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0:1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厂是我国水污染治理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越来越高。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后,通过二沉池出水堰排出,一般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堰采用开放式排水,暴露在阳光下,生化系统出水含有一定n、p营养盐,极易滋生着生藻类,特别是夏天高温季节,出水堰底部和二边藻类大量着生,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气使着生藻类片状脱落,随二沉池出水进入后续处理单元,增加滤池负担,影响滤池过滤性能;脱落的藻类增加水体悬浮物,影响出水水质;着生藻类沿出水堰生长,附在构筑物上,对构造物的景观、运行环境和日常维护造成一定影响,也对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运行及出水达标排放带来一定隐患。
3.对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堰除藻处理方法多数采用人工清洗、机械清洗和化学除藻等方式。人工清理需要工人持高压水枪或者铁刷进入二沉池内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具有一定安全隐患;机械清洗需要安装机械臂和电动毛刷或高压喷射装置,增加污水厂投资、运营成本和管理负担;化学清洗将药剂投加到出水堰,由于清洗过程中二沉池不能停止运行,除藻剂与池壁藻类难以充分混合,起不到很好的去除和抑制生长的效果,同时用药量过多,大大增加了污水厂的运行费用,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且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及便于管理维护的二沉池出水堰。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包括:
7.出水堰基体,所述出水堰基体包括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所述第一堰壁、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二堰壁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
8.出水堰堰板,所述出水堰堰板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所述后壁堰板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且所述后壁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进水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
9.抗菌藻内衬层,所述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所述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进水堰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后壁堰板的表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设置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加药管设置于所述后壁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一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进水堰板,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与所述进水堰板呈第一预设角度。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二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二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后壁堰板,且多个所述第二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与所述后壁堰板呈第二预设角度。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第一曝气管和第二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曝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加药管背离所述第二堰壁的一侧,所述第二曝气管设置于所述后壁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曝气管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管背离所述第一堰壁的一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曝气管开设有多个第一曝气孔,多个所述第一曝气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中心处。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曝气管开设有多个第二曝气孔,多个所述第二曝气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中心处。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壁堰板包括主体部和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进水堰板层叠嵌合。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的折边高度与所述进水堰板的厚度相等。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堰板及所述后壁堰板均开设有固定孔。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设有出水堰堰板,由于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后壁堰板与进水堰板连接,且后壁堰板分别与第一堰壁及底座连接,进水堰板分别与第二堰壁及底座连接,使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形成一套出水堰保护板覆盖于出水堰基体的表面,防止出水堰基体滋生藻类,同时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能够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在维护过程中能够直接对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进行更换,便于二沉池出水堰的管理维护。
21.2、本实用新型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抗菌藻内衬层,由于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进水堰板的表面,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后壁堰板的表面,使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具有抗菌藻功能,在二沉池出水堰的使用过程中即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无需动力,无需人工,具有较强的自动抗菌藻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一实施例中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中加药管和曝气管的安装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局部平面布置图;
26.图4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进水堰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上述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包括出水堰基体、出水堰堰板和抗菌藻内衬层;所述出水堰基体包括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所述第一堰壁、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二堰壁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所述出水堰堰板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所述后壁堰板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且所述后壁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进水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所述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进水堰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后壁堰板的表面。
31.请参阅图1,其为一实施例中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的示意图。
32.同时参阅图2,一实施例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包括出水堰基体100、出水堰堰板200和抗菌藻内衬层300;所述出水堰基体100包括第一堰壁110、底座120及第二堰壁130,所述第一堰壁110、所述底座120及所述第二堰壁130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102;所述出水堰堰板20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02内,所述出水堰堰板200包括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所述后壁堰板220与所述进水堰板210连接,且所述后壁堰板220分别与所述第一堰壁110及所述底座120连接,所述进水堰板210分别与所述第二堰壁130及所述底座120连接;所述抗菌藻内衬层300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所述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连接于所述进水堰板210的表面,所述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连接于所述后壁堰板220的表面。
33.上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中包括设有出水堰堰板200,由于出水堰堰板200包括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连接,且后壁堰板220分别与第一堰壁110及底座120连接,进水堰板210分别与第二堰壁130及底座120连接,使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形成一套出水堰保护板覆盖于出水堰基体100的表面,防止出水堰基体100滋生藻类,同时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能够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在维护过程中能够直接对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进行更换,便于二沉池出水堰10的管理维
护。本技术还包括抗菌藻内衬层300,由于抗菌藻内衬层300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连接于进水堰板210的表面,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连接于后壁堰板220的表面,使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具有抗菌藻功能,在二沉池出水堰10的使用过程中即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无需动力,无需人工,具有较强的自动抗菌藻效果。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均为不锈钢板,且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均包括纳米银层及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层,即抗菌藻内衬层300由纳米银层及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层混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不锈钢涂覆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并通过烧结将涂覆的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固化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具有杀菌除藻功能的内衬不锈钢出水堰,具体地,采用304不锈钢焊接制作不,以不锈钢板为基材,以纳米银和光触媒为涂覆剂,分别在不锈钢出水堰板涂覆纳米银,涂覆晾干24h后,再涂覆纳米二氧化钛,再晾干24h后,经过300℃-500℃高温烧结,制成抗菌藻内衬不锈钢出水堰单元堰板。。纳米银具有缓释杀菌藻作用,光触媒在阳光中紫外激发下,形成强氧化作用的羟基自由基,杀灭不锈钢表面藻类孢子,使藻类不易着生。具体地,纳米银缓慢释放“正电纳米银”,牢牢吸附并穿透细菌、霉菌和藻类的细胞壁,破坏微生物电子传输系统、呼吸系统、物质传输系统从而迅速杀死菌体;进入细胞体后,还能与细菌的羟基反应,使细菌的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菌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胞丧失分裂繁殖能力而死亡。同时固载的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材料,在阳光中紫外线激发下,其表面的tio2发生电子跃迁,而产生带负电的电子(e-)和带正电的空穴(h

