。当第一冷却塔中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850mg/l时,可以打开截止阀3,并控制潜水泵2将第二冷却塔12中的循环水抽入一部分至第一冷却塔11,从而抬升第一冷却塔11中循环水的氯离子浓度,从而控制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在800-900mg/l的范围之内。当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大于等于900mg/l时,可以打开截止阀3,并控制潜水泵2将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抽入一部分至第二冷却塔12,从而降低第一冷却塔11中的氯离子浓度,控制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在800-900mg/l的范围之内。
3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是以氯离子浓度为参考参数,而且氯离子浓度范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上述氯离子浓度《850mg/l、氯离子浓度范围在800-900mg/l的范围之内等仅是示意性的参考数值。
40.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冷却塔12从备用冷却塔切换成运行冷却塔时,即启用第二冷却塔12时,可以打开截止阀3,并控制潜水泵将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抽入至第二冷却塔12,而无需在启用前通过循环水系统再行补充循环水,进而有效避免了循环水资源的浪费。
41.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中,某一台冷却塔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大于等于900mg/l时,可以打开截止阀3,并控制潜水泵将该台冷却塔中的循环水抽入另一台冷却塔中,同时将新的补充水源补充至该台氯离子浓度超标的冷却塔内。
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此过程中,通过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架设潜水泵2和截止阀3,可以实时根据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的需求量变化,合理调配循环水,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循环水装置由于缺乏联络机制而导致的循环水浪费的问题。
4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示例的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装置,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多条路径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所述潜水泵2和所述截止阀3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上。
4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多条路径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所述多条路径可以是指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搭建的多条管道路径。即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的联络机制可以通过多条连接管道连接。
46.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多条路径可以是两条路径、三条路径、四条路径、五条路径等,所述多条路径可以是指两条及以上的路径,图2只是示意性的画出了两条路径,所述路径的具体数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47.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装置,所述多条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潜水泵2包括: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第三潜水泵23和第四潜水泵24;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所述第一路径上的所述第一潜水泵21、所述第三潜水泵23和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所述第二路径上的所述第二潜水泵22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相连接。
48.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潜水泵21和所述第二潜水泵22的设置位置可以是靠近所述第一冷却塔11,远离所述第二冷却塔12。从而第一潜水泵21和第二潜水泵22可以将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抽入或者抽出。
49.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潜水泵23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冷却塔12,远离所述第一冷却塔11。从而第三潜水泵23和第四潜水泵24可以将第二冷却塔12中的循环水抽入或者抽出。
50.可以理解的是,参见图2,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第一路径上的所述第一潜水泵21、所述第三潜水泵23和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11通过第二路径上的所述第二潜水泵22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相连接。对于第一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一潜水泵21的一端相连,第一潜水泵21的另一端与第三潜水泵23的一端相
连,第三潜水泵23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对于第二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二潜水泵22的一端相连,第二潜水泵22的另一端与第四潜水泵24的一端相连,第四潜水泵24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5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两条路径,而且在两条路径上设置四台潜水泵,有效提高了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循环水的流通效率。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2,所述截止阀3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潜水泵22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之间,或,所述截止阀3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潜水泵21和所述第三潜水泵23之间。
5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止阀3设置在所述第一潜水泵21和所述第三潜水泵23之间,则对于第一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一潜水泵21的一端相连,第一潜水泵21的另一端与截止阀3的一端相连,截止阀3的另一端与第三潜水泵23的一端相连,第三潜水泵23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54.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截止阀3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潜水泵22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之间,则对于第二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二潜水泵22的一端相连,第二潜水泵22的另一端与截止阀3的一端相连,截止阀3的另一端与第四潜水泵24的一端相连,第四潜水泵24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3,所述截止阀3包括: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三截止阀33、第四截止阀34;所述第一截止阀31和所述第二截止阀3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潜水泵21和所述第三潜水泵23之间;所述第三截止阀3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56.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截止阀31和所述第二截止阀3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潜水泵21和所述第三潜水泵23之间。则对于第一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一潜水泵21的一端相连,第一潜水泵21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31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31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32的一端相连,第二截止阀32的另一端与第三潜水泵23的一端相连,第三潜水泵23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5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截止阀3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潜水泵22和所述第四潜水泵24之间。则对于第一路径而言,连接关系可以为第一冷却塔11与第二潜水泵22的一端相连,第二潜水泵22的另一端与第三截止阀33的一端相连,第三截止阀33的另一端与第四截止阀34的一端相连,第四截止阀34的另一端与第四潜水泵24的一端相连,第四潜水泵24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塔12相连。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3,所述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截止阀33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的第一端口相连接。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3,所述第一潜水泵2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11相连接,所述第一潜水泵2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截止阀31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潜水泵23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潜水泵23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所述第三潜水泵2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二端口相连接。
