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6:43: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降雨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建筑施工现场的降雨排水装置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泥土杂质较多,可能导致排水过程中杂质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需要对其进行过滤阻挡,现有的排水过滤结构通常都是水平或略低于水平面设置,在排水过程中杂物可能被排水装置的过滤结构阻拦,造成排水口面积的相对降低,降低排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现有的排水过滤结构通常都是水平或略低于水平面设置,在排水过程中杂物可能被排水装置的过滤结构阻拦,造成排水口面积的相对降低,降低排水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排水道本体,所述排水道本体的内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道本体顶部设置有下水管道,所述下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排水道本体与下水管道连接,所述排水管道的顶部靠近下水管道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过滤外筒,所述过滤外筒包括安装圆环,所述安装圆环的外表壁与安装凹槽的内表壁相互接触,所述安装圆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板沿安装圆环的顶部边缘方向呈阵列设置。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板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上位圆环,所述上位圆环的顶部设置有中转装置,所述中转装置包括安装圆板。
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中转装置作为过滤外筒和过滤内筒之间的结构使过滤外筒和过滤内筒能相互运动。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圆板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内表壁与上位圆环的外表壁相互接触。
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定位环与上位圆环之间的配合对中转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圆板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内筒,所述过滤内筒包括内筒圆板,所述内筒圆板的顶部与空心转轴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内筒圆板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内筒转轴端口。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中转装置通过空心转轴对过滤内筒进行安装,使得过滤内筒能相对旋转。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圆板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安装圆板与内筒转轴端口的内部转轴相连接。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电机的输出轴与内筒转轴端口连接为内筒圆板的旋转提供动力。
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筒圆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板沿内筒圆板的底部边缘处呈阵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板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圆环。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连接圆环连接第二过滤板的一端,增加第二过滤板之间结构的稳定性。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中,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水管道内部实现排水效果,并通过第一过滤板对雨水间的异物进行拦截,防止杂质进入排水管道内部降低排水效果,且装置中第一过滤板直立设置使得杂质不会在第一过滤板的上方对其造成堵塞,降低排水结构相对排水面积降低的可能性。
18.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旋转内筒圆板使得第二过滤板和第一过滤板之间相互运动,使卡于第一过滤板之间间隙的泥块被打散,降低泥块对过滤外筒的堵塞效果,配合增加装置中排水口的相对排水面积,增加装置排水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的内部结构爆炸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的内部结构爆炸仰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排水道本体;11、排水管道;12、下水管道;13、安装凹槽;2、过滤外筒;21、安装圆环;22、第一过滤板;23、上位圆环;3、中转装置;31、安装圆板;32、定位环;33、空心转轴;4、过滤内筒;41、内筒圆板;42、内筒转轴端口;34、电机;43、第二过滤板;44、连接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1
27.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
排水道本体1,排水道本体1的内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排水管道11,排水道本体1顶部设置有下水管道12,下水管道12的一端通过排水道本体1与下水管道12连接,排水管道11的顶部靠近下水管道12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安装凹槽13,安装凹槽13的内部设置有过滤外筒2,过滤外筒2包括安装圆环21,安装圆环21的外表壁与安装凹槽13的内表壁相互接触,安装圆环2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板22,第一过滤板22共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过滤板22沿安装圆环21的顶部边缘方向呈阵列设置,多个第一过滤板2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上位圆环23,上位圆环23的顶部设置有中转装置3,中转装置3包括安装圆板31。
28.在本实施例中,排水道本体1是施工现场排水的主要结构,通过下水管道12将雨水通入排水管道11内部排出工地,过滤外筒2安装在安装凹槽13上对下水管道12的下水开口进行阻挡过滤,使得过滤外筒2整体不会轻易发生偏移,增加装置结构稳定性,且装置中安装圆环21的顶部与排水道本体1的顶部相互齐平,不会对排水效果产生阻碍,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22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水管道12内部实现排水效果,并通过第一过滤板22对雨水间的异物进行拦截,防止杂质进入排水管道11内部降低排水效果,且装置中第一过滤板22直立设置使得杂质不会在第一过滤板22的上方对其造成堵塞,降低排水结构相对排水面积降低的可能性,装置中将中转装置3安装爱上位圆环23的上方并通过安装圆板31上定位环32与上位圆环23之间的配合对中转装置3的位置进行固定。
29.实施例2
30.如图1-4所示,安装圆板3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定位环32,定位环32的内表壁与上位圆环23的外表壁相互接触,安装圆板31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空心转轴33,空心转轴33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内筒4,过滤内筒4包括内筒圆板41,内筒圆板41的顶部与空心转轴33的底部相连接,内筒圆板41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内筒转轴端口42,安装圆板31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机34,电机34的输出轴贯穿安装圆板31与内筒转轴端口42的内部转轴相连接,内筒圆板4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43,第二过滤板43共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过滤板43沿内筒圆板41的底部边缘处呈阵列设置,多个第二过滤板43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圆环44。
31.在本实施例中,中转装置3作为过滤外筒2和过滤内筒4之间的结构使过滤外筒2和过滤内筒4能相互运动,中转装置3通过空心转轴33对过滤内筒4进行安装,使得过滤内筒4能相对旋转,过滤内筒4是装置中辅助过滤外筒2对雨水进行过滤的结构,通过旋转内筒圆板41使得第二过滤板43和第一过滤板22之间相互运动,使卡于第一过滤板22之间间隙的泥块被打散,降低泥块对过滤外筒2的堵塞效果,配合增加装置中排水口的相对排水面积,增加装置排水效果,装置中电机34的输出轴与内筒转轴端口42连接为内筒圆板41的旋转提供动力,连接圆环44连接第二过滤板43的一端,增加第二过滤板43之间结构的稳定性。
32.工作原理:
33.如图1-4所示,排水道本体1是施工现场排水的主要结构,通过下水管道12将雨水通入排水管道11内部排出工地,过滤外筒2安装在安装凹槽13上对下水管道12的下水开口进行阻挡过滤,装置中安装圆环21的顶部与排水道本体1的顶部相互齐平,不会对排水效果产生阻碍,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22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水管道12内部实现排水效果,并通过第一过滤板22对雨水间的异物进行拦截,防止杂质进入排水管道11内部降低排水效果,将中转装置3安装在上位圆环23的上方并通过安装圆板31上定位环32与上位圆环23之间的配合对中转装置3的位置进行固定,中转装置3作为过滤外筒2和过滤内筒4之间的结构使过滤
外筒2和过滤内筒4能相互运动,中转装置3通过空心转轴33对过滤内筒4进行安装,使得过滤内筒4能相对旋转,通过旋转内筒圆板41使得第二过滤板43和第一过滤板22之间相互运动,装置中电机34的输出轴与内筒转轴端口42连接为内筒圆板41的旋转提供动力,连接圆环44连接第二过滤板43的一端。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