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链条张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7 21:53: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收获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链条张紧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设置的还田机结在动力传动过程中使用链传动较多,链传动在长久的使用中会产生链条松弛的现象,加上链条的受热膨胀会存在很大的伸缩比,当链条的长度过长时与齿盘和从动轮之间不能保持啮合的状态,就不能实现对链条的正常传输,因此,为了保证链条更平稳传输需要配置张紧机构张紧链条。
3.目前链传动中用到的张紧机构结构较为复杂,且其张紧形式一般为“硬张紧”,张紧力固定,缺乏缓冲,张紧力过大加速了链条的拉伸老化以及磨损,张紧力过小会使链条松弛无力,发生跳齿现象,影响链传动的稳定性。所以,亟需一种可以实现对链条的弹性调整的张紧机构,对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张紧机构结构较为复杂,且其张紧操作一般为“硬张紧”,张紧力固定,缺乏缓冲,存在张紧力过大或过小带来的链条拉伸老化、跳齿等现象的发生,影响链传动的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链条张紧机构,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对链条施加合适的张紧力,使得链条能够保持适度的张进度,保证链传动工作的可靠性,并且结构简单,制作更加简便。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链条张紧机构,包括机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齿盘和从动轮,所述齿盘和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相连,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连杆和弹簧,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抵压在链条上;
7.所述连杆和滚轮之间共同贯穿有销轴,所述销轴上套设有衬套、轴承、卡簧一和螺母;所述滚轮的中心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孔肩和环形卡槽,所述轴承的一轴向端限位于通孔内的孔肩,所述环形卡槽位于轴承的另一轴向端,所述卡簧一安装在所述环形卡槽内对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限位,所述螺母位于卡簧一的外侧并锁紧在销轴的末端;
8.所述弹簧的一端钩在连杆上、另一端钩在支架上。
9.进一步地,所述连杆通过立柱与机架相连,所述立柱上套设有垫块和轴套,所述垫块设置为位于连杆和机架之间的空心柱状体,所述轴套焊接固定在连杆上,所述立柱穿出至轴套外部并安装有卡簧二,设置卡簧二防止连杆上轴套从立柱上松脱。
10.进一步地,所述衬套位于连杆和卡簧一之间,衬套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轴承套设在衬套的小径段上,衬套的大径段卡在连杆和轴承之间,衬套配合卡簧一共同起到了对轴承定位的作用。
11.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和卡簧一之间设置有垫片,拧紧后,螺母具有锁紧和防松的功能,安装的牢固性高。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和立柱垂直焊接在机架上。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的弹力拉动连杆将滚轮弹性抵压在链条上,以实现对链条的弹性张紧,进而实现对链条张紧力的弹性调整,避免了张紧力过大或者过小带来的链条拉伸老化、跳齿等现象的发生,克服了传统张紧机构由于张紧力固定所存在的缺陷,提高了链传动的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链条张紧机构的正视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链条张紧机构的右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链条张紧机构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链条张紧机构图1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19.附图中标号为:
20.1为机架,2为齿盘,3为从动轮,4为链条,5为连杆,6为弹簧,7为滚轮,8为销轴,9为衬套,10为轴承,11为卡簧一,12为螺母,13为支架,14为立柱,15为垫块,16为轴套,17为卡簧二,18为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横向”“竖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如图1~图4所示,链条张紧机构,包括机架1以及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齿盘2和从动轮3,所述齿盘2和从动轮3之间通过链条4相连,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连杆5和弹簧6,所述连杆5的一端铰接在机架1上,连杆5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7,所述滚轮7抵压在链条4上。
24.具体地,所述连杆5和滚轮7之间共同贯穿有销轴8,所述销轴8上套设有衬套9、轴承10、卡簧一11和螺母12;所述滚轮7的中心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孔肩和环形卡槽,所述轴承10的一轴向端限位于通孔内的孔肩,所述环形卡槽位于轴承10的另一轴向端,所述卡簧一11安装在所述环形卡槽内对轴承10的另一轴向端限位,所述螺母12位于卡簧一11的外侧并锁紧在销轴8的末端,另外,所述螺母12和卡簧一11之间设置有垫片18,通过上述结构,保证了滚轮7转动过程中的轴向稳定性,避免出现晃动,并且拧紧后,螺母12具有锁紧和防松的功能,安装的牢固性高。