),带正电的空穴(h

)和水反应,产生具有极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对藻类具有杀灭作用。同时敷层中的银离子(ag

),使tio2光催化反应更容易进行,使ag

能牢固地敷盖在tio2表面上,当紫外光照射时,ag

离子被还原,能在材料的表面上析出具有很强抗菌、杀菌和除藻能力的ag,强化不锈钢表面杀藻作用。
35.如图1及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还包括第一加药管400和第二加药管500,第一加药管400设置于进水堰板21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第二加药管500设置于后壁堰板22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药管400和第二加药管500均通过管道与位于加药房的加药桶810连接,且加药桶810与管道之间设有药泵820,用于控制将加药桶810中的杀藻剂的使用,在高温季节或出水营养盐过高时,启动加药泵820,将杀藻剂次氯酸钠喷射至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从而能够对二沉池出水堰10进行化学除藻,进一步提高二沉池出水堰10的杀菌除藻效果,且能够有效地提高除藻效率,同时节省人工。
36.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药管400开设有多个第一加药孔402,多个第一加药孔4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进水堰板210,且多个第一加药孔402的开孔方向均与进水堰板210呈第一预设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的长度均为2m~3m,第一加药管400为直径20mm的不锈钢管,第一加药管400设置于进水堰板21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在第一加药管400中每隔200mm~400mm开设一个第一加药孔402,第一加药孔402的孔径为2mm~4mm,每一第一加药孔4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进水堰板210,第一加药管400向下呈预设角度开孔,即多个第一加药孔402的开孔方向均与进水堰板210呈第一预设角度,从而有效提高从第一加药孔402喷射出的杀藻剂对进水堰板210的喷射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杀藻剂的除藻效果。更进一步地,第一预设角度为45
°
,使第一加药孔402喷射出的杀藻剂在进水堰
板210的喷射面积最大,从而使杀藻剂达到最优的除藻效果。
37.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药管500开设有多个第二加药孔502,多个第二加药孔5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后壁堰板220,且多个第二加药孔502的开孔方向均与后壁堰板220呈第二预设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药管500为直径20mm的不锈钢管,第二加药管500设置于后壁堰板22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在第二加药管500中每隔200mm~400mm开设一个第二加药孔502,第二加药孔502的孔径为2mm~4mm,每一第二加药孔5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后壁堰板220,第二加药管500向下呈预设角度开孔,即多个第二加药孔502的开孔方向均与后壁堰板220呈第二预设角度,从而有效提高从第二加药孔502喷射出的杀藻剂对后壁堰板220的喷射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杀藻剂的除藻效果。进一步地,第二预设角度为45
°
,使第二加药孔502喷射出的杀藻剂在后壁堰板220的喷射面积最大,从而使杀藻剂达到最优的除藻效果。
38.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还包括第一曝气管600和第二曝气管700,第一曝气管600设置于进水堰板21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且第一曝气管600位于第一加药管400背离第二堰壁130的一侧,第二曝气管700设置于后壁堰板22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且第二曝气管700位于第二加药管500背离第一堰壁1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曝气管600和第二曝气管700均通过管道与曝气总管900连接,并通过电动阀控制开闭。在高温季节或出水营养盐过高时,启动加药泵820,将杀藻剂次氯酸钠喷射至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同时通过电动阀控制第一曝气管600和第二曝气管700启动曝气,曝气能够将杀藻剂充分混合,同时擦洗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在杀藻剂和曝气擦洗剪切的双重作用下,完成对着生藻的清除,有效地防止藻类的爆发。