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三潜水泵23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管道连接,管道的具体材质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6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设置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三潜水泵23,从而可以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创造一条流通渠道,以便于循环水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流通。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3,所述第二潜水泵22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11相连接,所述第二潜水泵2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截止阀33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截止阀33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截止阀3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潜水泵24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潜水泵2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潜水泵22、第三截止阀33、第四截止阀34、第四潜水泵24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管道连接,管道的具体材质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6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设置第二潜水泵22、第三截止阀33、第四截止阀34、第四潜水泵24,从而可以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再创造一条流通渠道,以便于循环水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流通。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4,所述截止阀3还包括:第五截止阀35;所述第五截止阀35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五截止阀35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11相连接。
6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与第一冷却塔11之间增设第五截止阀35。进而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的循环水流通,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三潜水泵23之间的管道通路流通。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五截止阀35、第二截止阀32、第三潜水泵23之间的管道通路流通。
6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五截止阀35,可以对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形成的管道通路进行有效分流,从而缓解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的行水压力。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增设第五截止阀35的管道通路,可以使循环水的流量增大,进一步有效缩短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调配循环水的时长。进而可以有效缩短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调配循环水的时长。
6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4,所述截止阀3还包括:第六截止阀36;所述第六截止阀36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六截止阀36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相连接。
6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截止阀31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与第二冷却塔12之间增设第六截止阀36。进而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的循环水流通,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21、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三潜水泵23之间的管道通路流通。而且还可以通过第六截止阀36、第一截止阀31、第一潜水泵21之间的管道通路流通。
7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六截止阀36,可以对第三潜水泵23、第二截止阀32形成的管道通路进行有效分流,从而缓解第三潜水泵23、第二截止阀32的行水压力。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增设第六截止阀36的管道通路,可以使循环水的流量增大,进一步有效缩短
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调配循环水的时长。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选地,参见图4,所述截止阀3还包括:第七截止阀37和第八截止阀38;所述第七截止阀37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截止阀32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七截止阀37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塔11相连接;所述第八截止阀38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截止阀33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4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八截止阀38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2相连接。
7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七截止阀37,可以对第二潜水泵22、第三截止阀33形成的管道通路进行有效分流,从而缓解第二潜水泵22、第三截止阀33的行水压力。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增设第六截止阀36的管道通路,可以使循环水的流量增大,进一步有效缩短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调配循环水的时长。
7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八截止阀38,可以对第四潜水泵24、第四截止阀34形成的管道通路进行有效分流,从而缓解第四潜水泵24、第四截止阀34的行水压力。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增设第八截止阀38的管道通路,可以使循环水的流量增大,进一步有效缩短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调配循环水的时长。
74.可以理解的是,举例而言,冷却塔中相关参数控制标准可以为:循环水氯离子浓度范围为:800-900mg/l,水塔水位的范围为:1.4-1.75m。
75.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第一冷却塔11为运行冷却塔,第二冷却塔12为备用冷却塔。当第一冷却塔中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850mg/l时,可以打开第二截止阀32、第四截止阀34、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阀38,并控制第三潜水泵23、第四潜水泵24将第二冷却塔12中的循环水抽入一部分至第一冷却塔11,从而抬升第一冷却塔11中循环水的氯离子浓度,从而控制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在800-900mg/l的范围之内。
76.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大于等于900mg/l时,可以打开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阀38,并控制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将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抽入一部分至第二冷却塔12,从而降低第一冷却塔11中的氯离子浓度,控制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在800-900mg/l的范围之内。
77.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冷却塔12从备用冷却塔切换成运行冷却塔时,即启用第二冷却塔12时,可以打开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阀38,并控制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将第一冷却塔11中的循环水抽入至第二冷却塔12,而无需在启用前通过补水系统再行补充新的水资源,进而有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78.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中,某一台冷却塔的循环水氯离子浓度大于等于900mg/l时,第一截止阀31、第二截止阀32、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阀38,并控制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或者打开第二截止阀32、第四截止阀34、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阀38),并控制第一潜水泵21、第二潜水泵22(或者第三潜水泵23、第四潜水泵24)将该台冷却塔中的循环水抽入另一台冷却塔中,同时将新的补充水源补充至该台氯离子浓度超标的冷却塔内。
7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五截止阀35、第六截止阀36、第七截止阀37、第八截止
阀38,可以为循环水的流动增设多条流动通路,进一步有效提高了循环水流动的运行速度,有效提高了冷却塔的补水效率。
8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此过程中,通过在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之间架设潜水泵2和截止阀3,可以实时根据第一冷却塔11和第二冷却塔12对循环水的需求量变化,合理调配冷却水,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循环水装置由于缺乏联络机制而导致的循环水浪费的问题。
81.以上所描述的装置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8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