25.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6的一端钩在连杆5上、另一端钩在支架13上,通过弹簧6的弹力作用将连杆5上的滚轮7时刻抵压在链条4上。
26.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5通过立柱14与机架1相连,所述立柱14上套设有垫块15和轴套16,所述垫块15设置为位于连杆5和机架1之间的空心柱状体,所述轴套16焊接固定在连杆5上,所述立柱14穿出至轴套16外部并安装有卡簧二17,设置卡簧二17防止连杆5上的
轴套16从立柱14上松脱,使用稳定性好,并且便于快速固定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27.所述衬套9位于连杆5和卡簧一11之间,衬套9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轴承10套设在衬套9的小径段上,衬套9的大径段卡在连杆5和轴承10之间,衬套9配合卡簧一11共同起到了对轴承10定位的作用,结构简单、合理、可靠。
28.另外,所述支架13和立柱14垂直焊接在机架1上,连接牢固;并且,装配时,轴承10可设置为并排套设在衬套9小径段的两个,使轴承10受力比较平衡,滚轮7的转动状态比较稳定。
29.工作原理:
30.请再次参阅图1,装配完成后,弹簧6处在拉伸状态,通过弹簧6的弹力拉动连杆5将滚轮7弹性抵压在链条4上,实现对链条的弹性张紧,进而实现对链条张紧力的弹性调整,相比于目前张紧机构的张紧形式一般为“硬张紧”,避免了张紧力过大或过小带来的链条拉伸老化、跳齿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链传动工作的稳定性;使用一定周期后当弹簧6的弹力降低,直接更换弹簧6即可,安装维护方便。
31.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1.链条张紧机构,包括机架(1)以及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齿盘(2)和从动轮(3),所述齿盘(2)和从动轮(3)之间通过链条(4)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连杆(5)和弹簧(6),所述连杆(5)的一端铰接在机架(1)上,连杆(5)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7),所述滚轮(7)抵压在链条(4)上;所述连杆(5)和滚轮(7)之间共同贯穿有销轴(8),所述销轴(8)上套设有衬套(9)、轴承(10)、卡簧一(11)和螺母(12);所述滚轮(7)的中心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孔肩和环形卡槽,所述轴承(10)的一轴向端限位于通孔内的孔肩,所述环形卡槽位于轴承(10)的另一轴向端,所述卡簧一(11)安装在所述环形卡槽内对轴承(10)的另一轴向端限位,所述螺母(12)位于卡簧一(11)的外侧并锁紧在销轴(8)的末端;所述弹簧(6)的一端钩在连杆(5)上、另一端钩在支架(1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5)通过立柱(14)与机架(1)相连,所述立柱(14)上套设有垫块(15)和轴套(16),所述垫块(15)设置为位于连杆(5)和机架(1)之间的空心柱状体,所述轴套(16)焊接固定在连杆(5)上,所述立柱(14)穿出至轴套(16)外部并安装有卡簧二(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9)位于连杆(5)和卡簧一(11)之间,衬套(9)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轴承(10)套设在衬套(9)的小径段上,衬套(9)的大径段卡在连杆(5)和轴承(1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12)和卡簧一(11)之间设置有垫片(18)。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条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3)和立柱(14)垂直焊接在机架(1)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链条张紧机构,包括机架、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齿盘和从动轮,齿盘和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相连,还包括连杆和弹簧,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滚轮抵压在链条上;连杆和滚轮之间共同贯穿有销轴,销轴上套设有衬套、轴承、卡簧一和螺母;滚轮的中心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孔肩和环形卡槽,轴承的一轴向端限位于通孔内的孔肩,卡簧一安装在环形卡槽内对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限位,螺母位于卡簧一的外侧并锁紧在销轴的末端;弹簧的一端钩在连杆上、另一端钩在支架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对链条施加合适的张紧力,保证链传动工作的可靠性,并且结构简单,经久耐用。经久耐用。经久耐用。


技术研发人员:蒋二虎 敬燕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焦作泰利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5
技术公布日:2022/6/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