39.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曝气管600开设有多个第一曝气孔602,多个第一曝气孔6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容纳槽102的中心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曝气管600为直径20mm的不锈钢管,第一曝气管600设置于进水堰板21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且第一曝气管600位于第一加药管400背离第二堰壁130的一侧,在第一曝气管600中每隔200mm~400mm开设一个第一曝气孔602,第一曝气孔602的孔径为2mm~4mm,每一第一曝气孔6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出水堰中心,即容纳槽102的中心处,从而能够充分地混合出水堰中的杀藻剂,有效地提高杀藻剂的混合均匀性及除藻效果。更进一步地,第一曝气管600向下呈45
°
开孔,使第一曝气孔602的曝气效果对容纳槽102内的杀藻剂作用力最大,从而有效地提高二沉池出水堰10的除菌效果。
40.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曝气管700开设有多个第二曝气孔702,多个第二曝气孔7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容纳槽102的中心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曝气管700为直径20mm的不锈钢管,第二曝气管700设置于后壁堰板220连接于底座120的一侧,且第二曝气管700位于第二加药管500背离第一堰壁110的一侧,在第二曝气管700中每隔200mm~400mm开设一个第二曝气孔702,第二曝气孔702的孔径为2mm~4mm,每一第二曝气孔702的开孔方向均朝向出水堰中心,即容纳槽102的中心处,从而能够充分地混合出水堰中的杀藻剂,有效地提高杀藻剂的混合均匀性及除藻效果。更进一步地,第二曝气管700向下呈45
°
开孔,使第二曝气孔702的曝气效果对容纳槽102内的杀藻剂作用力最大,从而有效地提高二沉池出水堰10的除菌效果。
41.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壁堰板220包括主体部2220和弯折部2240,弯
折部2240与主体部2220连接,且弯折部2240与进水堰板210层叠嵌合。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折弯机将后壁堰板220连接于出水堰池底的一端进行折弯操作,形成“l”形弯折部2240,l”形弯折部2240能够与进水堰板210层叠嵌合,如此,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能够嵌合成一套不锈钢出水堰,一方面能够提高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的可操作性和安装便捷性,便于二沉池出水堰10的管理维护;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的密封效果。
42.进一步地,弯折部2240的折边高度与进水堰板210的厚度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2240的折边高度与进水堰板210的厚度相等,即后壁堰板220的折边高度为进水堰板210厚度,如此,不锈钢后壁堰板220和不锈钢进水堰板210正好嵌合成一套不锈钢出水堰,从而进一步提高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的连接紧密性,防止出水堰基体100滋生藻类。更进一步地,进水堰板210的上部为锯齿状,二沉池表面水经过锯齿底部进入内衬不锈钢出水堰,有效地提高出水堰中的进水均匀性,同时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有效地控制废水排出。
43.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均开设有固定孔202。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均开设有固定孔202,通过采用不锈钢螺丝穿设于固定孔202,能够将进水堰板210及后壁堰板220固定于二沉池出水堰10的内壁,同时提高水堰板及后壁堰板220在二沉池出水堰10的内壁的稳固性。
4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45.1、本实用新型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设有出水堰堰板200,由于出水堰堰板200包括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后壁堰板220与进水堰板210连接,且后壁堰板220分别与第一堰壁110及底座120连接,进水堰板210分别与第二堰壁130及底座120连接,使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形成一套出水堰保护板覆盖于出水堰基体100的表面,防止出水堰基体100滋生藻类,同时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能够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在维护过程中能够直接对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进行更换,便于二沉池出水堰10的管理维护。
46.2、本实用新型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10还包括抗菌藻内衬层300,由于抗菌藻内衬层300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第一抗菌藻内衬层310连接于进水堰板210的表面,第二抗菌藻内衬层320连接于后壁堰板220的表面,使进水堰板210和后壁堰板220具有抗菌藻功能,在二沉池出水堰10的使用过程中即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无需动力,无需人工,具有较强的自动抗菌藻效果。
4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